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那麼頑強,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呢?

書荒屋說歷史


明末的農夫起義軍比較多,其中以李自成和張獻忠最為出名。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個人分別建立了政權,而大順軍和大西軍的建立,正是後來天下義士反清復明的主要抵抗力量。而且也是因為大順軍和大西軍的存在,使得南明政權又苟延殘喘的存在了20年。

兩人的後來的滅亡都跟輕敵有關

李自成原本有很大的機會統治中原,但由於其進入北京後,他並沒有注意到當年在關外多次對明朝進行騷擾,時常帶來麻煩的清兵。

而在明將吳三桂投降清軍並帶兵進京時,李自成沒有對山海關派駐大軍去守衛,導致清軍入關直接一路殺入紫禁城,大順軍也就跟著一路敗退南方。

當他潰退到湖北時,他仍然是因為輕敵的緣故。只帶了幾十兵親自在前探路,結果中了埋伏被殺。

而大西政權首領張獻忠,在聽到清軍要進攻四川的消息後,覺得無法與之正面對抗,便一把大火燒燬成都隨之帶隊撤離。

然而在隊伍撤退過程中,對手下報告清軍已經追上的消息不太相信,並親自去查看,也是因為輕敵只帶了幾名隨從。結果,因為與清軍先頭部隊離得太近而被清兵一箭射中,墜馬而死。

李自成在歷史上抗清的影響要遠超張獻忠

李自成在歷史上對於抗清的影響要遠大於張獻忠,大順政權在鼎盛時期囊括了西北、山西、山東等大部分地區,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僅僅佔據了四川的一小部分。

而自從李自成被殺後,大順軍除了小規模抵抗外,基本上對於清軍的追殺幾乎是一路敗退,其抗清作用與大西軍根本無法相比。

而大西軍在李定國等部分將領的帶領下一路收復南明的多處失地,並且擊殺八旗王尼堪,得以讓南明政權多存在了20多年。


小舟侃侃侃


原因很簡單,可以代入體驗

估計大家都有過上課拖堂經歷,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學鈴響,鼓著勁回家吃飯,這時班主任說,還有點時間,我把這幾題講一講……回想一下,那時候是什麼感覺?哀聲一片,度日如年吧,就盼著老師講快一些吧

我曾經參加萬米長跑比賽,400米的跑道,要跑25圈,跑起來很累很枯燥,在第24圈的時候,發現有幾個人在前面拉的挺遠,我還有不少力氣,一定能追上他們,於是我衝刺了,終於險險的超越了他們,第一個到終點,然後慢慢停下,全身放鬆享受快樂。可這時候,邊裁喊了,這位同學,你還有一圈……

李自成的大順軍也一樣,以打入北京城為目標,他們征戰多年,一路坎坷,終於進京,崇禎死了,明朝滅了,勝利了!再無目標!大家都排排隊,分果子,享受快感!可享受完那一哆嗦之後,則是無限空虛,精氣神已洩……

李自成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把清兵當成對手,而這時清兵入關大軍壓境,拿鬥志全無的虛弱之身,去碰撞兵鋒正盛的大清鐵騎,如何能打得過!

奮鬥的力量是無窮的,老李家正缺一個能鼓勁的人才,本來有的,他叫李巖,可剛被牛金星殺了

提升大軍士氣很難,尤其後來當家人戰死,面對清兵,只能不堪一擊了


靈石蘊珠寶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起兵造反後,曾先後多次遭到明朝軍隊的圍剿,張獻忠數次被明軍打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舉兵投降,李自成更是一度被洪承疇、孫傳庭等人打得只剩下17個人,只能狼狽躲到山中度日。

但是,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張獻忠和李自成又重新走出來,並很快聚集幾十萬大軍,最終將崇禎皇帝逼得上吊自殺。那麼,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會這樣頑強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軍隊大多是來自底層農民。而從崇禎初年開始,明帝國就陸續出現嚴重的饑荒,當時整個帝國一片赤字,社會一片貧困。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明帝國真的沒有錢,而是社會上的絕大部分財富,被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集團、鄉紳地主階層、皇族外戚給壟斷和搜刮乾淨。



所以,當時的明帝國,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繁榮,一方面官僚地主過著腐爛奢華、紙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因為缺錢,連基本的軍餉都快發放不出,廣大老百姓更是連吃的食物都快沒有,隨時面臨餓死的可能。

偏偏這時候,明帝國又出現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廣大老百姓更是沒有活路,只能起來造反。當時,地方叛亂的主要基礎就是饑民、難民、逃卒、潰卒;因為這種基礎存在,各種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魚得水、興風作浪。失去這種基礎,哪個人敢公然挑戰政府呢?

