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司馬長史


當然是更加悲慘,毫無爭議。

1940年7月,在拿下波蘭,閃擊西歐北歐各國,特別是擊敗歐洲陸軍第一強國法國之後,希特勒集中力量對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發動猛烈進攻,代號“海獅計劃”。

不過德軍的進攻並不順利,由於德國海上力量薄弱,難以對傳統海洋強國英國發動有力挑戰,淺淺的英吉利海峽成為橫在德軍面前的天塹。

無計可施的希特勒只能寄希望於德國的空軍,能夠以猛烈轟炸摧毀英國的重要設施,使之喪失抵抗能力並最終投降。但此時的英國雷達系統同樣比德國先進,加上德軍誤炸倫敦時區,導致英國上下同仇敵愾,德國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首次遭遇了巨大挫折。

不過希特勒似乎並不在乎這些,因為很快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就調頭向東,向蘇聯發動了空前猛烈的進攻。

而蘇德戰爭的失敗也徹底地埋葬了德國法西斯。

看起來,進攻俄國是一個無比腦殘的想法,特別是有129年前拿破崙兵敗俄國的教訓在前,希特勒還要冒險一試,實在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進攻蘇聯而是繼續跟英國死磕,納粹德國的結局就會得到改變嗎?當然不會,不僅不會,德國還可能因為進攻英國而提前嚐到失敗的滋味,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進攻英國得不償失

德國之所以瘋狂地向外擴張,除了洗刷一戰戰敗的恥辱,重回世界大國地位,更重要的是為德意志民族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這一點上看,進攻英國就顯得得不償失。

在希特勒的眼裡,東歐的蘇聯才是德國的最終目標,蘇聯廣袤的黑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德國人夢寐以求的財富。也是德國縱橫歐洲稱霸世界的重要基礎,所以希特勒才會在《我的奮鬥》中將蘇聯列為德國的目標,並在1936年和意大利日本締結《反共產主義協定》。

但德國的地理位置太尷尬了,一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身處歐洲十字路口的德國,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

所以吸取一戰戰敗教訓的希特勒,在發動對外戰爭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避免重蹈一戰時的覆轍。

將反蘇反共定為德國的目標,一方面可煽動德國的民族情緒,拉高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另一方面可以迷惑西方國家。因為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讓資本主義世界元氣大傷,苦於市場經濟失靈的西方大資本家,害怕蘇聯對資本主義世界瘋狂的革命輸出,所以納粹德國的崛起很好的充當了隔離牆的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對希特勒的崛起不僅沒有橫加干涉,反而不斷默許和縱容。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甚至犧牲東歐盟友的利益,只求希特勒能夠迅速進攻蘇聯,好讓西方國家漁翁得利。

事實上希特勒也確實這麼做了,比如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距離蘇聯更近一步。

雖然礙於波蘭盟友的情面,英法選擇對德國宣戰,但西線幾乎無戰事,他們在等待著蘇德大戰的爆發,而希特勒的回馬槍將他們戳了個透心涼。

對於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當然是最終目標。但是蘇聯太大了,不可能像波蘭一樣一擊必殺,所以希特勒不想在蘇德鏖戰的關鍵時刻,被西方國家落井下石。

橫掃西歐大陸,可以免除後顧之憂,而且淪陷國雖然不能為德國提供所需的石油等戰略資源,但可以大量供應青壯年兵員。

而在西歐大陸全境淪陷後,英國的離岸平衡手徹底破產,在歐洲大陸也失去了戰略著力點,無力阻止德國在西歐大陸的擴張,所以英國是否被征服顯得並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在敦刻爾克撤退後,希特勒多次向英國表示:只要英國不與德國為敵,並主動歸還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殖民地,雙方就可締結和平條約。

不過此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並不買賬,因為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以及先進的雷達等科技,足以應付德國的瘋狂進攻。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大洋彼岸,美國正以各種方式對英國進行支援,不列顛之戰看似是德國和英國的戰爭,實際上英國的背後是美國的高大身影。

所以希特勒如果死磕英國,不僅無法達到戰略目標,還會損失大量有生力量。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在西歐大陸沿岸修築了長達2000公里的大西洋堡壘,並將主力調往東線,對蘇聯發動猛烈進攻。

2、蘇聯從不安分守己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存在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噩夢。

特別是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時,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不僅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反而大量引進資本主義世界人才,綜合國力迅速膨脹。

而國力膨脹的蘇聯,是註定不會安分守己的。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長期受資本主義世界的圍堵,迫切需要以輸出革命的方式保障蘇聯的國土安全。

此時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列寧去世後,對列寧的理論進行了一系列修正,最終形成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蘇聯用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完成工業化,使蘇聯在1937年綜合國力就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納粹德國已經崛起,蘇聯的戰爭威脅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樣開始謀劃蘇聯的未來。

