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遇刺为什么会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风云一点通


让我们一起来推理下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为何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首先地方太敏感,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省的首府,而波斯尼亚省是奥地利刚吞并不久,而该省主要是塞尔维亚族斯拉夫人,此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日趋高涨,并于1911年成立秘密组织“黑手社”,顾名思义就是下黑手的社团,激进好战,结合狂热的民族主义,不想搞出点事都难。

其次,人太敏感,被刺杀的人是奥匈帝国储君,未来的帝国统治者,这对帝国来说绝对是不可容忍了事件。所以,6月28日刺杀事件发生,7月23日,奥地利就向塞尔维亚最后48小时通牒,塞尔维亚于7月25日几乎完全妥协,仅奥地利要求派官员参与案件调查,让一个主权国家无法接受,奥地利随即断绝和塞尔维亚的外交,并于7月28日对其宣战。

第三,两国的背景关系太敏感,奥匈帝国本来就是个大杂烩,里面诸多民族,此时大都表现出民族主义愿望,渴望从帝国中分离出来自治,尤其是帝国内好战的塞尔维亚族,其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统治和独立的塞尔维亚合并,而塞尔维亚背后是大斯拉夫主义的沙俄,而俄国于1894年和法国结盟,于1907于英国协约签订,英法于1904年同样签订协约,这导致三国协约。以奥地利为主导的奥匈帝国同样有帮手,即同为日耳曼人的德国,两国早在1879年就在俾斯麦时期就结为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盟,这就是三国同盟。而奥匈帝国之所以对塞尔维亚动手,就是德国在背后支持。


战争机器开始启动,沙俄见小弟塞尔维亚被欺负了,于7月30日开始总动员,德国则要求其12小时内必须停止动员,沙俄不予理睬,德国遂于8月1日向沙俄宣战!同时询问沙俄的盟友法国是否保持中立,法国没有明确答复仅含糊的说看情况。德国很恼怒,于8月3日向法国宣战!并于同一天入侵比利时,而英国于8月4日要求德国停止入侵比利时,德国不予理睬,遂英国对德宣战。

萨拉热窝遇刺事件就这样最终导致一战爆发,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哦。

我是历史小玩家,关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罗西小南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大概20年列强积累矛盾的总爆发,绝非是普林西普那1发子弹导致的世界大战。

19世纪最大的事件,就是德国的崛起。

曾经的普鲁士同意了德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

随后几十年,欧洲几个列强激烈争斗。

法德

法国本来是欧洲大陆的第一军事强国,并不把德国放在眼里。

结果,1870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连皇帝都被俘虏了,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由此法德成为直接的敌人,一山不容二虎吗!

当时奥匈帝国国王,就是茜茜公主的老公。


奥俄

沙俄明白德国不好惹,难以在西线继续推进,就选择在巴尔干地区作为突破口。

通过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沙俄将土耳其的残余力量彻底打出南斯拉夫地区。

然而,当时巴尔干还存在奥匈帝国的强大势力范围,该国直接吞并了波黑,同沙俄支持的塞尔维亚对立。

当时塞尔维亚在沙俄支持下,希望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包括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阿尔巴尼亚,马其顿。

但即便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胜利,在奥匈帝国的干涉下,塞尔维亚只获得了马其顿一部分领土,扶持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拒绝放弃波黑领土。

说通俗点,塞尔维亚只是沙俄的马前卒,背后是奥匈帝国和沙俄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争夺。

英德

英国奉行大陆政策,希望欧洲大陆的列强自相残杀,英国从中挑拨和干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然而,19世纪开始,德国实力越来越强,并且在全世界布局。

甚至,德国还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机会,在东亚的中国搞了一个殖民地,青岛。

英国迅速感到德国,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强大压力!