換句話說,流寇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天災人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造成的。那如何去解決它呢?是人禍,主管官員需要去清除它;是天災,主管官員應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它。

但問題是,所謂的人禍,無非就是當地官員的貪汙、腐敗,無非就是土豪縉紳的擴張,逼得老百姓沒有活路,這些問題,哪個官員能夠解決?至於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去應對天災,無非就是國家拿錢出來賑災,或者有錢人們共同出錢出力救濟災民。

然而,當時明朝政府的國庫已經虧空,又那裡能夠拿出錢來賑災,即便政府能夠籌出錢來,恐怕還沒發放到災民手中,就被各級官員一層一層盤剝乾淨。至於讓那些當官的主動把錢拿出來救濟災民,那恐怕就更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明朝軍隊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張獻忠和李自成打得潰不成軍,但朝廷因為要籌集軍餉而對老百姓所增加的賦稅也是越來越嚴重,於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越來越多,這樣跟隨李自成和張獻忠造反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這種情形下,李自成和張獻忠雖然不斷被剿滅,不斷失敗,但他們的規模卻是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所以給人感覺他們的生命力實在太頑強,就好像打不死小強一樣。

但是,等到滿清入關後,深深困擾明帝國的財政危機,已經不再困撓滿清政府。因為,朱氏的龍子龍孫們,在滿清統治範圍內,已無立足之地,所以他們原先佔有的社會財富,自然都會歸滿清政府支配。

同時,明帝國舊的太監集團、官僚集團、縉紳集團,更是在李自成殘酷的打擊下元氣大傷;他們曾佔據的社會財富,現在自然也都普遍歸滿清政府支配。



想當初,崇禎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面對這些社會的蛀蟲、害蟲,卻是不知從何處下手。現在,在叛亂、敵國力量接連打擊下,這些利益集團都已被打得支離破碎,自然無力與滿清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戲。

因為,你和崇禎皇帝玩官僚把戲,崇禎皇帝估計拿你沒辦法;因為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把整個官場都打通,崇禎想讓你拿錢出來賑災,讓你不要貪汙救災款,你自然可以裝窮、可以不理。但問題是,你要敢跟新興的滿清統治者玩這種把戲,恐怕當場就會讓你全家人頭落地。

也正因為此,滿清政府可以支配的社會財富遠遠要超過崇禎皇帝,在這樣背景下,滿清政府不管是剿滅流寇,還是拿錢出來招撫流寇,又或者是進行大面積賑災,相對而言都比較遊刃有餘。而當廣大老百姓都有飯吃,都可以活下去時,又有誰還會去跟著造反。

於是,追隨李自成和張獻忠造反的人自然變得越來越少,這個時候等到他們再次被打敗後,就很難再聚集新的力量,因為社會已經沒有流寇存在基礎,最後等待他們的結局就只能是被滿清所剿滅,或者被自己人殺死。


我是趙帥鍋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大力圍剿下一直都不曾被消滅,這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的,正是由於這些因素才導致明朝最後滅亡,滿清入關,奪取天下。歷史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有能力有運氣者得天下。

為什麼在明朝各路剿匪中,李自成和張獻忠不能被剿滅

一個因素是到明末時期,明朝政府已經是腐敗不堪了,政治上黨派之爭,東林黨不幹正事,宦官順吾者昌,這時候政府財政開支窟窿越來越大,就需要薅羊毛薅的多,百姓自然就受不了,沒飯吃了就要反。反了之後,政府剿匪開銷也很大,各路剿匪軍隊也各懷鬼胎,有想撈一把的,有想好好幹活的,有想往上爬的。因此剿匪拖的時間越長開銷越大政府自然就吃不消,再加上起義軍打了幾次怕了想投降了喘口氣,政府一聽好啊,招安就不用打了,省了開支。等起義軍過了幾個月,氣順過來了,又去拉起隊伍造反了。政府又得去派兵剿匪了。張獻忠不就這樣嘛,打不過先投降,過段時間再造反。反正臉皮厚點,能活命就有革命的本錢嘛。

