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耶誕西亞,聖誕濟寧。孔孟之鄉是中華聖人薈萃之地。伏羲生於泗水雷澤,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是泗水人,中國最早的伏羲廟在微山兩城;黃帝生於曲阜壽丘,太昊故地與少昊陵毗鄰,現存宋代官祭黃帝的景靈宮遺址;孔子生於曲阜,為至聖先師;孟子生於鄒城,是為亞聖;復聖顏回、述聖子思生於曲阜,宗聖曾子生於嘉祥;和聖柳下惠生於兗州;匠聖魯班生於曲阜;酒聖少康生於任城……

西方的聖誕節是耶穌的誕辰,除了少數極其虔誠的基督教徒之外,臺灣、香港等地一直用“耶誕節”來描述這個節日。耶穌公元元年出生於西亞伯利恆,比出生於東方聖城曲阜的孔子晚551年,也比佛陀晚五百多年。

耶誕西亞,聖誕濟寧。孔孟之鄉——山東濟寧地區一帶是中華聖人薈萃之地。伏羲生於泗水雷澤,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是泗水人,中國最早的伏羲廟在微山兩城;黃帝生於曲阜壽丘,太昊故地與少昊陵毗鄰,現存宋代官祭黃帝的景靈宮遺址;孔子生於曲阜,為至聖先師;孟子生於鄒城,是為亞聖;復聖顏回、述聖子思生於曲阜,宗聖曾子生於嘉祥;和聖柳下惠生於兗州;匠聖魯班生於曲阜;酒聖少康生於任城、中興夏朝;書聖王羲之生於臨沂,是金鄉郗鑑的東床快婿……

下面,我們梳理了一下生於孔孟之鄉濟寧的中華“十二大聖人”,讓我們記住並紀念身邊的這些聖賢的誕辰,扣問中華文明的源頭,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人文初祖——伏羲

歷史上,農曆五月十三被稱作是華夏始祖伏羲的誕辰。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氏用她的足跡丈量了這個大腳印,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

伏羲出生地在今山東省濟寧市的泗水縣古雷澤,今華村水庫一帶,其地為古代華族祖居地,伏羲之母華胥氏因誕伏羲,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今全國各地都有伏羲廟,其中最早的伏羲廟,當屬與伏羲生地泗水相距不遠的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鄉的伏羲廟,還有濟寧鄒城郭裡鎮的伏羲廟遺址。無論從民間傳說、文獻記載、實物存證等各方面來看,伏羲故里都應該是在東方聖地——山東濟寧一帶,而不是近年來在靠節慶活動炒作的沸沸揚揚的其他地方。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伏羲的成就非常多,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

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

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

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

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人文始祖——黃帝

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至於具體出生地點,史學界並沒有統一的觀點。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黃帝生壽丘、都有熊、葬橋山。

壽丘,在今山東濟寧曲阜,其地尚存景靈宮遺址,是宋代公祭黃帝的龐大建築群,今存巨碑等遺址。其旁即為少昊陵。

有熊,在今河南新鄭,應是黃帝定都的地方,而非生地。

橋山,在今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黃帝的創造發明: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命令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華夏至聖——虞舜

虞舜誕辰(農曆九月二十七)。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舜帝生於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自古以來,泗水縣一直有歷山,有雷澤,有民間傳說,有歷史記載,有關於舜的大量遺蹟。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王獻唐考證:舜帝故里在泗水。

孝感動天故事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歷代君王治國的楷模,孔子、孟子推崇備至的聖人。據說,當今舜的後裔有一百多個姓,如姚、虞、陳、胡、袁、田、王、孫、車、陸等等,總人口兩億多人。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酒聖——少康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杜康造酒,開闢了源遠流長的華夏酒文化的源頭。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故而後人稱杜康為“酒聖”。

據西漢劉向所輯戰國史書《世本》卷一記載:“辛女儀狄始作酒醪,以變五味,杜康造秫酒。”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裡記載:“杜康作秫酒,以善釀得名,蓋抑始於此矣。”

據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第五位國王,生卒年不詳,相子,攻殺寒浞,復興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於陽夏。據《史記·夏本紀》文獻記載,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時,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在政變中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孃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濟寧古城任國、仍國,為有仍氏古國。所以說少康的出生地是在山東省濟寧市。

少年時候的杜康以放牧為生,放牧時從家裡帶來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然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覆琢磨,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他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說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浞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浞父子,中興夏朝。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和聖——柳下惠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故縣,一說為山東省泰安市新泰柳裡村)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惠”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有時也稱“柳下季”。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懷不亂”故事 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當代,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誕辰日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為夏曆八月廿七或陽曆9月28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即今天的山東濟寧曲阜,曲阜既是孔子故里,也是黃帝故里。