就德国来说,它的殖民地还很少,主要局限在非洲,同英法都有很大差距。

如果想要彻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德国就必须打垮英法,争夺世界的势力范围。

以上三大矛盾,决定了德奥阵营,必然同英法俄有一场决战,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时就欧洲大陆还说,法国陆军比较强,但仍然和德军有差距。沙俄军队虽多,战斗力和装备都很差。

如果单纯法俄同德奥对抗,基本必败无疑。

所以,英国的参战就是关键。


萨沙


其实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强国都基本处于老子已经生无可恋,好想出去打死个人,或者被人打死的火云邪神状态。因为欧洲王室长期的家庭伦理闹剧,各国之间都有点新仇旧恨需要彻底清理一下,否则念头不通达,影响修炼成仙。而且当时的现代国家似乎成长到了中二期,一幅世界无比黑暗,老子吊的一批的欠抽模样,嘲讽功能十分强大,各自给自己拉满了仇恨值,基本上确定DPS和治疗怎么输出都不会OT。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当时是中二少年的典型代表,即使到了二战也没脱离中二期。他们在之前的普法战争中狠狠的抽了法国佬一顿,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都给俘虏了。照理说该见好就收的,可他们偏不,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仪式居然跑凡尔赛宫去举行,把法国人的面子彻底踩进了泥里,却没彻底整死他们。

在之后的结盟运动中,因为老牌强国奥匈帝国和沙俄不和,他们选择了奥匈帝国,放弃沙俄,俄国佬一怒之下投了法国。在德国海军扩张中,他们又狠狠的扫了老牌霸主英国的面子,让一直老神在在玩孤立主义的英国非常想亲自下场抽人。他们就这样成功的在战前把仇恨值拉满,就等着两边开片,处于深度中二期的德国认为即使两边开片自己也能赢。但是为了保险,他们决定再拉一个盟友,这个决定让威廉二世悔恨终生,因为它的名字叫意大利。

法国

普法战争中被抽的死去活来的法国是不服气的,论中二谁能跟我比?他们脑补无数自己悲惨的经历,包括废柴流、退婚流、家族恩怨流等,但结果无一不是找到老爷爷,走上打脸流的套路。所以他们无比仇视比自己更加中二的德国,明明主角应该是我来着,可恨德国鬼子,打我骂我侮辱我,还在外面孤立我。于是他们也开始拉帮结果,找到了被威廉二世抛弃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且忘记了百年的恩怨,拉来英国。


奥匈帝国

话说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本来是一对好基友,但如铁的事实证明,他们只是“表面兄弟”。为了巴尔干半岛那块肥肉,他们果断的翻脸,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的行为让奥匈帝国愤怒不已。结盟运动开始后,俄罗斯对德国表示有奥匈帝国就没我的态度,也让他们觉得颜面扫地。他们觉得必须出去抽个人才能念头通达,至于到底抽谁则并没有想好。

沙皇俄国

尼古拉二世在战争开始之前是极其愤怒的,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TM书里那个哈姆雷特。自己拼死拼活的和奥斯曼帝国磕,好容易让保加利亚独立了。奥匈帝国不声不响的就把波斯尼亚给抢去,地盘都扩到自己家门口了,这是典型的我拿你当兄弟,你拿我当表弟啊!然后,自己的表哥威廉二世搞结盟,我就只是傲娇了一下下,他居然就选择奥匈帝国,不选择我,连表弟都没得当。我的人缘真的差到这种地步了吗?我们罗曼诺夫家族真的就这么被嫌弃吗?

于是这个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的中二少年彻底黑化,他决定报复世界,尤其是背叛自己的奥匈帝国和德国。他断然决定加入法国阵营,全然不顾家里已经打成一锅粥,反正就是大家一起死,额...这非常符合战斗民族的性格。


英国

作为装X界的资深大哥,英国佬一直表示哥已经和你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了,哥现在已经遗忘了失败的感觉,江湖人称温莎求败。好想找个狠人抽我一顿啊,不然老夫是在太寂寞了。

德国人多实诚啊,一听这话,好嘞您那,这就满足您的特别要求,在海外把英国佬的殖民地翻了一遍牌子。装X不成的英国佬一看,我擦,我就说说败火,你来真的啊?小法过来,以后哥罩你,谁敢动你哥就抽谁。

就这样他们各自组队开始了三三对战模式,可是轮刀开片毕竟不是打CS,大家都是贵族,不能像土包子那样上来就抽,开战需要理由的。于是他们开始了“你瞅啥?”“瞅你咋地?”“你动我下试试?”“动你咋地?”“你动啊?”“凭啥你让我动我就得动?”

