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雪医案:粉刺 囊肿型痤疮

江某某,男,19岁,潮汕人。2019-3-16日初诊。

主诉:面部长痘痘多年,时有用药治疗,疗效不佳。经同学介绍来诊,近一周来,面部痘痘较前加重,面部流油样,伴有咽痛,多发于双侧耳前,查痘痘色暗,鼓胀如红豆样大,按之有弹性,如有被膜一般,油性皮肤。二便调,眠可,纳可。苔薄黄,稍腻,脉弦缓。考虑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常熬夜耗伤阳气,湿浊不化,肝气不畅,脾阴耗伤,湿热内蕴,邪风从少阳乘虚而入,与湿热、痰浊胶结而成,高巅之上无风不到,结于少阳络脉之中。诊断:粉刺 湿热内蕴 风痰阻络型 西医诊断:囊肿型痤疮。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风利湿汤加味。处方:丹参45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30克、浮萍30克、炒苍术10克、白芷10克、皀刺24克、苦参10克、甘草10克、淫羊藿10克、炒薏苡仁15克、桑白皮10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荆芥穗10克(后下)炒王不留行30克、夏枯草30克。五剂,日煎一剂,分两次服用。饭后服,忌食辛辣、海鲜、煎炸食品,宜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3月22日复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痘痘无新发,多数已经消退,咽已不痛,唯入夜咽痒咳嗽,苔薄白,脉浮缓。风寒之邪束于肺络,治拟疏风散寒止咳。原方加麻黄10克、苦杏仁10克。三剂,服药如前。

3月29日复诊:咳嗽止,痘痘 基本平复,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苔薄白,脉缓。依近段时间雨水较多,湿浊内蕴,拟健脾化湿、清热散结为治。处方:皀刺24克,甘草10克,淫羊藿10克、炒薏苡仁15克、桑白皮10克、牡蛎30克、炒王不留行子30克、夏枯草30克、苦杏仁10克、浮海石30克、连翘15克、玄参10克、黄芩15克、佩兰10克(后下)、千里光15克、葫芦茶15克。五剂,服法如前。

按语:任何有形之物的形成,都离不开风寒燥湿热邪气,如囊肿、脂瘤、疤痕、肿瘤等等,王三虎教授认为肿瘤与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等机制相关,我把这些观点理解为某个阶段的体质,正因为有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的机理,才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在本例的治疗中,采用了整体协调的战略,寒温并用,收散双下,补泻并行,使邪气无所逃遁,络脉通畅,或从汗出、或从大便而排,痘痘自然消退。在处方中有两味我喜欢的草药,一是丹参、一是淫羊藿,丹参在现代药学中有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我的理解是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的作用;而淫羊藿是一味补肾药,善于补肾阳,“阳化气、阴成形”,囊肿型痤疮是有形之物,是阴邪积聚而成,补其阳气,则能消化阴邪。激发原始战斗力,把肾气调动起来,而达到最佳的疗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