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样板戏吗?感觉怎样?

好客232964104


小时候经历过那个“全民看样板戏”的年代,自然而然看过好多次。

看“样板戏”,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京剧,我的最早京剧知识启蒙就是来自“样板戏”。后来才知道,样板戏远远不是京剧的全部,京剧还有巨大的传统戏资源,那才是京剧的本源。不过,童年时期有过许多次看“样板戏”的经历,毕竟还是为我的京剧兴趣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某些精彩唱段,我非常熟悉,例如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血债要用血来偿”。

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若干舞姿与唱段(“北风吹”等等),也在我心中留下深的印象。

总之,“样板戏”对我最初的音乐、舞蹈兴趣起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某些精彩的词句(“智斗”唱词、《智取威虎山》里一些俏皮话等等),也对我的语文知识有所启发。红灯记里宣传的抗战精神对我有着思想启蒙。

改革开放后,再看“样板戏”,其中的公式化的特征就太明显了,剧中不少主要人物大多是性格刻画单薄的宣传工具,缺少了鲜活的生动性。

戏曲发展中,百花齐放才是春。现在再看待“样板戏”,不必再以当年“样板”眼光去仰视它们、视为金科玉律,而是报以平常心,扬其所长,去其所短。


晓帆轻舟


上世纪60~70年代,我不止一次的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样板戏,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如上所述的前3部,尤其是《沙家浜》,我还看过剧本。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父亲是大队业余剧团的团长,导演,会拉二胡,京胡,有时他会把剧本带回家里。

由于看过电影(红、沙、智3部),常听(广播)京剧选段,时间久了,便学会了好多段,迄今扔能唱出好几段,如李玉和“临行喝妈一碗酒”,智斗一场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的对唱,少剑波“把剥削根子全拔掉”,等等。

样板戏堪称红色经典,传播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百听不厌。曾有文章介绍说,江青、于会泳等对京剧唱腔的改革和创新付出了许多心血。


仕林外传


实事求是的说,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也是毛主席时代的京剧改革诞生的京剧经典,不可否认,硬要否定那就不是实事求是。这样的的结论是断然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时间过去愈久逾证明京剧样板戏是经典。最近看到一篇回忆文章,作者好像仍然有什么顾虑,文中主要谈六几年抽一批人到北京加工提高创作京剧《奇袭白虎团》(以下称白剧),当时可能山东京剧团还没有排此剧,全是一流演员出演,其中拍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佘老太君的演员演《白》中的阿妈妮,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不排了,多年后说提起那剧演阿妈妮的演员还张口就唱那段唱腔,可见唱腔设计的有多美。该文主要回忆《白》剧主要作者于会泳的创作手稿、配乐的设计唱腔设计,好像说过去现在将来对京剧都有长远的意义,还说于会泳对《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等京剧都有贡献,还独自创作完成《杜鹃山》(指音乐,配乐、器,唱腔设计等),看到此文我感到作者富有实事求是之勇气,该给予称道赞扬。其次不要一味一边倒下去。三要坚持改革创新,吸收京剧样板戏成功的经验,不然京剧就没有希望,或者说希望不大。


林风涧泉


在样板戏流行的年代,全国人民都看过,不仅看过,还看许多遍,甚至大都能唱几句。


其实样板戏,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由小说、电影改编过来的,又哪里是文革的产物。改编成了京剧与芭蕾舞后,成了样板戏,到处演,到处放映,当然的确有看够的感觉:再好吃的饭,天天吃也会够的。所以后来再放样板戏,还真引不起人们兴趣了。

但样板戏的艺术是一流的,三观也是正确的,而且在文艺与戏曲史上都是一场革命:人民成为舞台的主角。 说文革只有八个样板戏是不准确的,后期各种文艺作品遍地开花,只是内容偏左,但也确实出现不少优秀作品流传到今天,成为红色经典。


样板戏则是经典的经典,因为那是十年磨一戏,所以将来看这十年,如果能有这八个样板戏成为经典而永久流传,那倒是不小的文艺成就了。

现在全国人民虽然不再一起看样板戏,但样板戏的魅力却经久不衰,喜听与唱的人依然很多,因为她太美了!太阳光了!太精湛了!太正能量了! 巧的是,我刚刚订了两个月后在北京大学演出的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演出票,很期待这一场艺盛宴的到来,感觉一定美极了。


订票后写了一个微博,以见对样板戏的感情有多深:

【艺术盛宴】女儿问北大有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的演出看不看,时间是三个月之后。不假思索说看。我们这代人大都有白毛女情结,少年时代不知看过多少遍《白毛女》的电影、话剧、舞剧、画书、剧本,插曲都是经常唱的、口琴二胡吹奏的,前一阵还写了一篇痛斥为黄世仁翻案的网文。时代越久远,这部作品的意义越突显:妇女的解放,人的解放,多么伟大!而那个不平等的社会又是多么万恶!难忘上次有国家大剧院观看上芭的《天鹅湖》,美的惊艳绝伦!