小国塞尔维亚实在看不下去,上手就给了奥匈帝国一记闷棍,你不是要理由吗?给你!然后欧洲贵族们兴高采烈的开片,当然为了保持风度,他们还是会宣战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对奥匈帝国宣战,7月3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中二德国是痛快人,人狠话不多,8月3日又直接对法国宣战,就是要玩双线操作。英国佬觉得德国反正已经双线了,再来一线也无所谓,8月4日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就这样,欧洲就真的打成一锅粥了。不要问我意大利,讲抗美援朝你会在乎人民军的下落吗?

总结起来,萨拉热窝的那一枪虽然直接导致了战争爆发,但其实当时的欧洲已经充满了愤怒,各国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即使没有斐迪南大公被刺的事,早晚也得打起来。


历史吐槽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场惊天刺杀引爆了造成1000多万人丧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一战爆发,并不是因为斐迪南大公真的很重要,而是欧洲各大国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急不可耐的要开战,斐迪南大公的死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了各国一个合适的借口罢了。

为什么说斐迪南大公不重要呢?首先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曾经统治欧洲的神权、皇权日益衰落,发动战争再也不是国王、皇帝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近代欧洲每一场战争的背后并不因为某一人的私仇,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由国家大多数人推动而爆发的。“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宣战不是为了给斐迪南大公报仇,而是吞并塞尔维亚符合国家利益,如果在“萨拉热窝事件”中死的是一个别的奥匈帝国人,战争一样会爆发。

其次斐迪南大公别看身为皇储,实际上在奥匈帝国皇室中地位很尴尬。奥匈帝国本来的皇储是鲁道夫,他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的独子,就是著名电影《茜茜公主》中展现的那一家人,当然真实的皇室生活远没有电影描绘的美好,奥匈帝国皇帝一家充满各种矛盾,最终于1889年已经31岁的皇储鲁道夫自杀身亡,这事使得奥匈皇室成了全欧洲的笑柄。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为了稳定局势,降低影响,只能立马让自己的侄子、也是皇室中最年长的男丁斐迪南大公成为皇储。斐迪南大公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人,因为妻子身份低贱的问题使得他遭到了奥匈帝国贵族的抵制,最终斐迪南大公的子嗣被剥夺继承权,不能继承奥匈帝国,上面的皇帝不是斐迪南大公的爹,下面的皇帝不是斐迪南大公的儿子,你想想夹在中间的斐迪南大公是什么境遇。1914年斐迪南大公死的时候已经50岁,以后来的卡尔一世(末代奥匈帝国皇帝)为首的其他皇室成员已经长大成人,奥匈帝国已经摆脱了继承人匮乏的局面,对于直系成员十几人、旁系成员上百的奥匈帝国皇室来说斐迪南大公已经不重要了。

一战于1914年爆发只能说各国已经被逼到了不得不开战的境地。首先是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长期的军备竞赛让各国不堪重负,经济发展近乎停滞,各国国内随时会爆发大乱子。以当时代表国家实力的无畏舰为例,自从1906年英国海军造出第一艘“无畏”号战列舰开始,欧洲各国就开始争相上马无畏舰,在当时造无畏舰的花销和难度就跟现在造航母一样,这可是个吸金的黑洞,到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短短8年间英国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有52艘,这哪是打仗啊,完全是烧钱。

另外海军扩军了,陆军也不能省吧,各国数十万、上百万的青壮被征召入伍,德国、沙俄等国的常备陆军都超过百万。再加上新装备的制造研发、各种军事设施的建造,可以说当时各国的资源都在向军事领域倾斜,这样一来投入民生领域的资源自然少了,民众生活大受影响,在长期的军备竞赛中欧洲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也日益高涨,处在随时爆发的边缘,可以说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是当时欧洲各大国的选择。

