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事件”冷思考:減少醫患糾紛,先從完善複診制度開始

4月24日,仁濟醫院專家與患者發生衝突並被警方傳喚,此事在輿論場上引發了爭議。隨著警方公告以及媒體的還原(詳見上觀稿件:當事人憶“仁濟醫院專家被警方帶走”事件),多方均表示工作還有提升的空間。

不過,這一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卻不止步於此:如果就醫流程足夠完善、安保協調及時補位,醫患糾紛原本可以避免。

複診需要重新排隊嗎?

不少人在探討這一事件的時候,更關注事實發生的是非對錯,卻忽視了一根關鍵的“導火索”——就醫流程不完善。

我們來複盤一下最基本的就醫流程:

患者來到醫院,先去預診臺取一張掛號科室的小紙條,再拿著紙條去繳費掛號,掛號時一般會顯示就診時排隊的診號。掛號階段完畢。

接著,患者前往診室就診,按照診號排隊或者按專門的叫號系統排隊。患者按照先後次序接受醫生的診治。如果不需要拍片或者其他項目檢驗,那麼就診階段結束,患者拿著處方去藥房繳費取藥即可。

然而,不少疾病都需要醫生憑藉驗血或者CT等輔助手段予以確診,這就牽涉到關鍵問題——

患者在拿到檢驗結果之後,是否需要重新叫號甚至掛號進行復診?

根據實際經驗來看,非當日可出的檢驗結果需要重新掛號複診,而當日可出的檢驗結果一般是以“加塞”的方式複診。因此,很多患者拿著驗血單等報告單在診室門口等著,甚至不顧醫生正在治療其他人而進入診室,這種複診現象非常普遍,以至於“一人一診室”制度無法推行。

但是,這種“加塞”方式真的合理嗎?

記者查閱了上海市內多家三甲醫院官網上的“就醫流程”,給出的解決方案不盡相同。

“仁济医院事件”冷思考:减少医患纠纷,先从完善复诊制度开始

比如華山醫院的流程圖顯示,當日就診且完成檢查的病人可以直接複診,但沒有提及如何排隊複診。而仁濟醫院和同濟醫院的流程圖顯示,複診還需要重新掛號。事實上,許多在診室內發生的爭吵,正是基於這一排隊問題的不同認知。

“仁济医院事件”冷思考:减少医患纠纷,先从完善复诊制度开始
“仁济医院事件”冷思考:减少医患纠纷,先从完善复诊制度开始

當日完成檢查的病人無需重新掛號,是為了方便患者,但是其中複診的優先級需要進一步明確。複診患者是否需要重新排隊,或者比初診患者有優先權?如果院方在“就醫流程”上細化規定,或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醫生不該成為“出氣筒”

另外,醫院安保以及協調部門的“缺席”同樣值得我們反思。

醫生的本職工作是救死扶傷,患者本應與醫生站在一條戰線上。但如今醫患矛盾時有發生,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

醫生承擔了一些職責之外的工作。

比如,有患者錯過醫院規定的檢查時間,醫生只能勸說改日再來,然而患者卻因各類原因無法改日,只能苦求醫生甚至與之發生爭吵。此類事件恐怕不少讀者都親身目睹過。

眾所周知,當下優質醫療資源分配尚不均衡,“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的現象依舊存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引發一些患者及家屬的不滿情緒,這些負面影響往往可能直接發洩在醫生或其他病人身上。

醫生在就診過程中,還需要時常整頓就診秩序,這些瑣事往往會加大醫生原已繁重的工作壓力。

記者注意到,有網友拿天壇醫院舉例:“一樓電梯口一個保安,所有人員看過掛號單才可以上樓,上了樓所有人在候診大廳,診室走廊兩頭各有一保安,叫號叫到患者才可進入診室。”

保安在這裡起到了很好的患者分流作用,不僅減輕了醫生和護士的負擔,而且在衝突爆發時能第一時間介入,以免矛盾進一步激化。

中國醫師協會在聲明中也明確提到,在醫療機構內如果發生患者不遵守診療秩序的行為,首先應當由職能部門或安保部門協助維持秩序,以防事態擴大,這也是處理突發事件的一個基本原則,醫院相關部門在處理類似事件時不應當缺位。

試想一下,如果患者與醫生在矛盾爆發之初,就有安保及職能部門及時維持秩序,或者予以協調,或許醫患之間就不會發生肢體衝突。

無規矩不成方圓。輿論場上對這一事件持續關注,不僅關注其中的是非對錯,更反映出個體事件背後的規則模糊問題。理解和尊重固然重要,換位思考能避免很多摩擦,不過清晰的規則,能夠幫助公眾釐清各自的權利邊界,更方便從源頭上解決糾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