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吹落梨花捲
公元670年,在大唐歷史上,是轉折性的一年。大唐自貞觀以來戰無不勝的軍事神話,將在這一年被吐蕃終結。唐與吐蕃的全面對抗,也由是年拉開大幕。
這一年,吐蕃對大唐發動一場迅雷不及掩耳的閃擊戰。從四月始,連續攻陷西域十八個州(羈縻州),然後會同于闐國奔襲龜茲,並一舉攻陷重鎮拔換城。塔里木盆地幾乎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最重要據點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全部被吐蕃佔領。
大唐朝廷迅速作出反應,將最精銳的兵團悉數調往西線。帝國名將、右衛大將軍薛仁貴被任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同時也是西征兵團的總司令,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兩人為副大總管,下轄十餘萬人馬。
這次西征的作戰任務,其一是討伐吐蕃,其二是幫助吐谷渾復國。唐朝廷要奪回青海湖及其南面的大非川,重建吐谷渾汗國,作為抵擋吐蕃的前緣防線,同時保護河西走廊的安全。
但是唐軍最大的問題,是高級將領之間的不和。
軍團副司令郭待封看不起總司令薛仁貴。郭待封的父親郭孝恪是前任安西都護,在西域立下赫赫功勳,但是在龜茲之役中,郭孝恪與兒子郭待詔(郭待封的哥哥)一起戰死,所以郭待封乃是烈士之後,出身好,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貴;在徵高麗時,郭待封與薛仁貴的官秩是相同的,但是薛仁貴很快升任右衛大將軍,而郭待封只是左衛將軍,軍階比薛仁貴要低,這使他感到憤憤不平。
其實郭待封的本領很是平常,卻自視甚高。在西征途中,他每每與薛仁貴唱對臺戲,對這位名將之後,薛仁貴也沒有辦法節制。
這些矛盾為唐軍的大敗埋下伏筆。
西征兵團沿著河湟谷地向青海湖挺進。吐蕃大將論欽陵深知薛仁貴勇猛善戰,不敢輕敵,引軍後撤,以避唐軍的鋒芒。
薛仁貴兵團抵達青海湖後,折向南下,進入大非川。他的戰略,是率領主力部隊挺進到大非川以南的烏海,尋機與吐蕃大軍決戰,並奪取黃河上游地帶。為此他制訂一個作戰計劃,西征軍將兵分兩路,一路由薛仁貴率領,以輕裝騎兵為主,作為先鋒兵團,突進到烏海一帶;另一路由郭待封率領,作為後續兵團,與薛仁貴在烏海實現會師。
在高原上作戰,必須速戰速決,決不可拖拖拉拉貽誤戰機。為了保持行軍速度與機動性,薛仁貴強調,不能把行動遲緩的輜重車隊編入進攻隊伍中。
臨行前,薛仁貴囑咐郭待封:“到烏海道路艱險遙遠,車輛很難通行,而且這一帶瘴氣很重,這就軍事上所稱的‘危道’,不可久留,只可速戰速決。如果攜帶龐大而行動遲緩的輜重車隊,將失去速戰速決的機會,所以應當要留下兩萬大軍,在大非嶺構築兩道柵欄防線,將輜重屯放在防線內。我先親自率輕裝騎兵,快速前進,趁吐蕃未備之時,必可大破敵軍。”
薛仁貴出發了,他帶著數萬精兵,攜數日口糧,以急行軍的速度直奔烏海。在烏海以東的積石河口處,遭遇到吐蕃的軍隊,吐蕃將領沒有料到薛仁貴兵團進兵如此神速,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情急之下,草草上陣,被薛仁貴兵團打得大敗。這一戰,吐蕃傷亡傷亡頗大,唐軍繳獲牛羊一萬餘頭。
取得河口大捷之後,薛仁貴抵達預定的地點:烏海,只等著郭待封后續兵團南下會師。
可是就在這時,郭待封兵團出了問題。
郭待封一貫與薛仁貴唱對臺戲,主帥要求他留下兩萬人馬防守大非嶺,看管輜重,其他部隊火速向烏海進軍。但郭待封偏偏不幹,他把輜重部隊一起帶上路,這樣一來,便嚴重影響行軍速度。正當他慢吞吞、悠悠哉哉地穿越大非川時,吐蕃的偵騎發現了唐軍兵團的行蹤,馬上報告給統帥論欽陵。
論欽陵即刻意識到,一個難得的戰機來了。
為了對付天下無敵的唐軍,論欽陵絲毫不敢有半點鬆懈,吐蕃軍隊幾乎傾巢而出。郭待封兵團還未到達烏海,便陷入吐蕃二十萬大軍的包圍之中。
郭待封兵團最多也不超過六、七萬人,而且還有一部分是運輸部隊,戰鬥力並不強,人數遠遠少於吐蕃。吐蕃軍隊佔有壓倒性優勢,幾路大軍包抄過來,黑壓壓的一片,郭待封平日也很牛、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只是庸將一個,頓時間魂飛魄散,這仗怎麼打呢?
