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從竇嬰的死看漢代外戚

易中天:從竇嬰的死看漢代外戚

竇嬰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個大案,案子雖然很大,起因卻非常之小,起因是什麼呢?就是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鬧酒,那麼灌夫為什麼要在田蚡的婚宴上要鬧酒呢?是因為他發現來參加婚禮的人對竇嬰不尊敬。具體地說,就是田蚡給大家敬酒的時候,所有的賓客都避席了,而竇嬰來給大家敬酒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避席。那什麼叫避席呢?我們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他是坐在地上的,席地而坐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這個叫做席地而坐,所以,你要召開會議,或者是舉行酒宴,要先把這個席子放好,你的席子放在哪裡,你的座位就在哪裡,這個叫做席位。主人坐在正中,主要的地方叫主席,其他的人分成兩列排在旁邊叫列席。如果是主人來或者重要的貴賓來給咱們敬酒,要避席,避席就是離開這個席位,避席,要離開這個席位,然後退下來說,不敢當。這個叫做避席。那麼在田蚡的婚宴上,田蚡來敬酒的時候,所有的客人都避席了,而竇嬰來敬酒的時候,大多數的客人都半避。半起,避開,不敢當。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些客人對竇嬰不夠尊重。而竇嬰他的資格是比田蚡老,當年竇嬰炙手可熱、紅極一時的時候田蚡是什麼?是個郎官,想拍竇嬰馬屁都拍不上了,現在田蚡當了丞相,竇嬰下臺了,你們就這樣。你們太勢利眼了吧,所以灌夫就發脾氣了。灌夫發脾氣他也不好找別的人發啊,他瞄準一個是灌家的人,是他的晚輩,我家裡人可以教訓吧,這個傢伙在幹什麼呢?和程不識將軍在說悄悄話。灌夫就跑過去說,幹什麼幹什麼?老夫來跟你敬酒,你像個女人一樣的說悄悄話,幹什麼呢?你平時說程不識將軍一錢不值,你現在跟他說什麼悄悄話。田蚡就不高興了,打狗要看主人嘛,這個是我的客人嘛,田蚡就說灌夫了,你這話什麼意思?程不識將軍和李廣將軍都是衛尉,你這樣說程不識將軍,把李廣將軍的面子往哪兒放,灌夫說,老子今天豁出去了,管他們什麼姓程的姓李的,就鬧起來了,鬧起來就把灌夫抓起來了,因為田蚡的婚姻是太后懿旨要田蚡辦的,那麼你不給田蚡面子便是不給太后面子,這叫做大不敬,是可以論罪的,把灌夫抓起來了。灌夫抓起來以後,竇嬰想灌夫為什麼鬧酒呢,是為了給我面子,我不能不救灌夫啊,竇嬰就出來救灌夫,就把竇嬰也抓起來了,竇嬰抓起來一看急了,馬上託人給皇帝說,我有先帝遺詔。先帝遺詔上已經說了,我竇嬰可以怎麼怎樣。

漢武帝接到報告看,說有先帝遺詔,我們就去查一查吧,就到尚書那兒查,尚書是什麼意思呢?尚書在漢代是保存國家的圖書、資料、檔案、文件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兼國家檔案館,兼國家機要局。派人到尚書一查,沒有。沒有存檔。於是,給竇嬰定了個罪名,矯詔,偽造先帝遺詔,這是很大的罪過,就把竇嬰給殺了。所以竇嬰這個案子的疑點就在於所謂先帝遺詔,這是本案的一個疑點。

那麼史書上的記載只是這樣記載,說竇嬰說有先帝遺詔,檔案館裡沒有先帝遺詔,這就有好幾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就是竇嬰矯詔,偽造了一個詔書,第二是沒有存檔,第三種可能是存檔的詔書被毀掉了。那麼沒有存檔,又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景帝忘了存檔,第二種是景帝故意不存檔;被毀掉也有兩種可能,是王太后和田蚡把遺詔毀了,或者是漢武帝把遺照給毀了,五種可能。 國學個人博客

