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Dominattions


不怕水平高,就怕路子野!

有个流传的故事:国学大师王国维喜欢金石收藏,而且在金石鉴定上颇有造诣,有次王国维买了一些古董。刚好溥仪来访,王国维就拿出来给溥仪看。溥仪看了几个,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是。王国维很纳闷,心里想:你也不懂古董鉴定,怎么就说是假的。

溥仪走了之后,王国维拿了古董去找专业人士鉴定。果然,溥仪说是真的就是真的,溥仪说是假的就是假的。

王国维对溥仪那是一个佩服,赶紧找溥仪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溥仪回答道:我~就~是~觉~的~和~我~家~里~的不一样!

和他家里的不一样!

你要记住,专家的鉴定讲的头头是道,很合乎逻辑,但是合乎逻辑不等于事实。

无独有偶,现在鉴宝很多,有一次一位女士拿着一幅齐白石的画来请专家们鉴定帮忙估价。专家们鉴定说:这画是假的,如果是真迹,那么这幅画至少价值5亿。女士说:你怎知道是假的。专家说:我们是专家,根据齐白石的现有作品风格看,这幅画肯定不是真的。

女士不服气,说:这画就是真的.

专家说:这画就是假的,错不了。

女士说:齐白石是我爷爷,他给我的画怎么是假的。

专家愣了,说:那这幅画就是真的。

女士说:为什么又说是真的。

专家说:因为你是齐白石的孙女。

这样的故事还有,发生在大师吴冠中身上:吴冠中说画不是自己画的不算,专家说是吴冠中画的就是吴冠中画的。

有个人买了一副吴冠中的画,买的时候是经过六名专家鉴定就是吴冠中的真品。这个人有次正好碰到吴冠中,就拿出来画给吴冠中看,说:吴先生,我买了您一幅画。吴冠中看了看说:我没画过这幅画,你上当了。买画的人愣了,于是找拍卖行。

拍卖行说,这不行,专家鉴定了是吴冠中的画。

买家说,吴冠中本人都说了不是他画的。

拍卖行:必须专家说不是才不是,需要专家鉴定。(言外之意就是吴冠中本人说了都不算)

当然最后闹得要打官司,专家们一看兜不住了,赶紧让拍卖行赶紧息事宁人。

所以,有时候专家们的逻辑听着似乎头头是道,但是要记住,只要是人都会犯错。再厉害的推测都抵不过亲身见证。


嘟嘟读读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他从皇帝到汉奸,再到囚徒,再到政协委员,他的身份换了无数个,让他只有六十一年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对他的好奇,往往都在于他这超乎常人的经历以及精彩绝伦的一生。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坐拥着紫禁城的繁华富庶。可以说,紫禁城的一草一木都是属于他家的。可是清朝灭亡之后,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紫禁城几度易手,渐渐的紫禁城里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变成了供人们参观的文物古迹,就算是溥仪本人,也免不了要买门票了。

对于文物的鉴赏能力,有许多种看法,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这么两种,一种叫做经验鉴定,一种叫做专业鉴定。

这两种往往都是文物鉴定必备的能力,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更何况文物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就好像历史文献一样,有着千人千面。所以,这两种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而溥仪,就是那种瘸腿走路的人。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彻头彻尾的凭感觉、靠经验,这样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是一种能力,顶多算是一种习惯,这就类似于熟能生巧的概念。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也源于此。长久以来,溥仪没有学过专业的文物鉴定知识,只是看多了故宫的文物,所以形成一种主观意识,而这样的意识,仅存在于自己熟悉的文物,即局限,又不稳定。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后的某一年,溥仪重回故里,很遵章守法的买票进了故宫,旧地重游的他真是百感交集,那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百,想到这半个世界的沧桑巨变,如何不心生无限的感慨。

还没等溥仪感慨完,却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不那么开心的展览品,于是,他很直接的说道,“那个,光绪皇帝的画像,对,就那个,挂错了。”故宫博物院的馆长的脸色,和当年的王国维一样的脸色,从面色红润有光泽,变成了面色通红的猪肝色。“我,是专家,怎么会错?”

