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

奉节脐橙奉节直销


为什么成为圣人?看看周游列国的过程吧,圣人的风骨就在里头。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但这十四年的漫长旅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去了哪些地方?他们到底是如何“周游”的?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就说不太清楚了吧。今天,就让文史君带着大家,结合太史公的《史记·孔子世家》,沿着孔圣人的足迹,重新走一遍这“周游列国”之路吧。

一、孔子:我也曾仗剑走天涯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为对鲁国的朝政失望,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仗剑走天涯”的生涯。孔子第一站到达的是卫国,就是卫生的卫。司马迁在这主要记述了两件事情,主要都是依据《论语》而来的,我们在讨论到《论语》这一部分的时候也可以继续思考。

一个是位于匡的故事。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匡人误把孔子认成了鲁国的阳虎,因为孔子身材高大,远远望去跟阳虎很像。阳虎在孔子入匡之前刚刚洗劫了匡。而且好巧不巧,孔子有个弟子颜刻,当时阳虎进匡的时候就是颜刻驾的马车。这时恰好颜刻也给孔子驾的马车,而且他还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我之前来这的时候,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这话正好被匡人听到,孔子他们立刻遭到了围捕。

电影《孔子》剧照:孔子被逮捕

孔子在此处被拘禁五天五夜,几乎丧命,由此说出那句很有名的话,“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就都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灭亡这种文化,那我又怎么会学会呢?如果上天不想灭亡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自信的。

第二件事是子见南子。南子是当时卫国国君灵公的宠妾,对于这一举动,子路是不高兴的。《论语》里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孔子还一定要见南子呢,孔子说天厌之,是说天讨厌自己见南子还是讨厌自己什么呢?。

电影《孔子》中周迅饰演的南子

孔子最终在卫国也没有受到重用,于是离开卫国到了曹国,在曹国没待多久,又去了宋国。在去宋国的途中,有一次孔子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注意啊,司马迁这里用的是习礼,学习的习啊,所以《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的习,有种说法就是演习礼。宋国的司马叫作桓魋[tuí]想要杀掉孔子。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看一看世间的繁华

孔子然后又去了郑国。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一个人站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类皋陶,肩膀类子产。但不足之处是自腰以下却不及禹的三寸,那样子像条丧家之狗。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后来又到了陈国,陈国这时已经很羸弱了,经常遭受吴国的侵罚,因此孔子只好离开陈国到了蒲这个地方,恰好蒲地贵族叛乱,孔子又被抓起来了。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良儒就几乎受不了了,“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有遇难于此,命也与。吾与夫子再霖难,宁斗而死。”我们在孔子辗转诸国途中,经常看到孔子或者弟子提到命、天命这些词,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未知,我们现在说的好听,周游列国,那哪叫游啊?其实是很狼狈的。用现在的话说,或许可以叫“穷游”了吧。因此为什么子见南子,南子是当时的掌权者,得到她的赏识,更容易实现自己政治抱负。

电视剧《孔子》剧照,孔子与弟子演礼

之后孔子又历经卫国,赵国,最后不得已又回到了陈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多了。孔子当时在鲁国执政时的季孙氏家长季桓子去世,临死前跟儿子康子交代,当年我们鲁国本来是可以兴盛的,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把他给气走了,鲁国就此错失了机会。我死以后,你把孔子请回来重新执政。但是康子家臣进谗言,说原来先君用孔子用到一半给放弃了,被其他诸侯国当做笑柄,现在你又要召回孔子,万一又是中途而废,徒惹他国笑话而已。因此并没有召回孔子,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但却勾起了孔子的思乡之情,孔子归心已起。

《孔子》剧照

三、圣人风骨

孔子之后依然在漂泊。后来楚国听说孔子在陈国,于是有一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跑去营救陈国。到陈国以后,楚昭王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就离开了陈国。但是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害怕孔子得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荒野中。孔子等人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此时几乎都已经快绝望了,但孔子仍旧讲诵不绝。

弟子们跟随孔子颠沛流离十几年,一事无成,而且几次遭人迫害,几次都差点丧命,因此对孔子以及孔子之道的怀疑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史记》当中记载了孔子与他几个比较突出弟子的谈话,也可能就是孔子特意挑选了几个最为杰出的弟子来加以引导。子路问的大概是众弟子的心声:我们走错了吗?何以至于此?我们还不够仁德吗?大家都不相信我?我智慧不够吗?没人跟着我走。

