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漢末群雄系列之董卓(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董卓重大事件之八——刺殺丁原,軍權獨攬

回到洛陽後,董卓立即抓緊開展奪權行動。但董卓當時手中僅有三千兵馬,還不足以形成絕對優勢。於是董卓每天夜裡把部隊偷偷派出城外,早晨再大張旗鼓地列隊入城,營造出董卓大軍從西面源源不斷趕來的的假象。如此這般連續四五天後,人們都知道董卓不計其數的大軍進入京城了。成功震懾住潛在對手,同時還吸引了何進、何苗的部曲歸附。有這些兵馬相助,董卓在京城幾乎無人能敵了。

筆者說幾乎,是因為還有一人,並不懼怕董卓。那就是執金吾丁原。丁原曾任幷州刺史,後被何進徵召入京擔任執金吾。漢光武帝劉秀有句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執金吾負責的是京城警衛工作,掌管禁軍,所以手中握有兵權。不僅如此,幷州作為北方邊地,常年與匈奴、烏桓打交道,所以民風也頗為剽悍,與涼州相比不遑多讓。呂布、張遼、張楊這些漢末三國風雲人物都在其麾下。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丁原手握重兵,董卓頗為忌憚,聽聞丁原對呂布非常信任,於是董卓暗中聯絡呂布,誘使其殺掉丁原。丁原麾下兵馬順勢被董卓兼併,至此董卓順利完成京城武裝力量的整合,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進行下一步計劃了。

有朋友說了,這段我熟,董卓大臣們提出廢掉劉辯,丁原反對,兩人在洛陽城外交戰,董卓打不過丁原,於是派呂布老鄉李肅用赤兔馬和金銀財寶收買呂布,丁原就被刺殺了。很遺憾地告訴您,這段故事是小說情節,史書上並沒有這麼豐富多彩的細節描寫。丁原沒有跟董卓交過手,呂布也不是丁原的義子。不過李肅確實為呂布同鄉,赤兔馬也確實為呂布坐騎,所以演義中對於呂布殺丁原的前後過程潤色得恰到好處,比較精彩。

呂布雖然不是丁原義子,但確實是董卓的義子,有了呂布加盟,涼州系與幷州系兩大騎兵軍團都在手中,京城文武百官都無法阻止董卓了。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董卓重大事件之九——廢立皇帝

時間稍早之前,何進曾派一些部將到地方上募兵,騎都尉鮑信領兵回到洛陽,何進已死,董卓掌權,鮑信就對袁紹建議道:“董卓兵勢強盛,懷有異心,現在我們應該早點除掉他,不然他就會對我們下手。現在他剛到洛陽不久,根基尚淺,我們可以來個突然襲擊。”可袁紹被每天源源不斷進城的“大軍”給嚇住了,不敢行動。

本著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原則,董卓實際已經掌控朝廷。但董卓的官職還只是幷州牧,不夠派頭。隨便找了個藉口,說老天一直不下雨,一定是有高官不稱職,於是罷免掉司空劉弘,自己取而代之,位列三公。官職夠高了,董卓就召集百官商議廢立皇帝之事。

在大會上,董卓志得意滿地開始發言:“現在的皇帝太闇弱,既對不起歷代先帝,也對不起蒼天大地。我打算學伊尹、霍光的作為,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大家看行不?”朝堂上鴉雀無聲。董卓更加囂張了,大聲道:“誰敢阻攔的,就軍法從事!”百官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就在董卓洋洋自得時,有一人站出來反對:“伊尹、霍光能廢立君主,那是君主罪過太多。當今聖上毫無失德之處,根本就沒有可比性。”董卓大怒,當即就要殺掉盧植。在蔡邕、彭伯的勸諫下董卓才剋制下來,但還是免去盧植的官職。

第二天,即中平六年(189)九月一日,在董卓安排下,劉辯退位,劉協即位。同時,垂簾聽政的何太后交還大政。董卓又表示,董太后就是被何太后逼死的,作為兒媳婦毫無孝順之心,於是把何太后遷到永安宮。《資治通鑑》載當時場景:“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

據史書記載,自董卓迎奉少帝回京至此不過四天。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董卓強行廢立皇帝,實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又過兩天,九月三日,董卓派人將何太后毒死。

就像盧植所言,董卓的行為毫無道理,為了自己的權力慾望無所不用其極。董卓剛進京幾天就如此胡作非為,是政治上非常短視的行為,他的作為完全超出了底線,迅速得罪了絕大部分士人階層。董卓向來只相信武力,認為有軍權就能解決一切,這種蠻橫的做法很快就將讓他吃苦頭。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董卓重大事件之十——拉攏士人

立劉協為帝后,自然要嘉獎自己的“擁立之功”,於是董卓改任太尉,領前將軍事,假節鉞,領虎賁衛隊,加封郿侯。

這時的董卓也意識到步子邁得太快,得罪人太多,於是有意拉攏士人階層,採取示好行動。首先董卓拉上司徒黃琬、司空楊彪聯名上書皇帝,為靈帝初年死於宦官之手的大將軍竇武及黨錮之禍中的大批受害者平反,恢復這些人的爵位讓他們的後人繼承,並從中提拔人才。

