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試驗田,原來你是這樣的“新益陽”

每逢春秋時節天氣變化無常時,醫院總是人滿為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隨之凸顯。對於這一困擾醫療機構和病患的頑疾,益陽市選擇了一種新穎的解決之道——構建智慧醫療平臺。

作為益陽市智慧醫療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醫院的建立統籌了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資源,可以為市民提供醫院內部統一的線上服務。這樣一來,不僅老百姓通過手機可以實現門診預約、支付、查閱報告等就醫流程,輕鬆就醫、快樂就醫;醫院也可以實現跨醫院調閱病人歷史病歷檔案,方便老百姓闡述個人過往病史,同級醫院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減少重複檢查,降低百姓醫療負擔。

智慧醫療平臺的功能還不止於此,遠程診療覆蓋全市、互聯網門戶資源共享、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系統、可穿戴設備進行慢性病管理……這些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應用如今已經在益陽開花結果,切實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益陽過去兩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類似智慧醫療這樣的智慧項目,已經有12個實現落地,包括智慧政務、智慧農業、智慧教育、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國土和智慧水利等。

嚴格來說,益陽市不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上起步最早的那個,但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益陽市卻是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緊緊圍繞“善政、惠民、興業”三大核心,狠抓落實、確保實效,真正釋放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價值

。不僅如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還為促進益陽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試驗田,原來你是這樣的“新益陽”


益陽從此又多了一張“新名片”

背倚雪峰山、懷抱洞庭湖的益陽又稱“銀城”,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蘆葦之鄉、楠竹之鄉、中國黑茶之鄉、中國淡水魚都,從這些傳統稱呼上看,益陽的優勢更多聚集在農林牧副漁等傳統產業上,在新興產業尤其是數字產業上似乎並不出彩。

但就是在益陽這樣一個傳統產業為主的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讓城市煥發新的活力。“新型智慧城市樣本”正在成為益陽“新名片”,這不僅緣於近年來益陽已經榮獲“2017中國智慧城市示範城市獎”“2018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等7項榮譽,更得益於益陽切實將智慧城市建設落到了實處。

智慧醫療還只是益陽智慧城市建設中眾多閃光點之一,在農業這一傳統支柱產業中,智慧農業建設給益陽市帶來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

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鎮竹泉山村被譽為益陽智慧農業第一村,與傳統的農業種植不同,竹泉山村通過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真正實現了智慧農業。

在蔬菜種植方面,物聯網設備的應用實現了對環境數據的精確監控,通過對土壤溼度的分析,來確定灌溉的時機和灌溉量;而在水產養殖方面,藉助物聯網設備對水體含氧量、電導率、PH值、鹽度、溫度的監控,再結合歷史養殖數據進行分析,系統會自動提示人工干預調整水質,並實現餌料的精準投餵。

在智慧農業示範項目中,還展示了5G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5G的應用給農業中大量圖像信息、視頻信息、環境信息、遙感信息、病蟲害信息等的採集和高速傳輸奠定了基礎,尤其適合地廣、偏遠的農業生產環境,將大大節省管理中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

在智慧農業建設中,藉助華為雲+AI+物聯網的數字底座,以及相關生態夥伴的應用,益陽市已經為81個鄉鎮,1391個村超過20多萬農民提供了智慧生產、智慧管理、智慧營銷、智慧服務等農業大平臺的服務。2018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6.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3元,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1%以上。

當越來越多類似智慧農業這樣的項目陸續落地,益陽市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初見規模、初顯成效,這些也讓益陽這個以往以農業為主的城市,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試驗田,原來你是這樣的“新益陽”


解碼益陽智慧城市“新故事”

套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有著相似之處,而不太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則各有各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益陽在智慧城市建設上似乎也沒有太多“新故事”可講,但智慧城市建設並不是一個可治百病的良藥,還是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一城一策;也沒有一概而論的標準、沒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而益陽市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創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道路,這本身就是一個“新故事”。

