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的李玫谨教授,在长期专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她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也会发现,它和人的早年的关系密切相关。”

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心理年龄的不同,人生可以被划分为十个时期,而18岁以前的部分又是比较重要的,按照6岁一个阶段进行划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哪个阶段的变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便是6岁以前。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很叛逆,会跟自己顶嘴;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有的孩子偷拿家长的钱;还有的孩子每天玩电脑,甚至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则是父母说两句就离家出走……谈到上面几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在孩子6岁甚至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只不过家长没有重视。

李玫瑾教授指出,0-12岁是孩子最依赖抚养人的时期,依赖性越强越是教育的关键期,6岁之前最为关键,而一岁之内的抚养可决定人性,人性核心是情感。那么,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地教会孩子什么东西?

1. 树立正确观念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复制,从孩子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在6岁之前的观念是可以改变,所以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他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影响。作为父母,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至少你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哪些观念是正确的,哪些观念是错误的。

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每个孩子来到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品性是成长环境、人、事共同描绘的反映。

包括爱与恨的能力,这些情感都是后天学会的,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格成长环境,父母更是孩子生命价值教育的启蒙者和榜样。

2. 父母的陪伴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早期,孩子也需要陪伴、互动,但家长往往认为1岁、3岁的孩子有什么好教育的而忽略掉了这一环节;或者,自己忙着上班,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这种想法往往是错误的,

3岁前的教育称之为情感抚养,情感抚养对孩子后面的成长和价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父母的陪伴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对孩子而言同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真正的陪伴,应该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有互动、有情感之间的交流,能够给父母与孩子都留下美好的记忆。

3. 让孩子自己成为自己的依恋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刚出生的孩子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碰触知觉和味道,因此,父母早期的陪伴不可缺失。这就是依恋早期抚养模式。如果孩子每次痛苦的时候,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出现,那么下次只要他一到自己的怀里,他就知道这是让我放心的气味。

孩子出生后,父母日复一日的亲自照顾,会形成他对于满足和快乐的相关记忆,这种记忆又会形成潜意识,成为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让孩子具有人性。

情感培养还会决定孩子的语言和脾气,比如说有的孩子一哭,爷爷奶奶保姆就都来了,有的孩子哭半天没有人管他,哭的时间长了他就身体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便知道哭没有用了,但他内在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到成年就会发现,有的人开车,只要看到别人想超车就火冒三丈,有的人一句话就跟你吵得头发都能立起来,这就是在一岁的时候哭没有人管的那些人,他小时候的痛苦被唤醒了,所以说成年人暴躁的喊叫和他小时候的成长是有关的。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养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 让孩子把话说完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和聆听特别重要。大多数父母在生活对孩子疼爱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孩子成长路上无小事,比起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更希望父母关注他的点点滴滴。如果孩子想要与我们分享一些事情,肯定是有他们的理由所在。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因为养育孩子如同栽种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呵护的。

5. 树立威信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很多父母会问,什么才算是“好的性格”,其实好的性格是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地做一件事。这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说,让孩子坐下来画画,无论画成什么都表扬,甚至可以贴在墙上,但要有意地把画画的难度增强,一开始画十分钟,然后二十分钟,然后三十分钟,6岁前,让孩子能在桌前坐三十分钟就可以,这样他上学做作业就可以顺利完成了。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而为,6岁前的阶段很重要,这是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克制冲动,父母可以当面把孩子管住,那孩子能不能自我管理呢?所以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克制冲动。

具体来说,在孩子6岁前,父母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让孩子依恋自己,同时还要让他知道必须听父母的话,如果不听,父母就会生气,生气的后果很严重。这个“威”一般在孩子三岁上下树立起来。

家长树立威信的过程,也就是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严厉而哭闹,当关上门独自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骂,骂是不好的示范,孩子以后也可能会这样做;第二不要打;第三不要在这个时候蹲下来跟他讲道理,因为他在哭,这时候父母说的任何话,都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在求他;第四不要走开,走开没有教育意义,因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