除了各国都面对的国内压力外,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比如英国一直忌惮德国冠绝欧洲的工业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会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海军领域会超越英国,因此英国认为晚打不如早打,“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表面上一副和平姿态,暗中却怂恿法俄对德奥宣战。

再比如法国,自从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一直以这为奇耻大辱,时时想着报仇雪恨,只不过限于自身实力难以单独对付德国,多年来施展各种手段拉拢其他国家,有了沙俄和英国这两个强大盟友自然想开战。

再比如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以奥地利和匈牙利为主体的二元帝国,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民族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加起来都占不到总人口的一半,使得整个国家缺乏凝聚力,全靠哈布斯堡家族数百年的威望维持。但随着哈布斯堡家族对外战争的多次失利,越来越难以压制内部各势力的独立要求,奥匈帝国急需一场大胜来彻底解决巴尔干问题。

德国军事实力冠绝欧洲,觉得自己优势很大;沙俄长期需要法国的经济援助,不得不同法国站在同一立场。最大的问题还是欧洲各国对于自己庞大的军备过于自信,认为可以在军事冲突中轻易压倒对方,对于工业化国家全面战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贸然开启了“一战”这个地狱副本。

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杀,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短短的一个月间各国只顾着勾心斗角、准备战争,对于斐迪南大公的死根本没有人进行过专门调查,因此很多问题现在已经找不到打案了。比如在萨拉热窝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报纸为什么提前公布了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的详细行程,这为刺客制定计划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刺客第一次刺杀失败的情况下,当地的军警为什么没展开搜捕,给了刺客第二次动手的机会;比如斐迪南大公车队的先导车为什么拐错了一个弯,使得斐迪南大公的座驾正好停在刺客的枪口下。这些可能就是永远的谜题,咱们只能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当狗容易做人难


先说结论:斐迪南大公遇刺是偶然事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必然事件,原因是欧洲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一场大战来解决。所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发生后,欧洲列强彼此间作出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一、列强矛盾不可调和,一战必然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后发生的。当时,亚非拉各洲的殖民与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殆尽。

在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全球霸权,世界列强终于爆发了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前欧洲列强局势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阵营主要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组成。而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二、“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索,必然中的偶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为彰显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重视,前往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刺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开始了。而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一战主战场在欧洲,其中西线由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东线由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同时意大利在欧洲亚平宁半岛对抗奥匈帝国。其中,西线的战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争进程中,奥斯曼帝国、美国先后参战,中国也派出劳工。


三、战争结果惨烈,最终导致二战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一战后期,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 胜利,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高涨的革-命 运动,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战后各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


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激烈碰撞。种种因素的配合,导致极右派势力上台,终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人类史上最大战争!


对本答案有疑问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内留言。


大国之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看起来是一个发生在塞尔维亚的偶然事件,冲突双方涉及的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个国家。然而如果了解一战前欧洲的政治格局就会发现,大国之间早已经剑拔弩张了。

战前欧洲政治格局

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列强(主要是英法饿普奥五大强国)实力相当以致达成了相对的均势格局,被称为维也纳体系。截止到一战开战前,欧洲已经经历了将近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19世纪前半叶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19世纪中后期的两场战争动摇了这个体系。先是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沙俄战败。然后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普鲁士携战胜法国之威,统一了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样欧洲均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德国统一后,英法俄都感到了威胁。最初德国俾斯麦稳住了沙俄,然后他下台后,年轻气盛、目中无人的威廉二世得罪了沙皇,致使俄国先和法国结盟。英国先是和法国人结盟,然后通过法国人的撮合与沙皇结盟,这样一来协约国的联盟初见雏形。