然後各路又開始剿匪,好不容易圍住了起義軍,準備一鍋端了,好巧不巧,北方後金清軍就要打打過來了,跟有劇本一樣的,趕緊讓一支去北方打清軍吧,起義軍又跑了。李自成有一次就差點被端,好巧北方清軍犯邊,朝廷趕緊讓一支軍隊北方防著清軍,就這樣原本的鐵桶陣開了一個缺口,李自成就跑了。

還有就是政府軍打的起義軍滿地找牙四處跑的時候,朝廷看了很高興嘛,就嘉獎這個將軍,然後起義軍告訴他,沒有我們哪有將軍您今天的威望,要是把我們殺的一乾二淨,朝廷還會重用你嗎?這個將軍一聽,很有道理嘛,我有幾天不就因為有起義軍嘛,我還那麼賣力幹啥,殺光他們朝廷就不重用我了。於是就帶兵慢慢剿匪嘛不急,擁兵自重,說的就是左良玉。

還有就是好不容易把李自成這一支打趴在地上起不來了,政府軍這邊也終於能有一支由戰鬥力的軍隊了,朝廷覺得李自成都打趴了,還要你幹嘛,給我解散。於是上書請求朝廷留下這支軍隊,朝廷想想養這麼多人得花多少開銷啊,到時候要是不聽我的話怎麼辦,畢竟不是我的嫡系啊,必須給我解散。

於是乎等李自成死灰復燃的時候,滿天下也沒有一支能打的兵了,朝廷再要去組建軍隊,好不容易軍隊組建好了,沒有經過訓練馬上給我開出去和起義軍打。什麼?沒有訓練不能去。大膽,必須麻溜的給我去!麼辦法只能奉旨出兵,全軍覆沒!最後明朝也基本要玩完。說的就是孫傳庭的悲慘故事,和崇禎皇帝無比厲害的挖坑選手,你不弔死煤山還有誰去吊!

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清軍手下不堪一擊

這個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打不過。終大明末期,不管在多艱難的情況下,大明的精銳始終佈置在東北,關寧一帶。這是大明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而派出去剿匪的軍隊呢,就是二流部隊。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一樣。就這樣的預備役部隊,二流選手打起義軍還綽綽有餘,基本都是被打的滿地抓牙的節奏。可見起義軍戰鬥力總體就不強。起義軍為什麼能打得過各路圍剿的部隊呢?

一個是靠跑,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不丟人。第二就是靠人多,起義軍靠的就是人多,一個打你不過,十個人總打的過你吧。同等兵力情況下,起義軍根本就不是政府軍對手。明朝二流軍隊打你都綽綽有餘,一流打你更不用說。再來說說清軍,當時清軍戰鬥力是最強的在當時東亞。明朝一流的軍隊和清軍打,有時候勉強能有個五五開,基本是劣勢佔大多數。

所以,清軍一入關,打起義軍,砍瓜切菜雖然說得有點過但也差不大多吧。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清軍不用考慮東北,沒有後方威脅,明朝剿匪就時時刻刻看著東北方向後金清軍的動向。清軍則不需要這麼多顧忌,死命追死命殺就行,殺的下來中原就是我的,殺不下了遲早還得回東北。所以,為了得到中原天下,死命殺死命殺就有了清初的局面。


山中茅店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從嘉靖以來明朝軍隊構成情況。


在嘉靖朝時期,明朝軍隊實際上已經分化成邊軍以及內地衛所兵。


即使有戚家軍這種臨時因為倭亂招募的軍隊,但是等到倭亂平定以後,戚家軍這種的募兵要麼解散,要麼加入邊軍或者衛所兵。


比如戚家軍在倭亂平定後就變成了浙兵,進入了明朝政府軍體系。


而就一般情況而言,邊軍戰鬥力又普遍高於衛所兵。這是因為邊軍長期要和明朝周邊少數民族作戰的緣故。


而李自成與張獻忠他們其實都是邊軍系統出身,李自成雖然是驛卒出身,但是陝西大旱,大量邊軍加入農民軍的隊伍,這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這樣以少數邊軍精銳為核心的農民軍在對明朝內地衛所兵時戰鬥力不僅不落下風,而且還經常性佔據上風。


