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里的女职工,要会遗体整容和礼仪主持,打招呼不说欢迎再见


在一具棺材前,遗体整容师正在给殡仪馆里的“七仙女”服务组员工讲解示范遗体整容的相关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可能让很多人觉得胆战心惊,虽然说,棺材里躺着的是一个人物模型,但是,真正的实践教学就是真正的尸体了。走进这家殡仪馆,一起来看看遗体整容师还有殡仪馆礼仪主持人她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安徽省蚌埠市殡仪馆,摄影师拍摄了这里的“七仙女”模范劳模工作室的成员们的工作。

遗体整容师在她们眼里,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要想做好,就要咬紧牙,横下心来去努力。有一年的11月,一位火车司机不幸遇难,逝者的面部遭到火车撞击,大部分碎裂,五官全部破损。按照逝者亲属的心愿,要对遗体进行整容整形,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殡仪馆里一位年轻的整容师的姑娘肩上。她在精心对照逝者生前照片,一丝不苟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用一双巧手最大限度的恢复了逝者面容。

现在,更多的女大学生加入到殡葬行业,蚌埠市殡仪馆“七仙女”服务组由原来的7人扩展到现在的30多人,遍布全馆各个重要岗位,已成为一支当地家喻户晓的专业服务队伍。她们分别从事殡仪引导、礼仪主持、遗体化妆整容和铺花等工作。工作中,她们主动克服特殊工种和世俗观念带来的双重压力,以坚强的毅力适应岗位需求。他们在遗体整容时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在遗体铺花、家祭等服务中,不断充实文化元素,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陈燕,1997年参加工作,2007年调入市殡仪馆工作,现任市殡仪馆办公室主任。她说,刚到市殡仪馆时,青涩,恐慌,迷茫,一度让我曾有放弃在这里上班的想法。看到身边一群“厚重”的人,他们面对高腐遗体,大步上前,迎难而上;面对丧属重托,竭尽全力,搞好服务;面对冷眼歧视,坚守忍让,彰显情怀……所有这些对我都是无声的影响和教育,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生活中的她坚持读书、看报,博采众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她说,当看到自己的付出收获了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和荣誉,深切感到为人厚重,做好事,有好报!殡仪女职工多,她积极争取支持为女职工办理了特殊疾病保险,保障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因病住院的职工及时看望,送去慰问关怀。积极与市总工会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意外保险赔付额度,先后为上班途中、工作期间意外受伤的30名职工办理了赔付。

1985年10月出生的卢静,在20岁那年倒殡仪馆从事礼仪主持工作至今已有14年,现任市殡仪馆礼仪主持组组长,获得过很多荣誉称号。卢静自从20岁参加工作以来,在殡葬第一线辛勤工作,敬业奉献,作为殡仪礼仪主持人,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为满足市民越来越高的丧事需求,以女性独有的温柔践行“向生命敬礼,为逝者送行”的服务理念,以周到细致的服务,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去,传递着人间大爱,提升了殡葬职工的新形象。


除了做好礼仪主持工作,她还擅长演讲,她回忆说,有一年刚接到要她录制演讲视频参加选拔任务时,她曾犹豫动摇过。那时候,她已怀有数月的身孕,从初选到市决赛和省总决赛,要历经数月的时间,到时自己还能否参赛,她没有把握。然而,在殡仪馆工作的故事,有太多的故事要讲述,有太多的情感要倾诉,有太多的言语要表达。在参加比赛期间,她的妊娠反应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医生有过告诫,后来比赛取得全市第一名。

特殊的工作岗位,特殊的人生体验,使卢静更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心公益事业。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害,卢静在婚礼上主动提出申请,决定放弃婚假,要求到地震灾区参加援助工作,经媒体披露后,加深了人们对殡葬职工的理解和敬意。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付出,让很多人加深了对殡仪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母亲节,她去养老院陪老人家唠家常、喂老人吃东西,让老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儿女”的关爱。身边同事生活发生困难,她们热心举办“爱心传递 情满中秋”慰问活动,在中秋节前夕,送去中秋月饼和爱心捐款,给同事一家带去莫大的安慰。她心系他人,汇聚爱心,积极传递着奉献社会的正能量,用女性独特的真善美编织着“七仙女”的风采。


在殡仪馆里一场场的遗体告别仪式中,每次都能看见姚静和她的姐妹们,作为仪式的主持人,如何让生者在告别逝者的最后时刻多一些安慰与怀念,仅凭着简单的默哀、鞠躬、读悼词、绕灵一周等是很难做到,所以,她们需要更加用心。

姚静说,自己喜欢读书和旅行。读书开阔心胸,旅行开阔眼界。因为这样才会让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自然神采飞扬,工作在特殊岗位,也更加珍惜和感恩生命中的一切。

市殡仪馆“七仙女”品牌始创于2005年,因最初的7位员工都是年轻的姑娘而命名。当时殡仪馆主任发现了这群姑娘特质,是殡葬行业的新的亮点,又联想到流传全国的黄梅戏中的“七仙女”,他认为殡仪馆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殡葬职工就是通往“天堂”的侍者,“七仙女”的传说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可以借助提升殡葬行业的新形象,“七仙女”服务组从此诞生。