斯大林最初的設想是聯合英法遏制納粹德國的崛起,但此時正值英法綏靖政策的高峰,兩國對斯大林的提議嗤之以鼻。而在蘇聯心灰意冷時,納粹德國為消除橫掃西歐時的後顧之憂,於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此協定將蘇德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分,在消除德國西進的後顧之憂的同時,也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而蘇聯的備戰方式與他國明顯不同,除了通過血腥的大清洗運動剪除異己,增加斯大林的個人權威外,蘇聯還在國土西部的北冰洋到黑海沿岸修建了長達2000多公里的永久國防工事,即“斯大林防線”。

而這還遠遠不夠。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於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一戰時期失去的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

1939年11月,為增加革命聖地列寧格勒的縱深,蘇聯大舉入侵芬蘭,在付出異常慘重的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

1940年3月,蘇聯紅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

1940年6月,蘇聯出兵羅馬尼亞,奪取比薩拉比亞地區。

通過瘋狂的領土擴張,斯大林將蘇聯國土平均向西推進200公里,並在新的邊境修建“巴甫洛夫防線”。

而蘇聯的野蠻擴張,自然激怒了希特勒。特別是羅馬尼亞,作為納粹德國的重要盟友和石油產地,斯大林的做法無疑觸碰到了希特勒的底線。

而且蘇聯的野蠻擴張讓希特勒認識到,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因為一個異常強大的德國,對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極端不利,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所以希特勒先下手為強,是德國在當時條件下做出的最正確選擇。如果死磕英國,德國不僅要面臨美國和英國的長期消耗,更有可能被蘇聯渾水摸魚,屆時納粹德國的失敗將會大大提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希特勒當時如果沒有進攻蘇聯的話,那他的結局想必也是好不到哪裡去的。

在經過多年的積蓄後,德國積累出了強大的戰爭實力,所以在實力達到足夠強大後,德國人開始攜帶著他們強大的鋼鐵洪流,對歐洲各國發起了致命的衝擊。


在歐洲的戰場上,德國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力量,很多國家在他們的兵鋒所指下,不是被打垮就是馬上向他們投降,一時鋒芒無人可以阻擋。

德國沒有集中力量打英國的關鍵原因

不過在打英國的時候,他們卻遭遇了不少的問題。

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同的,英國是一個的島國,和歐洲大陸有著海峽的阻隔。

如果是尋常的歐洲大陸國家,希特勒還可以直接指揮陸軍一路碾壓過去,但是因為他們的海軍力量實在不是特別優秀的原因,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空軍力量來對付英國。

而空軍攻擊終究是無根浮萍,所以面對著英國這個老牌強國,希特勒一直拿它沒有辦法。

而且當時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打下英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英國在當時的世界上雖然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富國,但他們的強盛主要來自於他們龐大殖民地不斷對他們國家本土的輸血供應,正是依靠著那些龐大的殖民地,他們才擁有了那麼強盛的國力。

要是僅僅只打下他們本土、沒有打下他們其他殖民地的話,對當時迫切需求資源的希特勒來說,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因此現實中,希特勒並沒有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英國身上,而是在佔領下波蘭還有橫掃歐洲戰場後,集中大多數力量進攻了蘇聯。


蘇德開戰前蘇聯的狀況

在德國和蘇聯進行開戰之前,德國和蘇聯展開過一段時間短暫的合作。

在1939年的時候,波蘭就是在他們兩頭餓狼的合作下被撕碎成兩半的。

而在打下波蘭後,德國開始把重心轉移向了其他歐洲小國,對他們展露出了兇惡的光芒。

那個時候蘇聯雖然制定過大雷雨計劃這樣防備、針對德國的軍事計劃,但是在看到德國把所有重心都放在歐洲本土、對自己幾乎不可能造成什麼威脅後,他們就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並沒有部署相關的軍隊對德國進行防備。

然後繼續把重心集中在了國內工業的建設以及對政界、軍界人士的大清洗中。

在30年代的時候,蘇聯內部爆發了長達數年的大清洗,蘇聯的軍隊在這場大清洗中受到了狂烈地衝擊。

不僅大量的高級將領折戟其中,許多優秀的中下級將領也在那場清洗中被滌盪得差不多一片空白,受此影響,在德國對蘇聯開戰的時候,蘇聯失去了眾多對抗德軍的優秀將領。

如果希特勒全力攻打英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沒有去攻打蘇聯,而是把重心一直放在歐洲本土以及英國等國家身上的話,那蘇聯最開始應該是沒有足夠能力在德國陷入僵局時對德國倒打一耙的。

但是如果德國在歐洲本土的作戰持續得太過於長久、蘇聯的實力也恢復得差不多的話,以蘇聯在大雷雨計劃中表露出來的意圖,他們絕對有可能在德軍與英國等國家作戰激烈的時候,給德國的背後狠狠地來上一槍。


