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後再回歸,葉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來懸浮城市

記者 | 李燁

4月14日,知名電影與舞臺美術指導、視覺藝術家、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在暌違 12 年之後,攜《葉錦添:全觀》藝術大展迴歸今日美術館。再次以多維度的藝術形式,勇敢地表達對生命精神本源及其流變的思考和探索。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在此之前的 12 年中,除了有節奏地出現在影視劇製作名單當中外,大多數時間葉錦添都有些遊離於大眾視野之外。而人們對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開創的 “新東方主義” 美學風潮,與一系列風格鮮明的影視作品舞美設計上。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憑藉對“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的不斷探索,詮釋古代文化對未來的啟示,葉錦添的創作遊走於當代藝術、服裝、舞臺、電影美術等多元領域。2001年,葉錦添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成為首位獲得以上殊榮的華人藝術家。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但這也許是大眾對葉錦添最大的誤讀。” 高鵬說。

作為葉錦添多年的合作伙伴,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所見的葉錦添顯然與大眾的認知不同,他認為葉錦添“ 在思想上,已經走得非常遠了。”

“ 當我問他做的服裝跟別人有什麼區別時,他回答,最大的區別就是他會想,人們如果不看電影劇情,只是把衣服放在這,他們是否就能感覺到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線索。”高鵬看來,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衣服已經無法承載他思考的維度。也是因此,高鵬對於葉錦添近年來一系列涉獵 AI 、科技和以人偶 Lili 為對象完成的、備受爭議的藝術作品也並不感到意外,除了 2007 年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的 《寂靜·幻象》展覽上對於 “無形的世界” 的探索已經初現端倪之外,葉錦添作為一個策展難度並不低的藝術家,他的興趣之廣泛、所涉獵的藝術種類之眾多,早已經不是一件衣服,一部電影能夠承載。

新的展覽 《全觀》橫跨今日美術館1號館三層空間,超過1000平方米的場地,並分為三個主要場景,以一系列的影像、交互與沉浸式裝置等新媒體藝術手段呈現,通過物質和圖像承載精神和理念。大量輔助的文字解釋也為觀者提供了窺見葉錦添精神世界的一條通道 —— 關於城市、科技、未來、情感與回憶的思考,以影像、裝置、雕塑等作為載體,藉由不同意向次第出現在參觀動線的兩側。

葉錦添在這次展覽中首次跨界科學,在藝術創作中融入了其對時間、空間、生命科學的多維度發現與哲學思考。並提出“精神DNA”的概念,作為其藝術發想的核心,試圖討論在無形的精神世界中,人類情感、記憶的萌發與傳承。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全觀》

主要作品

全觀是葉錦添對於自我於外物、自我審視方式的一次梳理,是他站在記憶的臨界點上將過去與未來的思考實現流動的一個載體。每個人走過其中,感受,感受的同時,能夠看見自己,這也是他沒有用全觀的英文,而是選擇 MIRROR 作為展覽英文名稱的原因。

01

精神DNA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 我經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東西出現的瞬間,當它還沒出現確定的形狀的時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層次的種種,產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繪圖,這些暫時沒有意義的圖像,只出現在腦子裡,還是現實中?腦筋接通到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記憶從何而來,從何開始。會否有一些記憶會超過我們想象,大腦一直充滿著神秘。當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的時候,他反對的力量就是一種反存在的東西。存在與不存在的世界,物質與反物質的世界永遠在對立,永遠在交融,永遠無聲對視著。而我們的記憶,在腦筋裡面去呈現的生命狀態,跟反物質那黑暗的一面,怎麼造成平衡。”

精神 DNA 作為策展人與藝術家為此次展覽確定的主要概念,在展覽空間內以文字的方式給出以上解釋。首次提出“精神DNA”的概念,試圖從科學的理性觀點出發,探討“精神DNA”的原形。DNA作為遺傳物質具有信息傳遞功能,而精神層面的傳承是否也有著像遺傳學類似的機制?

02

懸浮城市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懸浮城市這個作品,是在描述一個相遇的過程,就是無論我們生活在哪個時空,我們的城市,跟我們的關係總是能達到任何一個領域,但是我們總是有一個不理解的另外一個“我”會隨時出現。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我們可以稱他為外星的來客,或是來自虛空的使者。即便未來,我們生活在太空之中,其實還有非常多,我們所不知道會相遇的情況出現。這種相遇的魔力,讓我們思考自己真正存在的神秘,真正存在的原因,真正存在的來由。確切地感受著一個存在的奧秘,存在的源頭。不管我們活在什麼時候,總有一天會發現,我們能碰到另外一個跟自己相當的存在。那個存在使我們產生一種陌生的似曾相識的震撼。

03

Magazine Costume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海洋永遠都流傳著深刻的記憶,我在海的邊緣上看到很多不同的垃圾堆積在沙灘上,這些東西就只剩下它的形狀,功能與基本的名字已經不復再有,這些都是我們的曾經,現在已經成為不知名的垃圾。我在期間找到非常多的蛛絲馬跡,25個不同的故事,慢慢浮現在當代意識裡。同時,涓涓細流地訴說著它們的故事,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04