溥仪也很不客气的怼了回去,“我会不认识我爹?”一次暴击,让馆长血槽瞬间空了。噎得无话可说。

那么,从这个不知道真伪的故事中,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到底怎么样?我得出的结论,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准确但不系统,局限性很大而不全面。

众所周知,文物鉴定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足够的学识和极为丰富的经验,即使像收藏家马未都老爷子,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物鉴定水平有多高、更不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打眼,更何况文物的真伪又如何判断?

我们知道,有足够的年头的都可以称为文物,只是研究价值的高低问题,文物鉴定就是鉴定什么是真品,哪些东西是赝品。

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甚至许多情况下,赝品也是真品。打个简单的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已经失传,但如果唐宋时期有一些大书法家临摹兰亭序,流传到现在,难道不是文物?难道不具备研究价值?可它们依然不是真品,而是赝品,但这并不能够动摇它是文物的地位。



所以说,文物鉴定是一个专业性强,受经验影响多,而且标准严重不统一,很可能一件文物在不同专家眼中,都会有不同的结论,而溥仪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见过或者没见过,而判断文物的真伪,本身就很可笑,更不能说他有什么文物鉴定的水平。


小小嬴政


听过一个传闻,就是当年一群专家,认为某一幅画,绝对是真品,只有个别几个说不是,然后僵持不下,后来有人去溥仪,溥仪只去看了一眼,就说是假的,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当年在宫里临摹的时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这个画没有,肯定是假的,其实就算没有内地么应该她也会知道。



第一,耳濡目染。

皇宫是他家,家里摆设都是极品,字画古董如果是赝品,也是极少数,基本上睁开眼看见的古董都是真的,就跟咱们家自己的东西一样,把你家东西放到同样一堆东西里,就算一眼看不出来,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是不是你家的了。

第二,艺术修养。

清朝皇子比我们上学惨多了,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来学习,一年也没有暑假,寒假,就正儿八经的假期只有一天,除了有重大活动,你必须要每天学习,所以清朝皇帝,真没有昏庸的,大多是比较平庸而已,可以做个守成君主,所以溥仪的鉴赏能力比半路出家的专家要强。



就像作赝品的,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真品,哪个是山寨高仿,从小浸淫在里头,想不懂都难,至少比一般的专家高明多了。


琅琊小少爷


文物鉴赏其实一个书看积累知识,一个就是看大量的实物,真东西看多了,碰到假的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就像喝茶,你的口粮茶就是三百一斤的茉莉香片,有一天走进茶叶店,你要三百一斤的香片,伙计认为你不懂,给你拿来三百一吨的冒充,喝一小口就能喝出假来。


溥仪从小在宫里,那些宝贝都是看惯了的,对很多和皇宫里有关的东西的真假,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方民国时候他去逛故宫,发现故宫里挂的光绪皇帝的像有问题,喊来工作人员说:您这挂的不对。


工作人员说:我们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就是如假包换的光绪皇帝。


溥仪说:你把专家叫来,我和他交流交流。


专家来了,怒气冲冲的问溥仪:你质疑我的眼光啊,你要知道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我的鉴定就是板上钉钉的真实,我说这人是光绪他就是光绪。你个老百姓瞎质疑个啥,你知道我多忙吗?我刚考完博士,现在收到博士后的入学通知,我很忙的。


溥仪说:博士啊,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我就跟你交流一下照片上这人真的不是光绪皇帝,这次你真的错了。


专家说:你知道1+1=2吗?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我怎么能错,我怎么会错,我是专家,我是博士呢。


溥仪说:您真的错了,上面这人不是光绪,这人是我亲爹摄政王载沣。


这时候杨振宁的老丈人杜聿明听到消息,匆匆赶来,和专家轻声说了溥仪的身份,这时候专家才认怂,承认自己真的错了。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故事,专家已经证实了,假的。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溥仪其实还是有眼光的,毕竟论文物过眼的数量,溥仪应该是冠绝当时的。


清朝文物在乾隆和嘉庆时期就已经完成了鉴定工作,并且编了好几本书《石渠宝笈》、《宝笈续编》、《宝笈三遍》、《天禄琳琅书目》、《书目后编》、《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等。


这些书大约溥仪也是看熟了的,后来被赶出故宫时,他也是按照这些老祖宗的鉴定结果把宝物偷偷带出宫里的。


还有一个比上面更假的故事,也说明溥仪鉴定文物是有一定眼光的,那就是溥仪和王国维的故事。


说有一次溥仪去王国维家做客,王国维向这位逊位皇帝展示自己收藏的宝贝,溥仪看的直皱眉头。


王国维还问,您觉得这些宝贝怎么样?


