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文 | 人骨收集者


消失三年的吳謝宇終於落網了。

從2016年開始,這場「北大學子弒母案」幾乎都要成為一個都市傳說,甚至還有網友專門寫帖子分析吳謝宇的動機和去向。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關於吳謝宇的細節,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一個從小到大零差評的學霸,最終成為弒母的高智商兇手,箇中曲折究竟如何,都要交給之後的法庭來判斷。

但關於「弒母」這個話題,能聊的東西卻有很多。

神話原型中的弒母


父權、王權在文學的創作中,常常被賦予重大的意義。經典的戲劇敘事體系中,便有殺死父親/皇帝,兒子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這樣一個模式,典型案例如《俄狄浦斯王》《星球大戰》《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等都是如此。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星球大戰》


而對於弒母敘事,其實你們更不陌生了。從文學的層面上去溯源,這種故事甚至比弒君故事更為常見,你們小時候肯定都讀過。

就是那些童話故事中,幾乎每一個公主都有個需要殺死的邪惡繼母。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白雪公主》


歷史也發生過真實的案件,尼祿的母親阿格里皮娜一手將自己的兒子推上了羅馬帝國皇帝王座,但是因為對他多方控制,最終被尼祿所殺。

在中國歷史中,衛後莊公蒯聵也做過類似的弒母暗殺行為。

追溯到神話的時代,埃斯庫羅斯所創作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中弒母便便更為人熟知。故事第一部講述了母親的罪惡,第二部則是俄瑞斯忒斯弒母,第三部是雅典娜宣告俄瑞斯特斯無罪。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俄瑞斯忒斯殺死母親和母親的情人


有意思的是,負責審判的雅典娜是一個沒有母親的神明,直接從宙斯的大腦中誕生。雖然雅典娜是一個女性,但她卻誕生於男性的思維之中,代表了客觀的真理和至高智慧,實際上是一個父權思維的執行者。「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主要反映的便是父權制勝利對抗了母權制,並且父權社會帶來了文明,驅走了野蠻。

你看,從神話原型的時期,母親、母權就是一種父權的對立面,處在一種被驅逐/被弒的狀態之下。

殺死「阻礙父權」的母親


順著這種父權和母權的對抗看下去,我們就能從歷史、神話到童話的敘事演變中,總結出第一類弒母原因。

那就是當母親/母權成為父權/王權,或是父權/王權的繼承人的阻礙時,就必須殺死母親。我們也能在很多的電影敘事中看到這樣的弒母情結,但通常都帶有一定現代意味的轉換。

比如母親作為母體的承載者,希望子女繼承社會主流婚戀、生育觀念,從而招來子女的反抗。由真實案件改編的《欲孽迷宮》就是這樣的弒母,社交名媛芭芭拉的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託尼身上,她渴望控制兒子的一切。發現兒子是同性戀後,她積極地用各種方式掰直他,甚至不惜自己與他發生關係,希望通過性行為扭轉兒子的性取向,最終激發了託尼的殺意。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欲孽迷宮》


《欲孽迷宮》中這種看似狗血至極的亂倫情節,其實極具神話敘事的風範。

王后式的神明掌管生育,往往也很善妒,為了控制男性而作出各種令人咋舌的舉動,正如朱利安·摩爾飾演的這個母親。而弒母的行為,則是即將成長的少年對這種控制的終極反抗。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欲孽迷宮》


在澤維爾·多蘭執導的長片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中,他並非真正的進行了弒母行為,而是在精神層面殺死了象徵母權的王后式神明。我們姑且假設這個王后式神明就是宙斯的妻子赫拉。

《我殺了我媽媽》的母親是一個赫拉意志女性,她以獨當一面的母權撫養兒子,同時她也需要面對兒子的性取向問題,與傳統生育觀念的對抗。最終,兒子在精神層面殺死了母親體內的赫拉意志,兩人達成和解。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我殺了我媽媽》

殺死「宗教認同」的母親


在宗教觀念的推動下,上面這種「阻礙父權」的母親形象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坎伯雷故事集》中就出現了大量了另外兩種母親形象。

與前者這種宗教批判的、阻礙父權的不合適的母親形象相對,我們可以稱之為宗教認同的、合適的母親,她們又可以分為兩類:「母性殉道者」式母親和「暈厥的聖母瑪利亞」式母親。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她們帶有母性異化的表現,但也傳遞了一種情感上的信仰虔誠,是一種神聖母性的表現。在敘事的流變中的這類母親,最終也在人性召喚下,或是對人性的極端壓迫情況中,變成了被弒對象。

被殺死的母性殉道者的典型代表,就是《殭屍肖恩》中的母親,她是一個非常慈祥的老太太,飾演她的佩內洛普·威爾頓簡直是好媽媽角色代言人。很不幸在這樣一個殭屍電影裡,她被咬了,並且馬上會變成殭屍。她主動要求兒子槍殺她,來保障其他活人的安全。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殭屍肖恩》


但是在故事結尾我們發現活人是可以與殭屍和平相處的,肖恩的好朋友最終也變成了殭屍,還把他拴在了院子裡,並且沒事找他聊聊天。那麼,既然殺死殭屍不是唯一的解決路徑,為什麼還需要殺死自己的母親呢?這一行為完全是在為主角加冕光環,為敘事製造煽情點,同時創造母性殉道者的道德高度。

「暈厥的聖母瑪利亞」式的弒母,可以用前幾年很火的《記憶大師》為代表,段奕宏的角色在幼年時,希望飽受家暴的母親獲得真正的解脫,從而選擇殺死她。這個母親是在眩暈的狀態下被殺死的,實際上是被餵了安眠藥,這就是一種「暈厥的聖母瑪利亞」母親形象的變體,她無力掙脫苦難,只能在母性悲慟和孤單感中暈厥,藉由父權繼承人之手獲得解脫/死亡。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殺死「無法佔有」的母親


最後一大類弒母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心理學中的弒母情結,這種心理可以被總結為對母親最終極的佔有。

這是一種閉環式的解決方案,如果將人生所經受的一切苦難或一切幸福歸結於母親,那麼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弒母動機,或說將殺死母親視作一種人生的終極任務,因為她是造就自己生命的人,殺死她會是一種解答生命、永久佔有她的方式。

麥考利·卡爾金主演的《危險小天使》便是這樣的故事,我看很多人說因為被無良盜版DVD商販欺騙,給這個電影貼上了「小鬼當家」系列的標籤,從而造就了自己的童年陰影。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危險小天使》


故事中的兒子試圖殺死家中的兩個女性角色——自己的妹妹和母親,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情節講述他的動機。我們姑且可以推測,是因為妹妹的出生和堂兄弟的出現,打破了他在家中與父母關係的平衡,他渴望解決這種失衡狀態,從而開始行動。

最最有名的因為「佔有」而殺死母親,當然要算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了。因為母親是自己的造物主,所以造物要完全、純粹的擁有造物主,如果她被他人佔有便成了不潔之物,要被毀滅。所以諾曼為了佔有母親,殺死了她,也殺死了她的情人,甚至自己在心理上變成了母親,以這種方式完全地擁有母親。

殺死母親的兒子,不止吳謝宇一個


《驚魂記》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象,究竟是什麼樣的極端情況,使得一個人會「殺掉母親」。這是我們從道德和倫理上的角度產生的預判。

但當我們進入到具體的事件中去的時候,卻又會發現,每一件罪惡的背後都有它的緣由,這是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上,去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

雖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殺戮,但扼殺掉一條生命,畢竟是最極端的解決方式之一。

電影中的人物或許沒有那麼多選擇,但在現實中,我們應該可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