早在2016年底益陽市在湖南省率先以市域維度整體啟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時,就將其列為“一把手”主導的“1號工程”。2017年初,益陽市與華為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合力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隨即,雙方便聯合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並由市委書記和華為輪值董事長擔任顧問,華為公司、益陽50多個市直部門、8個區縣(市)共同參與。

歷時三個月,20餘次專題工作會議,前往深圳、杭州等地實地考察學習智慧城市建設先進經驗,“益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在2017年6月底正式出爐。這一頂層設計不僅確立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的五統一建設原則,還配套設計了以“智慧辦”為執行主體的組織實施管理機制。

正是有了這些規劃和組織作保障,在後續的智慧城市項目建設中,益陽市才得以迅速取得實效。以智慧政務為例,益陽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了“五一五統”的政務服務模式,確定了“一窗綜合受理、一門分類審批、一站限時辦結、一律集中出件、一網智能融合”的管理服務模式,極大地改善了政務服務效率。統計顯示,如今政務服務承諾件辦理時間已經由原先8.6天壓縮到3.9天,並聯審批辦理時間則由160天壓縮到84天,整體服務滿意率提高了99%。

在益陽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過程中,除了一把手強有力的“戰略定力”,還離不開“從戰略到執行”過程中科學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益陽市高度重視創新驅動,將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數字技術應用和城市與經濟的數字化轉型結合起來,真正將智慧體現在了城市治理和發展的問題和難點上;另一方面,益陽市非常重視全市上下各部門的無縫承接及華為與生態夥伴的深度貼身參與,通過政府自建自營、政企共建共贏、企業自建自營的方式,真正實現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新機制。

從“一把手工程”到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從注重新技術應用到協同生態夥伴力量,益陽市在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思路和方法都非常務實。事實上,這些做法也都能從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找到,但正所謂“大道至簡,知易行難”,不論是益陽還是華為,都在項目建設中表現出了抓落實的狠勁,真正將這些看似簡單的思路和方法落到實處,從而確保了項目建設實效。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試驗田,原來你是這樣的“新益陽”


“智慧新益陽” 為潛力型未來城市打造智慧樣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保障之一,備受各方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座城市明確提出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

在如此眾多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益陽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是開展最早的,也不是建設項目最多的,但卻是頗具特色的一個。這種特色不僅體現在益陽市密切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要上,也體現在益陽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做法上,由此派生出的“益陽模式”,無疑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絕佳樣本。

首先,益陽市通過與華為的攜手合作,構建起“雲+AI+物聯網”的數字底座,消除以往煙囪式的技術架構,打破業務割裂的現狀;在平臺上對各方數據進行匯聚,形成城市的“智慧大腦”,讓各類應用能夠惠及智慧城市的各個角落。

其次,益陽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嚴格按照標準、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五統一”要求,妥善處理需要與實際、存量與增量、傳統與創新等矛盾,緊扣“善政、惠民、興業”目標,務實推進智慧城市項目建設。

第三,益陽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新機制,通過一個又一個智慧項目的落地,不斷聚合數字技術應用、產業生態發展,不僅實現了“善政、惠民”,還真正做到了“興業”,帶動更多新產業、新業態的聚集和發展,為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益陽市攜手戰略伙伴聯合開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只是目標之一;益陽市更大的謀劃是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以項目換產業,幫助城市實現新舊動能轉化,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

在益陽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樣本”背後,與華為及其生態夥伴的支撐更是密不可分。具體來說,華為為益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以下幾點支撐:1、為益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了堅實的數字底座;2、華為將為60多個城市提供頂層設計、統籌建設的豐富實踐經驗在益陽落地;3、華為的“平臺+AI+生態”戰略推動了益陽智慧城市生態圈的持續擴大。

正是有了益陽堅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內力”,再加上華為等生態夥伴的“外力”,如今,益陽這個以農業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才能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上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在益陽市的規劃中,未來更是將藉助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力爭把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成為第一支柱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