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富民強村 實現共同富裕——記江蘇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支部書記張華

江蘇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是江蘇省最北部的村莊之一,緊鄰山東省沂蒙山區,是遠近聞名的省級經濟貧困村:村子窮,村容亂,矛盾多,上訪多。可是,最近短短几年時間,該村發生很大變化: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七縱三橫水泥路玉帶般飄落在村裡;村北的田野裡100棟日光溫室大棚整齊劃一,客商車輛運送蔬菜川流不息;村東的千畝梨樹、桃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現在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該村黨支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實心,出實招,有實效,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以小西紅柿為主導的設施蔬菜產業正迅速壯大,2019年能夠完全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目標,既摘掉了“貧困帽”,又使“特色種植”開出了“幸福果”,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加快富民强村 实现共同富裕——记江苏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

桃林鎮各莊村黨支部書記張華

初見張華,具有北方男人一樣的挺拔身材,安靜的性格並不會給人留下太多印象,但瞭解之後,你會發現他身上有許多閃光的地方,正如他的名字,普通之中閃著光華。他1973年出生在東海縣桃林鎮各莊村普通的農家,高中畢業的他沒有選擇上大學而是選擇了就業,直接到城裡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愛學習,重情義,腦子靈活,敢想敢幹,天生有股子闖勁兒。三年後便辭職做起了木材生意。年富力強的他肯吃苦,講誠信,深得客戶的信賴,木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利潤不斷上漲。事業小有成就,愛情也水到渠成,結婚生子,自家的小日子過得很紅火。

張華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由於大哥和三弟在外地,為了照顧家裡老人他又放棄了城裡的生意,在桃林鎮駐地買了門面房做起了五金裝飾生意。

2014年元旦剛過一天,張華正忙為顧客介紹服務項目,手機突然響了,他以為又是聯繫業務的,立即接通了。“喂!你是張華嗎?”“是啊。你是哪位?”“我是桃林鎮黨委......。”原來是鎮黨委找他談話做思想工作,要他擔任村支部書記。這可是他從來沒想過的事情,於是連忙推辭。可是組織上卻要求他先不要推辭,要認真地考慮考慮。

擔任村支書?雖說村支書算不上什麼“官”兒,可是真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事兒!這是個啥樣的村啊,我能行嗎?張華將各莊村村情和自己能力在心裡掂量開了。

張華是土生土長的各莊村人,雖然平時不問“政事”,可他對自己的村子的狀況還是非常瞭解的。各莊村位於桃林鎮東北部,距鎮區8公里,屬於東海西部丘陵地區,農業以旱作物為主。乾旱少雨,屬於典型的望天收,只能“靠天吃飯”。全村耕地面積8890畝,下轄8個自然村,人口5009人。村裡基礎設施薄弱,缺乏主導產業,經濟發展落後,是“十三五”期間省裡確定的經濟薄弱村,也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上訪村。大部分人口都靠外出打工謀生。村裡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07戶228人,其中一般貧困戶58戶126人,低保戶43戶96人,五保戶6戶6人。村裡工作難以開展,村支兩委會開會很難到齊,黨員大會、群眾大會全都開不起來,村裡各項工作任務都是鎮裡倒數?.....

這樣的村子我做書記能行嗎?村子的實情、家人的勸阻,使得張華陷入了深深的猶豫當中。正在張華猶豫不決的時候,鎮黨委又專題找他談話了。鎮黨委肯定了他年富力強、頭腦靈活、敢想敢幹、有致富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優點,表明了這是黨委全面考察,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的謀劃,並表明了黨委堅決支持的態度。

怎麼辦?作為黨員,就應該服從組織安排,不能講困難,更不能講條件,否則就是辜負組織的信任。幹!要幹就儘自己能力為村裡鄉親辦點實事吧。懷著這樣樸實的想法,剛過不惑之年的張華舍小家顧大家,挑起了各莊村支部書記這副擔子。

加快富民强村 实现共同富裕——记江苏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

中共東海縣委書記朱國兵到各莊村蔬菜產業園指導工作

走群眾路線 組建“動車組”