巴尔干为何这么重要

看一眼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从柏林到巴格达,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一字排开。只有一小块条状地带横亘在这条链条上,阻止了东西两边的联系,这就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虽小,但处于德国与君士坦丁堡港和萨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间,对德国来说如鲠在喉。这些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把守着东方的大门……对于英国来说塞尔维亚是英国在东方财富的第一道真正防线。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或是被利诱加入柏林-巴格达体系,那大英帝国将很快感受到德国刺向东方的利剑。



巴尔干半岛在一战之前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领土。一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战火连绵,动荡不安,在崩溃的边缘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无力控制巴尔干地区。该地区民族主义兴起,独立出很多小国。奥皇认为维持那里的秩序和基督教信仰是他的神圣职责,想要把它的边界向东南延伸。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阻碍了塞尔维亚在该地的扩张,塞尔维亚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而奥匈帝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保加利亚,进而控制黑海西岸。

沙俄利益

而黑海是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几乎俄国一半的对外贸易都从那儿穿过海峡到达地中海。——从南部玉米种植区出口的谷物,到巴库附近油井出口的石油——都是通过黑海的港口运出去的。俄国不可能让任何其他大国获得巴尔干东部地区,继而主宰海峡。这无疑是往它的脖子上套绞索,扼住了俄国的经济命脉。

德国利益


1889年,在德意志银行的领导下,一群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从奥斯曼政府那里获得了一项特许权,建设从首都君士坦丁堡横穿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的铁路。这一协议持续十年后,到1899年,奥斯曼政府又批准了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即大家所熟知的“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这条铁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的亚洲内陆腹地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地区联系了起来。这样的铁路,一旦扩展到巴格达,再延伸到不远的科威特,将在欧洲和整个印度次大陆之间建立起一条价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这也是当时最高等级的世界级铁路。隐藏于这个项目后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获得潜在的石油供应,对此,英国当然会跳出来反对。

英国利益

在英国看来,德国人要修的铁路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柏林-巴格达铁路建成,这块生产数不尽的经济财富、海上军事力量根本攻击不到的巨大内陆疆土将统一在德国的周围。俄国与它的西方朋友——英国和法国,将会被这一屏障阻隔开。英国在埃及的利益处于德国和土耳其军队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内,并且两国军队从波斯湾可以直接威胁到印度。很快,亚历山大港和达达尼尔海峡将极大地加强德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



萨拉热窝事件点燃战争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本想使妻子享受到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但却没想到让她连同自己丢了性命。

当时欧洲兴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其实民族观念是一个非常晚近才兴起的概念,但是一经兴起,就被赋予了非常神圣的地位,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所属的民族看成是高于一切。塞尔维亚族的一个青年刺客,杀死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他就是从民族的立场出发,认为他们塞尔维亚民族应该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

就这样,早就为战争摆好的多米诺骨牌这么偶然的被这个塞尔维亚小伙子推倒。出事之后,德国也是出于盟友和民族上的亲缘关系,力挺奥地利。而相应的呢,俄国因为贸易通道将自己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所以它就非常同情和支持和他同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塞尔维亚,决定为他们撑腰。法国和英国作为盟友,为了抵制德国坚定地站在俄国这一方,随着奥皇对塞尔维亚宣战,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就此爆发。


达文有话说


你敢揍我斯拉夫哥们儿,我就揍你日耳曼兄弟!这句话说的真的是太好了,其实说到底,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更像一次大家族之间的内讧。

塞尔维亚所在的地区,我说他叫塞尔维亚的话,或许有人感觉摸不清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我如果说是南斯拉夫,很多人就会想起来了,没错。巴尔干半岛是南斯拉夫人集结地,好巧不巧的是,俄罗斯也是斯拉夫人,双方可以说是一种亲戚之间的关系,当然,巴尔干地区也认俄罗斯人做老大。

而奥匈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又是哥们儿,为什么二者都是日耳曼人,在这之前,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你说两个人是铁哥们儿,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

结果在这之前,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想要去挑战日不落帝国的权威,英国感到十分紧张,所以就和法国人沙皇俄国三个国家结成一体!这个时候沙皇俄国又和法国人,英国人有利益联系三者是结盟。

