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三個學科進入ESI前1%


校長專訪 | 安徽工業大學三個學科進入ESI前1%


▲ 安徽工業大學校長 魏先文

安徽工業大學位於長三角的頂端——安徽省馬鞍山市,毗鄰江蘇省南京市,是一所不在省會城市的省屬本科高校。目前,該校有一個學科進入安徽省“一流學科”建設序列,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三個學科均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根據安徽省教育廳發佈的《2017-2018學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目前安徽全部省屬本科高校中只有7所共1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而安徽工業大學就佔了三個,並列省屬高校第一;在2018年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中,該校亦排名省屬高校第一。


校長專訪 | 安徽工業大學三個學科進入ESI前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本以為曾經“因鋼立市”的馬鞍山汙染會比較嚴重,但出乎我們的意料,抬頭望去卻看到了當地人常說的“馬鞍山藍”,空氣清新,生態良好。據介紹這是該市長期重視環境治理的結果,該市也是安徽省首家“全國文明城市”。而2018年剛剛過完60歲生日,同樣“因鋼建校”卻面臨轉型升級各種挑戰的安工大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必然也隱藏著某種緣由。

安徽工業大學的魏先文校長無疑是幫我們解開疑惑的最佳人選。他認為,安工大的發展得益於學科的前瞻性規劃、專業的動態調整、人才的引進培養,以及對學生人文素養的人格化塑造。

在魏先文看來,中國鋼鐵冶金行業經歷了供給側改革等一輪輪的國家調整和城市治理,也在進行著結構優化以及綠色化、智能化等自我進化,安徽工業大學在長期與全國鋼鐵企業的接觸中也敏銳的順應這種趨勢,近年來開始持續優化學科佈局,依託“非均衡”的發展理念,著力發展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批新興交叉學科,促進傳統優勢學科如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等與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

而專業的動態優化調整則是在大類招生的“包裹”下給予學生儘可能方便的轉專業自由,進而通過學生以及就業市場雙重的“用腳投票”對專業進行自然的優勝劣汰。

在人才引進方面實行“分層引進,專項招聘、分類評價”機制,對引進和高端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靈活的薪酬支付方式,待遇“上不封頂、一人一策”。推進教師隊伍“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建設,實施校內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有力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與發展。

曾經在英國、德國進行博士後研究以及訪學經歷對於魏先文影響很大,他對我們說,除了兩國學者的嚴謹學術作風和認真的教學態度外,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導師曾經專門拜託他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八字名句用中文展示於其論文的序言處,並註明出自於《道德經》的哪一章;一個是他的德國導師邀請他到家中吃飯,席間還有一位印度科學院的院士,魏先文驚訝地發現,兩人幾乎沒有聊科研的事情,而是一直在交流歷史、文化方面的內容。

身為理工科的學者卻在閒暇之餘進行哲學、歷史、文化方面的探索和思考,這讓魏先文突然悟到了“功夫在詩外,萬事可相通”的道理,因此他一直以來都在倡導並身體力行兩件事:一方面就是教師的國際化,學校資助他們出國訪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讓通識教育“照進”理工科學生的頭腦才能熔鑄成更為健全的科學思維。

大類招生、年薪制、通識教育、分類評價……我想我們應該是明白了些什麼。

當然,在“雙一流”的馬太效應下,作為地方高校建設經費長期不足,基礎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引才難度日益增大;傳統的優勢特色學科面對冶金行業轉型升級以及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改造升級,聚焦國際前沿等,依然是擺在包括魏先文在內的安工大領導班子面前的巨大挑戰。

校長專訪 | 安徽工業大學三個學科進入ESI前1%



以下為採訪實錄——

王世新:魏校長您好,我們安徽工業大學剛剛度過自己的60歲生日,您覺得經過了這一甲子的歷史變遷,留給了這所大學什麼樣的文化底蘊?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們安徽工業大學有哪些重要的發展節點值得我們銘記?

魏先文:六十多年來,安徽工業大學致力打造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多科性大學。一代代安工大人形成了“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凝聚了“精工博學、厚德敏行”的校訓精神,探索出一條“強化實踐注重創新、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發展之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有如下五個發展節點:

一是1958年的“因鋼建校”。1958年6月,安徽省委和馬鞍山市委根據冶金工業發展的需要,積極響應毛主席“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的重要指示,創建了“馬鞍山鋼鐵工業學校”。

二是1977年的“本科辦學”。1977年4月,馬鞍山鋼鐵工業學校升格為馬鞍山鋼鐵學院,開始了本科辦學,學校也是當時全國五大“鋼院”之一。

三是1985年的“轉型升級”。1985年11月,學校更名為華東冶金學院,由建院初期單一的本科層次發展成碩士生、本、專科生培養並舉,工、經、管、文等多學科融於一體,成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共存的多層次、多方位、多學科教育體系。

四是2000年的“做大做強”。2000年10月,經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華東冶金學院和肇始於1978年的安徽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的基礎上,組建安徽工業大學,進一步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提升了學科尤其是工科背景下的商科實力。

五是2013年的“體系健全”。2013年8月,學校被正式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形成了本、碩、博齊全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校全日制本科生兩萬多人,各類研究生近三千人,留學生近四百人。

王世新:自2016年啟動的“雙一流”建設對我們安徽工業大學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站在新中國70週年華誕這個新的歷史起點,請您具體為我們闡述一下我們學校未來的總體發展思路?

