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怎么样读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不会忘记?

兵传媒


你觉得怎么读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不会忘记?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

在我没有接触写作这个行业之前,可以说,我看过的书,真的大部分内容都不大记得,就算是当时觉得很有感触的句子或是情节很精彩的小说,看完后,过一段时间你要让我讲出来,这本书有哪些让我深有感触或觉得精彩的地方,我基本上都讲不出来。

因为以前读书,是不带目的去读的,读完就丢到一边了,很随性,就像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一样。但是自从2017年开始写作以来,每读一本书我都不再随性,而是尽可能地把每本书里有营养的东西,输入到自己的脑海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或是成为自己以后可以利用的东西。

也就是说,不会读一本忘一本,每本书读完,我大概都能讲出来一些书中的内容。那么,我采用的是哪些方式,让读书更有效果,不会让自己忘记呢?

第一,做标记或摘抄。我在读任何纸质书的时候,通常都习惯拿一支签字笔,读到精彩或觉得有用的句子时,就会用笔划下波浪线,或是在旁边写几个字作下标记。这样,以后想借鉴或是重温这本书里面一些精彩的内容时,就能很快找到。当然,勤恳点的人,也可以把精彩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里。

如果是用手机读电子书,也一样可以做标记或摘抄。比如微信读书,里面就有一个笔记功能,特别方便,自己做的笔记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或是转成书签,或是复制到想用的地方,比如发头条,发微博,发朋友圈,或是引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自己增强对这本书的记忆。

第二,写读后感。去年我看过的几本书: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东野奎吾《恶意》、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余秋雨《千年一叹》,我都在自己公号上写了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随意的文体,其实怎么写都行。

当看完一本书后,写篇读后感,在写的过程中,就是加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记忆。这本书在自己脑海里的印象,就会比没有写读后感的书深刻无数倍。而且,自己写的文章,以后想看可以随时翻出来看,看一遍,差不多相当于重温了这本书一遍。如果是用手机读电子书,也可以随时在读书软件上发表点感想,很方便。

第三,看书评或听讲书稿。书评可以在网上搜,不过现在很多读书软件上都有听书,有的书是整本朗读,有的是作者写的讲书稿,讲书稿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本书的精华。如果我们看过一本书,又再看看一些作者写的书评,或听听讲书稿,通常就会对这本书的理解更透彻,比如有的人听一些名家讲《红楼梦》,听完后就会比自己单纯看原书要深刻很多。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建议就是,读书千万不要求快,快速读完十本书,不如好好消化一本书,像那些教人怎么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果不是特殊情况特殊需要,不要使用。

另外,一本书的前言一定也要认真读,还要把所有的目录先大概看看,这样,在读正文之前,脑海里就已经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在读正文时,就会对自己阅读的内容印象更深刻些,也会更有持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读书其实没有什么偷懒的方法或是捷径,只有心无杂念,专心读,然后勤恳点做笔记或写读后感,或是看书评、听讲书稿,或是干脆把这本书多看两遍,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加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记忆。





云晓墨


要效果,要不忘。

难度很大,但并非不能实现。

要效果首先要知道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你想学一门技术,那么你的目的就是把这门技术学会。

1.怎么读才有效果

读技术类书籍想要有效果,其关键点不在于读,而在于练。读这类书籍我们往往会严重高估我们眼睛的力量,看一遍其实压根没有用。

为什么呢?因为阅读状态,看的状态其实是一个消费的状态。消费的状态是不可能有产出的。比如你让一个读了一辈子报纸的大爷,去写一篇报纸上的评论文章或者其他什么文章,他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极其容易把自己代入成为消费者。看电影、看书莫外如是。我们都有这种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讲,但是老师还会不断强调让底下的学生跟着做笔记。

因为动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生产关系转变的过程,在生产与消费的生态位上,通过动手极容易把我们从一个消费者的身份拉回来,转变成一个生产者。

