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計劃才不會被拖延掉?

怎樣的計劃才不會被拖延掉?

你得理理思路,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拖延心理學》拆書前六篇你也看了,你對“拖延”敏銳許多,可為什麼沒湊效。

你別忘了,拖延就是拖延重要的事,做了不相干的事,可你要做的事,你都沒計劃好,你怎麼知道每個階段具體要做什麼,怎麼知道這個事最終是完成了還是沒完成?

簡介裡那個小A下班前,急匆匆地列了幾個事項的名稱,然後屁顛顛的跑回家。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的目標不具可操作性,而導致拖延。

-可操作性目標-

· 可觀察性。

小A想,希望今晚不要重蹈覆轍,不要像上次那樣臨到11點還在慌張的補任務。

可問題是,小A怎麼做才算不重蹈覆轍,換句話說,它是一個無濟於事的聲明。

同樣,當你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注意,可觀察性,比如這樣的情景:

“我將更新我的簡歷,然後將它貼到網上。”或者,“那是本關於拖延的書,我要讀其中一章。”或者,“我會跟牙醫約個時間看牙。”

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完成一項目標後的表現,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 具體性和特殊性。

拖延者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比較模糊,無法做到具體化。

當你達成目標的時候,你究竟做了什麼?你具體會在什麼時候去做它?還有誰會在那裡?比如我們常聽人們這樣講他們的目標:“我想要重新規劃我的生活。”

然而如果你能夠將你的標具體化,你能更好的完成計劃

比如,你決定整理一下你那些堆積如山的文件,將重要的檔案留下來,把其他東西都扔了。而當行動時,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好了。

· 分成幾個小的步驟。

不管你的目標是大還是小,達成任何目標的唯一辦法就是一步步來。急不得。

而每一個小的步驟都應該是可觀察的和具體的。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一系列你可以一個一個來完成的小目標。

瞄準這些階段性的小目標而不是直接瞄準最終目標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每一個小目標 都要比一個遙遠的大目標更為生動而清晰,所以也就更容易被達成。

大部分拖延者腦子裡只有“終點”,至於 “怎樣到達”,他們往往不願意去多想。很拖延者後來才發現,嗬!原來那個完成每一步的過程本身也是非常富有挑戰性的。

· 最小目標。

拖延者常常有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因為他們想問題的時候往往過於理想化,好像他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無限的。

為了設立一個更為現實的目標,拖延者要努力設想一個最小的目標。

拖延者往往眼高手低,頭戴完美主義者的王冠,低了頭,王冠會掉!

接著講小A,首先應該送他一句話,下次再計劃著晚上完成剩餘工作的時候,不要為自己鋪設一張完美的宏圖,好像只要晚上一過,工作就能全部解決了。

接著,小A要著手做一張可操作性計劃表,晚上回到家,吃飽喝足後,按計劃表一步一步做吧。急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