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你會讓你的孩子選擇985的蘭州大學,還是211的上海大學?985全國只有39所,211全國有116所。

這個問題在高考成績陸續出臺後引發了我們編輯部的討論。戰果很明顯,當時在場10個人,有7個人選擇的都是上海大學。


【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為什麼會有這兩所大學的對比?

這兩所大學在河南都是一批次錄取,錄取分差基本上差不多,甚至211的上海大學某些年份的錄取分數線更高。比如去年,高於文科線60分、理科線85分的考生可以報考這兩個學校,上海大學的文科錄取分數線要略高於蘭州大學。

選擇985的蘭州大學,還是選擇211的上海大學?為什麼一線城市的211大學要比有些城市的985大學還要難考?為什麼上海人寧願選擇普通二本也不願選擇985的吉林大學?

歸根到底,這是一個選擇學校還是選擇城市的話題。

我們回頭看編輯部支持蘭州大學這3個人的想法,選擇985的蘭州大學,理由一致,傳統名校,專業性很強,學習氛圍濃厚,在考研等領域繼續深造很佔優勢。

985大學的專業性很強,這點我承認。但僅限於優秀學生只有在985高校的名牌學科上,才有可能有學術氛圍。侷限性太強,優秀學生、名牌學科、有可能,都是關鍵詞。

若干年後呢,你所認為的專業性強、學術氛圍濃厚要靠什麼去維繫呢?繼續吃老本嗎?若干年後,蘭州大學、吉林大學還會是你們的第一選擇嗎?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到的問題,東北三省、西北城市,低迷的不只是經濟,因為經濟的低迷,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強大教育,去吸引高層次人才。

中國大部分的985高校和幾乎所有的211高校都有自己的屬地比例,這是因為,這些大學的預算撥款、科研經費中大概有40%的資金需要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持。廣東財政實力雄厚,自然可以有更多的經費支持教育。之前我們珠三角考察瞭解到這麼一個信息,在2015年-2017年,廣東要安排50億的專項資金用於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生均撥款提高到每年的12000元。


【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 深圳高校地圖


而再縮小到廣東的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深圳只用了5/6年時間,就引進了眾多名牌大學,甩掉文化沙漠這個帽子,財力的支撐不可謂不是一個最主要因素。尤其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在規劃定位上比東北本部更高,未來超越本部是大概率事件。

再比如,深圳大學,雖然不是211也不是985,但有錢就任性,近年來上升勢頭明顯,在科研、師資等方面已經超過了不少老牌211大學。

這全部因為,在大學的建設上,深圳政府相當大方,不僅給地皮,還給資金支持。

而這一切還形成了教育的馬太效應。很早之前,深圳流動人口基本上以外來務工人口為主,隨著一系列高校、研究所在深圳的紮根,高層次人才聚集,這些高層次人才又帶來經濟上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自然又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到教育上。

有大師的大樓叫大學,沒有大師的大學叫大樓。大師向東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流動,從來就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

還記得北大博士因為買不起房而逃離北京嗎。其實他逃離北京的導火索是北京滿足不了他給孩子優質教育資源的環境,那南京可以、其他城市承諾可以給予,那我就離開北京唄,為了孩子的教育。

同樣的道理,西部高校有實力的師資也常常會被東部以及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所吸引,地理位置、待遇福利、科研環境、親屬安置等等,這是人之常情,我們無法去苛責。

聲名顯赫的老牌名校蘭州大學的低迷和沒落,人才的流失要付最主要原因。甚至在一段時間裡,蘭州大學某個學科出現過人才斷檔的現象,甚至在一段時間,蘭州大學高薪都聘請不來精英,甚至西安交大、蘭州大學等名校畢業生更願意“東南飛”。

挖角讓不少中西部高校損失慘重,也因此,早前,這些高校呼籲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禁止沿海經濟發達城市隨意挖牆角。

但,你覺得的這種政策即便出臺了,效果又如何?

再回頭看看我們三個同事所說的師資雄厚、學術氛圍濃厚,這些都要建立在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的基礎之上,而拿什麼去投入教育,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撐是最最重要的一環。

沒有經濟的振興,那教育早晚也會走向沒落。


【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選擇211的上海大學,選擇的都是這所學校背後的城市——上海。至於理由,各式各樣。

你選擇哪所大學,最可能的結果是:你不是選擇了學校,你是選擇了將來要留下來生活、工作的城市。這直接影響著你的就業、眼界、發展方向。

看看中國的城市新移民,大多數都是這樣一個線路,在這所城市上了四年大學,畢業後,繼續選擇在這座城市工作、結婚、生子、生活。

來說工作,在一線城市、發達城市,你有更多的機會選擇,三四線的小城市,很少有好的企業參與校招,你甚至有很少的機會能聽到大牛的講座,聽一場音樂會、聽一場演唱會、看一場展覽,聽一場學術講座...你也很少有機會在上學期間就去上市公司實習、兼職。