那個時候,在前後受到夾擊的情況下,德軍必然遭受到慘敗。

而如果是進攻蘇聯的話,德國原本是擁有著很大勝算的。

歷史中他們之所以會戰敗,是因為他們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間,在蘇聯雨勢最大、道路最泥濘的時間段裡進攻了蘇聯,使得自己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還有沒有準備足夠的棉衣抵禦蘇聯的嚴寒以及美軍的加入攪局,最終才使得德軍在蘇德戰場中遭遇了那麼巨大的失敗。

不過如果能避免這些問題的話,他們取得勝仗的幾率還是要比全身心投入在歐洲戰場中大許多的。

而且蘇聯國土遼闊、各方面的資源充足,也符合希特勒的戰略需求,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希特勒攻打蘇聯都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行將踏錯罷了。

所以說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繼續攻打英國的話,以他們海軍實力的薄弱,他們很難取得想要的成就,當時英國的本土也無法達到他們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如果等到蘇聯的軍事實力恢復過來的話,他們也將可能遭遇到兩面夾擊的危險處境。


孤客生


從當時的態勢看,希特勒進攻蘇聯,一是時機太好了,當時蘇聯在轟轟烈烈的搞肅反,將近200個師長被殺了四分之三,往上的將軍元帥殺了大半,連戰略大師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都被幹掉了 往下的下級軍官更是殺了不計其數,再晚幾個月,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都被幹掉了。衛國戰爭初期蘇軍的迅速潰敗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高級指揮員都是從團營級直接提拔,沒有任何戰役級的指揮經驗。第二,當時雖然蘇德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都是各懷鬼胎,誰也不信,之所以戰爭初期,蘇聯軍隊上百萬被俘,就是因為蘇聯當時在蘇德邊境突出部集結了幾百萬的軍隊,這隻能解釋為隨時準備入侵德國,只是蘇聯當時軍隊內部還沒有完成調整。所以對於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大本營來說,他們當然希望全力拿下英國,但此時此刻,如果不對蘇聯動手,將來會後悔莫及。但是德國還是低估了蘇聯的戰略縱深和戰爭能力,如果蘇聯沒有這麼大的戰略縱深,經此閃擊,恐怕早就被平推了,法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啦啦啦啦啦QWERTY


1940年6月,德軍擊敗西歐諸國,昔日的歐陸強國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人在偌大的歐洲儼然成了“孤家寡人”。

半途而廢的“海獅計劃”,望著天塹般的英吉利海峽,元首隻能望天興嘆!

剛開始,希特勒是感覺英國人可能會“跪下”的,畢竟昔日英法的綏靖政策才給了他打敗歐洲的勇氣,如今,法國人已經下跪了,英國人應該不遠了。

令元首沒有料到的是,英國換了個丘吉爾首相,不僅通過激情昂揚的演說鼓舞了英國人的士氣,還組建了戰時內閣,進行了全面戰爭動員,逼迫英國人投降已經不可能了。

結果,等到希特勒決定入侵英國,法國人都投降了快3個月了,而對英國人的戰爭還沒開始準備起來。

本來,飄飄然的德軍將領們覺得:空軍負責掩護,海軍負責渡海,把強大的德軍一路運過英吉利海峽,士兵們就可以上岸廝殺了,不用多久,英國就能被拿下了。

可能,將軍們對地理、環境等等知識並不懂。

等到科學家們把詳細的海峽海流和潮汐的情況給元首和將軍們講清楚、說明白,大家就懵逼了,元首才明白渡海作戰沒那麼簡單。

更要命的是,轉眼9月了,馬上隨著海流變化,英吉利海峽的風浪會變得特別大,根本不適合登陸作戰。

沒辦法,經過激烈的爭吵,大家還是決定先取得制空權再說,只要打掉英國人的制空權,剩下的問題就不難了,只是需要時間去準備相應的海軍力量、設備、船隻以及登陸部隊。

但令希特勒意外的是,雖然德國陸軍在歐陸上所向無敵,但是面對相對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空軍,德國空軍的表現並不讓他滿意。

在幾次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損失慘重,大批護航的戰鬥機和對英國進行轟炸的轟炸機被擊落,每一次,能夠順利返航的飛機越來越少,德國始終沒有掌握英國上空和海峽上空的制空權。

而一次英國空軍對德國柏林的大規模轟炸,則給希特勒和德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震撼,這幾乎使得希特勒感到絕望:英國人的空軍竟然在第三帝國的打擊下越來越強……

隨著雙方空戰的頻次加強,從荷蘭、比利時到法國的西歐沿海的許多港口也遭到了英國空軍的轟炸,損失慘重,不僅使得大批用來準備登陸作戰的船隻和裝備被毀,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也只能停滯下來。