溥仪说,我觉得你这些东西真的不多。


王国维说:怎么会呢,我看了半天觉得每一个都很真啊。


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鉴赏那套东西,我只是感觉和我家里的(故宫)不一样。


和我家不一样的文物就是假的多霸气啊,不过这故事中溥仪和王国维的时间线对不上,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后就在日本使馆和了天津生活,而且当时他惶惶不可终日,不太有心情去王国维府上做客。


不过这个段子也说明了对于文物,溥仪因为看真的看得多,所以眼光很好。

===================



薛白袍


溥仪应该没有专门学习过文物的鉴定技术,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给他看一个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溥仪曾在1922年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精品书画拿到宫外保存。1924年,他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为了维持他的奢华生活,他便时常从这批书画中拿出一些卖掉。比如: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北宋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南宋江参的《林峦积翠图》、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图》等。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溥仪赏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现在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么多高质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业界总结的经验去鉴定,出现“打眼”的经历再正常不过了。

而溥仪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窝子里,手里随便拿个玩意儿,说不准都价值连城。这是一种经过耳濡目染之后而历练出的灵性,是任何文物鉴定的理论和经验都无法替代的。


达摩说


解放前,中国哪里文物最多,答案肯定是故宫无疑。而故宫正是溥仪的家,所以普通人终生难得一见的宝物,在溥仪这儿,恰是稀松平常。

故宫的文物曾遭遇两次重大流逝,一次是1860 年英法攻占圆明园时,而另一次文物流失,与溥仪有关。

建福宫大火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便已注定早晚的事了。

料想到这种结局的溥仪,便开始转移文物,毕竟离开紫禁城后,自己还要生活啊。

身为逊位皇帝,溥仪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外带文物,那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溥仪想到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法子:让来陪读的弟弟溥杰帮着转移。

于是乎,每日下学后,太监都会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

抗战胜利后,有1000多件国宝流入市场啊,这些流入市场的国宝中,有1200多件全是故宫来的,这些,便全是当时溥仪从宫中带走的国宝。

如此背景下, 毕生和文物相伴的溥仪,其对文物的鉴赏能力能不强吗?

至于溥仪对文物鉴赏能力到底有多强就不得而知了,因为鉴赏文物这个东西,它不仅需要眼光,还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的鉴赏,所以,要全面评价还得结合溥仪的文化水平和鉴赏力来判断。

但单从“眼光”上来说,溥仪在文物鉴赏上的能力,应该是无人能及的。

坊间流传:溥仪的老师、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个文物收藏爱好者,有一次,他重金收购了一些文物,得意洋洋之际,他便请来溥仪一同欣赏。

可没想,溥仪只看了几眼,便指着王国维的其中两幅字画说:这,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一听大惊,忙问为什么。溥仪不紧不慢地说:噢,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些跟我在家里看的不一样呢。

王国维当下脸色就变了,后来经查证后,这两幅字画果然是赝品。

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溥仪鉴赏文物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虽然可信度不大,但故事本身却很能说明问题。

溥仪特赦后,曾和一起接受改造的几个友人一起参观了故宫,也就是自己曾经的家。

相传,那天,溥仪曾和专家发生了争执,理由是溥仪认为挂出来的一幅文物都是赝品。专家不服气就问他:你凭什么说它是假的啊?

