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保护伞公司情报顾问


说到日本战国时代,从时间上说,大约是在中国明朝,至于战争规模,我看过很多观点认为最多也就是相当于中国俩村之间的械斗。虽然我个人对于这种说法表示很喜闻乐见,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不能算一个正式的历史名词,只是我们用来直观的描述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一百年间政局纷乱、诸侯割据的这一段日本历史。屁大点地方据不同的统计资料,我们现在能看到那个时期日本有一百到三百左右的大名,我们只按一百个算,平均下来一个只拥有三千多平方公里,五个才能凑够大约一个北京的面积,这还是往大了算,这就叫国,有点无厘头了。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战国时代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大约37.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云南省(云南省面积约38.3万平方公里)。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以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为终点。这个历史时期在中国是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德川家康干翻丰臣秀赖的时候在中国努尔哈赤订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大约一千五百万,这个数字与我国三国时代人口数大致相当,就人口规模来看,其实不算是太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战国时代几场比较大的战役。

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动员兵力三十一万,这个是目前我所知道的那个时期的用兵峰值。

永禄三年(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阵斩今川义元。

另外还有,手取川之战,织田信长军约五万,上杉谦信军约三万,织田军败;

长篠合战,武田胜赖军一万五千,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联军三万八千,武田军大败。

德川家康取得日本霸权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双方投入兵力超过十万。

类似或大或小规模的还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战争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军十一人,曹军约四万;

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不到六万人,曹操军二十余万人;

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约十一万,后金军六万;

1643年松锦大战,明军为十三万,清军五万。

可见,实际上日本战国时期大的战役规模并不算小,那些动不动就说日本战国时期就是若干村长带领村民械斗的,几千人顶天了的可以洗洗睡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能理性的面对对手,正确的评估对手,则,未战已败!!!


燕国术士虎胤空


日本的封建制度,有唐朝遗风,这就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断碎片化的根源,因为唐朝最后亡于藩镇割据啊。

但是日本的藩镇割据比唐朝更甚,而且更多更乱更小!

战国时期有名有姓的诸侯多的数不清,没名没姓的那就更多了,一家一个领主,一村一个诸侯,一县一个豪强,貌似没有市级单位。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简而言之不过是一个王朝衰弱之后,为了维持统治权利下方的过程而已。

西方的罗马帝国是如此,因为外族入侵,最后没办法只能大搞分封,最后罗马亡于分封的日耳曼人将领。

东方的大唐帝国也是如此,因为地盘扩张太快,权利无法下方,于是就弄节度使,最后节度使独立给帝国致命一击。

日本也如此,不过他们有点特别就是,国家不够强也没外敌入侵,最后自己吧自己给碎片化了。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武士阶层的崛起还有天皇权威的下降,公卿家族控制力下降,最后下克上现象在日本不断发生,形成历史传统。

而造成后果就是,权利层层下移,权利层层分化,最后落实到地方,你说他不是村长,自己都不信啊!

说日本战国就是有组织的村长集会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适用于战国中前期的形容词,在后期,还是有不少县长市长,甚至省长出现的。

比如上杉谦信,当时就可以称呼为市长。

比如织田信长,当时就可以称呼为省长。

后期的德川家康啊,丰城秀吉啊也可以称呼为省长。

以上仅仅按照地盘来论。

最后统一幕府的德川家康,最高成就可以称呼为国主,不过这个国家和周朝类似,他还是不能直接管理全国所有的藩镇。

只能算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已!

也因为碎片化的太厉害,村斗县斗在日本流行很久。

直到不断整合势力之后,才有市斗省斗,才有战国末期可以达到十来万人规模的战争出现。

如果将这样的战争规模放在中国来看是什么规模!