新官上任的張華絲毫沒感到喜悅,反倒感到巨大的壓力和責任。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不急著“點火放炮”,而是走群眾路線瞭解村情,兜實底數。他不分黑白早晚地走訪老黨員,老支書,老村民等等,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走訪致富能手學習經驗,走訪貧困戶聽取訴求和願望,然後與駐村的第一書記深入探討。經過深入調研,他心裡漸漸地有了思路。原來村裡工作難以開展除了工作難度較大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村委班子和村幹部的領導力執行力的問題。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自己就是一條龍也玩不了多少的水,必須依靠村支兩委,依靠大家的智慧。於是他下定決心改建村支兩委。能者上,庸者下。張華硬是憑藉著一股拼勁、韌勁、認真勁,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村支兩委改建成一個敢於作為,善於服務,懂技術,會管理,團結協作的戰鬥堡壘。把原來的“老舊火車”,建設成一個“動車組”,贏得了民心,更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用耐心誠心 破解土地流轉難題

村級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持,但是,村裡一無工業項目,二無農業主導產業;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夢想既給人以希望更給人以壓力。連雲港市委幫扶工作隊進駐各莊村,脫貧攻堅不能等。怎麼辦?張華會同駐村扶貧幹部連雲港市人社局李科長和村支兩委幹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集體討論研究,集思廣益,尋找致富脫貧新路徑。他們研究發現,這個經濟薄弱村,並非一點沒有發展經濟的條件潛力,首先村裡土地土質好,適合搞蔬菜種植,二是各莊村的地理位置好,緊鄰桃林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及北芹大型蔬菜交易市場,可謂交通便利。這不就是高效綠色農業難得的優勢條件嗎?幾經研究論證,最終確定走現代高效綠色農業發展致富之路!

方向一經確定,張華就一頭扎進以發展產業扶貧大棚為核心項目中,著手籌建各莊村設施蔬菜產業園。

蔬菜產業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土地問題,雖然農村不缺土地,但那是已經承包給每家每戶的土地,村裡沒有留置大片土地。怎麼辦?只有找農戶協商實行土地流轉。

連片種植大棚,需要流轉村民五組、九組、十組等幾十戶村民的土地。但土地流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民靠地為生,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想法,有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說什麼的都有。為了能使產業園早日建起來,張華與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講政策,講發展,講流轉後的利益好處。張華與村幹部按照農戶意願,制定“一戶一策”的量體裁衣式土地流轉辦法。在規劃區農戶自願建溫室大棚的,可以優先在自家承包田裡建;一些不願建大棚的,可以進行土地置換。張華帶頭拿出自家比較肥沃的承包田地與農戶置換。還有不願意置換的農戶,可以籤土地流轉合同,收土地租賃金。農戶最擔心的就是流轉租金是不是能拿到手。張華就先從自家拿出前幾年做生意積攢的錢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使每一位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的村民,都可以現場領取土地租賃金。為了土地流轉,張華吃不下,睡不安,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有的農戶甚至跑了七八趟,他終於用自己的耐心、真誠、苦心和實際行動感動了鄉親們,僅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流轉了第一期所需的810畝土地,解決了籌建扶貧蔬菜產業園的根本問題,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土地流轉,特別是村民土地流轉後的巨大收益,使後期發展特色果樹種植項目如梨樹200畝、桃樹500畝土地流轉工作頗為順利。

加快富民强村 实现共同富裕——记江苏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

種植能手張成喜獲豐收

集體領辦 籌建設施蔬菜產業園

張華知道,群眾最盼的是辦實事,幫助他們致富。只有群眾富了,才能促進集體經濟的壯大和發展。他先是聘請了東海水晶石設計院對蔬菜產業園進行整體設計,規劃建設溫室大棚100棟。藍圖繪就,怎樣才能變成現實?張華又向上級部門爭取到了財政部資金20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40萬元,解決了溫室大棚及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問題;幫扶工作隊又協調到了85萬元資金,保障了交通、供電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說幹就幹,在設計者和技術員的指揮下,張華帶領村裡老少爺們兒出力流汗,加班加點,不辭辛苦搞建設。很快,一個個蔬菜大棚就建了起來,100棟溫室蔬菜大棚在村北的田野裡拔地而起。其中10棟為村集體領辦,90棟由農戶自主經營。扶持資金建設的10棟大棚作為村集體資產,種植戶以租賃形式使用,租金作為村集體收益。為了充分發揮扶貧大棚的作用,首先滿足貧困戶租賃使用。但是由於缺乏種植經驗,沒有人敢承包。於是村支兩委又積極調動種植能人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種植能手張成率先承包了2個大棚種植西紅柿,一年就有了10多萬的收入。村民們看到張成依靠種植大棚西紅柿致富後,都紛紛前來要求種植大棚西紅柿,他張成也毫不保留地將所有技術全部傳授給村民。在他的鼓勵、幫扶、支持下,村民們也紛紛響應,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

