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

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那就是剑阁县的化林大队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春暖花开,空气中弥漫着田野的芳香。白的梨花,粉的桃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梯田和农房周围绽放,把剑阁县鹤龄镇装扮的格外秀丽。

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被《人民日报》以题《南方山区棉花生产的一面红旗》,报道过的化林大队就位于剑阁县鹤龄镇化林村。

— 1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顺着公路前行,路边有一块红色的招牌,上面写着“化林大队”四个字。这里就是我们此行目的地,曾经远近闻名的学大寨先进典型,传说中的“化林大队”,也就是现在的化林村。

— 2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走入化林村,新房幢幢。来到广场上,中间矗立着一座亭子,旁边还有垂柳、荷塘及民俗雕像,一池清水环绕着有栏杆的步道,一面鲜红的红旗上,有毛主席手书体“农业学大寨”五个金色大字。

广场上有一块大型浮雕,描述着几十年前的化林大队在张正桃书记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彻底改变山区生产面貌,夺得粮、棉、油全面高产的先进事迹。

— 3—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广场旁的山坡上有一处保留完好的老建筑,这是化林大队可坐三百人的大礼堂,礼堂有三道门进出。顺石梯而上,来到礼堂前,虽然门锁紧闭,但红色门窗、红石头和红石条,依然向世人述说着那段辉煌岁月。顺大礼堂而下是一座粮库,但早已不再用作存粮。

一位中年妇女带我们走到旁边的中心水库,水库的水很清澈,倒映着山林和房屋,岸边一块石碑上落有张正桃题的字样。本想向给我们带路的妇女打听化林村的一些情况,可惜她也不是很了解,只能作罢。

继续前行,走不远,就是接待站,接待站旁边是食堂和厨房。上石梯有一排平房,平房的壁头上有一幅过去的宣传画,经长期日晒雨淋,画面已经不是很清楚。尽头还有一幢三层楼房,非常破旧,墙壁上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 4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沿着大路继续寻找,思绪不禁飘回到过去。大约在1973年的夏天,我曾随父亲和二哥到过化林,那时,父亲任黄龙乡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组长,带着一帮村干部,沿嘉陵江徒步,经虎跳,青牛,到化林参观学习。由于自己年龄小,路途远,又踩着鹅卵石行走,脚走疼了,父亲不背,硬是让我走了个来回。印象中的化林,记忆最深就是那次随父亲在化林吃的一顿回锅肉。后来据二哥说,当时那顿饭有莲花白炒回锅肉,还有一个素菜、一盆葱花醋汤,就在大礼堂里,十个人围在地上吃。

— 5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在农机站背后的一处老房,遇到了一个过去从广元青牛先锋大队嫁过来的老乡,她叫唐明英,已经六十八岁了。老人精神很好,三个儿女都很争气,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一直没修新房。回想起那段岁月,她心中依然充满了自豪。

“现在这里很热闹,常有知青们回来搞活动,前些天来了很多人,成都的,绵阳的……大都是她这个年纪的人了,听他们唱歌,跳舞,搞活动,非常高兴。”老人把我们送到路口,指着旁边的枇杷树说,五月份来,我请你们吃果子。

— 6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化林大队”已淡出我们的视线,很多记忆都快要被遗忘了。重回化林,青瓦灰砖、红石头,和那些早就看不清的红色标语……睹物思人,记忆中的化林在思绪中若隐若现。

— 7 —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几十年前,广元有个全国知名的村!

化林大队的辉煌历史

1970年2月党支部副书记马继尧到北京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了周总理亲切接见。2月22日《人民日报》以题《南方山区棉花生产的一面红旗》,报道化林的先进事迹。同年11月,化林大队学大寨成就照片在广州秋季交易会展出,张正桃应邀参加广交会。是年,化林大队粮食亩产905斤,油菜籽亩产386斤,棉花亩产206斤,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40万斤。1971年在全国棉油糖会议上,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化林大队的代表,号召推广化林的经验。

1974年,化林的先进事迹在省农业展览馆展出。化林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张正桃成为很有声誉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学大寨的带头人。他担任党支部书记二十多年,依靠群众在农业上实实在在地干了二十多年。先后新修水库2座,新修山湾塘9口,扩建平塘46口,总蓄水量达到80万立方米,按田土总面积计算,每亩平均400多立方米,建设稳产高产农田1500亩,植树造林1600亩,新修公路、机耕道31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推广科学种田的新技术和改良品种,增施肥料,为粮棉油全面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全大队粮食亩产由1952年的二三百斤增加到1000多斤,皮棉亩产由几斤增加到200斤,油茶籽亩产由三四十斤增加到368斤,农副业总产值57.7万元,社员劳动日值由1959年的0.30元增加到2.26元,向国家交售粮食155万斤,比分配任务增加5倍多,人均售粮824斤(全县人均128斤),向国家交售肥猪1100头,户平3头,还有集体储备粮40多万斤。同时大队兴办粮油加工、农具修配、砖瓦生产、缝纫等工业企业,养猪、养鱼等多种经营和文化事业也相应发展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