这还真是个问题啊!因为中国史书有个奇葩的地方就是喜欢夸大其词,不过于国战而言,动员二三十万人还是很多的。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双方人数合计约有100万,这个应该有夸张,但是50万是绝对不少的。那么在日本貌似没有这样规模的战争出现。

比如:秦国灭楚战争,王翦可是非要50万人才出征,这还不算楚国军队,那么秦楚战争规模应该不下于65万。

这根本没啥可比性,赖的掰扯了!


阿斗不傻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其规模。

桶狭间之战:尾张的乳虎,织田信长的崛起

1560年(日本永禄三年),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全面动员军队,大举攻入尾张国境内,在桶狭间山一带(今爱知县名古屋市),遭织田信长领军奇袭本阵阵亡。战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了未来掌握日本中央权力的基础。

关于今川义元的这次军事行动,有上洛*争霸、攻略尾张国、救援鸣海城等多种说法。

(注:日本效仿中国洛阳(左京)和长安(右京)的风格设计了平安京,后右京因沼泽众生而放弃,故将平安京雅称为“京洛”,上洛即指进京;战国时期,大名上洛的意思,是指诸侯进京向天皇或将军索取权力,向天下展示武力以彰显其霸主地位,甚至推翻将军自立新幕府政权,等等)

关于今川义元的兵力,日本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信长公记》:45,000

《甲阳军鑑》:2万余

《武功夜话》:3万有余

《德川实纪》《武德编年集成》《总见记》等:4万多

《绘本太阁记》:5万余

《日本战史桶狭间役》:25,000

根据石高*估算

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约在70万石,因此推算今川家共有20,000到25,000的兵力,今川本阵(即中军,通常配置为1,500人左右)兵力不超过5,000人。

另一方面,尾张国石高约57万(按后来的庆长检地数据统计),可动员的全部兵力约在14,000,但一般认为由于织田信长下达命令突然,且动员能力远不如今川,因此当时加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驻守各城砦的织田守军)不超过4,000。

但是过于自负的今川在指挥各部行动时出了问题,导致本阵突出在前,且与周边友军距离拉开过长,缺少呼应,结果被带着3,000余人马,正在战场以逆袭的行动方式寻找战机的织田军发现。在驻扎休整的时候,被偷袭*得手,最终身死名灭,今川氏迅速衰亡,代之的是织田信长的强势崛起。

(注:有说法认为今川本阵遇袭并非发生在桶狭间山谷中,而且织田军也不是迂回偷袭,而是在寻找德川家康(当时还叫松平元康)的部队时意外发现敌人的主帅位置)

网上曾有人以桶狭间之战与中国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相比较,甚至认为不下于官渡之战

都属于以弱克强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个人认为,这两场战役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不仅仅是跨越了1,300年的时空。

1. 官渡之战,双方兵员数量更多于日本桶狭间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余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由此可得袁绍的部队保守数量也在110,000。

曹操方面,投入此次战役的人数存在较多争议。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描述,官渡决战前,曹操将士具有战斗力的,只有8,000人。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是这种说法已有宋代史官裴松之质疑,认为数据非常不可信。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收编的青州黄巾精锐,如以10取1的比例,也有3万左右,考虑到还需要分兵驻守其他地方,因此通常见到的说法: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约2万人,起码是比8,000这个数字更靠谱的。

(注:还有40,000、50,000等说法,篇幅有限,恕不再多作分析。)

2. 官渡之战,战事交错、复杂度高于桶狭间之战

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开始,直到同年十月,曹军奇袭乌巢后兵分八路,大举进攻官渡,袁军全面溃败为止,战役持续了半年以上。

其间,有白马的声东击西,有延津的计斩文丑,有单挑有偷袭,有相持有兵法,有正阵有奇兵,是一场经典而精彩的,如古代战争教科书一般的演绎。

反观桶狭间之战,从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于骏河誓师开始,直到5月23日,主将被枭首,今川军撤回骏府为止,总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其中关于今川义元的进军意图、织田信长的作战本意、当时下雨还是下雹子……的具体细节,至今日本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

