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都沒有個好下場,而同一時期的趙雲,為何可以壽終正寢?

李豔勤


自《三國演義》流行於世之後,趙雲成為一個知名度極高的三國英雄。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廣大《三國演義》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也把趙雲排在第二位。……(羅貫中)筆酣墨飽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雲形象。”以“被描寫的章節數和人物出現在標題中並在故事裡唱主角的次數”來看,趙雲是僅次於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而居第六位,可謂是個風光無限的藝術形象。歷史上,趙雲壽終正寢,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為人謙恭,淡泊名利


趙雲資格雖老,卻為人低調,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志向高遠,淡泊名利。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記載了三件事:其一,趙雲在博望與夏侯惇作戰時生擒了其部下夏侯蘭,夏侯蘭與趙雲是同鄉,少小相知,因為夏侯蘭精通法律,故而趙雲將他舉薦給劉備,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其二,劉備準備將成都田產賞賜文臣武將,趙雲自然也在賞賜名單中,而趙雲卻堅決反對瓜分田產,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其三,箕谷之戰中,趙雲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全了蜀軍軍需物資,諸葛亮打算將其中一部分絹帛分賜給趙雲及部下將士,趙雲卻拒絕賞賜道:“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從所述故事中不難看到趙雲的過人之處:一不圖個人生活安逸和功名利祿,唯心憂蜀漢大業,關注天下百姓疾苦;二不拉幫結派,不用故舊親近,公正無私,光明磊落。正因為具有如此遠大的理想和磊落的胸懷,所以在名位問題上趙雲從不計較,從不伸手要官要權,許多後來加入蜀漢集團的文臣武將其職位均高於趙雲,趙雲也從未像魏延、關羽等人那樣產生忌恨不平情緒,依然能夠同他們友好相處。


楊戲《季漢輔臣贊》雖然讚詞不多,卻使用了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厚重”來概括趙雲的高尚人品,趙雲的厚重、高雅與追名逐利者的庸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淡泊名利、謙恭不爭無疑是趙雲壽終正寢的一個因素。


二、長期執掌護衛之職

《趙雲傳》記劉備最初任命趙雲的職務是“先主主騎”,即騎兵衛隊長,兼管劉備車馬出行;奪得荊州後,以趙雲為“留營司馬”,相當於後方負責安全的總兵;攻佔成都後,又以趙雲為“翊軍將軍”,職在護衛首腦機關,相當於禁衛軍副指揮;後主繼位後,趙雲為“中護軍”,仍執掌蜀漢禁衛軍。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雲別傳》曰:“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可見趙雲長期擔任的職務是蜀漢衛隊長和禁衛軍司令兼劉備內務總管。劉備、劉禪讓趙雲長期執掌禁衛軍兼家務總管,表現了對於趙雲的充分信賴,但禁衛軍司令和內務總管的職能範圍是緊緊圍繞著蜀漢首腦機關轉動,保證首腦機關的絕對安全,妥善處理首腦人物的家務事,缺乏行軍打仗的經驗。

陳壽在《關張馬黃趙傳》的贊評中說:“黃忠、趙雲強摯壯猛,其灌、滕之徒?”所言“灌、滕”,指漢初灌嬰和夏侯嬰,皆是劉邦手下作戰勇猛的猛將,其中,夏侯嬰曾做過滕令奉車,號“滕公”,長期充任劉邦“太僕”之職,主要負責劉邦等人車馬出行,兼貼身護衛。陳壽將趙雲與滕公對應,指明瞭趙雲在蜀漢集團中的主要職責。


秋姨講歷史


細想一下這個問題,除了為人處事之外,跟他們各自所處的位置有很大關係。

關、張、趙都屬於從龍之臣,就算不去經營勢力,身邊也自會圍繞一股勢力。劉備成事前還好說,劉備成事之後,建了政權,那麼這種勢力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關、張與劉備情同手足(表面上的確是這樣),位高權重;趙雲卻只是個相當於劉備身邊的保安頭子,有本事卻沒什麼地方施展。所以兩方人馬關張在軍中的勢力可謂不小。

所以當時關羽遭難,一部分的原因固然是他自己的自傲,在得罪東吳的情況下出兵曹魏;第二個荊州兵家必爭之地,防備力量被抽調半空,實力大跌。

至於說劉封等人不救,這其中可思考的東西過多。一方面可能真是剛打完上庸,實力不夠,面對曹魏的威脅不敢貿然出兵救援;另一個方面可能是得了授意不要去救。

如果說得了授意,那麼他後來的死基本就是替罪羊,劉備有了親子,其實他的地位有些尷尬,他的死至少在當時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一石數鳥。

丟了荊州,蜀國等於失去了外拓的大跳板,劉備自然要出兵收回。

張飛的死其實也奇怪,要說張飛鞭笞士卒也是個老毛病了,卻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讓人唏噓又疑惑。

