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上市凭什么:老司机开始走新路?

刚刚获得1.5亿美元B+轮融资的瑞幸咖啡,突然宣布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开启了赴美上市的新征程。

公开的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已获得4轮共超过5.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IPO前的估值为29亿美元。

瑞幸咖啡上市凭什么:老司机开始走新路?

从开出第一家店,到提交招股书,瑞幸咖啡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如此冠绝行业的发展速度,引发了业界广泛的热议。这两年几乎所有的媒体和社交平台都在讨论瑞幸,业界一方面惊呼瑞幸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又为其“持续亏损”担忧,瑞幸上市到底前途几何?

日前,我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采访,就瑞幸上市所引发的几个焦点话题,谈了我的一些观点。

在我看来,通过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对瑞幸来说至少有以下三大利好:

① 瑞幸此前在门店增速上超过了星巴克,但综合影响力和星巴克有差距,这次上市将是瑞幸影响力飞跃的一次机会。并且,借此机会,瑞幸有望启动全球化经营的准备。

②赴美上市后,将会倒逼这家企业进一步透明化经营。瑞幸提交的IPO文件显示,在启动上市之前,该公司持续缩减了亏损率,同时强化了营收增长的高效提升。

③融资获取到的资金,可以继续“花钱买时间”,通过资本的力量,把原本需要三五年发展的步骤,缩短到一年甚至一年以内。

当然,由于当天的采访最终以英文简略版本发出,很多观点没能很好的阐述,今天我就结合当天采访的内容,系统性的谈下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瑞幸速度的关键所在:老司机走新路

我看了不少媒体对瑞幸赴美IPO的报道,最让媒体业界惊叹的地方在于,这家估值30亿美元左右的企业,成立时间不到两年。

放眼整个中国互联网,从BAT到TMD再到京东、小米等明星互联网企业,从来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在成立两年内上市,瑞幸能开启IPO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瑞幸速度即将创造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快IPO纪录,自然成为备受业界争议的现象级企业。

在回答《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关于“成立仅仅2不到两年就去上市,根基是否稳固”相关话题时,我提了我的一些看法。

瑞幸看起来不到2年的时间,但背后操盘手是从业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一批老司机。

瑞幸咖啡上市凭什么:老司机开始走新路?

图注:瑞幸背后的“老司机”

看似年轻的瑞幸背后,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创业明星,这些明星老司机集多年的创业经验、资本运作能力、研发技术、管理能力、市场营销体系于一体,一开始就站在了极高的起点创业,因此能打造出来注定会成为爆款,也注定会引发关注甚至质疑的瑞幸咖啡。

很显然,瑞幸能够短短一两年能够获得如此成绩,核心的关键就在于老司机走新路,而不是像其他品牌一样新司机走新路或者老司机走老路。

可参考的范本:互联网打法“重做”一切

互联网行业这几年有个很有名的论述“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次”。

瑞幸背后的陆正耀、钱治亚等人已经成功“重做”了移动出行产业(先后打造了两家上市企业,拥有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等品牌),并且正在重做汽车制造行业(收购宝沃汽车),现在开始“重做”咖啡零售网络。

这几者看起来都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用的是同一套互联网思想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咖啡也好,汽车也罢,都是一个个数据。而广大用户,不是简单的消费者,而是大数据的承载者。通过对这些用户的理解和洞察,理论上来说瑞幸团队可以推出任何适合他们的高频消费品。

按照这个逻辑来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 瑞幸首先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然后才是“卖咖啡”的。在这其中,咖啡也好,轻食也罢,只是展现形式罢了。

瑞幸咖啡上市凭什么:老司机开始走新路?

时至今日,瑞幸有2370家店铺和1680万用户,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和支付场景,频繁的进行交互,产生了巨大的数据价值。这个数据一方面可以服务于运营本身,比如根据用户画像,推出不同的餐食和服务,精准匹配;另外一方面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可以和顺丰、小程序、美团们连接,推动智慧供应链的建设,对外赋能。

换句话说,未来的瑞幸将跳出咖啡零售网络的定位。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瑞幸,做好品牌升级的准备,由瑞幸咖啡升级为瑞幸生活或者瑞幸平台。

瑞幸的隐忧:管理层成长能否匹配公司爆发性增长

这几天,业界批评瑞幸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瑞幸当然是可以批评的,不过我注意到当下对瑞幸的批评主要集中“巨额亏损”层面。因为,招股书的数据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亏损接近16亿人民币,这个数据看起来非常惊人。

事实上,在我看来,瑞幸真正的隐忧和问题不在于巨额亏损,因为瑞幸的亏损的可控的,也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战略性亏损,没有这个战略性亏损就没有将来的战略性盈利。这当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分析,数据显示,瑞幸2018年四个季度经营亏损率分别为966%、283%、201%和138%。可以看到,瑞幸的亏损率正在逐步降低,2019年第一季度经营亏损率进一步收窄至110%。

那么,瑞幸最大的隐忧到底何在?在我看来,就是公司快速甚至爆发性发展,一年增长几倍几十倍,公司管理层的能力能不能相应的增长,来应对这种增长?如果不能,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比亏损更严重的问题。

摩拜和ofo等明星企业火的很快,走下坡路的态势也很快,很大一个原因就在这些企业过去两年快速发展了,但是公司高管的能力和眼界没有同步的快速提升。最终这类型明星企业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驶离了轨道。

其不仅仅摩拜和ofo,这几年包括滴滴、美团等都有类似的“企业高速发展,管理层能否同步高速成长”的问题。好在瑞幸一开始就不是一家新锐公司,而是多位“老司机”护航的明星团队所打造的创业项目,这批人有过管理几百亿企业的经验,能够比较好的平衡企业快速发展和管理能力之间的问题。

当然,即将登陆IPO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的瑞幸,未来也将受经济下行压力的波及,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发展因素。但最起码,今天的瑞幸已经给行业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的互联网创业范本,对于这类型企业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