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凝視深淵深淵亦凝視你,一部劇十集,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

01

逆行

《流星花園》之後,偶像劇大陸超過了臺灣;《琅琊榜》、《甄嬛傳》到了臺灣,四處霸屏,全島追大陸劇,情非得已。

不知不覺,中國臺灣的電視劇製作水平,落後大陸,已經很多年了。

2019年,競爭突然“逆行”,臺劇冒出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很深刻,講述了媒體、民眾、人心、人性與作惡的一線之隔,主題深刻,講述平民視角,豆瓣打出9.5分。

本文不做劇透,說點個人感受。

它有兩條貫穿的主旨含義。

其一,蝴蝶風暴。某個小人物的動作或者事件,隨著現代媒體加入後放大,成為一個群體圍觀的事件,並且超出人們意願,不斷周邊發酵。

你凝視深淵深淵亦凝視你,一部劇十集,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二,撩撥人性惡。網上、網下,某個角色一個隨手的小動作,就在播撒種子,到了另一個時間線爆發,撩動其他人與惡的距離。

你和深淵,彼此注目凝視。

這兩點都很神奇,集中在一部劇中。

02

營銷真相

劇中曾老師說:不要挑戰人性。

這部劇怎麼講述人性?

人性就是站在自己角度的追索。

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相信自己相信的事實,只能聽到自己想聽到的信息,只能認知自己認知能力範圍內的規律。

換句話說,如果不走出心理舒適區,我們只是生活在自我城堡的孤家寡人。

媒體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食糧,是根據我們人性弱點精心打造的商業產品,可能根本無關真相。

你可以認為是臺灣版的浮世繪,也可以解讀為亞太版的“黑客帝國”,你睡在那個封閉艙裡,直到死亡都未曾醒來。

你凝視深淵深淵亦凝視你,一部劇十集,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

拿著媒體職業標準說事,乾的都是迎合市場、投靠點擊率的活。

既然“每則謠言都有聽眾”,諳熟公眾情緒發洩點媒體,暗中扇動著蝴蝶翅膀,樂意向著世俗甚至低俗投懷送抱。

真是一個很骯髒、看不到希望的傳媒時代。

03

精神病

劇中顯示,社會有種流行病:精神病。

講述病態社會,需要真實文藝勇氣。

有些人是真得了精神病,也沒什麼可怕的,病人唄。

有些人沒得,但已經表現得像個精神病。

還有更多人,爭先恐後要得精神病。

精神病有個特權,劇中稱為“病識感”。他們發病時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因此不負法律責任。你可以認為得病具備某些特權。

然後很多正常人墜入了病體。

你凝視深淵深淵亦凝視你,一部劇十集,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

喬安就是這樣。她不承認兒子離去,在自我封閉中死撐了兩年,家庭瀕臨破裂,人也變了。不負責任,與主動去作惡,又有什麼差別呢?

這樣的“病人”我們社會還有多少?

讓我想起了好萊塢劇,《喪屍圍城》。

其實真相比這個更恐怖——眾生皆有病。

04

否定

我們生活多了很多“槓精”。臺灣如此,大陸也如此。

他們喜歡爭論,喜歡辯出輸贏,無非通過否定別人獲得自我優越。確實不少人一生下來就是贏家,一路順順利利,看別人都是“何不食肉糜”。

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可以選擇。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選擇自己今後的路,遠近、寬窄,或平坦或崎嶇,而且選擇權有限,選擇面狹小。

人在不斷否定中成長。

有些時候能抵抗住外來的壓力,有些時候就不那麼幸運,壓力會侵蝕進來,你會慢慢相信那些觀點,那些否定你選擇的力量,可能真的左右了你的未來。

社會階層已經撕裂。

上層人看底層人的拼命,永遠是茫然和不理解。

喬安那句“真相永遠就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有點為了表達而表達,實乃不能解釋的解釋。

05

惡與作惡

劇中有個本源性的事件,人們很容易在情緒的操縱下,一擁而上,辨識這種“惡”。

殊不知,整個辨識的過程,因為人的立場不同,知識文化水平的差異,教育背景的高下,已經退化為對另一種惡的撩撥。

從看客心理到下場作惡,魯迅先生就批判得很嚴重,直到現在,公眾還是難免這種禁錮,因為人容易掉入情緒化的陷阱,失去理智。

你凝視深淵深淵亦凝視你,一部劇十集,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

愛因斯坦說:“有兩樣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

人常見的失誤在於,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很聰慧,很主觀地分析,較輕率地下判斷。

自己不看自己的問題,卻熱衷於評論別人。

人類學會說話,用了兩年,卻要花後面的幾十年學會閉嘴。

偏見由心生,地獄由口出。

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

絕對認知論的金句。刷新我的三觀了。

大家有空多看看別人那裡發生了什麼,未來可能發生到自己身上,很有可能。

人性的壯美高度相似,人性的缺陷也高度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