好,这个账我们就可以去算了,奥匈帝国我揍了斯拉夫人,结果斯拉夫人表示不服,就是你过来侵略,所以才搞得我们要去刺杀你这个斐迪南大公,然后奋起反击,这个时候沙皇俄国一看你欺负我小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我怎么能够容忍你干这种事情呢?接着集结军队要和奥匈帝国开战,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看,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开战了,那我赶紧得去帮我兄弟,后英国和法国人一看沙皇俄国被两个国家连起来揍,那赶紧去帮我的战友。

都这样,利益与利益之间的牵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蓄谋已久,反而有一些擦枪走火的意思。

你如果说二者之间的利益,最后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者是整个欧洲就像一个火药桶,只要一颗火星就能够把它点爆,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没有我这条说的准确。

但是毫无疑问,种族,民族之间的斗争是整个第一次和第二次说大战期间的主旋律,无法否认的是,种族之间的隔阂,不可能因为时间或者是因为利益而冲淡,反而可能因为新一代人的憎恨而不断加深,最终造成二者之间的仇视,甚至是刀剑相向。

所以处理民族关系永远都是国家的头等要务,国家不团结,你凭什么去强军富国?民族矛盾不处理,你这个国家就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

历史上死于此的,那多了去了,南斯拉夫,前苏联……


漩涡鸣人yy


如果你对一战前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稍有涉猎,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1868年奥匈妥协的产物-奥匈帝国,本身就蕴藏着分裂的基因:占总人口23%的日耳曼人统治着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多民族帝国,却又野心勃勃地对巴尔干半岛垂涎三尺;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凶手是塞尔维亚军方支持的民族主义分子),无疑给了好战的奥地利军方一个绝好的吞并塞尔维亚的借口。

可它面对的敌人,背后却站着一个同样对巴尔干有着同样野心的“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俄罗斯帝国。在权衡利弊、犹豫不决之际,德皇威廉二世发给维也纳的电报:“支持其对塞尔维亚的惩罚行动”,无疑给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一张可随意填写的空白支票,直接导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王国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后对其宣战。

威廉二世对奥匈的无条件背书,当然不光是基于德奥同盟条约,更是为了打击沙俄对欧洲的扩张和沙俄的盟友:英法两国对德国谋求重新划分欧洲利益格局、殖民地争夺的挑战。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工业生产力……均接近英法之和,可德国所能得到的资源、市场却远逊于英法,在这种种背景下,战争还能够避免吗?

1914年夏秋之间,在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总动员、最后通牒、宣战之后,在喧嚣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战争终于在东西两线、巴尔干同时打响了。而作为战争导火索的大公夫妇和刺客普林西普却很快被人遗忘了……


ralphyan


1914年6月29日时年33岁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维也纳附近享受温暖灿烂的阳光,周围的人群都穿着轻盈的夏装在公园里翩翩起舞,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人们开始朝着公园的露天音乐台围拢过去。在这里人们看到了一副布告,人们通过这幅布告得知:就在前一天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时茨威格心里隐约意识到这次刺杀事件将引起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场轩然大波。