魏先文:不同於985、211工程,“雙一流”建設是從系統層面打破利益固化,發揮“鯰魚效應”,激發高校主體的內生動力,促進高等教育系統的協同進化。

對我們安徽工業大學來說,雖然目前離“一流大學”差距還很遠,但我們的優勢特色學科經過努力進入“一流學科”方陣還是有可能的。

面向未來,為了全面建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這一目標,學校將堅持“一條主線”,聚力“兩個一流”。 “一條主線”是指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兩個一流”是指聚力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學科建設。具體思路是: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牢固樹立黨建為上、質量為本、人才為基、學科為要、科技為先、治理為道的觀念。

王世新:“雙一流”建設的基礎是特色學科,我們注意到,作為一所未在省會城市建校的省屬本科,我們不但有一個學科進入安徽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還有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3個學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是如何做到的?

魏先文:一是科學定位,追求卓越。我們立足自身優勢和特色,提出了學校一流學科建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分類設定了新興交叉學科和學科群的建設目標,兩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學校推進一流學科建設體系,以一流學科引領帶動學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二是特色發展,服務需求。我校緊扣長期辦學歷程中形成的工科優勢特色,利用一流學科建設契機,佈局和建設新興交叉學科,著力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新興交叉學科,促進傳統優勢學科如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等與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用新興學科調整優勢學科的結構,用優勢學科帶動新興學科發展。三是動態調整,優化佈局。面向新一輪的博士點申報,學校在充分分析校內外的學科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確定了5個學科作為博士點立項建設學科,加大建設力度,促進博士點立項建設學科快速發展。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績效考核,自主增設了冶金智能製造及流程管理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使學科佈局更加優化。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來,人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們學校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都有哪些舉措?

魏先文:高校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高校發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著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為此,學校緊緊圍繞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要求,貫徹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大力實施教師隊伍“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對團隊成員和團隊核心成員實施聘約管理。2015年,我校著手籌建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團隊,柔性引進一名國家優青作為團隊負責人,全職引進一名青年皖江學者及5位優秀博士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先後投入平臺建設經費1000餘萬元。團隊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近期獲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項目建設。2017年,我校成功引進中科院百人計劃A類人選兩人,並組建生物化工研究中心團隊,首期投入平臺建設經費900萬元。目前,團隊建設和運行達到預期目標,團隊負責人之一已獲評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稱號。

能夠取得相對不錯的引才成果,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兌現引才政策。2017年學校制訂了新的人才引進政策,按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優秀博士等五個層次確定人才引進標準,按照“一人一議、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從人才引進對象需求出發,提供差異化的安家補貼、購房補貼、薪酬待遇、配偶工作安置、科研經費資助和辦公條件等。在高端人才引進待遇上做到“上不封頂、一人一策”,平臺建設根據需要全力配套。

其次,我們開展專項招聘。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急需緊缺專業博士(如新工科、會計,以及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方向)實施專項招聘,給予更具競爭力的引才待遇:首聘期內可享受副教授待遇,提供安家費及購房補貼60萬元以上,安置配偶工作。

最後,我們注重媒體合作。我校積極拓展引才聚力渠道,除常態化地開展人才招聘工作外,我校與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等主要媒體建立了長期良好地人才招聘合作關係。近年來,我校多次組團赴海外開展人才招聘工作,特別是2018年,參加了由中國教育在線組織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活動,先後赴美國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開展人才工作宣傳和引才對接活動,取得了預期效果。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不斷開創學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王世新: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作為國內主要的高層次人才平臺內聯高校,外接英才,是十餘萬海內外學者薈萃之地,藉此機會,也請您代表安徽工業大學對他們說些什麼吧。

魏先文:首先非常感謝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讓我有機會向廣大願意在工科特色高校工作,致力於在冶金、材料、化工、機械和自動化、工科背景下的商科等一批優勢學科專業成就一番事業的海內外專家學者,發出誠摯的邀請,衷心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安徽工業大學走走看看,進而能夠加盟安徽工業大學,助力安徽工業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一起在偉大的新時代一起進步,共創價值。

魏先文簡介:博士學位,教授,曾分別於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10月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研究所訪學,現任安徽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安徽工業大學提供)


校長專訪 | 安徽工業大學三個學科進入ESI前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