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大厝屋顶的燕尾脊已经深入人心,番仔楼上的女儿墙也站成了风景,若你走进了看,定会迷上那低调而精致的“天花顶”。

天花顶是泉州民间的俗称,也许是因为它们就落座在天花顶上。一朵朵天花顶,外围画圈,中间用泥塑、剪瓷堆出了各式栩栩如生的立体造型。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骑着奔马的人、各式珍禽奇兽,还有嵌入琉璃的多彩花灯,开着含蓄而娇俏的花朵……石狮宝盖的景胜别墅,四层高的番仔楼,有多达200余朵天花顶。每层的回廊顶上,每隔两米就有一朵,屋内的天花板上就更热闹了,单是一个大厅就多达9朵,大小错落。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每朵天花顶的中央会垂下一个铁挂钩,暮色升起时,一个个大红灯笼挂上去,家园就这样一盏盏被点亮。

在闽南古建师傅的口中,它们有更贴切的名字,叫“灯花”。

一座番仔楼落成,远近乡邻都会赶来看楼,白天在廊下走,抬头看灯花,移步一景,然后品评一番。而夜里,灯笼烛火映衬着天花顶上的这些图案和泥塑,更有别样风采,大人小孩来这廊下话仙嬉戏,赏灯花也赏夜色。

沈复在《浮生六记》里写过,在吴地,每到中秋夜,女人们都要盛装出行,踏月彻晓,名曰“走月亮”。那些来踏访灯花的人,我们不妨也说他们是在“走灯花”。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70岁的惠安师傅黄文辉,二十来岁开始便为晋江、南安一带新修的番仔楼做灯花。一个灯花,在行当师傅的口中,可以细分为拖线、泥塑堆、油画,每个工序对应不同的师傅,黄师傅主要负责拖线。

拖线,便是灯花那一圈圈凹凸讲究的圆圈。黄师傅家还存着40多年前他自己打磨的拖线工具:用一小片约30厘米长的杉木,一头挖有一个小孔,另一头挖出凹凹凸凸的齿状,在齿状的边沿,用贴条封边。

做拖线的时候,用绳子穿过工具的小孔,在天花顶上固定好圆心,绕着拉出圆圈来。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而灯花的材质,在早先前要取来稻草,加入沙子,在石臼里捣成浆,然后再搬入海蛎壳灰,搅拌成泥,“沙子可以将稻草磨碎,稻草浆有黏性,拖线和泥塑堆才不会掉下,也不容易裂开来。”再往后,待到纸巾已不稀有时,就用纸巾代替了稻草,浸泡成粉的纸巾,和入海蛎壳灰,行当师傅称它为“纸筋灰”。

为灯花做泥塑的师傅,得先画出泥塑的草图,用小的铲灰刀一点点将纸筋灰贴出胚型来,再细细雕出各种花鸟走兽。只是,这纸巾的作用,不抵稻草的持久。

“40年前,能够请师傅做灯花的人家,一定是华侨大厝。”黄师傅说,当时一个灯花,拖线三四十元一个,中间的泥塑三四十元一个,泥塑做好了还要请油画师傅,再算上材料费用,林林总总就得花费近90块钱。在当时,师傅一天的工钱不过5块,村子里人人都羡慕家里有灯花的人。

闽南的大厝啊,你要抬头看,因为“厝顶有戏”。

当时光越走越近,番仔楼渐已不再盛行,再加之各色新潮灯饰的冲击,深具闽南技艺的灯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黄师傅的手艺闲了20多年,想起做灯花的过往,他便常常出门去“走灯花”。他做的番仔楼,以晋江为最多,老人这些年再去寻访,那些楼都不在了,走灯花的地图,越缩越小。

能在一座番仔楼里一下子看到200个灯花,想想都像是偷来的时光。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微公号《花巷》

文 / 刘燕婷 图 / 吕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