时光倒流到前一天,这天是一个温和晴朗的星期天,同时也是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结婚14周年纪念日。这天他们来到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然而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只知道这天是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却兴许是忘了这天还是塞尔维亚人神圣的“圣维多日”。1389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骑士米洛什·奥比利奇以假降之计刺杀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塞特一世立即在战场上宣布继位并率军击败塞尔维亚人的反抗,此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历史。斐迪南大公的这一举动极大伤害了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感情,使他自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眼中的众矢之的。1914年6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这本来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奥匈帝国方面只需要督促塞尔维亚配合其惩办凶手即可,然而这一事件却阴差阳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什么会引发战争呢?即使开战不也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的事吗?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呢?事实上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最终点燃一战战火的导火索,而真正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则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日渐展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得越发明显:传统意义上的英、法两个老牌列强走上了持续衰败的道路,而崛起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却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本身就是通过普法战争踩着法国上位的,战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欧陆霸主地位的丧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国,因此在普法战争后德法矛盾成为了欧洲的主要矛盾。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了英国,随着自身国力的稳步提升德国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区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国已明确将在争夺欧洲霸权的同时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提上议事日程——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然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然而当德国这个后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时才赫然发现:几乎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英、法自不待言,甚至连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国少。在这样的局面下德国积极要求按现实国力重新分割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这样的殖民大国产生摩擦:当时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国存在殖民地的争夺,在摩洛哥和西非则同法国存在竞争。这一系列的竞争在一战前的30年间使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争夺殖民地的同时列强之间在经济上也构成尖锐的竞争关系,这一时期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爆发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爆发了关税战,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爆发了关税战,1905~1910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爆发了关税战。不过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英、德两国: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战全世界的比重为31.8%,而德国仅仅只占13.2%;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国则上升到14.3%。这一时期作为新兴强国的德国在海外市场上同老牌强国英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英国为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则有必要削弱德国。

德国为了争取到和自身国力相对应的殖民地和国际地位试图通过以加强军备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强国就范,当然这一时期致力于加强军备的并不只有德国,事实上列强都在积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德意志帝国刚统一时的兵力只有30万左右,到一战前夕德国陆军已增加到80万人,另外490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可以作为后备役补充;法国的人口少于德国,适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国的六成,然而法国通过征召殖民地军队和雇佣外籍军团使自己的兵力达到88万人,另有受训人员506万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沙俄拥有142万常备军,另外565万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这一新式战舰,英国随即宣布二对一的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应付,一时间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列强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猜忌,战争爆发的风险日益增长。

欧洲各国出于在殖民地、经济领域、军备竞赛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长开始纷纷寻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对抗竞争对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1873年德国鉴于同法国的尖锐矛盾而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皇同盟,然而这一同盟自缔结之日起就存在尖锐的内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俄国一直致力于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而奥匈帝国同样在这一地区存在利益,随着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关税战的爆发后俄国出于对被德、奥孤立包围的担忧而逐渐同德国的宿敌法国靠近,法国则不失时机地连续为俄国提供了多笔低息贷款——既争取到了俄国的好感,同时也借机控制了俄国经济命脉,使俄国不得不向自己靠拢。这样一来在欧洲就形成了德奥同盟和法俄协约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阵营。1882年5月20日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的意大利在维也纳和德、奥签订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集团至此正式形成。三国同盟和法俄协约都极力争取英国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国始终坚持传统的“光荣孤立”国策——不和任何国家或阵营保持固定的盟友关系,而是以超脱的离岸平衡手角色维持欧洲均势,然而随着咄咄逼人的德国对欧洲均势的破坏英国逐渐向法俄协约一方靠拢。在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对立的格局下每当发生争端时就不再只是直接的当事国的事了,即使是本来和争端并没多少关系的国家也不得不选择支持卷入到争端中的自己阵营的盟国,否则就要承担联盟瓦解而使自己陷于孤立状态的危险,所以即使是再小的争端都注定会扩大为双方所有成员国集体参与的大争端。

萨拉热窝事件尽管看起来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当事件发生后迅速向战争方向急速发展着,而这一趋势其实是极其难以扭转的——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的军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军事计划重视先发制人的优势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够的时间进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实上从一战起人类的战争形式开始和以前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从一战开始各国都执行了细致的军事计划——从命令下达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人员和物资都是严格按时间表自动地大规模运输,一旦下令中止将会使己方人员物资堵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己方中止对军队的动员而对方却没相应地中止,那么将使自己处于混乱的无防御状态,任何国家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理论上而言:除非各国同时宣布停止军事动员才有可能避免战争,然而事实上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毕竟人心隔肚皮,谁也不敢相信对方不会趁机对自己下手。