又由於明朝中後期經常性對軍隊欠薪,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能源源不斷從明朝軍隊裡獲得新人員補給,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家欠薪公司最先跳槽的肯定都是最有能力的員工,同樣,敢於投奔農民軍的明朝官軍士兵肯定也是明朝軍隊裡相對能打的。


另外,明朝中後期內地駐軍情況普遍相當糟糕,比如徐光啟曾經親自考察過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駐軍,結果發現名冊上的10600兵,實際只有6837人,吃空餉的佔36%。這還不算,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動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雜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訓練成精銳的壯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故據臣所見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過二千;併入可充廝養者,不過四千;求其真堪教練成為精銳者,不過一二百人而巳。)


這可還是明朝首都附近駐軍的情況,至於其他地方駐軍情況可想而知。


李自成與張獻忠只要有兩三千邊軍精銳,對付這賬面人數10600,實際能打的1、200人的軍隊又有什麼難的呢?


那麼,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面對清朝軍隊卻不堪一擊呢?


這就要從明朝中後期邊軍為什麼精銳說起了。


明朝中後期邊軍戰鬥力的秘密是什麼呢?


邊軍軍官紛紛蓄養少數民族士兵作為自己的核心武裝!


活躍在嘉靖後期、隆慶一朝、萬曆前期,久任邊疆巡撫總督,做過陝西、延、寧甘肅總督,山西、宣、大總督的王崇古在隆慶五年二月,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確議封貢事宜疏》,奏摺裡他提到早在隆慶時期,邊軍使用少數民族戰士已經是明朝軍隊的常態:“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中,作為明朝戰鬥力最強,名氣最大的總兵杜松,他的軍隊核心戰鬥力也是少數民族戰士。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而在互聯網上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很有可能就是一支說著蒙古話的蒙古騎兵,這不是作者亂說,是有史料為證。


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

,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甚至內地農民軍都對明朝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軍隊非常畏懼:


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報中顯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達官軍(祖輩為蒙古降人組成的軍隊)仍然頗多忌憚,“賊首王仲尚等探聽,如系真定夷漢丁及鞏、固兵至,則遠走散去;如系別枝兵,竟自聚眾打帳”


也就是說明末軍事上有一條明確的歧視鏈條的:


衛所兵戰鬥力→邊軍→邊軍家丁→邊軍少數民族家丁


農民軍在這個鏈條處於邊軍與邊軍家丁之間,而清朝八旗軍毫無疑問可以看做好幾萬邊軍少數民族家丁。


再說直白點,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戰鬥力處於這個歧視鏈條的中部,而八旗軍則位於歧視鏈條的頂部。


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面對八旗軍不堪一擊,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蘭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李自成和張獻忠面對明朝是十分頑強是對的,也的確如此,自崇禎初年,張獻忠和李自成先後起義造反以來,兩個人猶如打不死的小強,面對明軍的圍剿,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一直活躍在大明腹地。


不過,說李自成和張獻忠只面對滿清不堪一擊卻並不正確。李自成和張獻忠並不僅僅只有面對滿清八旗才不堪一擊。事實上,雖然兩人十分頑強,但是,麾下軍隊的戰鬥力卻十分堪憂,面對明軍的圍剿,絕大多數時間,兩個人都處於:被圍剿、失敗、逃竄、裹挾民眾、恢復實力、再被圍剿、再失敗……的循環之中。

面對明軍的圍剿,李自成、張獻忠或其他農民起義軍都極少勝利。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無論是孫傳庭、洪承疇這些明末傑出的文臣主持,還是面對賀一龍、左良玉等明末大將,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敗多勝少。



而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所以能夠最終推翻明朝,建立政權,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戰鬥力強大,而是由於明末慘烈的小冰河氣候、崇禎的亂指揮和明朝統治階層的貪汙腐敗、不思進取。