雖然德國已經準備了25個師用於未來的登陸作戰,但是一直無法取得海峽的制空權、沿海港口和大批船隻被破壞,這使得已經定案的海獅計劃被不斷延遲,最終流產。

當然,除了海獅計劃,德國人還擬過一個“大陸方案”,就是佔領地中海上的要道:直布羅陀和蘇伊士運河,掐斷英國人的海上生命線。

但德國人要佔領直布羅陀,必須經過西班牙,因為各種因素,佛朗哥保持了戰爭中立,這條路就斷了。

至於蘇伊士運河,因為德國海軍壓根就繞不進地中海,畢竟當時的大英帝國海軍還是一支遍佈全球殖民地的世界性海軍力量,而意大利的海軍是壓根打不過在埃及的英國海軍的。

這個大陸方案也基本上沒戲。

如果接下來繼續強攻,那基本上就是繼續沒完沒了的空戰和空襲,這對德國人來說,幾乎就是漫長的煎熬。

至於德國海軍,根據他們的估計,要對抗英國海軍,至少得1944年才能準備好。

而到了那時,黃花菜都涼了。

此時都快1941年了,美國人不會等,蘇聯人也不會等。

對於希特勒來說,向東搶先消滅蘇聯,鞏固實力和後方,然後在美國參戰前就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英國人到時自然也就跪了。

這也逐漸成了希特勒唯一的機會選項。

但無論如何,第三帝國還是在顯赫一時之後,迅速滑入了失敗的深淵。


雲中史記


縱橫認為繼續打英國並不是明智的,相反瞞天過海去打蘇聯這個計劃非常成功,今天,我們來腦洞一下,如果德國沒有入侵蘇聯,希特勒會怎樣對待英國!

希特勒可能壓根就不想和英國全面開戰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接受了法軍的投降,整個西歐大陸都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而英國也是經歷了不小的挫折後被完全驅逐出歐洲大陸,事實證明當時的德國完全達到了巔峰狀態,從希特勒對外用兵以來,德國未嘗一敗,氣勢的囂張,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匹敵。

大概是希特勒本人也未能想到,擊敗波蘭和法國竟然這麼順利,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勝利背後,卻是德國最高決策間的隨意性,希特勒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完全沒有一個既定的國家級戰略。

在擊敗法國後,德國陷入迷茫,到底是繼續攻打英國,還是攻打蘇聯。

其實,希特勒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就描述過,德國要以劍犁地,用德國的劍為德國謀取發展的空間, “德國要想實現健全的領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歐洲的本土能夠獲得新的領土。“在希特勒看來,東歐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資源,“不管怎樣, 要繼續向東突進。必須把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劃掉”,這就是希特勒的態度。

在希特勒的演講中,這樣的話隨處可見,只要將東歐和俄國控制,德國必然能夠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德國想要繼續向東擴張,必須幹掉身後的法國,如果不能幹掉法國,德國將腹背受敵。

德國的“海獅計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幹掉法國後,在很多人看來,就應該是希特勒對英國作戰的時候了,為此,德國還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作戰計劃,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簽署制定海獅計劃,到7月31日決定以空中攻勢為主,一旦空中打擊完成,然後再實施登陸計劃。

實際上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真正的想要和英國全面開戰,希特勒曾表示:“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 英國就會分崩離析, 但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德國人流血得到一些勝利, 但獲得實惠的是其它國家。”

因此,德國極力的想要拉攏英國,然後雙方達成同盟關係,在這方面希特勒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希特勒認為,德國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霸權國家,是一個歐洲大陸霸權,而沒有在海軍上和英國去競爭,實際上就是要給英德合作留有餘地,希特勒的想法是,戰後的世界還是英國的,歐洲大陸則是德國的。

如果英德戰爭全面爆發,那必然是雙方都沒有好處,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希特勒對德國的預判還是很準的,丘吉爾堅持要打,英國雖然勉強贏得了戰爭,卻淪為了二流國家。

正是因為希特勒看中的這一點,德國在發展的時候,注重的是陸軍和空軍,而並非海軍,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沒有一艘航母參加到戰鬥中,主要是以潛艇搞一搞貨船。

繼續攻打英國,對於傳統陸戰德國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德國海軍根本就沒有登陸英國作戰的實力,海獅計劃,說白了就是一個恐嚇英國計劃,只要妥協,繼續綏靖德國,那麼,至少短時間內,德國將把全部的精力對準蘇聯。

