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杭州社會民情,水路發達,原生態的西湖平靜優美


1924年的杭州的一個夏天,一位外國女人被兩位中國苦力抬著趕路,後面的一位外國女人還打著陽傘防止太陽照射。當時中國很落後,主要交通工具是轎子、馬、和滑竿,主要靠人力,他們的工作很辛苦。

抬滑竿的苦力收工以後在回家的路上,滑竿是竹子做成的,他們的笑容告訴我們也許是今天的收入不錯。

一個穿著長衫的婦人從拱形橋上經過,由於天氣炎熱,行人稀少。

1924年杭州的一條街道,街道破爛不堪,路面坑坑窪窪,一個老婦人在洗衣物。用來洗衣物的是木盆,木盆完全是手工做的,結實耐用。

相比之下,這是一條寬敞平坦的道路,道路乾淨,這應該是杭州城內主要道路,三個車伕拉著客人正在趕路。三輪車在當時是豪華的交通工具。

這是1924年杭州西湖,遠處是沒有倒塌之前的雷峰塔,雷峰塔初建於公元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也就是在同年的9月雷峰塔倒塌。現在的雷峰塔是重新建設的。

杭州西湖,一位漁民在捕魚,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的杭州西湖是原生態的,沒有人工建設的痕跡,那時還沒有門票這一說。

城牆外的護城河,兩個船伕在划船,在他們前面有一對鴛鴦在遊動。當時是夏天,天氣炎熱,大多數男人都光著膀子。

江南水鄉名不虛傳,船伕們帶著自己的貨物停靠在碼頭準備上岸,在當時水路很發達,運送貨物主要走水路。

幾位船伕在小憩,船上裝滿了貨物,對面住的也是船家,他們靠打漁和運送貨物生存。

這是城內一條窄窄的小河,河道兩邊住著人家,他們出行主要靠這條小河渡船,河水很乾淨,沒有雜物,說明當時的人守規矩,不亂丟垃圾等雜物。

兩位船伕運著滿滿一船的稻草,看他們吃力的樣子,說明拉的稻草很重。

拉大鋸的木匠,古人拉大鋸不像今天這樣方便,完全靠人力,不管做什麼傢俱和用具,都必須先這樣把一根木材鋸開,費時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