現在我們在電視連續劇裡面看到的是選擇的太后、田蚡毀詔這種說法。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太可能,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根據《史記》的記載,竇嬰的所謂先帝遺詔只有九個字叫“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這九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竇嬰如果遇到了什麼麻煩,你任何時候都可以直接打報告給皇帝,你怎麼說都行。也就是這麼九個字,這九個字不是很嚴重啊,不是像我們電視劇裡面說的,說竇嬰手上有一份先帝遺詔,根據這個遺詔竇嬰可以做周勃,就是平定諸呂之亂的周勃,擁有這個權力,可以廢掉太后,可以平定王氏田氏,根據“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這九個字看不具備這樣一個性質,就是並沒有授權竇嬰可以做周勃。而且根據漢景帝對竇嬰的看法,也不大可能留下一份遺詔說竇嬰你做周勃,看到出問題以後就把王太后廢掉了,不大可能,因為漢景帝對竇嬰評價不是很高,竇太后曾經建議漢景帝讓竇嬰當丞相,漢景帝說了這樣的話,說魏其,竇嬰是封了魏其侯了,說魏其“沾沾自喜,多易,難以為相持重。”什麼叫沾沾自喜呢,沾沾就是洋洋得意,洋洋得意就是沾沾。自喜,就是自戀、自愛,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沾沾自喜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多易就是草率輕浮。持重,擔當重任。就是竇嬰這個人自鳴得意,自視甚高,草率輕浮,很難承擔丞相的重任,他怎麼會讓他做周勃呢?

當然了,哪怕只有這九個字,王太后和田蚡也不會高興,也會緊張,漢武帝可能也不會高興,他們也可能想把這個遺詔給毀掉,但是毀詔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知道宮廷裡的存檔應該有兩份,就是既存件,又存目,現在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的是裝遺詔的盒子沒有了,這個盒子和遺詔是可以拿去燒的,但是還有一個登記冊啊,還要登記啊,某年某月某日,上賜魏其侯,詔書一份,存在第幾行,第幾格,哪個櫃子,得有這個東西啊,這個目錄你刪不掉啊,那麼你怎麼毀得掉呢?甚至也可能只有一個目錄,只是登記了一筆,沒有什麼副件,我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副件,有副本,但是即便沒有副本,但是登記的這麼一行字是有的,這個東西是毀不掉的,所以毀詔的可能性不大。

那麼矯詔的可能性也不大,竇嬰沒有那麼大膽子,偽造一份先帝遺詔,他哪有那麼大膽子。而且根據司馬遷的記錄看,當時的人都相信竇嬰手上是有一份先帝遺詔的,上面就是這九個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景帝給了竇嬰一份詔書,那不是寫幾個字就行了,要加印,加璽。你這幾個字你能夠偽造,璽印你能偽造?漢代是個非常重視印信的朝代。我們看電視劇已經看到了,拿著皇帝的節杖和詔書沒有虎符不能調兵啊。這個是漢代的一個特點,它是認圖章不認人的,認證件不認人的,我是誰你還不認識嗎?不行,拿證件來,拿虎符,拿印章來,沒這個我不認識你。那竇嬰怎麼去偽造這個璽印呢?也不大可能。

那麼就只剩下兩種可能了,一種是漢景帝給了竇嬰一份密詔,忘了存檔,如果漢景帝他做周勃的,這麼重要的事怎麼會不存檔呢?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就是漢景帝故意不存檔,故意不存檔就是坑他啊,我給你一份密詔,我又不存檔,只要你一拿出來你就完蛋,這個漢景帝好像對竇嬰也沒有如此深仇大恨吧,要設這麼個計策來陷害他吧。最後就只剩下一種可能性,就是漢景帝當時也就打了一個白條,隨手寫了張便條,也沒有蓋章,也沒有用印,這種可能性問題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覺得先帝遺詔是個謎。

