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新意:吸引我注意的聯合營銷

作為摩拜單車的忠實用戶,前段時間打開APP界面,我被“你陪我騎車,我請喝咖啡”這一活動吸引了注意力。

一般來說出現的廣告我都會直接選擇跳過,但這一次太平洋咖啡和摩拜的聯合營銷,讓我覺得很有新意,破天荒的起了體驗的念頭。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原因有三:

1關聯到了摩拜龐大的用戶基數

最新數據顯示,摩拜已經在全球超過180個城市投放了超過700萬輛智能共享單車,註冊用戶數超過1.5億,日平均擁有2500萬人次的使用。作為一個每天平均擁有2500萬人次使用的APP,摩拜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眾多品牌投放廣告的選擇。

太平洋咖啡和摩拜的此次聯合營銷,意味著每天都至少有2500萬人次看到這個廣告。龐大的用戶基數意味著獲得龐大的流量導入。

2融入社交併且契合太平洋咖啡的消費場景

可以說,共享單車的蓬勃發展將“在城市中騎行”演繹成為一種的生活方式。它正被賦予更多意義,比如社交。

以我自己為例,當天氣好的時候約好朋友出去騎行玩耍,已經成為了我們相聚的一種新方式。

同時,太平洋咖啡與摩拜聯合發起的這一營銷活動,還非常契合它的消費場景。三兩好友相約騎行後找一家咖啡館,點一些飲品與甜點,做下來休憩、聊天,很符合當下年輕人見面聚會的場景。

3有打動力的銷售方式,降低活動參與門檻

此次聯合營銷,太平洋咖啡與摩拜選擇了“你陪我騎車,我請喝咖啡”的主題。只要向好友發出邀請,對方接受要求完成騎行,便可各得太平洋咖啡飲品買一送一券,新用戶更有兩元暢飲的優惠資格。

活動參與的門檻很低很方便,買一贈一這樣具備打動力的銷售方式,通過引入“請喝咖啡”的社交動作,在激發購買消費的慾望的同時,更讓它超越“買一贈一”的粗暴簡單,更富有意義。

矛盾:擰巴的內部思維浮出水面

在和朋友完成騎行後,我們成功地獲得了這次活動的參與卡券。本想滿心歡喜去體驗咖啡的我,卻在打開卡券後洩了氣。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四條補充說明躍入眼簾,本身門檻很低很容易參與的活動,從天而降了許多限制。

尤其讓我無奈是第一條。“憑此券可享受手調飲品買一贈一優惠(優惠不含手衝咖啡、冰滴咖啡、冷萃咖啡、氣泡咖啡、酒咖啡、虹吸咖啡及瓶裝飲料)”,類目繁多的咖啡分類,直接把我這個對咖啡專業知識瞭解不多的顧客弄得暈頭轉向。

損失:本可以有更好地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四條補充說明顯示出太平洋咖啡在活動策劃中陷入到擰巴的內部思維。擔心顧客亂點,要考慮活動成本、希望不影響利潤......

其實不論是防止顧客隨意點選產品,還是擔心影響到利潤空間,這些問題都能找到更好的方式進行化解。

比如通過到店後服務員良好的引導與店內自媒體簡單清晰的說明,比如通過設計更好的點單結構、話術與店內呈現,比如通過推薦店內招牌的高毛利產品。畢竟很大一部分顧客到店後會選擇點一些甜品坐下休憩閒聊的方式。

這些複雜的優惠使用說明,讓我這個潛在消費者還沒到店便已經有了一個壞的感受,想去消費的慾望打了半折。可以想象,如若興沖沖的到店,發現卡券在店內使用有各種各樣的限制,這是極大影響消費體驗的。

並非個例:當優惠活動變成品牌與顧客的鬥智鬥勇

營銷活動中,這樣擰巴的內部思維並不是個例。

商業形式的不斷創新,移動互聯帶來的信息高效率傳送與廣度覆蓋,各類營銷方式也層出不窮,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卻在具體使用時發現看起來優惠十足的卡券卻有各種使用限制,簡直是要和商家做算法決鬥鬥智鬥勇。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我的觀點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曾說過:打造品牌的最佳方式,是每一次面對每一位顧客。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獲新-復購-轉介紹是經營的本質。一個好的營銷活動,可以在獲新上發揮出很大的能量,為品牌帶來眾多新客源。

顧客進店後享受到優質的產品、服務、環境體驗,讓他們成長為願意復購的熟客,更有可能將他們轉化為忠實顧客,變成品牌口碑傳播中的一員“大將”。

一個好的營銷活動,本已經對新顧客進店起到了臨門一腳的重要作用,品牌方卻被擰巴的內部思維捆綁進而失去了他們,豈不是可惜?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文|劉雅蘭


摩拜×太平洋咖啡:一場營銷活動裡擰巴的內部思維

勝加品牌諮詢創立於2003年,先後助力好利來、西貝莜麵村、眉州東坡、江邊城外、黃記煌等多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餐飲大品牌的一致選擇。

經過10多年的積累和反覆實踐,勝加總結出以體驗為核心系統打造品牌的方法,從品牌定位、產品策略、店面體驗,系統提升品牌的競爭力。幫助企業少走彎路,提升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