趙雲麼,其實一直遊離在政治權利的邊緣,沒得罪過什麼人,也不擔什麼政治要務,能壽終正寢也沒什麼奇怪。

其實如果關、張早些退休,回成都享享清福,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下場。


老陳愛胡謅


可以說三個人的不同結局都是因為性格所繫。

關羽被劉備派到荊州駐守,期間孫權提出與關羽聯姻,但關羽看不起孫權,不但罵走了使者,還說了一句虎女豈配犬子的話,導致了東吳對關羽的憎恨,轉而與魏國聯手,將關羽殺死,奪了荊州。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關羽一向高傲,同僚在危難之際也不願去救他,糜方則關鍵時刻投了東吳,可見其平時的情感維繫做的是很不夠的。

張飛則是在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後,整天酗酒打罵軍士,佈置任務給下屬,下屬因完不成任務害怕被殺而起了歹心,在深夜反殺了張飛。

這兩位與劉備一起打江山的元老就在這樣的情感危機中被殺死了,這完全跟他們的性格有關係,所以說性格決定成敗。

反觀趙雲,性感一直比較平穩,作為五虎上將之一,不居功,不自喜,不爭份,處事謹慎小心,為人和善,再加上有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的功績,所以深受劉禪及諸葛亮的欣賞,而朝中沒有政敵陷害,對外也沒有強敵交鋒,自然也就能壽終正寢了。

因此,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什麼樣的結局,關張、趙雲命運不同,皆因性格所致,性格決定他們不同的命運結局。


華豎


不請自來,感覺這個跟做人有很大的關係。三個人都是同一時期的,而且都為劉備的蜀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看一下情況就知道了。

關羽為人比較傲,這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對士兵很好,但是對中層幹部不好,所以在進攻曹操的時候,守軍力量薄弱,而被呂蒙白衣渡江,全部收降,不費一兵一卒,最後無奈只得自殺。

張飛也是一員猛將,但是知道關羽死亡的消息,也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明明知道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讓手下去做,對手下也不好,所以最後的結果也比較可悲。

但是趙雲的情商就很高了,不僅對劉備非常忠誠,而且做事情也是比較穩重。所以最後得以善終。


過客聽風007


只就《三國演義》而言,關羽張飛都落個身首異處,在於性格使然。張飛可以說是個三國虎將,但做不成帥,為將者體恤將士,單就這一點張飛就不具備。在駐守徐州之時,酒後鞭打將士,要不是跑得快估計都沒有下面的故事了。也因此丟了徐州城。

在關羽死後,天天吵著劉備為關羽報仇,醉酒打罵將士更是家常便飯,終於在一個夜黑人靜之時被賬下將張達、範強取了首級。劉備常戒之: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張飛關羽都是當世一等一的虎將,萬人敵也。而張飛最終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不得不說是性格使然,有為將之才,卻無為將之風。

關羽其人忠義,其性更傲。有兩件事可以說明關羽的傲,其一馬超來降又屢立戰功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一,便書信與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誰可與之相比。諸葛亮聽出來關羽哪是來問,分明就是不服,遂覆信一封: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駕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段話很有意思諸葛亮沒有過意拔高馬超,也沒有刻意貶低馬超,還贊關羽為美髯公,關羽大悅,把書信抄寫一百遍以示賓客。以此可見關羽的孤傲的性格。還有孫權派使者向關羽提親,當然孫權也是不懷好意,結果關羽罵辱其使,說什麼虎女安嫁犬子。這讓孫權聽了估計也要罵娘。關羽性格孤傲,在他眼裡沒有幾個看得上的,早前諸葛亮就跟劉備提出過說關羽將來是要做一方統帥的,他的孤傲比之張飛的打罵將士而言帶來的隱患是無法預計的。在關羽看來東吳除了周瑜、魯肅其餘都是鼠輩,不足為慮,終於在攻打樊城之時,被東吳鑽了漏洞,此乃大意失荊州。飛、羽都是猛將,關羽又是一方統帥,沒有危機感和孤傲那是非常致命的。

趙雲就不同了,他文武雙全,又是劉備的貼身侍衛,除了性格因素,他的使命就是保護劉備的周全,自然其要求就不同了,作為最高領導人的貼身侍衛就要膽大心細,智勇雙全,無論智商還是情商都要兼備,而趙雲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性格、其使命、其任務分工都要區別於關羽、張飛,也算是命運不同的原因吧。


玩轉荊州


用今天的話來講,那就是一個酒品有問題並且是嚴重的那種,另一個呢!生來俱有的不是傲骨,而是傲氣,看著有些相似卻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後來有了名氣更了不得,經人長期吹捧那傲氣都變成了極端的虛榮心,除了認可的那幾位天下已沒人可入他的法眼,這樣的兩位換到今天也不會有好的結局。趙雲從他後來擔任的職位就能看出他的性格應該是穩重並收斂的,用如今直白些的話來講就是人有兩隻耳朵兩隻眼睛但卻只有一張嘴,這就要求做人得多聽多看少說話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特別是在那些動亂的多月裡。


用戶9937737335996


老話,性格決定命運!

