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老虎大王1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文稿都由陈布雷代笔。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了抗日演讲,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44年底,在抗战最危急的关头,蒋介石呼吁年轻学生参军共赴国难“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两篇最知名的文稿都出于陈布雷之手,陈布雷的大才可见一二。在国民党内,陈布雷素有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之称。当然他在国民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动动笔杆子,他还是蒋介石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1926年11月,陈布雷应邀前往南昌,接受蒋介石的面试。在此之前,蒋介石是看过陈布雷的文章的。陈布雷曾经声称:中国是最不适于实行共产之国家,中国革命舍国民党莫属。再加上陈布雷也是浙江慈溪人,自然就比其他候选人更容易取得蒋介石的信任。

当时的陈布雷看上去就是一个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毫无政治人物的腐朽气息。当蒋介石问起如何应对上海的工人运动时,陈布雷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可以以可靠的军队包围上海,从外围造成猛虎出山之势,用帮会势力打头阵做内应,可一鼓荡平。蒋介石深以为然,以陈布雷的文采,公告文书自然不在话下,就这样,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幕僚。



应该说蒋介石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陈布雷确实是一个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政治氛围非常的不融洽。陈立夫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只是一个文人,难以担当政治大任。

陈布雷对政治的险恶几乎一无所知,当然他一生都处在蒋介石的庇护之下,不会有人敢随便对他下手,他也没有机会感受这一切。西安事变结束后,陈布雷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写《西安半月记》。

这时的陈布雷就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了。他对外界的变化毫不知情,当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企图割据西北地区自立,蒋介石认为他们是犯上作乱的叛逆。陈布雷却认为张杨二人为抗日而兵变,罪不可恕而情有可原。

当陈布雷把这本书写完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与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不能用我的笔自主表达,为人捉刀是苦恼的。他的书呆子本性暴露无遗,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陈布雷一生没有出过国,留过学,虽然他也向往国民革命,在当记者时经常为革命呐喊,但他骨子里边还是一个中国的传统文人。士为知己者死和从一而终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这也让他终生都在为蒋介石奔走效命。

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陈布雷时常也能感觉到自己和政治氛围之间的不合时宜。生逢乱世让他有没有办法彻底的去做一个遁世的文人,这就让他大半生都非常痛苦,毫无快乐可言。

“公以处事,诚意待人”就是他的人生格言。陈布雷在国民党内廉洁自律,从不拉帮结派。当他最初投奔到蒋介石门下的时候,他表示愿意担任蒋介石的私人秘书,不愿意卷入肮脏的政治斗争中去。

在国民党高层,陈布雷的好朋友就是陈诚。两个人都是嫉恶如仇,拒绝贪污腐化的正人君子。在错综复杂的军阀时代,他们自以为正确的一些决定,实际上在当时是行不通的,甚至最后害了国民党。

比如在乱世中用人,是不能用人品来划分的。陈诚在东北时,把几百万伪军全部解散了,认为他们是无耻之人。这些当惯了兵的人不愿意回乡务农,大部分都成了林彪的部下,迅速成就了林彪的百万大军,间接也造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溃败。



陈布雷也是一样,他只是以文人情怀来看待世界,于大势根本不通。政治的本质就是妥协,以妥协来成就一些事情。而文人向来主张坚持到底,毫不妥协,最终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陈布雷的一生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既想成就一番大业,又厌恶政治丑恶。他向来不喜欢参加应酬,生活节俭朴素。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蒋介石成就一番大业,又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心痛苦。在三大战役行将结束的时候,陈布雷服毒自杀。他在遗书中强调:去意已决,生无可恋。如果发现有一丝气,万不可救。

就这样,陈布雷成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殉葬品,就像王国维自杀一样,他们都是为文化和理想而死。陈布雷生前曾交代,自己的子女不要搞参与政治,但他的女儿陈琏和女婿都是共产党员。陈琏曾经被国民党军统抓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才得以释放,最终在文革中跳楼自杀,和他父亲走上了同一条路。


新知传习阁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拖着病体,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写下给蒋介石和家人的遗书,然后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蒋介石看了他的遗书泪如雨下,国民党政府随后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称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人。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一生跟随蒋介石,是蒋介石的文胆与军机大臣。陈布雷写的抗战宣言最为出名:“如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