溥仪看了看专家说出了实情:这幅画的真品,我在一次临摹时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汁在上面,这幅没有,就绝对是假的。

这些坊间传闻虽不可全信,但也并非完全无中生有。作为曾经的大清皇帝,溥仪在文物鉴赏上绝对是有相当鉴赏力的。尤其,在清宫文物、溥仪亲属、大臣、朋友相关的资料和照片等方面,溥仪是拥有着常人和普通专家不及的过人鉴别力的。

如此说来,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让溥仪做文史馆馆员,还真真是“人尽其才”啊。

话说,当年,溥仪带出皇宫的文物流落市场后,为了避免这些国宝外流,很多爱国收藏家们纷纷出手了。

当时的那幅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便是被张伯驹变卖家产买下的,后来,他还将这些重金买来的文物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张伯驹

今天,世人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大部分国宝,如《平复帖》、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贴》等,便都是张伯驹先生耗尽一生家产换来的。

说来,溥仪在文物上,对国家是有亏欠的。但毕竟,溥仪也经受了牢狱之灾和改造,也算是将前半生罪孽清洗了吧。


记者李满


溥仪是谁?他可是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这位皇帝还是经历了清朝、伪满、民国,以及新中国,可谓是经历丰富。

溥仪对文物鉴赏水平很高吗?这个毋庸置疑,主要原因是溥仪见识广博,文物看得多了,上手多了。同时,溥仪本人不仅精通中国文化,而且对于国外文化也多有涉猎。

在文玩界,文物鉴定除了用一些特殊设备外,很多鉴宝专家也是经过多次打眼,积累了不少被骗经验才拥有的。

而溥仪对于这些珍宝,就像我们喝可乐,喝多了,自然可以判断出味道的不同。主要很多文物都曾是他私产,是他经常见到的,有的甚至还曾经被他破坏过。

有个小故事,一群专家为一幅画的真伪争执不下,于是请来了溥仪鉴定,溥仪只瞧了一眼,便说:“假的”。众专家不解,于是溥仪说,年轻时曾经临摹过这幅画,不小心将这幅画滴了一滴墨上去,而这画没有墨滴,所以是假的。

听了这个故事,聪明的读者一定明白了吧!对于文物,不仅是溥仪鉴宝能力高,更多的是他家中之物,“如数家珍”应该就是这样吧!

当然,溥仪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原因有三:

原因一:耳濡目染。

文玩鉴宝,一凭眼力,二凭上手的感觉。

而且纵观溥仪的一生,他与文玩很有渊源。他从小被扶上皇帝位,吃、穿、用,都是奇珍异宝,每天对着这些或历代传承的精品,的确要比凭借书中资料学习,经验更加丰富。

专家们鉴宝,一定是小心谨慎,把玩的时间也不可能是经年累月。而溥仪则不同,他对这些家里的东西,可是“有钱任性”!他可以为方便骑车,把门槛锯了;可以因为喜欢,将乾隆的田黄三链章放进怀里;可以因为心情,把东西随手赏给伺候的宫女、太监。

文玩鉴宝,一双慧眼无比重要。而溥仪鉴宝能力,可是经年累月,用“家里”的真东西滋养出来的。

原因二:艺术灌输。

清朝的皇子可比我们的学生还累呢?据说他们都是四、五点起床学习,而且也没有寒暑假,境外游什么的。

每天被关在宫里,被各学科的精英辅导,虽说也是不太情愿,但是怎么也不能给泱泱大国丢人不是,所以来自各方的重压下,艺术造诣可是突飞猛进。

原因三:为日后谋划,宝贝中选宝贝。

这个原因听起来有些牵强。不过有书君认为,这个时候才是最考验眼力的时候,就如大考前的灵光一现。

在溥仪被赶出宫前,其实宫中的众人私下已经开始打算了,溥仪就经常以赏赐之名,通过其弟将宫中的宝贝转移。

宫中宝物众多,拿走所有的是不现实的,所以筛选重要的先运出去,在这抉择过程中,鉴别能力更是飞速成长。毕竟真正有价值的,才可以为他日后大业所用。

有书君在这里讲了溥仪的小故事,也分析了溥仪鉴宝能力强的原因,你们认为有道理么?

不过有个道理是对的,那就是:溥仪的鉴宝能力不是天生而就,是经后天努力的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溥仪属于那种野路子出身,至于水平高不高,说不准,但肯定在某些方面比某些专家强上很多。


为什么?

溥仪是1908年,被慈禧派遣人,强制性地带进的宫。

四年后,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逊位。不过,清朝王室依旧待在紫禁城,享受一些优待条件,史称“逊清小朝廷”。

这一年,溥仪六岁。

然后隆裕太后为他请了老师,当然了,能做老师的人,学识过硬。

如此,溥仪开始接受精英化的私塾教育。

一直到1924年,溥仪18岁才被驱逐出紫禁城。

那时候哪里的文物宝贝最多?毫无犹豫,那是紫禁城。

溥仪就待在里面,1922年11月16日开始,溥仪调阅宫廷里面的收藏书画。偷偷转移转移出宫,比如《历代帝王像》、《金英秋禽图》等。数目高达1200多!


