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昨天變天,氣溫驟降,讓本該處在春夏之交的美好季節,忽然被一場又一場的降溫打擾;脫下的秋褲又拿了出來,洗涼好的絨衣再穿上身……沒辦法,家有小寶,他們的身體健康最重要。

不過還是被小公園裡一位跟著奶奶散步的小朋友震驚了。即便是降溫,依舊是十幾度的天氣,也犯不著把厚厚的羽絨服套上吧,羽絨服裡面還有看起來就很暖和的毛衣……我已經看到本就時刻不消停的小朋友在這樣的天氣裡額頭上的汗水,可以想象厚厚衣服下的小身子板,也必然是一層層的汗。

小朋友在前面跑著,奶奶跟在後面不住吆喝:“別跑快,要摔倒了!奶奶拉你手!”“別坐在那裡,太髒!讓我幫你擦乾淨再說!”“別撿樹葉,地上都是螞蟻!奶奶替你拿!”……

小朋友完全充耳不聞,一路尖叫、一路小跑。奶奶終於攆上小朋友,不顧小朋友掙扎,緊緊拽著慢慢走,一邊踱步一邊還逢人便說:“這孩子太淘氣,不聽話,坐不住,就連吃飯都要喂半天,真是管不了!”

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其實像這位奶奶一樣照顧寶寶的家長比比皆是:對寶寶總是事無鉅細的照顧、處處精心的呵護,生怕寶寶凍著了、餓著了、摔倒了;還怕寶寶弄壞物品,弄髒屋子,弄髒衣服;更怕寶寶受到任何傷害而處處限制寶寶的活動;總擔心寶寶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結果就是什麼事情都由家長包辦,儘量不讓寶寶動手,而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剝奪了寶寶學習和獲得經驗的機會。

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語言發展水平還很低,還需要大量的感官學習和運動,如通過用眼睛看看鮮豔的色彩,用耳朵聽聽美妙的聲音,用小手摸摸物品的軟硬冷熱,用鼻子聞聞各種味道,甚至用小嘴嚐嚐酸甜苦辣的滋味,沒錯,寶寶就是這樣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獲得經驗積累的。

所以家長最好不要過多地限制寶寶的自由,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寶寶去探索,凡是寶寶沒有接觸的東西,沒有聞過的味道,沒有嘗過的食品,沒有觸摸過的物品,都可以在安全、衛生的情況下,讓寶寶親自去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挫折,這樣寶寶才能夠在探索中快速成長起來。

而過度的呵護,才是限制寶寶發育的最大誤區。

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若是針對週歲以內的寶寶,家長無論怎樣的呵護、怎樣的照顧都不為之過。因為寶寶在這個階段就是需要依賴別人、需要貼心照顧的。

但是寶寶是越長越大的,他們的身高、體重在變化,智商、經驗也都在變化;倘若家長的照顧方式一成不變,不能夠跟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即便是在過去屬於正確的做法,也會開始變得不合時宜。

所以在這個時候,幫助寶寶不斷完善自我,才是真正的照顧。

【抓住寶寶的敏感期】

按照蒙臺梭利的說法,敏感力是指一個人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就是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他們對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

這個時期就叫敏感期,它被一些教育家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兒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許多個階段,比如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規範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

這只是大的分法,每個敏感期裡又可以分出許多階段,比如感官敏感期裡還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文化敏感期裡有繪畫敏感期、音樂敏感期、認字敏感期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孩子處在“對細小事物敏感期”時,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及時觀察到這一點,而總是認為寶寶在做無用功,“蹲在地上看螞蟻也能看半天,有意思嗎?”直接拉起寶寶離開了。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心粗如篩,成為“馬大哈”;

同樣道理,當寶寶進入“對大事物的敏感期”時,如果方法不得當,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眼光狹窄,成為“小氣鬼”。

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傾聽和分享、分擔】

照顧寶寶,並非僅僅是要確保衣食住行的飽暖與安全無虞,甚至是認為要永遠站在家長的“高度”去指揮、引導孩子成長;更應該做到的是要能夠站在寶寶的立場上,傾聽他們的聲音,及時分享他們的成功與喜悅,分擔他們的挫敗和悲傷。

寶寶的訴說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是不為成人所理解的,但是倘若爸爸媽媽都不懂就真的是失職了。

寶寶喜歡糾纏爸爸媽媽?錯了,他是在傾訴自己沒有安全感!

寶寶喜歡發脾氣?錯了,他只是想表達自己總是被幹預的煩惱!

寶寶從不滿足的索要玩具?錯了,他也許只是精神空虛了;

寶寶睡覺總愛尿床,常常還會夜驚?排除病理因素後,也許寶寶只是承受了一些他目前承擔不了的壓力……

如果爸爸媽媽不懂得寶寶的這些訴說形式,就無法真正傾聽孩子、懂孩子。

還有些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點滴變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可謂事無鉅細。可惜卻不能夠對孩子的所有行為“照單全收”,且因時制宜的去幫助孩子,或者和他們一起分享與分擔,而是一味用“別人家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

細細想來,既不能夠與孩子風雨同舟,也不能夠理解包容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的生活是何其的悲慘?

身體健康、不生病就是照顧寶寶的標準?媽媽還要知道更深層的目標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總之,照顧寶寶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寶寶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

所以,爸爸媽媽在每個時期,每個環節,都要知道用什麼方法來照顧寶寶、幫助寶寶,並非只是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告訴寶寶了就是對他負責,就是在呵護、陪伴他成長。

正如我們跟著寶寶的身後,像老母雞護著小雞一樣,一直告誡他:“走路要慢一些,走平路,不要走坑坑窪窪的路,會摔跤!”即便是說上一百遍,也比不上寶寶自己不留神摔了一跤而讓他長記性啊!

陪伴、照顧寶寶成長的過程,就是“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眼睛帶來光明”的過程啊,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