但几十年后的蒋介石,已经不再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陈布雷又为忠君思想所困。他一生温良谦恭让,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个人操守良好。自觉受蒋介石知遇之恩,毕生对蒋介石恭敬有加。眼见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遂决定以死相报。

自杀之前陈布雷精神苦闷,每天工作烟不离手,闷闷不乐。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女儿与女婿加入共产党,蒋介石找他谈话要他严加管理,然后释放了他女儿和女婿。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也没有过分干涉女儿,女婿,只是让他们尽快离去。

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治上丧失人心上,军事上节节败退,陈布雷已看不到前途与希望。最终在忠君思想与家庭变故双重打击之下,选择解脱自杀。


铁马冰河戍轮台


陈布雷被称为“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甚或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被蒋视为心腹,倚为股肱。

可是,在陈自己心中,他始终是一个文人,一个能够用笔、也最应该用笔书写一篇篇锦绣文章的文人。

1928年,蒋介石曾想任命陈布雷为秘书长,却被陈立夫一句“陈君书生,繁剧似非其所堪,不可强以要职”所劝阻,但是蒋仍想重用陈布雷,所以问他,让你自己选,你想任何职?

陈布雷想也没想,便说自己想“以新闻事业为终身职业”,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愿意给你当私人秘书,也不用给我什么高官厚禄,只要能够帮助到你便好。

这话如果是一个惯于政治钻营或稍微对政治有所掌握的人所说的话,或许是三分真七分假,可是当时的陈布雷投蒋不过一年,也没浸淫过官场,所以他的话最少也是七分真三分假。

陈布雷的这“三分假”,假在何处?

他作为一个所谓的“书生”,辛辛苦苦读书,所为者何?也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罢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恐怕也是他心底的理想。

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1927年千里迢迢赶到南昌,在张静江的引荐下去见了蒋介石。

不过,陈布雷却没有书生的“狂妄”,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即便是一部,也治不了。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不能从事新闻事业的话,愿给蒋当一个私人秘书,这是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他在政治上是有野心,可是却不会盲目和自负。

他对蒋所说的话,不仅让人看到了他的文人本质,看到了他的谦虚,也看到了他的从政意愿——你要实在想让我当官,那我要给你当私人秘书。

当然,私人秘书终究不是一个正经编制的职务,所以,蒋也没有委屈他,想让他去《中央日报》任主编,好好历练一番。

可是,让蒋没有想到的是陈布雷没有答应,原因是当时《中央日报》的主编彭学沛成绩很好,他不想当一个“宠臣”,不想凭蒋对自己的“宠”去掠夺别人的位置和政治利益。

后来,他去了上海,成了《时事新报》的总主笔。

没过多久,陈布雷便被推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他知道是蒋又在给他开后门了,所以,又弄了一个“凡入党不满三年者概不得当选中央委员”的提议,试图以此辞不受任,可惜没人支持他。

这个人,确实越看越纯粹。

陈布雷对蒋更是到了愚忠的地步,他曾在给张治中的一封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写到:“弟自二十四五年以来,给事于领袖左右,平日谢绝一切应酬,屏绝一切家事,区区愚忠,无非欲腾空此身,俾将全部时间,自早至午夜,全归领袖之支配。”

这也是他后来吞药自尽,被人称为“尸谏”的原因,因为太过于愚忠,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死去告诫他的领袖——“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

嗯,你好好努力,将来造福万民。

可实际上,他的死不是什么“尸谏”,只是在疾病缠绕和羞愧抑郁的双重折磨下所作出的一个既惊人,却又在人意料之中的决定。

当时,陈布雷可谓是已经病入膏肓,神经衰弱,每日入睡必须得服用三片安眠药。可是,即便吃了三片安眠药,他也睡不安稳,常常半夜醒来,又吃几片,然后才能继续睡。

对此,他已经不胜痛苦,所以,他也常有终结自己生命的想法。

1948年,局势对蒋而言,已经进入了非常时期,所以他在给蒋的遗书中说“自验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

他说自己投入蒋之麾下,给蒋出谋划策,被蒋所倚重,可是,他虽然鞠躬尽瘁,到了最后却让蒋走到了这个局面,说自己“书生无用,负国负公”。

他因为“不能分公忧劳”而羞愧难当,又因为羞愧难当,终于打碎了自己心底的最后一点坚持,在他自己看来,他辜负了蒋的信任和重用,所以他不该继续够活,他该死。

如不能效命,惟有一死。

蒋对他也确实宠信有加,从一个报纸编辑一跃成为秘书处书记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只要他想,他绝对可以成为宠臣和权臣。