因此,李自成、張獻忠能夠成功,更多的是因為時勢造英雄,“不是李自成們太強大,而是明朝官員太無能”,對手給了李自成、張獻忠太多的機會。


而事實上,李自成的統治根基是極為薄弱的,從李自成帶領數千人,進入災荒遍地的河南正式崛起,到率大軍進京推翻明朝,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而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李自成自始至終始一直在率兵打仗、裹挾民眾。

他既沒有經營地方的眼光和打算,也沒有經營根據地的時間,都沒有經營地方的人才。李自成的所謂百萬大軍,除了極少數起家的老部隊,絕大多數不過是壯聲勢的烏合之眾罷了,除了如蝗蟲一般破壞地方,面對處於巔峰的滿洲八旗,根本毫無戰鬥力可言。



李自成面對滿洲八旗,最大的優勢其實就是人力資源優勢,然而李自成卻完全沒有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反而變優勢為累贅,再加上他從未經營的地方,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進京之後,部隊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腐化墮落,面對建國經營已數十年的精銳滿洲八旗和投降清朝的吳三桂,焉有不敗之理?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李自成、張獻忠都堅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實力卻長江後浪推前浪!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起義到最後失敗,總體實力變化都不大,甚至說後期的實力要強於崛起時的實力,戰鬥力總體上是在線的。

但是,明朝後期的軍隊,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幹活,喜歡“打活仗”。而且很多管軍和民軍都是鄉里鄉親,很多時候不忍心弄得魚死網破,所以明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反觀清軍,創業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捨得玩命,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人情債壓力,所以打起仗來沒什麼顧慮,能夠將民軍打得狼狽逃竄。

所以,民軍面臨的對手時不一樣的,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

1、先說明軍

從1628年明末起義軍的第一把火燒起來開始,整個崇禎年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就不曾熄滅。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明朝曾創造了多次可以一舉消滅起義軍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紛紛失敗,雖然一再失敗,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為徹底撲滅農民起義軍做著努力。

在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雖然出現了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孫傳庭等優秀將領,但是由於明朝固有的軍戶制度,導致明朝官兵積極性大為降低。甚至因為明朝為剿匪而加設的“三餉”,導致很多官軍也加入了民軍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將領出工不出力,導致明朝始終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征剿部署,最後導致農民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像洪承疇這樣盡職盡責的將領,雖然幹活努力,但是手裡也沒有足夠的白銀,這就導致很多將領只能以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廣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後為了江山社稷消滅走投無路的農民兄弟。

這本來就扯淡,沒有錢,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扛槍打仗!

2、再說清軍

相比於明軍的空洞,清朝很務實。

務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關外時,只要是主動投降過去的漢人,後金都以禮相待,讓人感覺到組織的溫暖,所以投降過去的漢人無不感激涕零,進而捨生忘死。

因為捨得付出,捨得將搶來的東西分給給自己賣命的小兵,所以清軍的戰鬥力強悍無比。

在入關後,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延續。這就導致很多明朝降將,比如吳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組織一樣,感激之餘不忘立下誓言:不剿滅起義軍誓不歸!

和明軍相比,清朝統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嚐到甜頭的漢奸們無不以一當十,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是對手。

清軍的八旗,是一個兵農合一的組織,也是一個類似於股東大會的組織,因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滿人是,蒙古人是,漢人也是,所以,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說,制度和利益決定戰鬥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將領在明軍陣營中碌碌無為,而到了清軍陣營就生龍活虎。

這樣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應付不來的!

再加上天災人禍,比如肆虐華北的鼠疫災變,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餉,都導致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首先細讀歷史,並不是農民軍扼殺了明朝

李自成能過多次全軍覆沒而東山再起,張獻忠能夠降而復叛、流竄作戰,都是利用了明朝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危機四起時局,明朝四處救火不能斬草除根所導致的。明朝滅亡更多的是其自身內部的原因。

其次,從戰鬥了來說,農民起義軍的戰力不行。

明朝多次剿滅農民軍都是大勝導致李自成和張獻忠或逃或降,而這些打敗農民軍的部隊都覆沒與清軍的戰鬥中,剩下的都在防守和清軍對峙之中,這才給了農民軍機會。因此農民軍的軍力遠遜於清軍。就算重啟又能如何?

