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雪醫案:粉刺 囊腫型痤瘡

江某某,男,19歲,潮汕人。2019-3-16日初診。

主訴:面部長痘痘多年,時有用藥治療,療效不佳。經同學介紹來診,近一週來,面部痘痘較前加重,面部流油樣,伴有咽痛,多發於雙側耳前,查痘痘色暗,鼓脹如紅豆樣大,按之有彈性,如有被膜一般,油性皮膚。二便調,眠可,納可。苔薄黃,稍膩,脈弦緩。考慮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常熬夜耗傷陽氣,溼濁不化,肝氣不暢,脾陰耗傷,溼熱內蘊,邪風從少陽乘虛而入,與溼熱、痰濁膠結而成,高巔之上無風不到,結於少陽絡脈之中。診斷:粉刺 溼熱內蘊 風痰阻絡型 西醫診斷:囊腫型痤瘡。

治法:祛風利溼,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祛風利溼湯加味。處方:丹參45克、土茯苓30克、蒼耳子30克、浮萍30克、炒蒼朮10克、白芷10克、皀刺24克、苦參10克、甘草10克、淫羊藿10克、炒薏苡仁15克、桑白皮10克、生龍骨牡蠣各30克、荊芥穗10克(後下)炒王不留行30克、夏枯草30克。五劑,日煎一劑,分兩次服用。飯後服,忌食辛辣、海鮮、煎炸食品,宜清淡飲食、多食水果蔬菜。

3月22日複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痘痘無新發,多數已經消退,咽已不痛,唯入夜咽癢咳嗽,苔薄白,脈浮緩。風寒之邪束於肺絡,治擬疏風散寒止咳。原方加麻黃10克、苦杏仁10克。三劑,服藥如前。

3月29日複診:咳嗽止,痘痘 基本平復,為鞏固療效繼續治療。苔薄白,脈緩。依近段時間雨水較多,溼濁內蘊,擬健脾化溼、清熱散結為治。處方:皀刺24克,甘草10克,淫羊藿10克、炒薏苡仁15克、桑白皮10克、牡蠣30克、炒王不留行子30克、夏枯草30克、苦杏仁10克、浮海石30克、連翹15克、玄參10克、黃芩15克、佩蘭10克(後下)、千里光15克、葫蘆茶15克。五劑,服法如前。

按語:任何有形之物的形成,都離不開風寒燥溼熱邪氣,如囊腫、脂瘤、疤痕、腫瘤等等,王三虎教授認為腫瘤與寒熱膠結燥溼相混等機制相關,我把這些觀點理解為某個階段的體質,正因為有寒熱膠結、燥溼相混的機理,才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在本例的治療中,採用了整體協調的戰略,寒溫並用,收散雙下,補瀉並行,使邪氣無所逃遁,絡脈通暢,或從汗出、或從大便而排,痘痘自然消退。在處方中有兩味我喜歡的草藥,一是丹參、一是淫羊藿,丹參在現代藥學中有抗痤瘡丙酸桿菌的作用,我的理解是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作用;而淫羊藿是一味補腎藥,善於補腎陽,“陽化氣、陰成形”,囊腫型痤瘡是有形之物,是陰邪積聚而成,補其陽氣,則能消化陰邪。激發原始戰鬥力,把腎氣調動起來,而達到最佳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