后来,溥仪生活依旧阔绰,钱就是来自书画文物的变卖。

总的来说,只要溥仪经历过,把玩过,见到过等一些文物字画,溥仪一般来说,可以鉴定出来,感觉不对劲嘛!还有就是一些人物画像!比如光绪,载沣画像……

典型例子就是网上流传的小故事,一,王国维收藏几个小物件,找溥仪来长眼,溥仪拎出来了几个认为是假的,为什么?溥仪说,跟我家的长得不一样。二,溥仪进故宫不是买票嘛,进去了后,路过光绪房间,里面有一张光绪的画像,溥仪直言不讳指出这是他父亲载沣。

这些方面甚至超过某些方面的专家。


而让他鉴别一些其他的,还是算了。

有所长,有所短。


史小二记


说一个不能断定真假的故事吧,话说王国维有一次收购了一些文物,就请溥仪来欣赏一下。结果溥仪一看,就把其中的几件指了出来,说你这些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本身就是国学大师,金石上的造诣还是有一些的,说他买了这么多假货,那也不太现实,面子也挂不住。王国维就问为什么啊,你有什么根据啊,结果溥仪就说我也没啥根据,就是觉得你这东西吧,跟我家里的不一样。

不一样……跟家里的不一样……

可以想像王国师的心中有一万只表在奔跑。

再说一个溥仪的段子吧,有一回溥仪到故宫里,这一回要买票了,别管这宅子以前就是你家,现在属于人民,就得买票。

进去后,到了光绪的房间,发现里面有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光绪之照。

溥仪就说,你这个照片不是光绪皇帝啊。

工作人员也不认识前房东啊,就觉得这人谁啊,穿着蓝昵子中山装,好像普通人民群众,怎么跑到故宫来指导我们工作了,就说,这是专家给的照片,错不了,你就别瞎操心了。

溥仪挺生气的,说专家给的也错了啊。当时就吵起来了,陪溥仪去的有前国民党军政大员杜聿明,杜聿明说别争了,把专家请出来问一问不就知道了。

专家来了。溥仪就说你这照片放错了,这照片是醇亲王载沣。

专家特不高兴,谁啊,把我叫出来,还指点我,就说道:难道我连醇亲王都认识?我会搞错?

溥仪答,你搞没搞错,认不认识我不知道,但我肯定认识,那是我爹,我爹就是醇亲王载沣……

上面是笑话啦,但到底高不高谁也不知道,因为人家的路子太野,寻常人搞不清楚。


脑洞历史观


那些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扫地阿姨,个个都是文物专家咯?同样都是在紫禁城里混吃等死的,看的又都是一样的东西。反向推理的话,扫地阿姨和溥仪是一样一样滴。

关于溥仪对文物的鉴赏水平,来源大抵都是王国维的小短文。且不论其真假,王国维在大清亡了以后,也在紫禁城担任过“南书房行走”,对宫里的文物也多有见闻。


王国维死于1927年,此时溥仪刚刚30出头,正日在宫中不学无术。除了倒腾宫里的珍贵文物,就是和遗老遗少“打情骂俏”,全然对紫禁城的摆设毫不关心。

王国维身死之前,已经在史学方面有了卓越的成就。尽管对文物鉴定不是很擅长,决然不是溥仪这样“雏儿”可以比的。

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因为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我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

溥仪为了以后的考虑,不得不为自己准备一些养老钱。然而现金是没有的,都被那帮败家娘们儿给造了,古董却有的是。

于是,溥仪便把这些古董里最值钱的那些给挑出来,偷偷送出皇宫。

然而,根据溥仪自己的说法,这些所谓的最上等文物,都是内务府的人鉴定的,溥仪完全就是吃现成的。

他自己也承认,赏溥杰的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

说白了,这些所谓的“鉴定”,不过是照本宣科罢了。至于他有没有鉴定水平,肯定是比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要强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