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偶然翻出一張清奇的識字表:我們高中課本的化學元素週期表。“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雖然已經離開校園青澀生活多年,但還是能夠哼上兩句。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而在翻閱古籍發現時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朝王爺的大名裡都有這些元素週期表中的漢字,難不成門捷列夫總結出的元素週期表,翻譯過來的是看朱家的族譜嗎?

其實還真的是,清代科學家徐壽作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朱家家譜,他發現這本家譜中有很多名字都與金屬礦物有關,有些甚至直接和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相同。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徐壽於是從這本家譜中選出幾十個與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符號所表達意思相同的字,直接拿來借用。對有些不太吻合的字進行了大膽地改造,如鉀、鈉、鈣、鎂、鎳等。他自己又根據漢字的組合規律和元素符號的性質進行了創新,造出了形象逼真的漢字來取代相對應的元素符號。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這就是元素週期表的漢字來歷,那麼為什麼會從明朝朱家家譜中尋找素材呢?我們不妨先看一看這些“素材”到底是什麼樣的:

秦王:朱公錫 永和王:朱慎鐳

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

壽昌王:朱均鐵 宣寧王:朱成鈷

懷仁王:朱成鈀 長陽王:朱恩鈉

益陽王:朱恩銅 沅陵王:朱恩鈰

長垣王:朱恩鉀 慶王:朱帥鋅

弘農王:朱寘鑭 蒙陰王:朱帥鉀

韓王:朱徵釙 稷山王:朱效鈦

內丘王:朱效鋰 唐山王:朱詮鈹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這就要從明朝皇帝朱元璋說起了。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貧苦家的孩子,大字不識幾個,當了皇帝自然要顯得有文化才行。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輩分表如下:

太子(朱標)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王(朱樉)家: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

朱元璋一想,他兒子們的名字都是木字旁,比如太子叫朱標,燕王叫Judy朱棣等,於是,他就讓皇家後代都按照五行相生來取名字。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Judy與朱允炆,據說認識他倆的都老了

我們要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這大概是寄託著朱元璋的一種好的寓意吧。

朱元璋的子孫嚴格遵守這一規矩。如明朝帝系: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叫朱允炆,後來帝系轉到了燕王家。

燕王的兒子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英宗祁鎮,代宗祁鈺是祁字輩的金旁;憲宗見深,是見字輩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輩木旁。這時五行又從火重新開始,於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輩的火旁,一直傳到由字輩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檢為止,至此明朝滅亡。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但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朱家的生育能力太強大了,明代皇家檔案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初年是5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增至80000多人。

皇子皇孫們給後代起名字的時候,既要避開祖宗的名諱,也不能和同輩們重名,於是這些皇帝王爺們這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造字了。所以也就有了元素週期表中的那些字。

所以說,不是明朝皇族的名字與元素週期表重合,而是元素週期表借鑑了他們的名字,從而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見的這種“巧合”。

如果說沒有朱元璋這一項舉措,是不是我們就不要背化學元素週期表呢?哈哈~~

巧合還是必然?朱元璋的一個舉措,無意促成了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