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末年,隨著入主中原的胡族逐次敗亡,鮮卑人宇文氏的北周帝國,也因為主少國疑,大權逐漸被漢人奪取。任何民族都不會甘願退出歷史舞臺,五胡時代生命力最頑強的鮮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終章中,拼盡全力將生命再次綻放一次。
而這場綻放的引火者,就是北周宗親、大將軍尉遲迥。
尉遲迥,北周太祖宇文泰的親外甥。宇文氏皇族人丁稀少,故而外家諸甥也都被委以重任。尉遲迥以2萬人的寡弱兵力,獨自率隊深入益州,滅亡了南梁蕭紀政權,為北周拓地千里。滅齊之戰他也屢當重任,深為周武帝所依賴。北周滅齊後,他作為宗室勳戚的代表,一直擔任相州總管,鎮守北齊國的故都鄴城,是頗受倚重的宿將。
公元580年,年僅21歲的北周宣帝宇文贇暴病身亡,8歲的太子宇文闡即位。隨後北周形勢急轉直下。外戚楊堅勾結宣帝近臣劉昉、鄭譯,假稱宣帝遺命輔政。隨後,藉口為宣帝會葬,誘捕在外的諸王,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畢王宇文賢等宗室王迅速被處死。
作為掌兵最多的地方實力派,尉遲迥迅速引起楊堅的疑忌。不久,藉口會葬大行皇帝,楊堅命尉遲迥本人到長安。長安會葬的命令到達,與之同來的還有令韋孝寬代替尉遲迥任相州總管的命令。
朝中諸王已誅,楊堅篡政之勢已成。尉遲迥決定起兵對抗楊堅。
580年6月,尉遲迥奉趙王宇文招的兒子為主,殺了楊堅派來的使者,登鄴城大會文武,聲討奸臣楊堅,號召天下忠臣起兵討逆,其侄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響應,兩處合兵,眾號數十萬人。一時間北齊故地總管多有響應,支持尉遲迥的地區以鄴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南到河陽(今河南孟州)、滎陽、汴州(河南開封)、徐州一線,西至晉州(今山西平陽),北達定州(今河北定縣),東至大海。聲勢極其浩大。然而尉遲迥最想拉過來的兩個地方,卻反而支持楊堅。
幽州和幷州。
這兩州一在正北一在正西,總管李穆、於翼都是能征慣戰的功臣宿將,且地居險要,特別是李穆的幷州直扼關中,有天然地利之便,高歡當年歷次攻關中,都是以幷州為基地。如果發幷州之兵,配合相州兵渡黃河,勝算必然更大。但是李穆和於翼卻出乎意料的聲明支持楊堅。尉遲迥沒辦法,於是分偏師攻幽州和幷州,結連突厥牽制幽州。然後以主力大軍屯駐河陽,準備西取洛陽,威逼關中。
隨後,勳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分別趁亂起兵,聲援尉遲迥。史稱三方之亂。
至此,尉遲迥起兵的大勢終於布成,但其致命破綻也同時出現。
鄴城無險可守!