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未收到塞尔维亚方面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满意答复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48小时后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俄以援助身为斯拉夫兄弟的塞尔维亚为由下达了总动员令,而同奥匈帝国定有盟约的德国则在7月31日向俄国发出限其在12小时内取消动员的最后通牒。8月1日凌晨6点德国驻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复为由向俄国外交大臣递交了宣战照会,当天同俄国有盟约关系的法国发出总动员令,德国则随即对法国展开先发制人的打击并要求比利时准许德军通过比利时领土打击法国,在遭到比利时方面拒绝后德国随即展开了对比利时的入侵。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一直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挑战,英国随即于1914年8月4日23:00对德宣战。8月5日德军入侵比利时的列日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大战役正式打响,同一天门的内哥罗(今黑山共和国)对德、奥宣战,至此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被协约国收买而临阵倒戈,保加利亚则出于同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的矛盾加入同盟国。

当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时英国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威胁加强了自己的战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海军大臣丘吉尔征用了当时英国船厂正在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造的两艘新式战列舰。这两艘军舰价值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土耳其为筹措造舰费用几乎发动了全民捐款。然而英国方面在征用军舰后对赔偿问题只字不提,这令土耳其感觉自己受到了漠视——在英国眼中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额外的军舰重要。于是土耳其在接受德国一笔价值8000万马克的援助后于1914年11月正式向协约国宣战。随着土耳其的参战已使一战的战场由欧洲扩展到加里波利、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远东的日本试图趁列强混战的时机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于是以英、日之间缔结有同盟条约为由对德宣战,日军随即出兵占领了德国控制下的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诸岛屿,一战开始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日本的参战迫使中国也不得不考虑参战问题,否则日本就会借参战之机扩大侵华利益,但由于此时中国作为一个内部军阀混战的国家并没在一开始就介入战争。1917年4月6日一直在大西洋另一侧隔岸观火并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其贸易航线以及德国在墨西哥同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等原因对德宣战,美国的宣战使胜利的天平进一步向协约国方面倾斜,于是中国随即在1917年8月14日才正式对德、奥宣战,中国宣战后一方面废除此前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向欧洲派遣了30万华工支援协约国作战。除中国之外巴西、希腊、古巴、利比里亚、暹罗(泰国)以及一些中南美洲国家共计11国也受美国参战的鼓舞而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至此一战波及范围蔓延到全球各大洲。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借口,战争的借口永远比战争本身的进行更为重要。在当时如火药桶般的巴尔干半岛和欧洲来说,任何一个火星都会引发大战,斐迪南大公遇刺就是一个由头。战争已经准备完毕。枕戈待旦了。在公元1914年6月28日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塞尔维亚19岁青年普林西普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一枪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令枪。被他刺杀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的生命之火,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而一次世界大完全是由于几个大国的分赃不均引发的。斐迪南大公不过是个借口而已。一战最大矛盾就是德法矛盾,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法国与俄国矛盾也很神。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所以根据分赃协议。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英法的结盟让德国强烈不满。德国极其渴望这场战争,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结成同盟。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

在战前,欧洲几个大国是彼此仇视,说白了就是因为分赃不均引发的,法国永远铭记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耻辱。一直想给德国一刀、英国是欧洲的搅屎棍,他的希望是只要德国不 超过他一切都好说,但德国偏偏超过了他,沙皇俄国则认为黑海是他的,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奥斯曼帝国的悲哀在于,我还没死,你们却认为我已经死了,德国的抱怨是,我长大的时候,面包渣都没有,我要奥斯曼,你们给我,那我就结盟。当德皇在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的报告的时候,他高喊道:“1914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当时,普林西普在街角看见斐迪南大公夫妇。立即拔出手枪,就要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个青年人挥手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那个青年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刺杀事件以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行。法院于1914年10月判处普林西普20年有期徒刑。但普林西普在1918年4月死于狱中。

此次刺杀行为本来是一个热血青年的盲目行动。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姑且这样说),但他的行为却给自己的国家乃至世界带来了灾难。并成为列强借口发动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数百人万人为此而丧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