另外,一本书实用不实用,是不是技术类的书其实是和我们的目的有关系。只要想学点东西,那么当时的状态就是把它当作一本技术书籍来读。

如果一旦手没有跟上,练习没有跟上,这本书对读者来说只是消费了一遍。这样在内心深处,读者会有很深的挫败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抖音觉得非常浪费时间。其实就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抱着不浪费时间的态度去看抖音,很容易就从想成为生产者的目的实际转变成为一个消费者的状态。

这两者产生的矛盾,会让使用者产生巨大的愧疚,乃至去谩骂抖音。

所以再次总结,要先确定目的。如果想学东西,一定要动手练习。

2.怎么读才能不忘

人类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要想长时间记忆一种东西简直几乎不可能。因为有遗忘曲线存在。

但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做到永不忘记,那就是习惯。

即使是老年痴呆患者,他会忘记别人的名字相貌,但不会忘记怎么刷牙洗脸吃饭。这是肌肉记忆的力量,也是习惯的力量。

想把读到的东西牢牢记住,永不忘记,就要把它养成习惯,转变为肌肉记忆。

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极为困难,特别是成年人。曾经我想培养用左手刷牙的习惯,整整用了三年。

培养习惯的秘诀就是多用,经常性的反复运用会让你学到的知识融入你的生活当中,达到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总结:

要想读书有效果,不忘记。核心就是多练习、多运用。


金刀讲故事


我平时读的都是非虚构的书,文学作品读的比较少,我的阅读习惯是同时读好几本书,家里和公司都放着不同的书,读的时候抓起哪本算哪本,基于我的阅读习惯,我读书的时候有几个固定步骤:

1.笔记

由于跳读,我没法按书的结构记笔记,而且我认为这种记法意义也不大,我的笔记是按学到的知识点来记的,而且对于这个知识点,一定是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坚决避免摘抄书里的内容,每一个知识点后面,一般都会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加深理解,所以看我的笔记一般不知道出自哪本书😂

2.联系

书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假以时日,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所以阅读过程中我会特别留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结性,孤立的知识点不利于理解和应用,当然,还是会有好多暂时找不到联系,孤零零的,不急,先让它在那儿,随着阅读的累积,总会有适合放它的地方,一直没有也没关系。

3.应用

我比较注重理论落地,所以我会通过两种方法应用读到的东西:写成文章发表、说话做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调用它们。

经过这个过程,不用死记硬背读过的书,它们自然在脑子里,多用就不会忘记。


霖小姐慢半拍


这个很难说,只能说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读,不过也不一定。我上学时最烦数理化,现在不知为什么,对数理化中的一些经典问题很着迷,时常哀叹如果上学时肯多用些心思,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读书要想记住其中的内容,也唯有思考和反复阅读。子曰: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只阅读不思考越读越迷茫,最终失去兴趣。只思考不阅读就会进入自己思维的死局,钻牛角尖,最终变成无法吸收知识的偏执之人。所以最好的读书方法应该是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书是死的,也不是每句话都有用,需要动脑去挑食。


壶中风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


天意191242145


勤于做笔记,深有体会,有时候感觉某书中一段句子不错,总想着记下来,回头想起来要用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笔记很重要


那个不着调的苏小辫


读书并不一定要全都记住,读书不等于背书,不同书,不同的读法。

提高读书的效率,还是有必要,好书值得一看的,当然不在意读不只一次,那就自然在我次后,二周目看自己需要的,这样不是更有效率。

至于快餐式的书,读读高兴就好,还真没什么必要较真去记。


G先生趣眼看世界


熟读自己喜欢的大师范文,可借签他们写作的框架及技巧。使自己在写作时文章有结构感,有思想性。大量背诵名言警句,成语词汇,让自己写作言之有物。掌握一定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具美感。


Sun46949021


总结。读书做总结是必须的,每天一总结,每周一小总结,每月一大总结,每个季度一总结。尽量养成习惯,减少总结的时间成本,又能锻炼写作能力又能不忘记学到的东西。


梁宋游


读你感兴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