大洲文苑


满满的正能量!

在世界文艺史上,历来都是西方的舞台上是国王,贵族,传教士,牧师,商人,决斗士,佳人的舞台。

在东方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舞台!

从宣传的理念上,也只是求清官处置地主不要对农民太严酷了。从思想上宣传的是封建道德,因果报应的消扱思想来麻痹人民。

这一切随着红色样板戏的出现都打破了。

八个样板戏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底层社会人民追求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这些题材最接近人民,最接近百姓,这些人中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先人。

《白毛女》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被地主压迫,不得不逃进山洞,靠野菜生存。

《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是一个女奴,最后成长为娘子军的领头人。

《杜鹃山》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军在党的领导下,从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党代表柯湘,父母兄弟姐妹被杀,完全是一个孤儿,丈夫又被毒蛇胆杀害,而雷刚也是孤儿,杜妈妈收留了他,阶级的压迫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那种情况下,要么任人宰割,永远成为奴隶,要么拿起枪,求的生存,别无他路!

《红灯记》描述的是三个不同的家庭组合在一起。李奶奶的丈夫,李玉和的家人,李铁梅的父母,在求生存的斗争中都牺牲了,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与侵略者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沙家浜》是在反对日伪蒋联合反共环境下,我新四军伤病员和地下工作者,组织群众反对投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一段故事。表明了阶级斗争,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我党独立自主的路线图。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抗击日夲侵略者,汪精卫靠不住,蒋介石靠不住,地主阶级靠不住,土豪恶霸,土匪头子靠不住,只有穷苦的贫农才是唯一的依靠的力量,因为他们除了一双手外一无所有,革命尚有一线希望,投降只能死路一条。百姓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支持共产党。

《平原枪声》说的是北方的八路军,在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把部队化整为零,好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用人民战争形式,来与日寇斗智斗勇,这里面也有一个阵线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统一战线,反对共同敌人,同样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命令,独立自主地与日寇拼死博杀。

《智取威虎山》在中外历史上从来都是官匪一家,上层人物又与官匪一起剥削人民,欺压人民,几千年来土匪这个顽疾从来没有解决过,为霸一方与官商,地主有钱人勾结在一起欺压百姓。站在土匪恶霸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立面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穷苦百姓及人民解放军,他们团结在一起,经过二十八年的欲血奋战,一举端了这个千年难除的老窝。主人翁都是穷苦出身的小人物!

《奇袭白虎团》中的主人翁同样是严伟才一样的翻身农民,拿起刀枪,与世界霸主的美国帝国主义进行殊死博斗,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龙江颂》则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后,中国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火红年代,突出的同样是最基层的人物。

《海港》则是彰显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以我心换他心,支援非洲穷弟兄,至今我们还在享受当年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种下的参天大树的萌荫,中国成为穷兄弟的领袖,这是我们今天想不到的。

……

各个历史时期的小人物,在党的领导下,走出的一条求自身解放之路。其亮点突出的都是普通再普通的平民百姓!仅这一点,任何历史时期的文艺舞台都不能比!这是一股不可抵挡,让人不能忘怀的力量所在!



狼烟一九三一


这个问题问得好。

样板戏我看过,感觉非常好。

但愿更多的人都看看样板戏,让它带给您无与伦比的妙处。

大家都知道,样板戏产生生文革时代。

十年文革,共有八部样板戏面世。

它们分别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杜鹃山》,这就是传说中的八个样板戏,可谓十年磨一剑。


样板戏虽然是文革时的产物,有高大全的时代特征,更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官方运作方向,但它是用心打造的艺术精品,是与当前肥皂剧与抗日神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好样板戏的每句台词,每个场景,每场冲突,都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打造,以至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它仍然散发着诱人的艺术芬芳。

样板戏不仅具有革命的情怀,更有崇高的艺术特征。

在《红灯记》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李玉和李奶奶为信仰义无反顾地赴死。

在《沙家浜》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阿庆嫂为了救护新四军的伤员与敌人斗智斗勇。

在《智取威虎山》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杨子荣为消灭盘踞在林海雪原里的匪徒,只身闯入匪窝,见证了一个孤胆英雄的超人气魄。

在《白毛女》的剧情里,当我们看到为富不仁的地主黄世仁为了收租逼债,抢走了佃户杨白老的女儿喜儿时,不由激起对旧社会的反抗意识。


其实,文革中的样板戏远不止这些。传说中的八个样板戏是一个误解。在这个时代里的样板戏很多,如《龙江颂》,《奇袭白虎团》,以及《平原作战》等等,这些样板戏都是经典之作,很值得一看。