大Lili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女性人形裝置Lili是葉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作品之一,她最初的原型來自青銅雕塑《原欲》。一個花樣的少女,一直流著眼淚。在展覽中,葉錦添把她放置在一個黑暗的房間,發現不同的參觀者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鳴。

在《原欲》的基礎上,更趨於人形的Lili出現。她是一個16歲的中國少女,幾乎總是帶著墨鏡,有著多種多樣的裝扮。Lili的形象跳脫邊界,出現在葉錦添不同介質的藝術創作中,葉錦添將Lili帶到世界的各個地方。當地的文化與Lili結合,增加了觀看者對這個空間的懷疑。Lili的存在提醒人們思考空間和影像中的灰色意義,是對當下個體身處多元世界的鏡像呈現。

界面 · 酷樂志x葉錦添

這是您07年在今日美術館舉辦《寂靜·幻象》之後,相隔12年的一個迴歸,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點?

我覺得這個是蠻恰巧的,因為我第一個關於當代藝術展覽的想法,就是在這裡(今日美術館)發生的。其實《寂靜·幻象》就已經講到一個“意境” 的問題 —— 它好像在這裡,又不在。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以及更早的時間,我的精神世界就已經在向“無形的世界”這個方向探索了 —— 無形的世界落在時空裡面,變成有形的,讓我們通過眼睛、通過記憶,通過時間去看他。後來也做了非常多的展覽,去過英國、法國等,做完一輪,剛好就回到今日美術館這裡。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對於”無形的世界“ 的思考在這次展覽落到了一個明確的概念 “精神 DNA” ,能否講講這個概念背後的思考?

我覺得全世界都在討論人工智能的時候,藝術家是要去碰這個領域的,我是不會牴觸科技的。之前在香港的展覽我也已經對人工智能有所涉獵,這次是中科院跟我合作,於是給他定了一個更加準確的概念叫做 精神 DNA。這個概念來自一次跟中科院院長的交流,當他解釋給我聽科學上對於 DNA源頭的解釋,我問他,我真的看到顯微鏡裡面一個單細胞,也就是DNA的時候,我覺得好像上面還有一層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精神 DNA。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精神DNA關乎單細胞的出現,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沒有原因就來到這裡的,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它一定是伴隨著一種動力出現。好比我們認為椅子就是一把椅子,用來坐的,但當你分解之後,他是由木頭、鐵、螺絲這些元件組成的,那他們分別來自哪裡?從哪裡的土裡生長…… 本身我們周圍的每一個東西本身就不是一個單面的存在,它都是存在了很長時間的能量體。這種思考才會讓人真正達到 “全觀” 的世界,就是說我看到一個東西,我能看穿他所有的元素。在展覽裡面,我用手繪的方式,用一些不穩定的線條來體現這些能量,叫作”精神速記“。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相對精神 DNA, Lili 是否是一個更加具象的,用以觀察世界的一個對象,在世界各地的試驗中Lili 有和不同的人產生什麼互動嗎?

其實 Lili 也是在這裡發生的,就是在2007年。

那個時候我經常感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但我也很想走到核心裡面去,又不想用正常的方法,不想我的作品給別人定義,也不想有二元的狀態。恰好在那個階段我很喜歡雕塑,Lili 的原型是 2007 年展覽裡面的銅雕作品《原欲》,一個流淚的銅雕。很多人會在雕塑跟前站很久,會感受到那種悲傷,或者跟她一起流淚。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後來我就做了一個人形出來。這個原型是可以調動,變成有情緒的。當然她不是真的,但巧妙的是,她在電影、攝影作品裡面,在人群裡面的時候,和人們是有交流的 —— 有人曾經跟他聊天。不管在東京、巴黎、印度,她本身的狀態都是潛入某個空間裡的。所以乍看之下,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當知道她不是真人的時候,就覺得這個空間受到一種異化。

這次我把她變成一個對談的人,因為她的外形沒有任何侵略感,所以觀者會人為的填東西,參與到這個作品中,賦予她個人化的意義。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Lili 我已經拍了十年,有些拍攝的地方已經沒有了,有很多跟他拍過的朋友也變了樣子,但她不會變,去到2050年還是十幾歲。她一直停留在一個定點裡面的時間,但她參與了我們所有的時間,這種近似真實的虛擬世界已經有點影響到我們真實的世界。看久了就會有點恍惚。現在已經拍了大概有幾萬張照片,我想當我全都拍出來的時候,拍到一定分量,才看得出它藝術性。

這次展覽中文名叫全觀,但是英文名其實沒有采用一個直譯的方式去翻譯,用了Mirror,是為什麼?

因為我不太相信文字,所以我採取寫詩的方法,寫詩是允許語義不一定相符的。但當兩個語義擺在一起,就會生髮出無限想象,甚至可以更準確的傳達某種意向。"全觀"不是我我把整個畫面呈獻給你看,而是像鏡子一樣,你坐在前面,看到自己。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撰稿人:ly

排版/設計:mimimi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