(注:半个月和半年比……我都懒得吐槽了。)

3. 官渡之战的惨烈程度,也是日本本州两股地方势力的冲突所不及的

日本战国时期,列国及诸势力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以陷城、溃敌、以及诛杀领军大将为目标展开的。在战斗开始前,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的势力作为己方盟友,抑或敌方盟友加入战团。

桶狭间之战,是伤亡情况比较高的战役。

今川方面:伤亡从2,500(根据《落穗集》、《武德大盛記》)到3,907(根据《改正三河後風土記》

织田方面:各守备队计3,000人全灭,本队伤亡不明。

再看官渡之战,曹操战后杀降卒就达80,000。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附:日本战国末期关原之战,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决战时的总人数约17万

最后是彩蛋:大坂之役,有传说德川家康死于此战,后来江户幕府中的将军,只是一名影武者(替身)


万里长空夜未央


日本战国时代,很多都是后人贴金自己贴上去,渲染的很多人物都有说不完的传奇,因为人口限制,日本战国时代就没什么大规模的战役,且各大名为了保存实力,极力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决战,比如武田和上彬的n次川岛会战,双方都是避免总兵力的决战,导致最后上彬想以一己之力击杀武田……再比如,中国元朝时期,蒙古曾派二十万军队进攻日本,日本凭借自然气候神风的帮助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不足三十万人的战役,在中国最多算中等战役,确让日本觉得是末日决战一样?在日本战国时代,有几百人的武装可以称大名,但即使大大名也最多能凑出两万人武装来,同时还要避免兵力损失的决战,这样的战争,好比两村之间一场大走秀,双方各自拉开架势,互怼一番,各自走人,留下传说。


阿灵18141226


你见过以前北京小混混们在后海边上茬架吗?

如果没见过,建议去观看《老炮儿》,小日本的战国时期,大致就是那个茬架的水平,或许会比那场面大点儿,但也就是点儿了,也大不到哪儿啦。

毕竟面积和人口在那儿明摆着,如果让他们听说到中国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人的大战,他们一定不信。

这就是民族的局限性。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


中国也出现过类似这种情况。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南北朝。第2次就出现在唐朝末期的五代十国。中国之所以不会出现日本那种情况。是因为中国的天朝气象决定的。中国的天朝气象是小日本,无法企及的。小日本之所以一个村一个领主。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天朝的气象。而这种倾向,就是由于天朝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决定。任何一个诸侯想要,自己统治合理化都得找到统治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南北朝的时候,都是后唐后梁后汉。而我五代十国也是这种情况。小日本,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一个村一个国家。一个村一个诸侯。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是徐福的后代。徐福没有很好地建设日本。没有把我们天朝气象带过去。 这就是找的小日本。在战国的时候,就跟强盗一样。烧杀抢掠无所不干。


春日的华尔兹


相当于区小队。跟县大队护殴




BYD骗补助队扫地


山野君,今日我率百人大军,定要拿下井下八郎,待我战胜归来之日,请备好人妻萝莉,让我等享受。

总有一日,我会统领所有王国,到那日我的军队规模便可以达到万人之众。


边走边看的羊叔


日本的战国时代,在日本人看来是"如同天上的群星,照亮了整个夜空"。但事实上,一般战役都等同于中国西南农村械斗,大规模的战争,相当于中国省一级以内办法的农民暴动。几万人的规模而已。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举倾国之兵进攻朝鲜,人数之多,将领之多,士兵素质之优秀,是日本史无前例的。结果也只有几万人而已。所以,不必太认真。


稻草人145484769


日本战国时候军事规模超过几十年后的明清换代。奴尔哈赤的人口和军事大致相当于日本中强大名,比如北条家,极限动员能力在三四万人。皇太极多尔衮时期满清极限动员能力达十万人左右,和织田家差不多,但还不如丰臣或德川极盛时期。明军极限动员能力达到十三万,但也没达到丰臣家最高水平十四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