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看中国电影走出去(中)

Part3:中国电影工业化现状:“工业化”概念兴起,“手工作坊”仍是主流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蓝海创意云举办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与突破”主题论坛,与当时诸多专业论坛一起探讨了“电影工业化”的问题。“电影工业化”成为当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热词。而在更早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工业化”的概念早已开始广泛传播。

经过2015年-2018年四年的积淀,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将注意力投射到“电影工业化”方向,而中国电影美术协会视效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更是为此添了一把大火。等到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以“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掀起全民观影热潮,电影工业化的概念已成为2018-2019年炙手可热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真实的工业化水平是怎样的呢?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2018年,中国大陆票房过十亿的17部电影中,中国制作的电影有:《红海行动》(36.5亿)、《唐人街探案2》(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西虹市首富》(25.4亿)、《捉妖记2》(22.3亿)、《前任3:再见前任》(16.4亿)、《后来的我们》(13.6亿)、《一出好戏》(13.5亿)和《无双》(12.7亿);而好莱坞制作的电影有:《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23.9亿)、《毒液:致命守护者》(18.7亿)、《海王》(18.5亿)、《侏罗纪世界2》(16.9亿)、《头号玩家》(13.9亿)、《碟中谍6:全面瓦解》(12.4亿)、《巨齿鲨》(10.5亿)以及《狂暴巨兽》(10亿)。

乍一看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在“超级大片”领域平分秋色,但是简单研究即可发现,中国制作的电影中,始终没有一部特效大片。反之,好莱坞在华取得优秀票房的电影,全部属于大规模使用特效的视效大片。

尽管特效并非电影工业化的全部,但是特效作为现代电影产业中最复杂、最先端的部分,能否制作出合格的视效大片,无疑是检验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相对直观的标尺。

在这一领域,中国电影始终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以“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的美誉获得46.52亿票房,成为春节档的冠军。作为中国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视效电影,《流浪地球》集结六家特效公司,制作了2003个特效镜头,并在实际放映中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但这一中国顶尖视效大片的水平也仅仅与好莱坞10年前相当,其中的差距也正是中国电影工业化与好莱坞之间的鸿沟。

电影在中国诞生的时间并不短暂,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诞生世界闻名的优秀电影。但是,现代电影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却十分短暂,从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开启商业化浪潮以来,再长也不过30年。

较短的发展历史,导致中国电影制作长期走在“野路子”上,也产生了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手工作坊”模式占据主流。

“手工作坊”是相对电影工业化的概念,其特征包括分工粗糙、缺乏统一标尺、非量化、非系统等。可以说,“手工作坊”是电影工业化之前原生态的电影生产特征。

2018年,中国全年放映电影数达到1923部,有289部国产电影成功登陆院线,并票房超过十万。其中,当然有《我不是药神》这样现实题材的佳作,但更多的是《阿修罗》《爱情公寓》《猛虫过江》《逐梦演艺圈》《大轰炸》《祖宗十九代》等声势浩大,一地鸡毛的烂片。据猫眼专业版统计,2018年超过1亿票房的电影有86部,国产电影47部,豆瓣评分7分以上不足四分之一。

这一结果与目前流行的“手工作坊”模式有直接关系。泛滥的“手工作坊”模式与辉煌时代香港电影的模式其实一脉相承,依托于熟人之间互帮互助,在行业层面却缺乏统一、透明的体系。因此“手工作坊”模式下诞生的电影,成败寄托在导演的发挥,演员的临场,剧本的灵性,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赌中大运。这一特征也正是过去中国电影市场好片少,烂片多在技术层面的重要原因。

那么,从“手工作坊”到“电影工业化”,中国电影产业该向何方继续前行?作为先行者,好莱坞无疑是最好的借鉴对象。

作为世界上电影工业化水平最高,体系发展最成熟的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的工业化起源于20世纪初,在商业电影开始普及(1900年代)到电视商用(1950年代)的电影片场黄金50年间,七大片厂几乎都建立了全产业链布局,从上游艺人经济,内容制作&宣发到下游放映全部纳入,这为好莱坞的工业化打下基础。

伴随派拉蒙法案(反垄断)的出台,原本顽固的电影阶级被打破,而迪士尼与MCA(经纪公司)的崛起,则让好莱坞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看见的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分工高度成熟,协同高度发达。

从分工角度来说,曾经有人对比过一部好莱坞电影及中国大片片尾的所有字幕,最后发现,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程序跟好莱坞相比,差了40个工种。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在好莱坞仅录音师就细分为话筒员、录音师等,其中片场录音人员往往是话筒员,他们要掌握举杆站位、改变指向收取声音等技巧,而录音师则负责录音前期和后期的衔接,需要掌握录音技巧。这在国内往往难以做到,在人才储备、分工体系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其次是高效的协同。如果说成熟的分工作为“血肉”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那么高效的协同则为工业化构建了“骨架”。以正式开片后项目组的搭建为例,好莱坞大片的项目组规模常常超过一个中型公司,达到好几千人也十分常见。而在团队组织架构中,执行制作一般负责监督所有经费;助理导演安排演员等时间表;摄影导演管理摄影组;艺术指导负责背景和外景等视觉部分;服装指导负责演员时装;场地管理负责外景拍摄;制片主任负责追踪各项开支。这些往往统一到studio binder这样的制片管理软件上,分工的众人最终将成果运行在标准化的框架内,让好莱坞的影视人在安排如此庞大的创作团队时易如反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