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作为仁者人们一定就信服,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足够聪明,人们就一定跟着我行动,那怎么会有比干这样的人?子贡评价孔子“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孔子曰:何必求容于天下呢?自古能工巧匠只管制作,可从没想过谁会使用。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何必求容呢?眼界局限于容而不关注修道,志向太小!颜回的回答是最得孔子心意的。孔子首先是假装问颜回的,“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在不容之时才显出君子来,吾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如果大道在我辈手中消亡才是吾辈君子的耻辱,道不容于天下那是天下的耻辱而已。”

四、繁华看尽,终归故里

孔子颠沛流离的生涯长达十四年之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但仍未受道鲁国国君的任用。孔子也就彻底失去了振国安邦的志向,转而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电视剧《孔子》剧照:孔子回家

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感慨之前随自己漂泊的大都不在视野内了。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杀国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知季孙知晓”,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电影《孔子》剧照

文史君说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末尾评价孔子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又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十四年的漫长旅途,并没有磨掉孔子身上的自信,或许就像他对子贡说的:“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何必去管能不能容于天下呢?我想,这就是圣人的风骨吧!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


首先,孔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至圣先师。

一、孔子创立私塾,启民智,立民德。使平民百姓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修订《诗经》、《尚书》、《周礼》、《乐经》,作《春秋》,为《易经》做传。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孔子为炎黄子孙,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私德。即亲亲之爱:父母有慈、儿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义,兄长有爱、弟妹有敬。儒家最最重视的,是家庭。

此外,还有公德。与人诚信,见利思义,君子救急不救贫。遵守公序良俗。

然后,孔子是全人类的圣人。

一、法治。

立法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论,以意为限。【法家主张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疑罪从无——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不罪无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二、宪政。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三、孔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称:除了两只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和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古希腊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此外,早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孔子就是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国君、卿大夫、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公认的圣人。而墨子是亚圣。

至圣者,首席圣人也。先师者,第一个老师也。

一、《韩非子-五蠹》有曰:仲尼,天下圣人也。(韩非子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圣人孔子。完全无视墨子)

二、《孔从子》记载,孔子嫡孙到卫国时,卫国公子想拜他为师,言道:先生圣人之后,我对您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三、《吕氏春秋-慎大》有曰:孔子之力,可以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善攻守,公输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吕氏春秋-喻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而不成,而足以成鲜名。

《吕氏春秋-当染》有曰:孔丘墨翟,无爵以显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人。

到了战国后期,孔子第一圣人之名依然公认,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孔子是第一圣人,荀子是第二圣人,被称为后圣。墨子亚圣的称号有所动摇。 以后,颜回、孟子轮流坐亚圣。 孔子的天下第一圣人之名万年不变。

在先秦时代,不仅在各个学派的著作中,常以圣人孔子为代言人,假托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连劝酒之时,也会搬出孔子。

赵国公子平原君在宴请孔子的七世孙子高时,曾劝酒道:“昔有谚语: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穿之所闻,圣贤以道德胜人,而不以饮食胜人。”平原君对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世人以作劝酒之辞,非实然也。”

在法家经典《韩非子》中,孔子完全是法家酷吏的形象。在道家经典《庄子》中,孔子则是道家真人。而在劝酒者口中,孔子则是嗜酒如命的酒鬼。以上皆是假借圣人之言,述己之志。这更侧面佐证了孔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大红大紫的至圣先师。

所以,孔子至圣先师之名并非嘉靖创造的,而是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被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士农工商、卿大夫、国君各个阶层公认的。

附录:只有一个学派,认为孔子不是圣人。墨子才是天下第一圣人。并且捏造事实,对孔子进行人生攻击。把孔子描绘称霍达克+蛇精+格格巫+容嬷嬷。此派弟子对本派先师之爱,远远超过对别派先师之爱。连本人都做不到兼爱,却要世人做到兼爱。我无语了。