趙雲是誰,趙子龍一身是膽,趙雲更是一生謹慎!有人說,諸葛一生唯謹慎,為什麼?你想想,那三人都同性戀了,起住都在一起,作為後來者,孔明趙雲小心謹慎,才是大智慧者!

下西川,有美婦投懷,趙雲拒之!有時想想,美女愛英雄,要是我,定當哈哈大笑,納之!可人家趙雲,了事深遠,,拒了!看此,長嘆息也!

反之,再看那兩位老兄,一個傲上,一個鞭下,在關羽看來,上頭所有的決定都是放屁,五虎上將,一個黃忠,說是老兵,一個馬超,都想比刀,後稱聖人,實狗屁不是,死該當也!

張飛此人,似混非混,喝酒使性,就似現在的酒司機,不出事都難!

你想,在那年代,或在這年代,他們有一條理由,活過趙雲嗎?


萬里雪飄74


這個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要從三個人的性格和職位說起了。

先看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句話真是一點都不錯,

關羽的性格標籤是“自傲”,關羽一生除了與自己結拜的劉備關羽,還有小老弟趙雲,就沒有正眼瞧過誰,甚至是諸葛亮,關羽骨子裡也是不服氣的,在荊州駐紮的時候,對於諸葛亮關羽最常說的就是軍事多慮了,明顯就是不服,當終究這樣的性格也要自食苦果,長期的傲慢,導致盟友孫吳的不滿,也導致荊州部將的不滿,被東吳襲取的後路,劉封孟達也不願支援,最後落個全軍覆沒的悲慘下場。

張飛的性格標籤是“粗野”,從張飛出道到張飛慘死,鞭撻士卒,幾乎貫穿了其一生,而“惱怒”又是張飛性格暴躁的主要表現,連劉備都看不下,常教導張飛要善待士卒,張飛就是不聽,結果在出兵東吳的路上,被逼的無路可走的部下刺殺了。

趙雲的性格標籤是“穩重”,趙雲的性格可以講是相對比較完美的,心細沉穩,思蓄縝密,因此才當的了常勝將軍,就起是多次戶主(劉備),做到了萬無一失,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衝動,例如為關羽報仇這件事上,趙雲是反對的,足以說明趙雲不僅不是衝動的人,而且考慮的還很多,後來隨諸葛亮出兵北伐,馬謖失街亭,趙雲依然臨危不亂,有序撤離,保住的蜀軍有生力量,這樣的性格除非發生特殊情況,一般不會非命的。

再看職位,各有分工,職責所在,關張的崗位處於高風險崗位,趙雲的崗位則風險較低。早起關張趙實際上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直到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三個的崗位分工開始明確起來,尤其是漢中之戰後,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趙雲為翊軍將軍,關羽主要負責荊州軍事要地,相當於一線戰場,隨時都是馬革裹屍的風險,張飛鎮守閬中,處於漢中入蜀的咽喉要地,責任重大,隨時待命,而趙雲則負責保衛都城(成都),掌管禁衛軍,負責中央安全,一般如果沒有內亂,很難能造成趙雲的生命危險,而關羽張飛就不一樣了,只要一打仗,刀劍無情勝敗常事,就是九死一生。

如此看來,實際上一線的將軍,想壽終正寢不是太容易,同理曹魏夏侯惇夏侯淵也是一樣的道理,夏侯淵一線征戰自然危險係數高,夏侯惇坐鎮中央,危險就少一點。加上關羽張飛性格的缺陷,確實是無可奈何。


曹小翔xixi


關羽,張飛而人為劉備出生入死,才有了五虎上將之位,這不是因為劉備和他們的關係,而是二人的功績掙來的。

如果說關羽慘,都是謬論;關羽作為帶兵的將軍,戰場上殺敵是理所應當。自古將軍都是以馬革裹屍為榮。在戰場上殺敵,哪有從無敗仗的將軍,哪有不受傷,不犧牲的將軍。關羽並不是沒有好下場,而是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馬革裹屍。

張飛的死其實才是死的不值,有點冤死,其原因是為了給二哥報仇,說明張飛重情義;而對於部屬卻又另當別論,是張飛的錯。張飛號萬人抵,哪有如何?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張飛卻沒有如此想。

張飛確實太慘了。

趙雲能看清形勢,知道何不為也,再一個就是趙雲不以自己的心情來左右領兵打仗的事,哪怕自己有天大的事,也能公私分明。

趙雲在劉備建立政權後,趙雲守成都為重。


歷史戲語


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熊虎之將,正面戰場上很難奈何此二人。但關羽、張飛都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和短板。傲暴是取禍之道,關羽、張飛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死於自己人之手,令人唏噓不已。正所謂性格即命運。

反觀趙雲,不僅武藝高強,忠誠無雙,智勇雙全,而且為人低調謙遜,堪稱三國完人。他寬厚待人,體恤士卒,沒有樹立一個私敵,壽終正寢得以善終也是死得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