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段“順子被教《回家》”的視頻在網絡上激起了巨大風浪——華語流行音樂的經典作品《回家》的原唱順子參加了某唱歌節目,節目中順子再次演繹了自己作詞作曲的這首經典之作。表演完畢,現場一位號稱專家的女性評審對順子的表演進行了長達兩分多鐘的DISS。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這首歌大家非常喜歡,我也很喜歡。但是從聲樂老師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你今天唱得並不好”,位於評審席中央的那位專家用一種不容置喙的語氣這樣說道。

話音剛落,能明顯地感受到現場氣氛的一絲尷尬。但她毫不在意,繼續進行演講。中途有其他評委試圖反駁,這位老師依然堅持,“那麼就藝術來說,我覺得唱得不夠好。”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幾番爭執辯論始終沒有轉變這位女評委的態度,她甚至“變本加厲”,在原唱面前教起了如何唱《回家》——“回家,回家,我需要你……”唱著唱著,手部動作也加了起來。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專家的歌聲傳出,正是民族和美聲唱法常用的大顫音、大共鳴。能得到這樣的表現機會,專家大約是心中竊喜的。可惜她的大顫音並不優美,與藍調風格的《回家》更是文不對題,可以稱得上是車禍現場了。現場其他的評委直接傻眼,自始至終都沒怎麼說話的順子此時也忍不住地說話了,“這是美聲啊,老師。”

可見,這位專家嘴裡雖有一套一套的理論,實際上要唱起來,卻是很不靈光的。她高舉著“藝術”的大旗,卻表現得令人啼笑皆非。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群眾的目光是雪亮的,誰唱得好,誰唱得不好,旁人一目瞭然。有網友調侃道:“順子的回家讓人聽了想回家,那個女聲樂老師演示的回家讓人聽了想離家出走。”

這位女評委何許人也?小編根據網友給出的線索去到了她的微博,看到她的自我介紹裡赫然寫著:賀冰新,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理事會、中國健康扶貧基金會藝術團名譽團長、大眾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歐美流行聲樂教育家……OMG,每一個頭銜看起來都好高大上!實際上,試問,列舉出來的這些協會或藝術團,你可曾在大眾媒體上見過相關報道?要知道,江湖上各類野雞協會多得是。

當然,這位賀冰新老師到底還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比如,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就在朋友圈實名評論了此事:“…總之,才不配位。是中歌會無眼力!亂點鴛鴦譜!長期毀人不倦可以休矣!最後說句話:歌手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製作人製作出來的、伯樂帶出來的!”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所謂專家對歌手的指點,也不是第一次引起爭議了。之前在《全能星戰》中,歌手張韶涵也遭到了曾任孫楠製作人的金武林“沒有唱功”的怒批——這番帶著羞辱性質的言語令得張韶涵當場痛哭。而導致這場鬧劇的罪魁禍首金武林,迄今為止也沒有給張韶涵一個好好的道歉。

那位教順子唱《回家》的“專家”,正是僵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聯繫張韶涵和順子事件,我們很有必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現了問題?我們是不是過於強調“標準答案”的重要性?然而,正是這種整齊劃一的理念,往往會扼殺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肯定地說“原唱怎麼唱都是對的”,但用一套理論來生搬硬套,恐怕是更為荒謬的行為。

這位賀冰新老師,正是僵化教育的代表。她自詡為專家,認為自己真理在握,殊不知對於不同風格和類型的音樂的表現方法,連基本的認知也缺乏。

音樂是自由的,它可以跨越國界,跨越人種,跨越生靈地給予聽眾一種難以言訴的動聽感受。聽著那飽含情感的聲音,聽眾的思緒也會被歌者帶到那未知的領域,或者是那波光粼粼的貝加爾湖畔,或者是那雪花飄飄的斷橋殘雪,每一個地方都令人心神嚮往,每一個地方都令人深深地為之著迷,而這些,也就是真正音樂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