杨朱学派


历代皇帝需要忽悠奴才,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就要找个人扮演圣人,孔子只不过一不小心被选中为男一号。在一个道德至上的国家里,扮演男一号道德婊还真不容易,第一个必须是死人,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犯新的错误,这个标准孔子同志因为死的早,很容易就达标了。第二个必须要死前也没有太让人诟病的道德瑕疵,这个比较难,古代的有历史记载“名人”都是王侯将相居多,这群玩意儿都是在瑕疵里能不能找到道德的水平。幸好孔子同志几次想混进国家干部队伍都未遂,不能说出淤泥而不染吧,至少也算是想染而没染上。最后的关键是孔子确实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哲学高度,也可能是一生郁郁不得志,所以每天都闲的没事干,去思考人生,在几千年就能洞悉一些人性,很多思想即使到今天也不落伍。所以孔子同志能挤掉众多竞争者,出演千古圣人,在奴才遍地的封建社会,无疑会光芒四射,成为广大奴才们的行为准则和指路明灯。


长春清浦中学


因为他可以满足朕的所有要求!

儒家讲“忠”呐,啥是忠?忠就是死心踏地无怨无悔地为我卖命,自己的命,老婆孩子的命,其实卖命都不够,还得把精神和灵魂也交到我手里才叫过瘾。

暴爽的是,我可以骂孔子们,打孔子们,贬孔子们,恶心孔子们。反过来不就行,而且他们还不能有怨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你说这多有意思!我出门坐个车,丫要是有人要是敢和我坐一个车里面,孔子们得骂死他,真美!

而且这帮孙子还不能辞职,辞职就是不忠,辞职就说明他对朝廷有怨言,没看当年我把那个叫苏东坡的二货玩得那叫滴溜转,他不还是消逼停从杭州滚到海南岛么?还有那个叫陆放翁的三炮动不动说这个奸臣那个庸吏,不也是被我踢来踢去?只要丢一个眼神过去,他还不是乐得屁颠屁颠地给我编史书?

会有无数孔子们抢着为我背锅的,朕特么是皇上,朕特么是天命之人,怎么可能会犯错呢,所以犯错的一定是他们那些奸臣,蒙弊了善良的我,欺骗了仁义的我,当年朕不开心杀了岳飞,那个叫秦桧的人真特么不错,为了朕跪了上千年身上全是历代人的唾沫,都臭了,这个人是忠臣呐!

只要朕是我爹的亲生儿子,你甭管朕的皇位是肿么来的,是杀了老爹,毒死老爹,还是把兄弟姐妹折腾得生不如死,那都不叫事儿,懂不,反正我说历史怎么写就怎么写?史官不听话,换个人写就是了,编史的权利可是在朕手上,怕他个鸟儿?

在孔子们眼里,这个天下都是朕的,哪怕朕屁事不管,毛贡献没有,哪怕老百姓饿得易子而食,天下也是朕的,我可以在宫里修道炼丹,我可以玩祼体PARTY,我可以闲得蛋淡去修上下水道,哪怕四十年不上朝,那些孔子们也不能把我肿么样。

还有一点才叫快感,介就是天下只能有一个皇上,还只能是我,不管是谁想另起大旗,都是叛逆,都是要征伐的,把男人杀了把女人扔到妓院里。李白牛逼不,那特么是诗仙,有个屁用?跑到永王那里写了几首诗,结果咋样?还不是被孔子们群起而攻之,弄得老婆连最后一面都见不着。

义和团嚣张不?那也不敢说把朕从龙椅上拉下来,不也得毕恭毕敬地说什么“扶清灭洋”么?看到没有,哪怕是中国被朕败坏到面目全非,在他们眼里,朕还是主子,唯一的主子。

自从有了孔子,朕整天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想当明君,找几个能干活的人就可以了,想当昏君,找几个看顺眼的人就可以了,反正最后挨骂的是那几个傻逼。尤其是有一些孔子们特别招人喜欢,他们没事就寻思朕喜欢啥,讨厌啥?顺着我的喜好给我美女,给我美食,替我阴人,替我杀人,他们要的还特别少,不就高官嘛,朕最不缺的就是任命书!如果哪天发现那帮刁民对我不满意,太简单了,把这几个孔子们杀了,朕还是明君!

孔子,朕的最爱!

他给了我这么多好处和高潮,我不封他当圣人,会被雷劈的!