然後董卓提拔了一大批名士,任用吏部尚書漢陽周珌、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董卓之前除弟弟董旻外,京城並無根基,於是將這些人作為自己的親信。更重要的是任用了一批地方大員: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對於曾反對過自己的袁紹、王匡、鮑信,也不計前嫌任命為太守。

至於董卓原來的部下們,仍然在軍中任職,並沒有大舉提拔。董卓希望以此取得士人們對他的支持,並抵銷因廢立皇帝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董卓的主動示好並沒有獲得士人們的諒解與支持,上一段董卓任命的地方官完全不領情,上任不久就聯合起來反對他。

公平地說,董卓入主洛陽之初還沒有顯露殘暴的一面,他也希望能與士人們友好相處。說董卓怎樣荒淫殘暴,那是後話,至於此時的局勢,筆者認為,關東各州郡的地方大員們也不像他們的口號那樣,真心為匡扶漢室。董卓無端廢掉少帝劉辯,這是對東漢皇權的一次重大破壞。實際上,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爭鬥儘管貫穿東漢王朝,爆發過數次嚴重衝突,但遊戲規則是所有的事情只能叫陰謀,就算玩家都知道,你也不能挑明,不能突破遊戲規則。

董卓進入洛陽,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原有遊戲規則不再生效,他成了主導新規則制定的最大玩家。但董卓在政治謀略上確實眼光不夠長遠,急功近利,把手中的好牌打得稀爛。董卓作為憑軍功起家的武人,背後沒有世家大族支持,也沒有皇帝支持,他想攫取權力只能靠自己。當時的局面下,宦官已然成為眾矢之的,再無威脅;但外戚方面儘管何進、何苗已經不在,但畢竟少帝母親何太后垂簾聽政,從法統上講何太后才是當時東漢的掌權人。

董卓擔心士人們聚集在何太后身邊,將自己踢出局,甚至圖謀自己性命是非常合理的。想到後來的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的時期多次與忠於漢朝的大臣發生明爭暗鬥,甚至遭遇多次暗殺,就能理解董卓的心理。況且當時漢朝廷整體上權威還在,董卓又出身不高,屬於被大族看不起的階層,這更加使董卓擔心,何太后、少帝如果依託某些大臣,自己是絕睡不踏實的。

只是董卓大半生都在涼州、關中邊疆地區與羌胡為伍,性格上少城府、多殘暴。對於長遠規劃他是沒有的,對威脅的感覺倒是很靈敏。所以急匆匆地毒死何太后,天真地以為這樣就能防止士人們有組織地反對自己。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董卓重大事件之十一——暴露本性,惡貫滿盈

董卓廢掉少帝僅一個月,自己便做了相國,得到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的特權。見皇帝時,正常程序要將自己佩戴的武器交給皇宮侍衛,進入大殿前要由侍從報出自己的姓名,參見皇帝時要低著頭小步快跑,不能挺胸抬頭地大步前進。這些禮節董卓全部拋棄,絲毫不尊重皇帝,不僅讓百官心生怨氣,更破壞了皇帝的權威,無形中使天下手握軍權的人都不再遵從皇權。

如果董卓能像他最開始幾天那樣對待士人們,並遵守各種禮制,無疑還是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可他實在沒有自控能力,一旦掌權,不僅自己位極人臣,還做了許多讓當時的人覺得匪夷所思,甚至痛恨不已的事。

第一,董卓封其母為池陽君,並專門派官員照料其母的飲食起居。

第二,在何太后下葬,開啟漢靈帝陵墓時,董卓竟然派人偷盜墓中財寶。

第三,董卓在洛陽位極人臣,但前文說過,他並沒有安排部下擔任朝廷重要職位。一方面他要用這些職位拉攏人心,另一方面他手下都是沒什麼文化的涼州武人,確實也難當大任。可這些兵將也需要獎勵,怎麼辦呢?董卓便放縱他們在京城搶劫。涼州兵本就野性,放松管制後便開始燒殺搶掠,姦淫婦女。原本富庶繁華的洛陽變得一片狼藉。《後漢書·董卓傳》載“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第四,董卓將何苗棺槨挖出,將屍體大卸八塊丟棄在道邊。不久又將何苗母親舞陽君殺死,仍在荒郊野外,不準收斂。不知董卓與董太后是何親屬關係,竟對何家人痛恨到如此地步。

第五,董卓淫亂後宮。後漢書載“奸亂公主,妻略宮人”。連公主都敢動,真的已經肆無忌憚了。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董卓篇(下)


第六,“虐刑濫罰,睚眥必死”。皇帝都敢廢,太后都敢殺,幾個大臣他哪能放在眼裡。侍御史龍宗有事稟報,因為著急沒有解除佩劍,董卓發現大怒,用拳頭把龍宗活活打死。生殺大權在握,是死是活全憑董卓心情,弄得京城百官人人自危。

第七,縱容士兵濫殺。前面提到董卓縱容士兵在京城搶劫,後來乾脆就直接殺人了。一次董卓派部隊外出巡邏,走到陽城發現許多當地人在集社搞節日慶祝。董卓竟然讓士兵攻擊這些平民,男人斬首,女人做妾,繳獲財物全部當做戰利品分給士卒。回到洛陽還大言不慚地說這是征討山賊的戰果,惡行令人髮指。

董卓的種種殘暴行為無疑突破了所有正常人的底線,這種野獸般的行徑註定了他的權利不會掌控太久。下一期,將為您講述董卓的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