如果以上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就能夠看出希特勒的思維方式出來了,他明知登陸英國作戰計劃不現實卻依然進行不列顛空戰目的就是有兩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恐嚇英國外,還有另一個圖謀就是“聲西擊東”,麻痺斯大林,給蘇聯放煙霧彈,讓蘇聯誤以為,德國在和英國對戰期間不可能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當時,英國已經得到了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並且發消息給斯大林,斯大林呵呵一笑,英國佬好狡詐,想要蘇德開戰然後讓英國擺脫戰爭,門都沒有,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自以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對付英國,登陸作戰是low的做法,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靠的是吸殖民地的血才能夠強大,即使德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付出巨大的代價攻佔了英倫三島,於德國又有什麼益處。

兩棲作戰對於德國這樣的傳統陸戰國家來說並不擅長,希特勒貿然發動作戰必然是極大的冒險行為,因此對付英國縱橫認為還是以封鎖戰略比較靠譜,硬拼對德國沒有好處。


史論縱橫


上午有個人在我的文章裡留言,說二戰的時候英國也是島國,四面環海,還是海洋霸主,結果是讓德國困住出不來家門......

看來得普及一下常識了。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歸根結底都是輸在了英國海軍的手裡。給我留言的朋友是搞反了,不是德國困英國,而是英國困死了德國。英國,是當時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而它的第一,體現在海軍。而決定一戰勝負的,不是陸軍,不是坦克,而是海軍、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就是被困在歐洲中央,被俄、英法美,東西兩線夾擊。德國佔據的資源,只有中歐的那一點兒:煤、鋼鐵、糧食......中後期,德國食物短缺的極其嚴重,這個咱們都能想象的到。而英國掌握著海洋,它可以通過船隊,把全世界的資源拉到自己這裡,以維持戰爭。德國沒有制海權,它沒有商船能從其他的地方拉回來物資。

在德國,食物短缺,物價飛漲,有錢也買不到吃的。而在參戰國中,生活條件最好的是法國。它的食物非常充足,甚至沒漲價。這在戰爭中是極其罕見的。就是因為它和英國是盟友,有制海權,可以全球拉回來物資、軍火、糧食。

二戰也是一樣。德國雖然擊敗了法國,但是制海權依然掌握在英國的手裡。德國海軍遠遠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

是英國海軍把德國死死的封在了中西歐。不是德國困英國。

當時希特勒佔據了德國、法國還有波蘭、捷克、羅馬尼亞這些地區,這些地區的資源在他的手裡。可是英國掌握的是全世界的資源啊。美洲、亞洲、非洲的資源通過龐大的船隊源源不斷的運回國。不斷的為英國補血。

所以也有人說,即便後期美國不參戰,英國最終也能戰勝德國。就是這個道理。希特勒佔據了半個歐洲的資源,丘吉爾佔據著大半個地球的資源。就是這樣耗下去,也把德國耗幹了。我們看戰爭的進程也是這樣,由於能及時的補血,在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皇家空軍最後也已經能打敗德國空軍。為啥能打敗?飛機足夠多是關鍵的原因。為啥飛機夠多?前提是資源充足。

德國依靠潛艇的狼群戰術想掐斷英國的航道,切斷英國的血管。而且潛艇是一款性價比非常高的武器,剋制一條潛艇,需要30艘水面艦船。但英國就是能拿出30比1的水面艦船,最終挫敗了德國潛艇部隊。英國人為什麼這麼闊氣,能拿出這麼多軍艦?還是資源充足。

我們讀一戰二戰的歷史,總是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英軍、美軍有著大量的飛機、大炮、食物......這些東西哪來的?為啥德國沒有?答案就是海軍、海權!制海權,制的是全球的血管和資源。

二戰初期,德軍的重點在西線,就是要打服英法。所以說咱們這個問題本身是有明確答案的,德國本來就是在繼續打英國,結局也很明顯:打不動。

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海軍。英國掌握著制海權,德國無法登陸打到英國本土,然後還有我上面說的,英國能從海外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慢慢打到空軍崛起。德國當時的局面是陸軍使不上勁,海軍差距很大,空軍已經處於下風。

然後就是資源,英國的資源遠大於德國的資源,再這麼熬下去,德國必輸。

希特勒想戰勝英國,想把戰爭維持下去,就必須再有更多的資源。而上哪找資源呢?蘇聯!消滅蘇聯,擁有蘇聯的廣闊資源,然後再回頭消滅英國,這是希特勒的打算。

我上面說德國是輸在了英國海軍手裡,就是這個原因:如果沒有英國海軍,德國就會戰勝英國。如果德國事先戰勝了英國,希特勒依然會再打蘇聯,但到時候就是英法德三軍聯合進攻蘇聯了。而不是後來的局面,英國越打越強,德國扔下西線,又掉頭跑到東線去打蘇聯,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