亦有所思


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圣人,首先我们应当知道,孔子是统治者的圣人,而不是老百姓的圣人,老百姓的圣人是赵公明。

孔子之所以成为统治者的圣人,是因为孔子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合理化永恒化的理论依据,盗亦有道,更何况一个统治者,你为什么要统治,为什么要永久地统治下去,得有依据,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而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提供依据的人。这样一个能够让自己的江山万代永续的人,自然就成为圣人了。

孔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而孔子则极力主张社会应倒退到西周时代,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礼仪规范。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就形成了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静止不变,让社会永恒地定格于某一状态。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人,社会,都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变是规律,不变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统治者,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秩序,他最怕的是什么?

他最怕的就是变,不变则自己的统治永世长存,一旦变,就有可能使他的统治变的土崩瓦解。

孔子给了统治者万世永续的一个良方,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居君位,臣居臣位,父居父位,子居子位,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不可越位。

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礼仪规范,也就是一套怎样孝亲忠君的道德规范。

通过这些,让社会永恒地定格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中。

这无疑是统治者最想要的一种秩序。

因此,统治者就把孔子推上了圣人的位置,只有孔子成为圣人,天下所有的官民才会照着去做。天下所有的官民都能按照圣人的话去做,那么天下就太平了,统治者就安稳了。

孔子就是这样做成了圣人。


天使之翼22143


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从一张图片说起。上图。


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这是一位网友对孔子的理解。1、三千多学生,是杜撰出来的。报出一半学生的名字来试试?2、“七十二个大思想家”,是弱智的说法。孔子本身被西方哲学家称之为“人间智慧”,也就是很平庸的想法,不够思想家的档次。72弟子是孔子思想的传承者,是大屋里面造小屋,自然更不是思想家了。“大思想家”是要著作等身的,72弟子中有一个够嘛?3、孔子多才多艺嘛?原话是“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孔子多的,是他自己都看不起的、生活所迫的日常琐事。跟今天的打小工糊口是一个道理。这跟能文能武挨得上嘛?以武而言,孔子指挥过那场战役?4、至于拿汉武帝来衬托孔子,则显得答主很无知。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是董仲舒,董仲舒三问三答最终也就混了个地方政府的文官,完全在汉朝庙堂之外。之后,一次以儒家思想的天人感应评论国事,就被汉武帝定为死罪。而后又赦免了、彻底罢官,当回教书匠到死。汉武帝对董仲舒可是一点都不尊重的好嘛?至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后世儒家杜撰出来的。事实上,汉朝到汉武帝之前都是半壁江山,南越国存在了很久。面对匈奴的入侵,多次以和亲、把皇帝的女儿送给仇人为妻为妾换取暂时的和平。5、税收更是几千年的穿越。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头税,项目多寡而已。到清朝的雍正期间,才有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的改革,“摊丁入亩”改变了人头税,变成了按生产资料收税。孔孟时期的税收,实际上就是井田制为基础的,孔孟的主张没有丝毫的改变。所谓的仁政,也就是推崇井田制的什一税,税率高低而已。

由此可见,后世儒家基本都是不学无术的无脑神吹。


二、孔子为啥成为圣人

孔子的一生没有成功的事业,也不曾有成功的喜悦。四五次作为官吏执政,大多是短期失败,史书上都一笔带过。唯一进入历史记载的鲁国的司寇,也是被赶出鲁国作为结果。坠三都、杀少正卯,都是污点的范畴,记载在历史上。与孔子推崇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相反,老年的孔子依然奔波在追求当官的路上,灰头土脸的站在城门下。以至于被人讽刺为“茫茫如丧家之犬”。很显然,孔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跟圣人的称谓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孔子是在死后,被子贡强烈鼓吹为圣人的。至于子贡鼓吹的具体内容,儒家从来不敢拿出来说。太无知、太无耻,拿出来太丢人。

孔子成为圣人的一条关键因素,恰恰是孔子的很平庸、很失败。孔子的经历,让很多人能自感:我也能、我做得到。吹捧孔子,很接地气、很容易让自己获得自豪感。此非臆断,看看今日头条,那些道德自吹的心灵鸡汤、空洞无物的对联,往往能获得很多的点赞、转发,就是例证。诸如,白狗身上肿对黑狗身上白,井上黑窟窿对天地一笼统。总有人玩的不亦乐乎。