西元紀元的9月28日作為孔子誕辰日,歷來存在爭議。孔子誕辰確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崔東壁在《洙泗考信錄》中曾做過考證,據《春秋穀梁傳》定為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為今之8月21日;《孔庭纂要》說是8月27日。此外還有西元的10月9日、10月3日,等等。中國古代祭孔,都以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作為孔子誕辰。民國期間,政府曾定夏曆8月27日作為教師節,後又把它換算為西元9月28日。這已為傳統習慣,人們從心理上已經認可它。

被尊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在中華文明的進步史上,至少有五大貢獻。

一是文獻學上的貢獻。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二是史學上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的作者。

三是哲學上的貢獻。《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孔子是使《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四是政治上的貢獻。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這是孔子為中國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社會的目標。

五是教育上的貢獻。孔子創辦民營學校,高舉“有教無類”的旗幟,衝破了教育上的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孔子先後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是中國模範教師第一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在教學活動中,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亞聖——孟子

孟子的誕生日,《孟子世家譜》的記載是:“孟子諱軻,周威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四月二日巳酉(即今之二月二日),孟子生。”清雍正本《三遷志 年表》和光緒本《重簒三遷志》也都據此說,定孟子誕生日為四月二日。這“今之二月二日”即為如今通用的陰曆(農曆,夏曆)二月二日,而“四月二日”是周曆四月二日。

孟子生於戰國時期的鄒國,即今山東省濟寧市的鄒城。

其實,原先孟子故鄉的人們祭祀孟子時都在農曆(陰曆、夏曆)二月,只是近年來祭孟子時疏忽了周曆和夏曆的差異,只看到《孟子世家譜》上記載的孟子誕生日的正文“四月二日”,而沒有注意括號中的“二月二日”,致使祭祀孟子的日期整整延後了二個月。如今,為了對孟子的尊崇起見,我們認為應當恢復在孟子誕生日——每年陰曆二月二日祭祀孟子,而中華母親文化節也須相應改在每年陰曆二月二日舉辦。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易子而教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他認為,“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孟子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復聖——顏回

顏回於公元前521年4月25日辰時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曲阜,即今山東省濟寧市的曲阜。顏回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廟四配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顏回通過自己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通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韓非子·顯學》指出:自孔子死後,儒分八派,“顏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後世儒學專家大多認為韓非子所說的顏氏之儒,是指顏回弟子在繼承顏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學支派。

元文宗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時罷封爵,止稱“復聖”。明陳鎬纂清孔胤植重纂《闕里志·弟子職》:“元文宗至順元年,加贈“兗國復聖公”。《明史·禮志四》:“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宗聖——曾子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一生積極實踐和推行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

曾子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編《論語》、著《大學》 、寫《孝經》、著《曾子十篇》,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統思想的正宗傳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學問授給弟子,又將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論語》,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對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佔有重要的地位。

曾子的主要思想:

修齊治平 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為貴 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

不苟權貴 曾子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在“志”與“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記,政權官位又算得了什麼呢?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述聖——子思

子思(約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他是孔子的孫子,一般認為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有人說子思出於子游氏之儒。《中庸》是子思思想的代表作。

子思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子思提出的“誠”和與此緊密相連的五行說,是思孟學派思想的重要內容。“誠”是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也是道德準則。子思說,“誠者天之道”,即“誠”就是“天道”,而“天道”即是“天命”。他還認為,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也就是說,“誠”既是“天命”,也是“性”,也是“道”。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匠聖——魯班

匠聖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今山東濟寧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後世稱他為魯班。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周敬王十三年)農曆六月十六,卒於公元前444年(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以後。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創造發明家,土木工匠之祖師、建築師之鼻祖,被譽為“中國科技發明之父”。魯班的一生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不光在建築業,在航天業、軍事科學、機械方面、民間手工藝品等,都有很傑出的成績。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中國的所有工匠都以魯班為祖師。

在全世界範圍,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南半球,抑或東半球、西半球,只要有華裔工匠生活的地方,“魯班”就是他們心中的神靈,受到尊崇,受到祭拜。魯班廟、魯班祠堂遍佈海內外。每年6月,魯班誕辰日前後,人們不約而同地演繹著那種“華堂建造六親力,吉院落成百匠功”的良好祝願。

細數誕生於孔孟之鄉的十二位大聖人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將領——郗鑑的女婿,郗鑑是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人。王羲之的字吸取了魏晉諸家書法的精華,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了隸法的形跡,達到了獨立完美的境地,其行書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人們稱讚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公認他為“書聖”。

東床快婿的故事

王羲之的岳父郗鑑是濟寧市金鄉縣人,東晉著名將領和書法家,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功封高平侯。16歲時,王羲之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

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後人評其書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書法影響至今,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