可是,他偏偏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即便蒋再怎么信任他,任命他为何职,只要他自认难以胜任,便说什么也得推了、辞了。

所以,他是一个纯臣。

陈布雷能写的一手道德文章,更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

所以,蒋毫不客气地称誉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这个人,为人则诚善,为臣则忠君,始终捍卫着自己心中的底线,一生不求名利,又以书生从政,终究难以在政治舞台上操弄风云。

不过,陈布雷如果从文,他的一手锦绣文章定能涤荡一代人心。


吾与吾国


气节这个东西很多文人都有,说早一点便有屈原,近一点的还有被明永乐帝朱棣诛九族的方孝孺,而近代便有一个文人,为气节而死,他便是陈布雷!

陈布雷是报业奇才,因为擅长文笔,所以在二十年代末期的上海滩是名声远扬,而老蒋听闻了陈布雷之后,便起了求贤若渴之心,因为当时的蒋介石才刚刚崛起,他急需像陈布雷这样的御用文人,能够为自己执笔,而陈布雷再合适不过了。在老蒋的一再请求之下,陈布雷终于进入了国民党,从此为老蒋捉刀,上到领袖文告,下到军事部署,其几乎全由侍从幕僚陈布雷代笔,而这一代,就是近二十年的时间,直至陈布雷自杀身亡。



而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呢?在今天看来也是扑朔迷离,因为没有官方统一的说法,大多众说纷纭,但是都没摆脱一个条件,便是陈布雷自身的因素。前面我们已经说道了,陈布雷是个彻彻底底的文人,没有政治野心,也不贪念金钱仕途,唯一在乎的便是国家安危,百姓黎明,而这种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在乱世之中,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



但是老蒋呢,把这人在很大程度上用错了地方,尤其在内战期间,陈布雷本来就持反对态度,而且多次向老蒋进言,劝他以国家和平百姓安危为主,但是老蒋不听啊,而且又让陈布雷是多次提笔,写他不愿意写的东西,这对于一个势力文人来说或许无所谓,但对于陈布雷这种品质奇特的文人来说,实乃一大悲剧,做非自己情愿之事,确实极其痛苦。而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那就另当别论了。



尤其老蒋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庐山宣言,就是陈布雷为其代笔,并且把他心中所怀之信念全盘托出,其中一句“如战端一开,地无南北,人无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不知道激励了当时多少国人为抗击日寇而奔赴前线,这种情怀,才是陈布雷这个国家御用之文人的用武之地,而不是为了老蒋去写一些情非得已之言。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腐败和失败已经成为了大势,而陈布雷选择了这个政党,但却面对这个政党却不能做到光大,反而眼睁睁的看着它的灭亡,这对于陈布雷来说确实痛苦,像这样从一而终的文人,他有着骨气和傲气,这样看的话,他的死就不难理解了。


绝笔历史


报界才子陈布雷自北伐时期受蒋介石之邀许身麾下,竭尽忠诚二十余年,被誉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然而这位国民党的笔杆子却在1948年11月自杀弃世,举国震惊。


陈布雷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位报人。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在报界声名鹊起,邹韬奋称他“有正义感、有革命性”。

陈布雷的文采受到时任北伐军领袖蒋介石的瞩目。蒋派邵力子诚邀陈布雷,陈布雷被蒋的礼贤下士所动,从此涉足政坛,历任侍从室二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抗战时期,陈布雷运用他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抗日文章,激发了全体国人的抗日斗志,陈布雷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蒋著名的“庐山谈话”就出自陈布雷之手。在文中他激昂写道:



陈布雷为人淡泊,私德高尚。身在仕途却从不追名逐利。他曾言“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要着,能守正,甘平凡”。他文人出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贪弊要官恶习深为不齿。他严以律己,为人低调,可谓谦谦君子。在他离世后,蒋介石痛心称其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一介书生,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毕生尽瘁回报。蒋介石曾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相赠陈布雷,陈布雷感慨蒋“最知我心”。作为蒋的首席侍从官,他尽心尽责,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件,苦心竭虑,勤勉忠贞。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民生凋敝,国府后方官员贪弊,前方军队溃败,蒋氏政权岌岌可危。面对颓局,陈布雷忧心如焚,夜不成寐。加上超负荷的工作,案牍劳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时局的不可收拾深深刺激他,时局危艰,而陈布雷自感自己油尽灯枯,对时局无限绝望。他在给蒋介石的遗书中写道“目睹耳闻,饱受刺激……病象日增”。