實際上我覺得希特勒恐怕是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最光明正大的侵略者了,因為他的野心都寫在著作裡:我的奮鬥。他在書裡說的明明白白:老子出獄以後,要想辦法先當德國的元首,然後搞好經濟,然後消滅猶太人,征服英法,征服蘇聯,然後跨海征服美國。書寫完了,公開發表、出版。他以後每一步都是按照原計劃進行,都是提前十幾年告訴了大家。

他打完英國是必然要再打蘇聯的。是英國的海軍打亂了他的計劃,讓他在沒征服英國之前就先開始打了蘇聯。

鋪墊了這麼多,現在咱們可以假設回答問題了。

希特勒的計劃是征服英法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再掉頭去打蘇聯。這是必然的。而蘇聯那邊,斯大林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是必然瞭解希特勒的心思的。所以,蘇聯是不可能任由希特勒去征服英國的。

希特勒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怎樣?結局就是:蘇聯必然在他背後下手。

這也是後來德軍掉頭再打蘇聯的另外一個原因,希特勒醒腔了。當時蘇聯已經佔領了半個波蘭,並且跟南斯拉夫這些國家已經聯手,勢力堵到了德國背後。如果德軍繼續進攻英國,他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法國沿海,後方空虛。蘇聯組織300萬部隊推過來,德國直接就亡國了。

這裡面最狗血的局面就得是德軍登陸英國本土。要是德國經過激烈海戰,把精銳的裝甲部隊運到英國登陸,然後斯大林在背後派部隊再打德國......那可熱鬧了。德國人站在英國海邊喊:放我們回去!打半路,國家沒了。

希特勒的情況是在西線,越跟英國耗,東線的蘇聯就越危險。


銳視覺何老師


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在短時間內是難以被毀滅的。
(希特勒)


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作為戰敗國,德國不得不同意《凡賽爾條約》,德國的大國地位也一落千丈,國內經濟也是一塌糊塗。

於是德國境內,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思想開始氾濫,作為從底層人士起來的希特勒,很快就俘獲了德國民眾的的心聲。

希特勒本人,是一個很有感染力的男子,有著高超的演講技巧,學識豐富,政治能力很強。普通的德國軍官,大學生,小業主都被備受他的感染。此時,迷茫的德國民眾,急需要這樣一位領袖,來帶領自己。
(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


很快,希特勒統一了德國內部,以其個人的絕對權威,鎮壓反對黨。從此,在德國內部,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跟希特勒對抗的。

在德國國內,西昌的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承諾,讓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牛奶和麵包。這是以前的魏瑪共和國,所沒有做到的事情。德國經濟的復甦與穩定,讓希特勒在德國穩固的站定了腳跟。

德國人民不會背叛希特勒。

在國際形勢上,希特勒開始模仿凱撒大帝,拿破崙,渴望建立一個以納粹德國為核心的、統一歐洲的歐羅眾合國。

一開始,英國法國由於自身國內的的問題,抽不出太多精力來遏制德國的崛起,同時也想著借用德國崛起的機會,來遏制自己的敵人。於是各懷鬼胎的英國法國,都默認對德國的行為採用綏靖政策。
( 綏靖政策的頂峰 慕尼黑會議)


就這樣,希特勒憑藉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德國崛起的工作,完全擺脫了,《凡爾賽條約》帶來的不利影響。

最終,希特勒利用自己擁有坦克的優勢,發動閃電戰,從1938年3月開始,一直到1940年四月,大概兩年的時間,希特勒就已經佔領了歐洲所有的大陸。

放眼整個歐洲,英國和蘇聯是最大的威脅,其他國家不過是純粹的附庸而已。這種壓倒性的優勢,是遠遠強於拿破崙的控制的。
( 二戰歐洲戰場圖)


所以在歐洲地區,只要希特勒和蘇聯,英國,保持三足鼎立的狀態,再採用合眾連橫的措施,就會逐個擊破英國蘇聯,最終實現聯合統一的帝國夢想。

但在面對英國,蘇聯的形勢中,希特勒太過於急功近利。

德國將英國的勢力,徹底趕出了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本土在英格蘭海峽之外,而德國的海軍力量有太過於薄弱,難以徹底征服英國。

因而,希特勒開始運用外交手段,迫使英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但英國對遠在東歐的蘇聯抱有幻想,企圖兩國聯手,合力壓制德國。

希特勒對此心知肚明,既然奈何不了英國,那就征服蘇聯,讓英國徹底死心。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蘇聯地大物博,德軍的進攻,只會讓自己的戰線越來越長,最終失敗。
(俄國有歐洲憲兵之稱)


假如希特勒聯想到拿破崙失敗,或許就不會這麼草率了,畢竟俄國,蘇聯,歐洲憲兵的名號也不是白來的。


歲七夸父




英國曾經是世界霸主,雖然本土面積不大,但厲害的是全球都有殖民地,靠殖民地地支撐讓“日不落帝國”獨步全球。

英國軍隊實力不錯,最強的還要數海軍,如果英國海軍稱自己是歐洲第二,那麼沒有哪一個國家敢稱“歐洲第一”。

希特勒雖然有兩套計劃,進攻英國就是其中一套計劃,但希特勒最終還是選擇了入侵蘇聯,結果是戰鬥民族拖住了德國戰車,德失敗而歸。有人問,如果希特勒不打蘇聯,而是直接打英國會怎麼樣?