如今各莊村已湧現出一大批種植能手,村民張志平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他是各莊村的一名普通共產黨員,雖然年過花甲,但是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多年的種植經驗,結合新的種植模式,從對土地的耕作、排灌、施肥、除草、治病蟲、大棚溫控,老張一樣都不馬虎。“在我們忙不過來時,我僱短工,優先找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來打工。大棚不但實現了特色產業規模經營,而且也使村裡的貧困戶走進蔬菜產業園,當上了農業工人。產業園已成為了解決農民就業的平臺和四季創收的基地。”老黨員種植示範戶張志平說。“我種植的菊花現在每株賣到一塊錢,一個大棚利潤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

加快富民强村 实现共同富裕——记江苏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

航拍蔬菜大產業園全景

精準扶貧 一個不能掉隊

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共同富裕才是我們的真正追求。在張華看來,村集體有了經濟收入,就可以為村裡辦實事。他經常深入五保戶、低保戶等弱勢群體家中,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安排村裡100多名低收入戶不出家門就有活幹,就有錢掙。村民馬茂芳大姐五十多歲,一直靠乾點農活為生,生活較為貧困。她說“以前因為家務事多沒法外出長期打工掙錢,自從村裡有了扶貧大棚,有空就來這裡打工,一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還不耽誤幹自己家的農活和家務”。村裡所有大棚都優先使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棚務工,讓貧困戶“一人勞動,全家脫貧”。

村裡有一個小夥叫張偉,2002年考入中國政法學院,2006年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昌平工作,兩年後調到廣州工作。為了照顧老人,他把老人接到廣州去住,由於生活不習慣,沒辦法,2012年張偉決定辭職,回家照顧老人。回到家鄉後,做過人壽保險,後來開門市賣過豬飼料。在張華的帶動下,張偉和同是大學生的愛人巫翠玲同時搞起了兩個蔬菜大棚。夫妻倆善學習,肯鑽研,不斷掌握新技術、接受新事物,起到了很好示範引領作用。他倆種植的凱德398西紅柿品種,由於維生素C含量高、甜度適口、品質優、耐貯運等特性深受市場歡迎、暢銷省內外,今年春季兩個大棚利潤達17萬元,特色技術種植讓他們提前走上了小康之路。

培植全產業鏈條 帶動全員致富

種植蔬菜的多了,產量高了,經營管理和銷售問題自然就凸顯出來了。張華便組織班子成員和種植示範戶到山東、江蘇等地參觀學習,並與縣蔬菜站合作,利用田間滴灌、深水井、大棚捲簾機、棉被、反光膜、黃板粘蟲等新技術,保障蔬菜種植的持續發展。同時根據國家政策指導,借鑑先進地區管理模式,村支兩委聯合村民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組織起來,開始市場化運作。按照“五統一”模式運營管理,即統一規劃籌建、統一購買農資、統一品牌種植、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有效降低農戶經營成本,明顯增加農戶收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像“黏合劑”一樣,把全村的種植農戶抱成一個團。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農超配送”“合作社+農戶+電商”等全產業鏈現代蔬菜生產經營模式,推動了蔬菜產銷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形成。全村大棚種植面積從少到多、從西紅柿單一品種到西葫蘆、絲瓜、菊花種植等多個品種。蔬菜銷往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山東等地。同時合作社積極與村外駐地企業加強聯繫,增加貨源,保證村民都有好的收入。張華高興地說:“發展蔬菜產業園,實現了培植一個產業、打造一個品牌、帶富一方百姓。”

如今,全村日光溫室蔬菜種植面積810畝,年銷售800萬元,全村農業總產值1500萬元,從事蔬菜產業人員90戶,人均純收入4.2萬元。2016年底脫貧22戶56人,2017年底脫貧21戶41人,2018年脫貧16戶30人,2019年能夠完全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目標。

