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态度是对还是错?

李期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首先要说明一点,此句中“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读书或者学习的态度。但是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是读书或者学习的态度而是前者的表现。

首先说读书或者学习需要不要前者的态度。以我的意见,第一,好读书,当然需要这种对知识索取的态度。第二,不求甚解。这个就要分情况了。每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你所在的领域,或者你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当然需要不求甚解精益求精了。但是如果是某些你只是想要了解的领域,或者粗浅庸俗的知识,还是要“浅尝辄止”的好。

最后,当你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学习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状态了。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任何事物都要一个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保持好这个度。





新青论


好读书,喜欢读书。首先是喜欢。这是一种爱好,和喜欢美食,喜欢运动是一个道理。

读书比较抽象,找个形象的,美食。喜欢美食的人往往善于烹制美食,不将就。再平淡的原料也能做出喜欢的味道。因为他知道怎样搭配出迷人的味道,怎样掌握火候。只会吃不会做,不能算喜欢,也就是个吃货。因为菜都会有遗憾,你只能选择吃与不吃,那种自己烹制并改进口感的过程永远也体会不到。

再说回主题。好读书,就像在书里邂逅意中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追求,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由邂逅而相互心生爱慕,却很有不少佳话。每有会意,是不期而遇,欣然忘食,是心生爱慕。由于喜欢,把读书当乐趣,而不带有功利目的,结果才是自己内心最想要的。

这有点儿像俞伯牙偶遇钟子期。伯牙弹琴本为自娱,没想到山野之间有知音者,子期砍柴也没料道有人有雅兴到山间弹琴,两人通过琴声相识相知,引为知己。读书也是找知己的过程。会意处就是知己。也可以就共鸣。共鸣通俗但不如知己有人味儿。遇到知己,美洒佳肴只是助兴,没有也无所谓,便欣然忘食,是这个意思。陶渊明读书为寻友,尽管生活窘迫,也会去读。

回到现实。首先要知道自己为啥读书,为工作,为经验,那就得仔细读。人首先得谋生。为找知音,寻知己,那不妨不求甚解。


月淡风青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说明某人正处于泛读状态,多读书,涉略面大一些,有些撒大网捕鱼的意味。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共鸣,深得汝心的愉悦心情淡化了身体感官对食物的渴求。 这种读书态度正确与否,要因时因人而异。举个例子:哪怕读英语味同嚼蜡,甚或黄莲,但教育体制规定了它高考主科的地位,不认真读能行?从学以致用角度来说,有些书读起来是不欣然的,但还是要读。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角度来说,脱离安乐的舒适区域,会让人更有斗志。所谓欣然忘食,貌似精神鸦片,令人沉迷。心意相通的感觉很美好,但不要着迷,被外物所控是很可怕的。





蓝溪春溯


"好读书"是指对读书形成一种执着的偏好,"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不深究解词答疑的态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突出对读书精神养料汲取的狂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对于好读书的这种习惯和执着态度应该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但是读书究竟是精读还是略读,到现在为止大家的说法仍莫衷一是。

我认为首先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如果是专业文献,名著典籍应该是以精读、详读为主,咬文嚼字方能品味文段中精辟道理和丰富内涵。如果是报刊杂志或时评文章不妨泛泛而读,在此类时效性文字中通过快速阅读及时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高效便捷!




街角说书人


此句出自《五柳先生传》!

意思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的忘记吃饭。





孙连厚72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但肯定不会忘食,还不时塞点好吃的进嘴里,解馋,也助兴。

什么情况下也不会忘记吃的,开心的时候要吃,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吃。



青青黛子


这是古人说的读书的境界,认真读书读好书。

话是没错,但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有,满腹的饥饿感会让你投降,周围散发的美味,你会吞口水的。哈哈

希望可以帮到你,蟹蟹~


我是六个核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我感觉。


春亦意昂然


这与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如出一辙,这肯定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若非要“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又怎能品出诗书的真味呢?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抽烟喝酒,无为而无不为,“洽洽用心时,洽洽无心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