而這一切,在一線城市、發達城市從來都不是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學IT的都要跑到北京去找機會,學金融的都去上海碰運氣,因為這些城市是他們所在行業的發展方向,他們在這些城市,能最先碰觸到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最新發展走向。


【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 各省上市公司分佈圖


這張圖中,顏色越深,表明這個區域的上市公司最多,經濟活力更強。廣東、浙江、江蘇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北京、廣東、深圳上市公司市值最大。

上海、深圳這兩座城市一共有2922家上市公司。那你再看看西北城市和東三省城市的總和又能佔到2922家上市公司的幾分之一呢?

我有個朋友在上海一家公司參加面試,同一組的另外兩個人履歷太贊,一個來自北京,在校參加了各種活動,另一個來自上海,從進入大學起就在大公司實習。我朋友後來打聽到,上海、北京很多高校在大一就會提倡學生去進行各種社會實踐和實習,而我朋友所在三線城市,實習每年都是按部就班的從大三開始,至於你到底是否實習,學校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你的實習報告上有個戳就完全OK了。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高考失利從北京一所高中考入鄭州一所大學,最初的交流中,她和室友沒法溝通,來自三四線小城的女孩兒,眼界和想法都受到了侷限,在上大學之前,甚至有些沒有系統學過電腦,打字只能用手指頭在戳。而寒假回到北京,面對她那些在北京名牌大學讀書的同學,又感覺到自己的眼界和想法同樣受到了侷限,在北京,很多高校都在海淀區,這些高校之間的講座、課程、圖書館都可以公開分享,視野自然更開闊。

這些眼界、視野,又會伴隨著你未來的各種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


【行之記者】我為什麼放棄了985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



你選擇哪所大學,留在哪所城市生活,還直接影響著你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起跑線。

同樣的成績,在河南這個考生大省,只能考一個普通的一本院校,放在北京、上海,就是全國知名大學、重點院校。

這就是起點的不同。

你選擇哪所大學,留在哪座城市生活,若干年後,也會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優質的師資、先進的教學工具、領先的教學方式,往往都最先出現在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而三四線小城,往往只能跟在後面模仿學習。

我現在還清晰記得我高中跟隨老師去北京聽課,北京青年教師純正的英語發音,驚為天人。而小城鎮的老師,很負責,很努力,但發音依舊不標準。

珠三角考察的時候,我們近距離接觸那些在深圳出生,到香港上學的孩子,他們每天都要經歷2個小時往返深圳和香港讀書。很辛苦,但如果讓他們回到深圳上學,他們的家長又都不會願意。因為,在他們的實際考察中,香港的教育要好於深圳,我要孩子在起跑線上就開始領先。

還有個朋友的表哥,在復旦上學,畢業後留在了上海,買了郊區的房子,每天上班往返乘坐地鐵將近3個小時,但提起他,別人會豔羨:“他下一代的起點是上海,已經把你遠遠甩在了身後。”

你選擇的大學,並不是只貼在你身上四年的標籤。這個標籤也許會伴隨你一生,你選擇的是朋友、是圈層、甚至是合作伙伴。

說到圈層,不得不提長江商學院。很多人,包括沒有必要沒有精力去學習的明星都要去長江商學院鍍金,是單純去學習嗎?怎麼可能。他們是衝著同學、衝著圈層去的。

比如,樂視的賈躍亭就得益於這個圈層,在去年,樂視深陷危機之時,正是他長江商學院的校友給他帶去了6個億的美元投資。

再比如,馬雲、馬化騰缺房子嗎?但是他們依然耗費鉅款在香港購買豪宅,他們買的不是豪宅,是無價的鄰居、無價的圈層。

這是成功人士的頂級圈層!但圈層這個東西同樣適用於我們普通人。

我身邊有個朋友,第一次大學讀了河南某師範專業的二本專業,如果沒有意外,多年後他會在鄭州的一所學校教書,幹著千篇一律的工作,找個姑娘結婚,平平淡淡生活。

但他沒有,他選擇退學、復讀,第二年考上了廣東的某重點大學,在學校裡,各種兼職、各種實習讓他積累了人脈,而這些朋友、師兄在它走上創業道路之後,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他的創業領路人。

你所生活的城市在整個城市發展中處於什麼樣的現狀,對我們所說的見識、眼界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決定性作用,並決定著你未來人生的方向選擇。

所以,選擇城市還是選擇大學?我是堅定的挺城市派。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