道德是孔子失败的原因,也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道德极易伪装,以道德作为向上攀爬的工具,以道德作为相互吹捧的手段,以道德作为绑架他人的利器,使用门槛极低。粗俗点说,只要能做到不要脸,道德这个工具就能随心所欲的玩。


三、儒家思想好嘛?从官场文化说起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文化,最主流的就是琴棋书画。很多官员,琴棋书画的水准,不仅能完全媲美专业人士,甚至超越并成为专业的领袖。比如蔡京、秦桧,甚至比如宋徽宗赵佶的廋金体,更是成为一种书体,被后世书法家所崇拜。琴棋诗画成为官场文化,不是表象中那样美好,所蕴含的实际内容,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最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情满四合院》。男女主人翁哪份道德高尚,让人叹为观止。女主人的妹妹意外嫁给了一个道德败坏的男人,受尽了欺负。剧末,男女主人翁高尚的原谅了这个道德败坏的妹夫,并努力为他未来的生活创造条件。靠嘴说,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的,这个妹夫做下的种种坏事,后果谁来弥补?女主人的妹妹!这个妹妹不仅要无条件的原谅妹夫的一切过错、甚至罪过,还要牺牲自己的一生去继续这个婚姻。而琴棋书画的官场文化,正如这个电视连续剧一样。

所谓当官尚德,说白了就是竞相伪装道德而升官发财。伪装道德是无极限的,官位财富是有限的。官位财富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道德伪装,被牺牲、被抛弃,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是谁被牺牲、谁被抛弃而已。琴棋书画引入到官场,是有效的补充。官场失意、琴棋书画的成功抹平创伤。罢官丢爵,琴棋书画的收入维持生活。“颜筋柳骨”,谁日常写信这么追求书法美?在没有复印机的历史上,安民告示若都以书法水准来要求,当官还不得累死啊?书法美是艺术,是“温饱”之后的闲情逸致。若非刻意为之,琴棋书画浪费时间、降低效率,与行政背道而驰,怎么可能成为官场文化?

真相是,每一个琴诗书画的美好之后,更多的是一颗官场失意、仕途失败的,受伤的心灵。所以,崇尚儒家文化的,都是一些目光短浅,智商堪忧之辈。只看到裹小脚的步履摇曳,没看到解开裹脚布,哪双严重畸形的双足。


儒家文化是潜规则。

潜规则,成功不需要努力。只要你舍得付出脸皮。

潜规则,失败不需要理由。昨日还在云端、今日已在井底。


沧桑短笛


孔子为何成为圣人?这需要先知道什么叫圣人,圣人必须德才兼备,他的智慧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并且能够在历史长河里流传,经得起时间检验。

孔老二这家伙年轻时喜欢食也性也皆我所需,喜欢周游列国到处流浪,最后定居在鲁国传经布道,虽然颠沛流离,可老孔的确有能耐,教出华夏第一批博士生,七十二弟子个个很牛,他删减诗经,制定礼仪,写出了论语和春秋,虚心请教过当时的文化大咖李耽(也就是老子)给晦涩难懂的《周易》添了十翼让后人更容易看懂这部神秘的六经之首。万世师表当之无愧。

难能可贵,他的儒家学说得到后世的统治者的追捧,一直影响到了现在,每个皇帝都以老夫子的学生自居,学生是天子老师是圣人,谁敢说说不过去哈哈!



貔貅落宝


孔子是不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封建社会,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孔子就成为了“圣人”,没人敢于反驳,腐儒们动不动拿孔子出来压人,孔子是历代统治者推宠的偶像,孔子的理论体系是一套非常广泛的道德标准,融合了一些很正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非常好,但这并不是孔子思想所独有。把孔子思想可以比做一条大船,可以载很多人,任何学子都必须上这条船,不得造新船,更别想改进这条船。老子就历害了,老子讲水,谁有本事把水理论推翻了,别管多大的船都要行驶在水,在大海里要造更先进的船。我们讲道德,西方国家也讲,这是普世价值观,过去有过去的标准,现代有现代的标准,道德靠自觉,,有一本书叫《丑陋的西方人》,西方人臭毛病不比国人少,公平公正的法规才能约束行为,道德不是孔子所能代表的。老子讲水无常势,在特殊情况下特殊对待,对治出现的问题,针对社会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相应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下、让守道德的人受益,那么就会让更多人遵守道德。孔子思想本质巅倒,一味追求君子怎么样怎么样,可是只要是个人都有其弱点,有钱不贪?有投机取巧的机会不用?孔子思想能让人当官发财,大家都去学孔子理论,说的比做的好,现在呢?不能多讲,人性的弱点与生俱来。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孔子就不是圣人,他的书可以去读,去研究,不否认他有些积极的思想,但不值得推广,现代学生很累,理、数、化、英语、历史、政治、生物、地理、音乐、体育,比孔子时代学生忙得多。儒家也出了一个圣人,但不是孔子。