打井修路 出實招 有實效

各莊村地處丘陵,地下水源水質差,鹼性大,含氟高,村民們喝的水燒開水後都飄著一層白色物質,不利於村民的身體,吃水難是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為讓全村人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張華向上級申請,多方籌集資金,最後籌措資金25萬元,打深水井3眼,每眼井100米以上,建成3個淨化水廠,24小時監測水質,全天候為百姓提供放心飲用水。“吃水不忘打井人,俺們真得好好感謝張書記。”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要致富先修路,各莊村以前的路是泥土路,高低不平,又彎曲又狹窄,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灰”是真實寫照,村民們迫切希望得到改善。張華也倍感焦急,他多次找交通部門協調,例如在他的努力下爭取到了幫扶工作隊撥款20萬元,修建了張陳自然村通往桃林鎮區水泥路2565平方米,方便了孩子上學,贏得了村民讚譽。據統計,在張華擔任支部書記這幾年,通過各種途徑努力,目前全村修建水泥路七縱三橫,總里程達 14.3千米,總投資達 367萬元,達40800平方米。對外交通道路通暢,村民們喜在心裡樂在臉上。

強村富民 正在變為現實

如今的各莊村真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2018年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張友乘坐出租車回家鄉,司機把他拉到村頭叫他下車,說到家了。張友下車後左看看右看看,最後肯定地說“你別騙我,這不是我的村莊,你走錯路了!”司機師傅如何解釋他都不相信,後經打電話與家人聯繫見面才相信。“田野裡建起了這麼多蔬菜大棚,以前門口的那坑坑窪窪的小路變成了寬闊筆直的水泥路,雜草、垃圾不見了,亂搭亂蓋沒了,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真不敢相信,沒想到我們村也能變得這麼漂亮。”張友不好意思地說。

現在的各莊村集體經濟空前發展,發展經濟的各項配套設施正逐步完善。村裡爭取幫扶工作隊撥款29萬元,縣鄉協調1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924平方米的農機機庫一座,用於閒置農機的統一存放、養護,便於集中管理調度,提高農機的利用率,還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6萬元;爭取資金35萬元,建成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的育苗場一座,解決種植戶種苗需求,增加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建成淨化水廠3座,增加村集體年收入4萬元。目前每年村子整體有43萬元的收入,集體經濟在不斷壯大。另外村裡建成450平方米的新農村服務中心,便於村裡開展工作和群眾辦事。新農村服務中心成為黨員活動的陣地、民主議事的平臺、服務村民的窗口、農村文化娛樂中心以及涉農政策、市場信息、實用技術傳播中心。

抓好“三德”教育 盛開文明之花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村民們物質上逐漸富有了,更要在精神上要富有。張華提議在村民中開展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為內容的“三德教育”。例如結合開展的創建文明村工作,2016年黨支部就開展了“十佳”道德模範公開評選,公開表彰。這些模範代表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和愛戴,如不計報酬義務修橋補路二十年的郝慶方;義務捐款修路數千元乃至萬元的張站鳳、張自敬;無私傳授蔬菜大棚種植技術的陳廷啟、郝銀環等等;結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省級衛生鄉鎮創建,開展“美麗庭院”評比, 全村掀起了整治家庭環境、清理周邊亂搭亂建的活動,各家各戶房前屋後整理得乾乾淨淨,逐步實現了由“要我搞衛生”到“我要搞衛生”的觀念轉變。這些活動起到榜樣示範,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教育效果,現在的各莊村村風好、民風正、家風實,處處盛開文明之花。

踐行新時代 永遠在路上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張華任職以來,始終情為民系,利為民謀,把群眾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不辭辛苦,殫精竭慮,帶領兩委班子和全村村民共同致富,使各莊村這個昔日的經濟薄弱村變成了今日的經濟發達村,精神文明村。張華用帶領群眾致富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全村人的信賴和擁護,贏得了扶貧工作者的高度評價,贏得了組織上的充分肯定。各莊村先後獲得“目標管理先進村”。“先進基層黨組織”,“信訪管理先進村”等榮譽,張華本人也被選舉為“中共東海縣黨代表”、“縣人大代表”。

完成了基本脫貧目標,張華又為各莊村未來的發展思考著謀劃著。說起各莊村的明天,張華信心滿滿“實現脫貧目標,這還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一花開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繼續發展蔬菜日光溫室大棚,擴大至3000畝,大棚數量達500棟。完善道路、水利、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種植果品梨樹、桃樹、葡萄,把各莊打造成綠色無公害蔬菜、果品基地。建成田園採摘、休閒、餐飲、垂釣、娛樂等多功能合一的綜合性農業園區”。

我們堅信各莊村和偉大祖國一樣,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