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市羅平鎮的長崗坡渡槽被譽為“南粵紅旗渠”,也是見證雲浮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豐碑。憶往昔,看今朝,走過30多年的羅定長崗坡渡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造福著廣闊的羅定大地,與之共生的“長崗坡精神”也一代代傳承,激勵著雲浮人民奮鬥不息。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每天來羅定長崗坡紀念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開館、講解,一大早,解說員就忙開了。
“這裡是2018年10月30日開館的,到目前為止一共有20多萬人到這邊參觀學習。”聽著工作人員的講解,從各地專程趕來紀念館參觀的人激動不已。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當年長崗坡渡槽的建設者,那段歲月讓老人們終身難忘。
他們和記者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比較貧苦,基本上餐餐都是吃木薯和粥水,但建設長崗坡每天的勞動量都非常大,擔擔抬抬一百多斤的重量習以為常,支撐他們的不是強壯的體魄,而是艱苦奮鬥的精神。
羅定長崗坡渡槽建設者陳瑞文:“當時我30歲左右,今年70歲了,全部都是抬啊、擔啊,沒有機械的,抬石頭上去,擔砂漿上去,那時候不覺得辛苦,每天都做習慣了,一做就做了三年多,大場面,特別在那頭壩基就多人啊,修建主壩,用大板車拉泥,那時我們小型水庫不夠用,天旱就要戽水。”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1976年11月,世世代代飽受苦旱折磨的羅定人民以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歷時4年多建成了長崗坡渡槽。渡槽全長5200米,規模和長度在人力建造渡槽史上雄居國內第一。
解說員:“這些勞動工具,就是當年使用的一些非常簡陋的勞動工具,例如這些鐵鍬鋤頭,當時我們正是靠著這些土工具、土辦法,羅定的12萬勞動大軍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建造了我們的長崗坡渡槽以及創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蹟。”
渡槽自1981年1月竣工以來,累計輸送150億立方米水,有力保障了周邊近10萬畝農田灌溉用水以及50多萬群眾飲用水,改寫了羅定乾旱苦難歷史。長崗坡渡槽建成30多年來沒有出現過一次滲漏,從未大修,至今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成為羅定人民的幸福河、致富河。
羅定長崗坡渡槽建設者
陳開林:“當時參加了兩個項目,一個炸石、一個擔泥方,炸石就是在裡面坑炸的,經常開夜工的,當時我是原來生產隊會計,最難忘是擔泥方,因為裡面到坑的掛機要擔開,水才能通過去,我們下垌村八個生產隊都參加挖壩基,雖然覺得付出很大,但成就很大,因為通水,個個都歡喜,原來有一個小山塘一直到坑水庫,水全開了都不夠用,分三級戽水。”羅定長崗坡渡槽是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新世紀,羅定長崗坡渡槽變化翻天覆地,不變的是長崗坡精神,代代傳承,永不褪色。
雲浮融媒中心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雲浮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