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件,被大家关注,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

生活资调


●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背后,应该正视的是母亲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先看几组新闻:

2019年3月,江苏建湖邵某(男,13岁,杨某之子)因不服杨某管教,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后用菜刀将其砍死致杨某身亡。

2018年12月,湖南衡南13岁少年罗某,用锤子先后将其母谭某某、其父罗某某锤伤致死,只因当日向父母要钱去网吧上网未果。

2018年12月,湖南沅江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吴某,因其母管教其不准吸烟,拿起厨房菜刀砍向母亲20余刀,致其当场死亡。

2017年12月,四川大竹43岁的陈某在家中被13岁儿子袁某持刀杀害。凶手称是因为怨恨母亲对他管教过于严格。

2016年9月,山东即墨17岁少年用斧头杀死了40多岁的母亲,并将母亲的尸体埋在自家院子里的鸡圈,还是管教过严。

2016年9月,黑龙江绥化肇东16岁少女陈某捆绑虐待母亲致死案轰动全国。她自述是在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家庭关系很差的父母阴影下长大,其母对她更是时刻紧跟,不留一丝喘息余地的“贴身溺爱”。

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案件,引人深思。

在最天真的年龄、最单纯的时代,孩子们为什么一个个变成了杀人恶魔,而且残杀的还都是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根据各种新闻,我也了解到,吴谢宇的母亲对于吴谢宇也是“无微不至”的“贴身溺爱”,也会为吴谢宇包办各种小事杂事。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他们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什么都给小孩准备的好好的,恨不得连病都替孩子生了。

乍一听,这是爱。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当祖宗供着,吃喝拉撒全给安排齐全;

孩子大了当宝贝宠着,学习工作全部打点照看,这样是爱孩子吗?

细想想,这是“害”啊!

害得孩子连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都没有,害得孩子一辈子只能依靠父母生活!

无微不至的父母

就像82岁的丁阿婆一样,从儿子小就样样包办,一路将儿子送到了海归硕士学历,但是儿子毕业之后却拒绝工作,专心在家啃老。

面对母亲的职责,儿子振振有辞: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你造成的!

丁阿婆后悔不已,却也不得不承认,是她害了她儿子。

后悔不已的丁阿婆

可怜吗?可叹吗?

如果这位母亲知道自己对儿子的“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她还会选择包办教育吗?

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成长都是从小时候一点点的开始,这是连低等动物都懂的事情,包办父母们却搞不明白。

这种宠溺长大的孩子,不仅仅是无法自立,很有可能还会变成熊孩子!

包办的父母,不仅是替孩子包办了他自己应该面对的挫折,也包办掉了他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小熙带你看世界


其实当天在微博刷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就猜到了这件事很快就会火,为什么呢?

两个点,一个是北大,还有一个是弑母

北大,中国的顶级学府,能来到这里的无一不是佼佼者,况且,吴谢宇在北大中都是学霸级的人物,一个成绩如此优异的学生做出这件事,会让我们反思是不是说北大的教育乃至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过分的注重成绩,是不是让我们的到的产生了活泼呢?

第二点,弑母,这个词其实我是很不想写出来的,因为会让我感觉到一种气愤和悲哀。气愤是因为居然有人做出如此违背道德人伦的事,可以说不能用人来形容这个人了,简直就是一个畜生。至于感到悲哀,是因为自2010年父亲逝世后,吴谢宇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也只是一个教师,收入也不是很高,同时工作也比较忙,可以说对这个孩子是含辛茹苦。而孩子的学习也确实很好,成为了母亲的骄傲。我不知道,当他对母亲下手的时候她的母亲是否是清醒的状态,有着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我对此只有悲哀,但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为谁悲哀,孩子还是母亲,亦或者是这个社会.

有时候,我们在看待某些事的时候,会让我们感到悲哀,为某个人,每件事,或者这个社会,但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我们该如何做,如何避免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也许吴谢宇的母亲也曾看过像她这样的事情,或许她也会想着是不是这个社会畸形了,但是思考这些的意义在哪里呢,还不是不想这些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何不现在就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呢?如果有的话,何不及时改正呢?


小醒35


这样的问题表述不是很严谨!家庭问题难道不是教育问题?

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也就是客观教育和主观自律的过程。

客观教育可以划分为三:家庭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的正面教育。社会的染缸教育。

主观自律的基础是客观教育,如果客观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是正能量为主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受教育者的自律性就会比较强,人生的成功概率就会比较高。如果客观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正能量输入较少,受教育者就会进入染缸教育模式,受教育者的自律性就不会很强、甚至于会很差,其人生道路就会充满坎坷直至陷入沼泽。

吴谢宇弑母案案情本人不了解,吴谢宇弑母案的发生应当归属于客观教育对于吴谢宇的正能量输入太少或者是吴谢宇自己接受太少而引发,虽然该案比较极端,可其发生的过程却是某些客观教育的历史必然。


不糊涂时涂糊不


探讨一下。

这是改革、开放、发展、探索、全球化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与学校教育无关。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范围中出现了“盲区”、“死角”。与“宠”、“惯”、“散”、“乱”相关。还有个性过于张扬,把“粗、野”和“时尚混淆”,把竞争与投机混淆,把善良与“盲从”混淆,把宽松与绝对自由混淆,把民主与私有混淆。这些“文化现象”加入,就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案件比率很底,但容易产生社会恐慌。彻底杜绝也不可能。

随着社会文化的完善,经过社会的“沉淀”,经过个人思想意识的“碰撞”,随着社会进步、探索,必然有更广阔、美好的未来。

谨社会漫谈。


早晨的太阳122


记得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为了面包而放弃了自由,那么你既失去了自由又失去了面包。

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高智商的人,而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想让孩子独立必须先做独立的父母,当你把所有的感情倾注于一人的时候,你知道有多可怕?

只能为谢天琴心痛,为吴谢宇惋惜!


木犀花秀


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所以从小那么优秀,智商那么高,领悟能力那么强,所以享受了过分的“宠爱”,懂事后就觉得这种“宠爱”是一种束缚,自己永远被“罩”在这种“阴影”下没有任何自由,极其难于忍受,就想极力挣脱这种束缚,但又永远没能摆脱,于至“物极必反”走极端。“下农药”和“弑母”都是一样严重的“心灵畸形”。


田夫41


比如:邻居说这孩子有主见,不会被母亲控制。

这家人是斯文人,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家吵架。

孩子表现的那么完美,没必要因为逆反对抗母亲。

……

唯一不太好的是:父亲去世,对母亲和他有些负面影响。

但这个影响很难说就会弑母。

谜题只有吴谢宇才知道答案,在他揭示谜底前,我们还是静静等待吧。


〔成云心学〕创始人~函谷居士√


成云社初心


我认为是家庭的问题,他母亲太溺爱孩子了,没有给孩子一点空间,孩子只是学习好,人格教育却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呼吁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里,和孩子做朋友,不能做孩子的枕头,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


卢沟晓玥


教育机构家庭教育都出现了偏差,

德才兼备,现在有几个有“德”的学子

学习成绩独大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更高学历

去年的火车霸坐

如果没记错,“北大”学子以前也有过

怕父母给自己丢脸的事情

打骂父母的学生也有过吧

难道进入高等学府就不用再学怎么做人做事了吗


老五9011


这几天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这个优秀的不能再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杀母还等着审判之后才有答案!这么完美一点瑕疵都没有的孩子走上这一条道路,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败!

让我们等看结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