第17号学生


圣人自然不是一般人。必须得是万里挑一,甚至十万百万千万亿万里挑一。

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的人并不少,像酒圣杜康、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诗圣杜甫、曲圣关汉卿等,皆被冠以"圣"的名号,这代表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至",说明其专业精通到了最佳的地步,可算作其领域内的第一,因此称圣。

但人们其实对"圣人"这两个字,往往有更高的要求。<strong>

首先我们要明白"圣人"这两个字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一般指、人,即"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曰:"者,通也。可见,德才至高、知行合一谓之圣,至善至德谓之圣,通达完备谓之圣。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能被称为圣人的也就那么几个,孔子真算是最没有异议当选圣人的人了。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一下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

一、于思想:代天地立言

光是"仁"之一字,就在人间洒下万丈光芒。在春秋乱世,孔子极力主张"仁",不管是治国还是为人,都要以"仁"为本,实在是功在千秋。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还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为了进一步提倡仁,他还专门提出了君子,来与小人作对比,集中体现君子所代表的仁德。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也渐渐成为我们所说的德行完备,光明坦荡的"仁"者。

"仁"体现了人道精神和将心比心的人文关怀,报人以"仁",得"仁"而归,这是最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治国安邦的原则。

二、于学问:道德政治经济美学无所不成

孔子的学问自然是没什么可怀疑的,在如今仍被奉为尊师,可见其学问之高。在道德上,他倡导君子之行,提倡待人以"仁",还说出许多教人为人的话,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像他的政治思想我们都较为熟悉,但除了政治,在经济和美学上,他亦有很高成就。

在经济上,他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与"富民"思想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商业往往讲求诚信,就与此相通。

在美学上,孔子提倡文质合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孔子还提倡"",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虽然如今我们更提倡回归文学本身的美感,但文学与道德联系起来仍然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方向。

三、于教育:万世师表

孔子被封为万世师表,除了他学问本身的魅力,也在于他的教学思想。孔子弟子三千,但他的教育并不死板生硬,而是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观念放在今天也是流行的教育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的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问,更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强调学问和品德的合一。

四、于社会:德治礼治,天下大同

孔子的"仁""礼"治国方案,在后世统治者的施用下已经得到了明证,贞观之治就是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大同"和"小康"的概念。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实在是美好的社会景象。

而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虽然比不上大同社会,但能先做到小康也是可以了。

而他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提倡,更是暗合了中国如今的理想社会追求。

五、于道德:仁善相依,中庸之道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道德也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岁月洗礼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其魅力。

孔子讲求"善",讲"仁德",厌恶小人与恶人。他还提出中庸之道,成为现在很有哲学思想的一个观点。许多人对中庸之道都有误解,以为这就是和稀泥、独善其身。这就完完全全误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孔子的中庸之道讲求的是和谐,是把握正确的度,这无论是做人做事,都是十分有参考意义的一种道德学问。

总之,孔子一手开创了儒学,其思想以仁、礼为核心,长久以来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甚至其中不少思想和观点至今仍对国人乃至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语录《论语》,详细记载了孔子的言行,既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著作,也是人生、教学、治国、安邦所可参考的重要典籍。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靠着这些成就,孔子能被称为圣人,实在是当之无愧。


一往文学


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简答之:

1.孔子从事教育,广收弟子,为传播其儒家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

2.儒家思想为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所颂扬。

3.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现了统冶阶级的意志,客观上是为统治阶服务的。

儒家思想既为当时人民大众所接受,又为统治阶级服务,还有众多弟子为其鼓与呼,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有了,不成为圣人都不行了,被统治者和众弟子推上"圣人"的宝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