骚客文化


如果不是文革时期搞一花独放、艺术枯竭,从艺术角度看,样板戏自有他的艺术价值,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样板戏将中国的国粹京剧加以改良,赋予其现代气息,合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种改良可以延续京剧的生命,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样板戏被四人帮利用作为打压其他门派艺术及其老一辈艺术家的手段,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的垄断,灭杀其他艺术。再好吃的东西,让你天天吃,而不许吃其他的东西,久而久之,审美疲劳自然产生。使得中国百姓由喜爱到厌恶,所以当时老百姓讽刺这种情况为:八亿人民八个戏,弄得大家倒胃口。其实,这不是样板戏不好,而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好。时光飞逝,四十多年过去了,六十多岁的我时常利用现代电子及网络技术,搜寻下载样板戏。我敢说,现在已经拍不出当年样板戏那样的好剧好片了,它毕竟有它的生命力,依然值得我们这一辈人怀念。样板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必定会留下它应有的璀璨。


玉笛道人


样板戏如数家珍,也是我们这代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李玉和李铁梅、杨子荣少剑波、郭建光沙奶奶、洪常青吴清华、严伟才崔大娘、方海珍韩小强、江水英李志田、大春喜儿、柯湘雷钢等剧中人物,耳熟能详,而且其唱段脍炙人口,我现在还经常哼唱朗朗上口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临行喝妈一杯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等,自娱自乐。



我以为,样板戏一反京剧过去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独霸舞台之势,将工农兵"高、大、尚"正能量形象以京剧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样板戏虽然是特定年代的产物,但是,只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就是经典中之精品。


老伙计610322


现代京剧样板戏是京剧脱胎换骨的一次大革命。它把千百年来戏曲舞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专利打破了。歌颂工农兵英雄形象的现代剧蹬上了大雅之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并打造了八个样板戏精典,这就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乐沙家浜。艺术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京剧现代戏在保留传统的情况下又吸收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中国人喜爱,就连洋人都喜欢中国的样板戏。在吐字形腔上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古装戏咬音嚼字听不懂。现代戏唱词都用普通话。比如红灯记铁梅唱词按传统唱法,儿脚根站稳日盘石坚。许多青年听不懂。一些老戏迷能听的懂,也听着别扭,什么原因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普通话唱,儿脚跟站稳如盘石坚就很好听,大家都能解受。咱们在说说芭蕾舞剧。它本是外国人的艺术。咱们把它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让中国人接受认可。本来芭蕾舞剧以表演音乐体现剧情,列如,天鹅湖,巴黎圣母院,等广有表演舞蹈没有边歌边舞的形式。我们引进了这一艺术,增加了歌唱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了。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因地制宜接地气也确实受到广大爱好者的欢迎。所以说艺术必须不断创新贴近生活才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魅力。


sj老顽童


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八大样板戏把中国京剧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可谓空前绝后,无法超越。

八大样板戏到底是哪八大?当时,样板戏前面,还要加上”革命”二子。”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还有《杜鹃山》、《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现代舞剧《沂蒙颂》等纷纷搬上屏幕。”八亿人民八台戏”之说有误。

每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八大样板戏都要在全国各大影院全部上映。每到这个时候,最幸福的中小学生,学校组织全部包场,五分钱一场,简直像过节一样。样板戏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当时,就连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李铁梅、杨子荣、郭建光、阿庆嫂。

说到样板戏,不得不提到一个重量级人物,此人就是样板戏的倡导者和直接推动者江青。1964年~1966年间,样板戏最终修改定型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传统京剧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相比,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艺术舞台,赋予传统京剧以时代精神。

芭蕾舞剧以及交响乐京剧演唱,把西洋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虽然略显生硬。但是,这种有益的探索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每演一场,绝对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现代京剧以西洋美术入景,伴奏乐器也大胆引入西洋乐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音乐完全颠覆了传统京剧,把这门国粹艺术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传统京剧与电影艺术相结合,为京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传播途径。并引发传统京剧变革,改变传统京剧节奏拖沓、动作拖泥带水,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接受和喜爱。

但是,样板戏毕竟是文革的产物,是文革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样板戏成为以彻底摧毁传统文化为目标的,剥夺了作家、艺术家创作自由的,用自封的“无产阶级创作原则”约束文艺创作的运动。“样板戏运动”,就是指这个为“文革”作“舆论准备”的,这是后来”革命现代样板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即便如此,样板戏的影响迄今仍在。而且,对传统京剧的改造和传播,不可否认的吸取了样板戏的积极一面。但是,无论怎么改造和传播,京剧在样板戏时代的辉煌恐怕难以再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