最後,天不與人,有心卻無力

張獻忠死與陣前,李自成死於農民之手,就算他們有重整旗鼓的信心和能力,都死了能耐幾何。


歷史小知


一、李自成張獻忠明末農民起義戰鬥力一直不強。

1.李自成張獻忠屬於流寇性質,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缺乏人才,對地主階級人才採取打壓政策。

2.自己完成掌握的武裝力量並不多,核心力量多時也就幾萬人,更多的是由流民和不同派系的土匪,大勝仗時人多勢眾瓜分勝利果實,遇到困難時,兵敗如山倒,立刻鳥做獸散。

3.李自成沒有正確的鬥爭策略。朱元璋起義軍採取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而李自成採取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數十萬軍隊的寄養只能採取搶劫親王官員地主來維持開支。沒有脫離土匪強盜行徑。必然激起地主階級絞殺。

4.李自成進京後,張獻忠屠四川,嗜殺成性失去民心。



二、明末軍隊是所有封建王朝末期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1.明末將星雲集,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文臣武將練兵打仗能力強。盧象升幾千官軍追著李自成幾萬農民軍打。農民軍在這些將星面前一擊及潰,多次被官軍接近剿滅。

2.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屢敗屢戰與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立國思想有關。明朝是按儒家經典思想治理國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管是起義軍還是盜匪在儒臣眼中都是受苦的黎民百姓,以招撫為主,不可隨意殺之。所以就出現了明末詭異的事情:農民軍遇到官軍能跑就跑,跑不了就投降,投降就是百姓,後招為官軍,或給予錢糧放之回家,回家後,遇到荒年再聚之為匪。

如果,將領官軍枉殺降卒,等待他的是東林黨、御史、清流們的口誅筆伐甚至丟官免職。

3.天時不在,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明末趕上小冰河期,全球變冷,中國北方連年旱災,加上1644年前後鼠疫疫情爆發,軍隊失去戰鬥力。國家無力賑災,農民無法生存,起義成為生存的一條選擇。

4.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皇帝突然繼位缺乏皇帝之才。殺太監魏忠賢,誅殺閹黨,致使東林黨一家獨大,再無制約,朝廷失去平衡,皇帝失去對朝廷的掌控。

撤回稅監,江南發達的工商業不用納稅,把國家負擔全部轉嫁給農民。致使朝廷稅收枯竭,面對天災和內憂外患只能增加農民負擔以維持朝廷運轉,而又加重農民負擔,火上澆油,官逼民反。

5.內憂外患,顧此失彼。每當農民軍要滅亡時,滿清後金政府就進攻明朝,迫使大明不得不調兵撤軍。



三、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的後金滿清是半奴隸制的八旗制度,不受儒家思想影響,嗜殺成性。

1.滿清軍隊面對農民軍,斬盡殺絕,只要抓住就處死。農民軍沒有翻身機會。

2.皇太極多爾袞的八旗兵連年與明軍作戰,戰鬥力強,滿清馬上民族善於騎射,民風彪悍,統帥也能征慣戰。

3.滿清實行了正確的策略。

滿清打著為大明崇禎復仇的旗號,麻痺了大明裔臣,團結了漢族地主階級,孤立了李自成農民軍。


人生如夢zhhw


主要是錢鬧的!

大明皇帝沒錢,攤子又大,望攤的人(文官武將與士兵)拿不到工資都在消極怠工,或者損公肥私!而錢財又集中在皇親國戚中,皇帝礙於各種因素得不到他們的足夠支持,無私奉獻!農民軍則不同,碰到有錢的直接搶,所以加入他們的越來越多,隊伍越來壯大,打下一城,意味著一個發財的機會,只要引導得當,在攻城時是可以作到奮不顧身的!對戰三心兩意,消極怠工的明軍,是有優勢的!

清軍沒有明朝的弱點,卻具有農民軍與明軍共同的優勢!而且同明軍與農民軍相比,清軍更勇猛,組織機構更合理!農民軍攻下京城後懈怠了,驕傲了,又不具備掌管國家的能力素質!清軍與南明又沒給農民軍更多的時間在熟練!關鍵是在大勝後,農民軍一盤散沙的結構性問題沒解決!不敗於清軍,農民軍也未必能坐穩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