綜觀此時形勢,雖然北齊故地一片狼煙,但核心的變亂區仍是相州。相比周齊爭霸時的形勢,尉遲迥沒有並、晉二州,先失地利。相州的治所鄴城地扼南北要衝,卻沒有山川大河,從晉州、幷州、幽州或是洛陽四個方向進攻,都有長驅直下之勢。
有鑑於此,楊堅以韋孝寬為元帥,率兵10萬渡黃河攻河陽,別遣楊素攻滎陽。滎陽守將宇文胄是北周宗室,此人早年曾被東魏俘虜,因為年幼沒被殺,閹了之後放回西魏。可憐這位太監哥雖有忠心,用兵卻無所長,被隋朝第一名將楊素擒殺。
河陽方面同樣形勢不妙。尉遲迥兒子尉遲惇的10萬主力沒能阻止韋孝寬。韋孝寬是西魏北周最負盛名的將軍之一,早在北魏末年關中万俟醜奴之亂時,他就隨軍征戰;東西魏對峙,他在玉壁城打出了經典的防守之戰;北周滅北齊,他獻上平齊三策。50多年傳奇戎馬生涯,讓這位老將成為軍隊的臺柱級人物。相比之下,尉遲惇無疑太過稚嫩。
大戰首先在河陽打響。尉遲惇率主力防守河陽,10萬大軍佈陣20裡。韋孝寬組織部隊渡黃河,尉遲惇令本軍稍微後撤,想趁韋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不會不知道,200年前,前秦與東晉在淝水大戰,晉軍就是在渡河時趁秦軍後撤準備半渡而擊,一舉大敗秦軍。韋孝寬不等全軍渡河,趁對陣敵軍後移,突然縱兵奮擊,尉遲惇前軍一亂,更剎不住陣勢,後移變成了潰退,登時大敗。韋孝寬乘勝進攻,追奔尉遲惇敗軍,尉遲惇狼奔豖突,逃回鄴城。韋孝寬一路追擊,當年8月,殺到鄴城之下。
尉遲迥收合軍隊,集結13萬兵力,在鄴城城南與韋孝寬軍大戰。尉遲迥雖已64歲,仍能披甲上馬,率自己的1萬親衛軍“黃龍兵”上陣搏殺,這1萬兵中有1000人是尉遲迥從關中帶過來的鮮卑兵,戰鬥力非常強悍。主帥臨陣,尉遲迥軍士氣大振,城下一戰,打退了韋孝寬的進攻。鄴城裡的老百姓看熱鬧的不嫌事大,紛紛爬上城頭觀戰,時不時給兩軍喝彩。
正在戰事膠著之際,韋孝寬的行軍長史李詢,也就是幷州總管李穆的親侄子,和將軍宇文忻商量,這麼拼下去,不見得能打得過尉遲迥,不如想想怪招。韋孝寬打仗從來不拘一格,放手讓兩人去搞。
宇文忻於是帶著一小隊輕騎兵繞到尉遲迥軍後面,人手一弓對著城頭的老百姓一頓狂射,老百姓們嚇得哇哇大叫,如一團炸了窩的馬蜂,紛紛往城下跑。喧鬧聲傳到兩軍陣上,韋孝寬心領神會,立即整兵突擊,尉遲迥軍不明白怎麼回事,以為背後城破,慌亂之下手足無措,被韋軍打敗,退入城中,隨即又如水銀瀉地一敗不可收拾,鄴城被打破!
英雄遲暮,尉遲迥被逼到最後時刻。煌煌兵勢在北齊故地烘然而起,沒想到竟如一團虛火,輕易被長安城中那個陰謀家撲滅。時也命也,少年得志,揚威蜀中,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曾經的輝煌和榮耀,到此全成畫餅。或許屬於自己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眼見韋軍士兵圍逼上來,尉遲迥引刀自盡!
沒過多久,尉遲迥的親族、餘部被各個擊破,王謙、司馬消難也被楊堅掃平。聲勢浩大的三方之亂宣告失敗。
回顧尉遲從起兵到失敗,才短短68天。為何敗的如此徹底?尉遲迥在軍事和政治兩個層面都有失誤。
政治上的失誤是關鍵。楊堅發動政變,誅戮宇文氏宗室,尉遲迥起兵反對,政治上是得分的。然而萬萬不該奉趙王宇文招的兒子為主。打的是擁護周朝的旗號,自己卻另立新主,雖然只是形式,然而卻留給各地的實力派以猶豫的口實:你這麼幹,到底是為了討伐楊堅還是想另立中央?如果尉遲迥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堅持政治正確,想必會爭取到更多支持。
軍事上,困守鄴城是失策。楊堅新奪大權,從中央到地方的關係都在打理中,為尉遲迥計之,以地方對抗中央,理當迅速快刀斬亂麻,迅速進攻長安、控制中央。否則時間拖得越久,代表中央的楊堅獲取的力量就越多。然而從尉遲迥的部署來看,重心顯然在鄴城,河陽尉遲惇部10萬大軍,最多起到了第一層防線的作用。固然,鄴城無險可守,雙方都看到了這一致命破綻,尉遲迥集中力量固守無可厚非。然而正因如此,楊堅得以從容選將調兵,揀要害直接下手。本有可能演變成戰略對抗的一場戰爭,打成了一次主力對決。楊堅賭的是一場戰鬥的勝敗,尉遲迥押上的則是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說,楊堅是以小搏大,尉遲迥卻是以大搏小。勝負之數,其實戰前已然決定。
閱讀更多 有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