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文|西红柿妈妈

慧慧自从怀孕以后,婆婆为了更好的照顾她,就搬来和她同住。婆婆为人和善而且特别勤快,她过来之后,慧慧确实觉得轻松多了。但是,婆婆的一些生活习惯,慧慧却接受不了。

婆婆对于个人隐私丝毫不顾忌。早晨,她和老公还没有起床,婆婆推门就进她们的卧室,从不敲门,而且婆婆上厕所从来不关门。有一天,她和老公在客厅看电视,婆婆在客厅脱掉上身衣服,在客厅就换。她终于忍无可忍对婆婆说:“妈,您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不懂得尊重自己和家人的隐私是一些中国父母的通病,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与父母之间不需要界限感。父母从小陪伴孩子长大,彼此之间亲密无间,根本无需避嫌,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儿大避母”也好,“女大避父”也罢,讲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应该存在个人隐私与界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应该陪伴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尊重彼此的个人隐私。小编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大避母”或是“女大避父”都是有非常必要的。否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一、如果我们做不到“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对孩子都有哪些危害呢?

1、父母丝毫没有隐私观念,导致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或者受父母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行为特别随意,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比如,有的孩子七八岁了,家长让孩子在一些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一方面很不文明,另一方面不利于孩子保护隐私的意识。我们对于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口头的“你是自己的身体的主人,不要随便给别人看”,而是应该实践在行动中。

也有如上文中的婆婆一样,不管孩子年龄大小,在孩子面前换衣服,都自然而然,毫无界限感。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的观念是毫无个人隐私,孩子又怎么会懂得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呢?

2、亲人与孩子亲昵也要有限度,孩子没有“界限”观念,容易缺乏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我们对于一些儿童被侵犯的案例都有耳闻,在指责罪犯没有人性的同时,教育孩子保护自己更加重要。小编以为,父母应该从小帮孩子树立“界限”的观念。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比如,当亲戚朋友看到孩子可爱,想摸一摸孩子的小脸蛋儿或者抱一抱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一定不要批评孩子不懂礼貌,相反,应该强调孩子做得是对的。因为你是身体的主人,如果你不愿意,谁也不可以碰你,包括爸爸妈妈。

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界限感,当面对别人的伤害时,就会出现隐忍、软弱的现象。一个从小对自己拥有“主权”的孩子,才会勇敢地大声说“不”。所以即使是父母或是很亲近的人,当孩子长大以后,与孩子亲昵也要适度。

3、孩子性别意识模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去公共浴室洗澡,遭遇的尴尬事情。有位孩子妈妈把3、4岁的男孩一起带进公共浴室洗澡。大家都觉得她这样做非常不妥,孩子妈妈却觉得,孩子这么小,懂什么不应该大惊小怪。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性别意识。家长应该重视孩子性别教育,通过生活中的行为,告诉孩子男生与女生的身体会不同。让孩子初步建立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如果对自己的性别观念模糊,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孩子三岁以后,家长就应该从生活细节中注意“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二、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呢?

1、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帮孩子建立隐私意识。

父母在家里的时候,也不要穿得过于暴露,在家里走来走去。爸爸妈妈换衣服或者上厕所一定要关门,不要以孩子小为理由,让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大小便。父母应该用行动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隐私空间。

“妈,以后换衣服能回屋再换吗”?儿媳的话,引出了“儿大避母”

2、孩子三岁以后,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当孩子有性别意识以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划清性别界限。比如,爸爸帮儿子洗澡,妈妈帮女儿洗澡。并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女生是和女生一起洗澡。当妈妈换衣服把儿子关在门外,可以直接跟孩子说,你是男孩子,不可以跟妈妈一起换衣服。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认识性别差异的存在。

所有的教育都是从父母的言行开始,并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是西红柿妈妈,二胎妈妈育儿达人,生活中育儿经验或有任何困惑都可在下方留言,文章版权属本作者所有,欢迎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下方点★★收藏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