如果德國全面攻打英國,失敗的概率更高



英國作為老牌強國,底蘊非常深厚,絕對是德國的勁敵。

德國強攻英國,失敗的概率非常高,因為在海上英國人更擅長,德國強的是陸軍。用自己不擅長的海軍去強攻海軍優勢突出的英國,德國人只要沒瘋就不會做這件事。

就算英國海軍發揮失常,被德國擊敗,英國的陸軍還是可以抵擋一二的。非洲戰場,早期德國人厲害,後期還是英國人佔了優勢,這說明英國不僅海軍強悍,陸軍也不孬。

再放大我們的思維,做一個假設,如果英國完全敗給了德國,德國控制了那片並不大的土地,資源也不是非常豐富,那麼德國打英國的意義在哪裡?



事實上,德國有進攻英軍的計劃,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擋,德國陸軍過不去,海軍又打不過,只好發動空軍進行空襲。但,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並沒有占上優勢,因此速速戰勝英國,幾乎沒有了任何可能。所以,德國才開始大規模進攻蘇聯,妄圖快速收拾了蘇聯,回頭再來收拾英國。

德國如果不打蘇聯,而是全面攻打英國,那將是下策中的下策,英國地方不大,是個孤立的島國,而且海軍實力還不俗,打英國意義實在不大,和希特勒的大肆擴張戰略,完全不符。

如果德國打英國,蘇聯很可能抄了德國的後路



德國全面攻打英國,會給蘇聯一個機會,一個趁勢擴大的機會。蘇聯對於土地擴張是有野心的。無論是對波蘭地侵入,還是開展蘇芬戰爭,或者對羅馬尼亞油田地喜歡,都說明蘇聯已有準備,早就虎視眈眈了。在德國和蘇聯開戰前,蘇聯早已在磨拳擦掌,因為斯大林已經料定和德國有一戰。

因為德國軍事實力突出,而資源卻又不足,烏克蘭的糧食,北高加索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都在吸引著德國前來。斯大林其實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是防禦德國,二是蠶食周邊,甚至抄德國後路(如果德國全面進攻英國)。

德國如果全力攻打英國,蘇聯會毫不猶豫地抄德國的後路,戰鬥民族不會放棄這個絕佳的機會。因為德國一旦戰勝英國,回頭要對付的一定是蘇聯,與其這樣,蘇聯不如攻打德國,讓德國兩線作戰,疲於應付。



德國希特勒不傻,早就看出了風險和機會,攻打英國實屬不智,攻克蘇聯才是大道,不僅要攻,而且要快速攻下,一旦進入膠著狀態,德國耗不起,蘇聯會獲勝。

最後,希特勒攻打蘇聯的失敗,有自然的原因,比如雨季限制了德國的車輪,寒冬凍慢了德國人的行動;也有人為的原因,蘇聯人民堅持戰鬥,從不放棄。

當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德國其實已經不可避免地要失敗了。

希特勒高估了德軍,也低估了蘇軍。

如果德國全面進攻英國,希特勒可能會面臨下課的命運



如果德國全面進攻英國,非常難以攻克,而蘇聯會在後面抄後路,這種情況會將德國拖入泥潭。

一旦德國的擴張之路陷入泥潭,希特勒的支持度就會下降,支持他的民眾會減少,德國的容克家族們也不會再支持希特勒,希特勒不下課都難。

希特勒有其他辦法嗎?其實,基本沒有,整個國家都在為戰爭服務,希特勒的主張就是建立強大的德意志,如果不打英國或蘇聯,想安穩度日,希特勒的存在就沒有了意義。

德國其實走入了戰爭慣性,停不下來,一旦停了,各種社會問題就會湧現,失業劇增,靠戰爭拉動的經濟會大幅減少,但,如果能戰勝蘇聯,一切就會改變。所以,希特勒瘋狂進攻蘇聯,沒想到蘇聯成了他的掘墓人。



如果希特勒全面進攻英國,久攻不下是一定的,蘇聯抄後路基本會出現,那麼希特勒下課也就快了。


藍風破曉


假如二次大戰德國不進攻蘇聯,過幾年後等斯大林完成對蘇軍的裝備換代及指揮機構的更新(蘇聯內部肅反清洗使軍隊一大批有指揮經驗的將帥被處決,很多部隊指揮員由政治軍官充任,缺乏實際指揮能力),斯大林一定會主動進攻德國。蘇聯延續沙俄的領土野心,而且斯大林個人有非常強的領土擴張慾望。