什麼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所謂母族就是母親家的人,妻族就是妻子家的人,當然皇帝的妻族範圍比民間的範圍大一點。民間是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的家裡的人算婚姻關係,妻家和夫家是婚姻關係,夫家和妾家沒有關係,不算婚姻關係,這是在民間。但是皇帝特殊一點,有時皇帝妾家的人也可以算妻族裡面的,這個是一個人關係最密切的兩個家族,再加上自己一族──父族,合為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這叫三族,但是這三族性質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什麼關係呢?是血統關係,同姓的,父系的,這個叫血統關係;母族是血緣關係;妻族是姻緣關係。就是妻族和自己一點血的關係都沒有了,就是他們分量是不一樣的。對於皇族來說,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當然,在西漢的時候,這個母族和妻族也可以算宗室,到了清代的時候,規定只有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從塔克世算起,直系才能算宗室,所以各個朝代的宗室的算法也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上算起來這個可以算宗室,這個叫做鳳子龍孫。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是外姓人,這個叫外戚也叫做皇親國戚。宗室就是同姓的鳳子龍孫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異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這個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同不等於關係,待遇高的不一定關係好,為什麼呢?同姓的這些宗室有威脅,他也有皇位的繼承權,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沒有兒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裡面去找一個人,漢文帝就是這樣嘛,漢高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漢惠帝繼位,漢惠帝死了以後,惠帝沒有兒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漢文帝從藩王的位置上請進京城來,請他做皇帝,所以這些藩王們都有一點點當皇帝的意思,至少是,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當皇帝的,你姓劉我也姓劉,你是高祖的子孫,我難道不是高祖的子孫嗎?憑什麼你當我不能當,所以劉濞想造反嘛,劉安想造反嘛,他就因為他姓劉啊。那麼你不姓劉的,姓竇的,姓田的,姓衛的,你本來就是沒有資格做皇帝,你要做皇帝的話,那就是謀反,大逆不道,他反而對皇帝來說,相對安全。所以在這個時候,皇帝在政治上會傾向於外戚而不是宗室。所以漢代外戚在政治舞臺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漢王朝一開始就是夫妻店,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雉,她不是什麼弱不禁風的嬌小姐,也不是什麼養尊處優的嗲太太,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女強人,她是和漢高祖劉邦一起打江山的,打天下的,還做過項羽的俘虜。當時項羽殺過來以後,把劉邦的爸爸和劉邦的老婆就是呂雉都俘虜了,楚漢兩軍交戰的時候,項羽就在軍前架起一口大鍋,鍋裡面燒著油,然後把呂后劉邦的父親太公都綁過來,然後喊話,劉邦,現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這兒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話,我現在就把他們下了油鍋。劉邦說,嗨,項羽呀,別忘了咱倆結拜是兄弟啊。咱倆是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別忘了給我分一碗肉湯啊。這個是大英雄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說就是一回事。所以呂后她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難,這麼當的一個皇后和太后。剛好劉邦去世以後,呂后的兒子惠帝,漢惠帝很懦弱,就是說得不好聽就是懦弱,說得好聽就是仁慈。對於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呂后把她的情敵砍去手腳,裝在罈子裡面,那種事情,他兒子看了以後就痛哭流涕,說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媽,我還怎麼做皇帝呢?所以一直是呂后專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太后干政的傳統。 國學個人博客

第三個原因是漢代號稱孝治天下,就是他們治國的理念就是一個字“孝”。皇帝要帶頭孝,皇帝帶頭孝以後,下面的子民也都孝。為什麼要提倡孝治呢?就是根據這樣一個原理,在家是孝子,出門就是忠臣。因為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君父,你在家裡面孝順你的父親,你出去做官的話,當然忠於國家的父親──皇帝嘛,所以他提倡孝治天下,所以你看漢代的皇帝的諡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要上一個尊號,一個諡號,統統前面都有一個孝字,只有兩個人例外,一個是漢高祖,高皇帝,還有一個世祖,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叫光武皇帝。其他的皇帝前面都有一個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你孝治天下你當然要尊敬太后嘛。太后就可以干政,所以外戚的這個力量在兩漢一直是很強很強的,所以我們看歷史也好,看電視劇也好,我們看漢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主持朝政的人是竇太后,是竇太后管事的,重大的,國家的重大政治問題都必須通過她老人家。她老人家如果不願意的話,你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可惜竇太后也不能萬壽無疆啊,她也是要死的,她死了以後就是王太后了,就是漢武帝的母親。竇太后那個時候已經是太皇太后,王太后也想學竇太后,繼續管她這個兒子。誰知道漢武帝不是一個那麼,像漢景帝那樣好控制的人。漢武帝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起了心思,就是必須把母族的外戚要把他剪除掉,不能夠讓她們再在自己的頭上指手畫腳。而這個時候呢,由於竇太后的去世,竇家這個外戚集團它就失勢了。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的這個集團,這個家族勢力開始上升,所以田蚡就一路青雲直上。

當田蚡和竇嬰發生衝突的時候,武帝這個時候沒有辦法,礙不過王太后的情面,武帝退朝以後去看他的媽媽,王太后是絕食 ,說老孃還活著,他們就敢這樣欺負我的弟弟,老孃要死了,我們田家人,我們王家人還不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魚肉了?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好竇嬰下獄。

《史記》說竇嬰這個人的性格是“任俠,自喜”,《漢書》說他的性格是“俠,喜士”。什麼意思呢?“任俠”就是以俠義自任,就認為自己的最重要的擔當就是行俠仗義,這叫“任俠”。“自喜”就是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喜士”就是喜歡結交江湖上的人。這是竇嬰的特點。

