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的李玫謹教授,在長期專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中,她得出這麼一個結論:“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在發展心理學中,根據心理年齡的不同,人生可以被劃分為十個時期,而18歲以前的部分又是比較重要的,按照6歲一個階段進行劃分,它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麼哪個階段的變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便是6歲以前。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有的家長說,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很叛逆,會跟自己頂嘴;孩子不願意跟自己交流;有的孩子偷拿家長的錢;還有的孩子每天玩電腦,甚至不愛上學;有的孩子則是父母說兩句就離家出走……談到上面幾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孩子6歲甚至小的時候就已經有徵兆了,只不過家長沒有重視。

李玫瑾教授指出,0-12歲是孩子最依賴撫養人的時期,依賴性越強越是教育的關鍵期,6歲之前最為關鍵,而一歲之內的撫養可決定人性,人性核心是情感。那麼,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地教會孩子什麼東西?

1. 樹立正確觀念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從孩子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在6歲之前的觀念是可以改變,所以父母應當以身作則,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受他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影響。作為父母,如果不能以身作則,至少你要面對自己的錯誤,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哪些觀念是正確的,哪些觀念是錯誤的。

教育是貫穿始終的,每個孩子來到世界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品性是成長環境、人、事共同描繪的反映。

包括愛與恨的能力,這些情感都是後天學會的,學習的主要對象,就是父母。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格成長環境,父母更是孩子生命價值教育的啟蒙者和榜樣。

2. 父母的陪伴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尤其是早期,孩子也需要陪伴、互動,但家長往往認為1歲、3歲的孩子有什麼好教育的而忽略掉了這一環節;或者,自己忙著上班,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這種想法往往是錯誤的,

3歲前的教育稱之為情感撫養,情感撫養對孩子後面的成長和價格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父母的陪伴只是敷衍了事,那麼對孩子而言同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的陪伴,應該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有互動、有情感之間的交流,能夠給父母與孩子都留下美好的記憶。

3. 讓孩子自己成為自己的依戀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剛出生的孩子要想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碰觸知覺和味道,因此,父母早期的陪伴不可缺失。這就是依戀早期撫養模式。如果孩子每次痛苦的時候,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出現,那麼下次只要他一到自己的懷裡,他就知道這是讓我放心的氣味。

孩子出生後,父母日復一日的親自照顧,會形成他對於滿足和快樂的相關記憶,這種記憶又會形成潛意識,成為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讓孩子具有人性。

情感培養還會決定孩子的語言和脾氣,比如說有的孩子一哭,爺爺奶奶保姆就都來了,有的孩子哭半天沒有人管他,哭的時間長了他就身體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便知道哭沒有用了,但他內在已經形成了一種記憶。到成年就會發現,有的人開車,只要看到別人想超車就火冒三丈,有的人一句話就跟你吵得頭髮都能立起來,這就是在一歲的時候哭沒有人管的那些人,他小時候的痛苦被喚醒了,所以說成年人暴躁的喊叫和他小時候的成長是有關的。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養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 讓孩子把話說完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聆聽特別重要。大多數父母在生活對孩子疼愛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孩子成長路上無小事,比起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孩子更希望父母關注他的點點滴滴。如果孩子想要與我們分享一些事情,肯定是有他們的理由所在。父母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因為養育孩子如同栽種花草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呵護的。

5. 樹立威信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孩子6歲之前,家長得教會孩子五件事!



很多父母會問,什麼才算是“好的性格”,其實好的性格是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地做一件事。這是可以培養的,比如說,讓孩子坐下來畫畫,無論畫成什麼都表揚,甚至可以貼在牆上,但要有意地把畫畫的難度增強,一開始畫十分鐘,然後二十分鐘,然後三十分鐘,6歲前,讓孩子能在桌前坐三十分鐘就可以,這樣他上學做作業就可以順利完成了。生活中父母應該有意而為,6歲前的階段很重要,這是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是剋制衝動,父母可以當面把孩子管住,那孩子能不能自我管理呢?所以應當教會孩子如何剋制衝動。

具體來說,在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讓孩子依戀自己,同時還要讓他知道必須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就會生氣,生氣的後果很嚴重。這個“威”一般在孩子三歲上下樹立起來。

家長樹立威信的過程,也就是給孩子定規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嚴厲而哭鬧,當關上門獨自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不要罵,罵是不好的示範,孩子以後也可能會這樣做;第二不要打;第三不要在這個時候蹲下來跟他講道理,因為他在哭,這時候父母說的任何話,都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在求他;第四不要走開,走開沒有教育意義,因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