蘇聯其實一直是按進攻計劃在蘇德邊境佈置軍力的,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1939年德國和蘇聯合夥瓜分了波蘭),蘇聯在邊境地域集結了超過60個裝甲師,總兵力超過百萬,這種裝甲集群作為邊境守備是遠超需求的。對於蘇聯的計劃(可以認為就是斯大林)德國方面是非常清楚的。斯大林原本就是想讓德國在西線進一步消耗力量並抓緊時間完成部隊的裝備換代,但是希特勒沒有給斯大林先動手的機會,因為蘇軍的部署是進攻型的,不是防守型佈置,所以在德軍的閃擊下,大量軍隊被合圍殲滅。

所以說,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等蘇聯先動手的話,德軍在蘇聯的大體量裝甲集群進攻下一樣會輸的一塌糊塗,何況還有英美的力量,德國輸是一定的,早晚問題。



煙雨江南9119


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討論一下二戰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於一戰,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霸權地位,更重要的是對領土、人口、資源這些硬性條件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自然資源很匱乏,並且日本的自然環境也比較惡劣,常常發生地震海嘯。

其他二戰的法西斯國家也有著同樣資源匱乏的通病,比如德國。通過一戰二戰使用石油的數據對比就可以看得出,二戰石油使用總數竟然是一戰的十倍之多,可見這場戰爭帶來了多大的消耗與損失。

前面我已經講到了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資源匱乏。戰爭必然需要強大的資源,不光是石油,還要有人口等等的支持。

但是很顯然,這正是法西斯國家缺乏的。他們的戰略思路是依靠強大的工業技術,以及軍事實力來獲取戰爭勝利後,以戰養戰。

按著這樣的思路,德軍就不可能和英國硬拖,他必須要贏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德國在英國沒有佔到便宜後,迅速將矛頭轉到了資源雄厚的蘇聯。雖說此前德國和蘇聯之間簽訂過互不侵犯條約,但兩國都是各懷鬼胎。

下面回到我們的題目中來,如果德軍繼續攻打英國,而不是選擇蘇聯的話,會怎麼樣呢?

結果自然是不需多言,必然是以德軍的失敗告終。英國與德國之間如果全面對抗,英國作為當時世界上一流國家,實力雄厚那是自然,德軍沒有強大的海軍作保障想要迅速拿下英國純屬妄想。

德國如果一味地在英國戰場硬磕,最後只能是德國的後方匱乏,導致戰爭失敗。

那麼有的人可能會懷疑,那英國呢?英國與德國一樣都面積不大,資源方面英格蘭三島也並不很充分。

但是請大家別忘了,英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除去本土外,在海外擁有很多殖民地,比如印度,這才是英國巨大的後盾,能為英國提供很多支援。

雖然德國在二戰初期迅速佔領波蘭、法國,在前期的這些戰爭裡收穫了很多,但依舊是不能滿足德國的戰爭需求。並且德軍在二戰當中的戰術“閃電戰”,從名字就可以理解,要求的是速度快,攻擊力強。

這也是資本以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果。

希特勒依靠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武器,一夜間滅掉波蘭,後來法國的滅亡連閃電戰發明者希特勒都瞠目結舌。其實對於德國,法國是有防備的,我們都聽說過著名的馬奇諾防線,就是為了抵禦德軍而建立在德法邊境上,與之齊名的還有當年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建造的東寧要塞。

馬奇諾防線之堅固,依舊是沒能抵擋住德國閃電戰的進攻,法國迅速覆滅。但閃電戰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資源後盾作為依託。在前期德軍總是碩果累累,也是因為希特勒準備了大量石油資源的結果,且戰爭突然,法國等國家並無過多防備。

有人說,德軍如果打贏蘇聯,很可能會統一歐洲。確實,蘇聯擁有很強大的工業實力,當時每年僅是石油產量就達到了1800萬噸。

但德國在蘇聯初期雖然嚐到了甜頭,甚至即將要把戰火燒到莫斯科,豈料蘇聯絕地一擊,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此後,不斷打擊德國的石油工業,通過這樣的手段,竟然導致德國五百多輛坦克因為沒有燃料而無法使用,被盟軍全殲。

有人認為希特勒缺乏基本的戰略頭腦,如果不進攻蘇聯不進攻英國,德國就有了喘息的時間,既便就此罷手德國也是歐洲一霸,且蘇聯絕不會進攻德國,英國人也不會單槍匹馬與德國為敵,蘇聯期盼德國與英國人開戰,英國人又希望德國進攻蘇聯,所以說德國佔有天時地利優勢,可事實是希特勒太狂妄註定會走向毀滅的下場。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希特勒反而成為了日本的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