正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個性,所以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竇嬰和灌夫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什麼時候成為好朋友的?是竇嬰失勢之後,竇嬰因為竇太后去世,竇家的勢力就下落了,竇嬰自己也被罷了官,門庭冷落車馬稀,竇嬰手下的門客都慢慢離開他了,這個時候灌夫來了,灌夫也是做過官的人,這個時候也被罷官了 兩個下了臺的官員同病相憐,而且惺惺相惜,兩個人結為生死之交,所以灌夫被捕入獄以後,《史記》上說的說法是“魏其銳身為救灌夫”竇嬰要挺身而出救灌夫。竇夫人就勸竇嬰說,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誰?是當今太后啊,是當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嗎?竇嬰怎麼說呢,“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個侯爵嗎,這個侯爵是我自己掙來的,我自己把它丟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能夠說我眼睜睜看著灌夫死了,我竇嬰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哥們兒義氣,江湖義氣。 國學個人博客

然而灌夫這個人是有問題的。灌夫是個什麼人呢?用現在的話說黑社會老大,灌夫也曾做過將軍,出生入死,在平叛吳楚之亂的時候,身先士卒,身負重傷,九死一生,但是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他的門客為非作歹。灌夫的財產是非常之多,富甲一方,他是穎川人,和晁錯是老鄉,他在穎川勢力非常大,財產非常多,每天家裡開流水席,白吃白喝的百十號人,都是些什麼人?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說得好聽是些俠客,說得不好聽,是些流氓,是些土匪,是些地痞,是些惡霸,你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什麼英雄豪傑,江湖好漢、流氓地痞,黑社會老大沒有什麼區別,沒有太多區別,那是混為一談的。這些人橫行鄉里,魚肉百姓,霸佔田畝,壟斷水利,所以當時他們家鄉有一首歌,這個歌在電視連續劇裡面田蚡出來告狀的時候還唱了,說“穎水清,灌氏寧;穎水濁,灌氏族”。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河水難道會總是清的嗎?只要有一天我們穎川混濁了,你們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見當時民眾對他們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為漢武帝這樣的一個皇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

漢武帝終其一生,其實他最要做的是這樣一件事情,中央集權,而且是集權於皇帝。他實際上一生做的就是這件事情。加強皇權,首先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在中央的權力當中又要加強皇帝的權力,所以他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設內朝和外朝,就是為了從宰相那裡奪權,這個情節在電視劇裡面一筆帶過,就是任命衛青為大司馬,作為內朝的領袖,什麼叫內朝,就是搞兩個政府,一個政府由宰相領導,叫外朝,一個政府由皇帝領導,叫內朝,一個國家兩個政府,這個是他發明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就是一步一步從宰相那裡把權力奪回來。另外漢初規定宰相權力是相權,相權和皇權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論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對重大的事情做一個批示,具體的國家事務是宰相在處理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三個宰相在處理,漢武帝要把它奪回來的,這個從奪相權為皇權。另外一個奪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他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個非政府的,非官方的這樣一個豪強勢力存在,對於這個豪強他是一定要打擊的。竇嬰和田蚡實際是兩個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物呢他們的關係不能從私人關係去看,要看到他代表的兩個利益集團,當然就個人而言,竇嬰應該說更有人格魅力,而田蚡呢應該說是猥瑣小人,是一個貪官,貪得無厭,田蚡做了宰相以後,基本上把官員的任免權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漢武帝可能更討厭田蚡,因為田蚡太腐敗,太跋扈,太霸道,太囂張。田蚡和竇嬰不是有一個廷辨嘛,在東宮辯論,竇嬰就揭發田蚡貪汙腐化,買官、賣官這些事情,田蚡說是呀,我田蚡就是一個貪官,我是貪得無厭,我是腐化墮落,我喜歡女人,喜歡狗,喜歡金銀財寶,喜歡好吃的東西,喜歡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為現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親國戚,我享受一點怎麼了,我怎麼著了,可是你竇嬰在幹什麼呢?你和灌夫兩個人整天躲在家裡面鬼鬼祟祟地勾結一些地方豪強,江湖好漢,策劃於密室,點火於基層,日議朝政,夜觀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著我們聖上怎麼樣了你們好怎麼樣啊?這句話很厲害,這句話實際上打動了漢武帝,那麼他要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強,他要加強皇帝自己的權力,他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團的權力過大,勢力過大,如果你外戚集團居然和地方豪強勾結起來,那就非打擊不可,所以他儘管更討厭從內心深處,從心理上更討厭田蚡,但是更不能容忍竇嬰和灌夫。我認為這才是灌夫和竇嬰之死的真實的原因。當然這場鬥爭的結果漢武帝是漁翁得利,竇氏集團,田氏集團都垮掉了。

摘自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