自从走入殡葬行业,我们从不主动与别人握手,不和别人说“再见”、“欢迎”等,不能和朋友去逛街、吃饭……从种种的不适应、失落感和心中的压力困惑,到因为工作而升华的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这种质的转变的背后是蚌埠市殡仪馆的坚实的平台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干部职工的坚强的凝聚力,在她们的内心深处自发地充满了成就感、自豪感。

“殡仪馆的员工特别是‘七仙女’服务组排除社会偏见,默默奉献青春,就凭这一点,我们青年要学习她们,要和她们比,看看究竟自己的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差距在哪里?如何提升自己的‘精气神’,我想,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教学,对于学员们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和思想的净化,大家收获很大。”当地一位老师说。

36岁的李晓婷,在2002年5月,跨进了殡仪馆的大门,成为殡仪馆女子礼仪主持组中的一员,在平凡的礼仪主持岗位上,至今已有17年了。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经过四天激烈角逐,李晓婷作为安徽省唯一出线总决赛的选手,荣获全国一等奖。


“七仙女”服务组成员都说,为了让逝者走得安详,为了让生者得到安慰,她们愿意用心用爱多付出一些,因为在悲痛的时候,人的情绪容易失控,没有安慰甚至火上浇油,随时可能导致“伤上加伤,痛上加痛”的不幸发生。她们说,在谈恋爱时,对方一听她们是做什么工作的,爱情的门往往就同时关上了。为此,她们请求介绍人,给她们介绍对象时务必向对方说清楚她们是做什么的,省得相亲见面时彼此尴尬。

王振芝,2008年进入市殡仪馆,从事殡仪主持工作至今已有11年。在她的理解中,殡仪主持,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服务工作,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殡葬文化、播音主持、姿态礼仪等方面的学习。一直以来,不论是告别仪式流程的策划与安排,还是对逝者生平悼词的推敲,我都慎之又慎。

她说,自己遇到过一对年轻情侣,在为老人举行告别会的特殊时刻,双双跪下向老人行拜高堂之礼,原来他们即将步入新婚殿堂,虽然老人不能参加他们的婚礼了,但他们要让老人见证他们的爱情,完成老人生前夙愿,尽儿孙最后的孝道;也有八旬高龄的老夫妻携手一起走完人生路,向大家述说着相亲相爱,挚爱永恒的故事。这里的故事很多,每天都在发生不一样的,很少有人知道。


赵丽在殡仪馆从事遗体整容工作已经12年,刚被分配做整容工作时,那段时间,她成为朋友眼中的“另类”,她说自己曾一度害怕,彷徨,真正让她坚毅地走进这个岗位,无惧面对死亡,是源于一次特殊的整容经历。那是07年暑假,一个5岁的小姑娘从上海来蚌埠走亲戚,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惨烈的车祸夺去了孩子幼小的生命。面对孩子支离破碎的遗体,面对颤抖着双手想抚摸孩子,却不知手该放到哪里的亲人。

身为母亲的她看着家属撕心裂肺的哀求落下眼泪,默默戴起口罩,一点一点拼接,一针一线缝补……修复整整用了5个多小时,当孩子姑姑看到女孩穿着新衣,怀抱书包的完美遗容,她拉着赵丽的手刷刷地流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赵丽就有了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体会到了人伦的珍贵,感悟到相对于生的绚烂,有尊严的死去才是人生完满的标准。从那以后,坚定地拿起化妆笔,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殡葬服务一线。

陈娟,2012年4月在殡仪馆从事礼仪主持工作。她说。就在前几天的一场告别仪式,去世的是一位94岁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先生也90多岁了,告别这天执意要跟着来殡仪馆,做儿女的担心老人家承受不了就没有让他到告别厅,告别仪式开始了,礼宾人员入场、就位、迎灵、抬棺、悼念,亲人点烛,祈福、默哀、抬棺、就在子女准备接棺盖棺的时候,从厅外匆匆跑进来一个人在家属耳边说着什么,家属看着她欲言又止。


陈走到他旁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告诉我,”他说:“父亲说还是想再看一眼,可以等他过来吗,他现在还在洗手间,”陈说“可以等,告诉老人家不着急,”老人家的儿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感恩的手势,等了一会老人被几位亲人搀扶着走了过来,走到老伴遗体前,不停的给她掖掖被子,理理头发----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旁边的人全都哭了,厅内的背景音乐依旧在环绕,礼宾人员一直安静的抬着棺盖在旁边等候着,亲人扶老人离开。

她们说,因为怕别人忌讳,怕别人不悦,她们逢年过节一般从不走亲访友串门子;在谈及工作单位时,往往概称为“民政系统”;在下班去幼儿园、学校接孩子前,一定要换下工作服穿上便装,省得别人看着觉得不自在。

她们说,她们选择这个特殊行业,是想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婉服务更多人,想神圣的送别每一位逝者,想真诚的安慰每一位生者。所以,她们希望世俗偏见的坚冰能够快一点融化,让她们为了这份事业所献出的青春岁月,能换回你的微笑,而非冷漠……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