有一點他估計是沒有想到,自貞觀以來,唐軍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二十萬敵軍,是非常罕見的,可是這次讓他遇著了。戰鬥的結果沒有懸念的,唐兵團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郭待封只得下令後撤,在吐蕃大軍的掩殺下,唐軍傷亡慘重,輜重車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薛仁貴聽到郭待封慘敗的消息後,大吃一驚,半晌說不出話來。輜重被奪,後路被截,這數萬大軍是絕對無法持久作戰,不行,必須馬上撤退。
可是遲了。
吐蕃已經集結了四十萬大軍。
吐蕃名將論欽陵展示出其軍事上的極高天賦,這一戰,他幾乎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吐蕃所有軍事力量全部調往前線。在世界屋脊上展開前無古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集結如此龐大的軍隊,足見論欽陵無與倫比的組織能力。
這是吐蕃興衰的關鍵一戰。
重創郭待封兵團後,吐蕃二十萬大軍已經威脅薛仁貴的後方,而論欽陵則統率另外二十萬人馬正面壓迫薛仁貴兵團。
論欽陵心裡十分明白這場戰事的艱鉅。雖然吐蕃在數十年間不斷地向外擴外,但是從來沒有遇到一支勢均力敵的勁旅,而現在面對薛仁貴,不僅是唐軍中數一數二的戰將,其部隊也是精銳中的精銳。膽大心細的論欽陵要創造歷史,他要以優勢兵力打破唐軍無敵的神話。
薛仁貴此時處境極為艱難。其一,郭待封被擊敗,他已沒有後援兵團了;其二,糧食輜重被奪走,他必須要儘快撤退。薛仁貴退往烏海以北的大非川,但是熟悉地形的吐蕃軍隊已經大舉反擊。
一場血戰,在高原上的大非川打響。
史書上沒有記載薛仁貴兵團的人數,筆者估計應該是在五萬人左右,最多不超過八萬人,而論欽陵投入的軍隊則是四十萬!
無論是在軍隊數量、適應高原戰鬥的能力上,還是對地形的熟悉上,吐蕃都佔有絕對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吐蕃統師絕非泛泛之輩,而是軍事天才論欽陵。面對吐蕃人如此明顯的優勢,即便是唐軍第一勇將薛仁貴,也迴天乏力了。
這場爆發於青藏高原大非川上的大血戰,以吐蕃的完勝而告終。大唐精銳之師在吐蕃絕對優勢的打擊下,數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薛仁貴、阿史那道真率少數人馬突出重圍,與郭待封的殘部會合。就剩下一丁點兒兵力了,怎麼辦,三人湊在一起討論後,決定與吐蕃統帥論欽陵議和。
論欽陵不僅是一位大將,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並不想與大唐帝國斷絕關係,於是同意議和。這樣薛仁貴、郭待封與阿史那道真等人才得以死裡逃生。
這一戰,是唐朝貞觀以來,唐軍的第一次慘敗。
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被朝廷逮捕下獄,免去一切官職,不過仍然赦免其死罪。
君山話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
按照《新唐書·薛仁貴傳》的說法,薛仁貴兵敗吐蕃,是被豬隊友給坑了。
唐高宗咸亨元年的時候,吐蕃入侵吐谷渾,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領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等將領一起出徵,郭待封鎮守鄯城,和薛仁貴的官位一樣,倆人平起平坐,這回作為薛仁貴的部下出徵,郭待封覺得丟人,心裡特別不樂意,對薛仁貴的軍令,他也是屢次違背。當薛仁貴率軍到達大非川,將要向烏海前進的時候,薛仁貴意識到了前途的危險,他對部下說。
“烏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翻譯過來就是,薛仁貴說烏海這個地方地勢險要而且有很多瘴氣,我們進入這樣一個地方,是十分危險的,必須速戰速決,行動遲緩就一定會吃敗仗。大非嶺地勢平坦,我們在這兒設置兩座營寨,囤積物資,再留一萬人防守,我趁著敵人沒有準備,然後進軍烏海,一定能獲勝。
按照這個部署,薛仁貴大破敵軍,俘獲了很多牛羊,佔領了烏海城。之後他就率軍等待後援。結果郭待封完全不服從薛仁貴的命令,沒有在大非嶺紮營,囤積物資,而是率領輜重隊跟在了薛仁貴的後面。二十萬吐蕃軍隊襲擊了輜重隊,把糧草都給燒燬了,郭待封憑藉著險要的地形才逃脫。失去了輜重,薛仁貴只好率軍撤退到了大非川。吐蕃又把人馬增加到了四十萬,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徐仁貴大敗。通過和吐蕃私下裡談判議和,才僥倖撤兵,但是吐谷渾這塊地方卻完全失去了。回到京城後,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在西邊打仗,鄧艾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死在了蜀國,所以我知道這次出征一定會失敗的。
之後唐高宗下令,薛仁貴原本應該本判處死刑,但是念他有軍工,廢為庶人。而那個不聽軍令的郭待封也同樣被廢為了庶人。
楊過的大仙
薛仁貴進攻吐蕃,結果大敗而歸,連兒子都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