1948年11月12日,心力交瘁的陈布雷服安眠药弃世,求得解脱。

陈布雷是个爱国者,也是一个忧国者,还是一个悲情文人。


岁月是一条河流


陈布雷 马工枚速命世才, 明珠暗投亦堪哀。 忍看白日沉江底, 一片伤心赴泉台。(这几句评价他够了吧?)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浙江慈溪人。蒋介石的“一号幕僚”,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

1904年,与其三弟进慈溪县中学堂读书。1906年,经陈屺怀介绍转入宁波府中学堂肄业。1907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就学。1908年,在浙江高等学堂预科卒业,转入正科就读。浙高正科采取分科制,在校就读期间,被推派为学生代表之一,积极参加开会或集体请愿,而且为“铁道国有”亲自致书杨度,并同时寄给上海《天铎报》。这是他在学生时代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也使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志向更加坚定。


1909年9月24日,与杨宏农(隽人)结婚。 1911年于浙高毕业。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记者,笔名布雷、畏垒,后以“布雷”为笔名并闻名于世。




李三万的三万里


在国民党官场一片腐败的时候,陈布雷却还是那个实实在在一心为国尽忠尽力的文人,做为“蒋氏文胆”,陈布雷先生不仅文笔出众,而且颇有王佐之才。在国民革命军进入大上海后,蒋某人便听闻了陈布雷的大名,于是亲自召见,从此收为己用,而陈布雷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当然了,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后悔的事情。



陈布雷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还是颇高的,因为蒋介石对于陈布雷是极为信任,将其视为心腹,可以说他从进入官场之际便处于权力的核心,但是这也是陈布雷的不幸。陈布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在他看来,国家就应该一切以百姓为主,所以他反对军阀之间的混战,甚至反对日后的国共内战,但是在权力的争斗面前,陈布雷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在这种情况,也使得陈布雷陷入了困境,以至于后来的自杀。



这位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的文人,在抗战时期以笔代剑,能写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豪言壮语,但却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却产生了迷茫,而这种迷茫最大的原因还是国民党自身的腐败。在陈布雷的一生中,其实也颇具戏剧性,他追随老蒋的时候,国民党还屈居南方,才刚刚崛起,而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他见证了国民党的壮大,但同时也见证了这个政党的衰败,但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却毫无作为,有心而无力,这是一个文人的悲剧。



在陈布雷先生的一生中,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他的人格堪称完美,秉承了中国最为传统而且优秀的文人性格,即忠贞不二、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这种人物虽然性格内向,但绝对是值得托付之人,而陈布雷也把他的才华贡献给了老蒋,贡献给了国家,一生为老蒋执笔,为国家执笔,直到被腐败的政党抽干最后一点精血,从而自杀明志。

所以我认为,陈布雷先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身上有着太多人所欠缺的东西,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的精髓,让我们记住这位昔日在抗战中执笔为剑的文人,他为了信仰气节而死,陈训恩实乃当代完人!


睥睨职场


陈布雷先生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是为蒋介石起草文稿,发布文电宣传方面的主要幕僚和顾问。间或也从事一些“国策”顾问的工作。和传统意义上摇着羽毛扇动辄献上一条“奸计”的“智囊”有很大不同。陈布雷跟随蒋介石前曾经是著名“报人”才华横溢,及富正义感。颇受文化教育界人士的赞誉。在为蒋介石服务过程中,常利用自己的影响,建议蒋介石做出一些有利于民主、民生的决策。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陈布雷立场坚定,坚决主张抗日,为蒋介石创作了很多振奋人心的文稿。为抗日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蒋介石对陈布雷也比较尊敬,当军统抓获陈布雷加入中共的女儿女婿后。蒋介石让军统将其女儿女婿交给陈布雷自己处理。这令他心里五味杂陈!陈是一个现代版的“忠臣、翰林大学士”对蒋介石称得上忠心耿耿。当蒋介石政府穷途末路而又拒绝纳谏时,绝望的他唯有“一死报君王”。


还算正常人


一位谦谦君子,诚实的报人,愚忠的幕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