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反而送他去高麗吃泡菜?

風雪夢不逝


陳友諒這個人做事不講究,也沒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為急著稱王,結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乾死在了鄱陽湖之上。



陳友諒不地道?做事不講究?怎麼死的?

陳友諒本來姓謝,因為他的父親入贅到了陳家,所以改姓了陳。家裡面世代漁業為生,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友諒就趁著這個風氣參加了天完紅巾軍。

從一個小小的士兵,最後竟然功至元帥,可見陳友諒率兵打仗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是後來天完紅巾軍出現內鬥,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沒能得手,準備逃往黃州。

陳友諒趁機殺了倪文俊,收編了他的部隊,自稱宣慰使,開始掌握天完紅巾軍的實權。後來他一邊繼續反元,另外一邊開始在紅巾軍內部搞內鬥。

殺了戰功卓卓的趙普勝,後來又挾持了徐壽輝,並且自稱為漢王。後來不滿足於做王,又把徐壽輝殺了自立為帝。而在另外一邊朱元璋也沒閒著,漸漸形成了三分天下。

雙方一邊繼續反元,另外一邊經常傾軋對方。但是由於陳友諒奪權手段不光彩,因此在此消彼長之下,大部分人都投降於朱元璋。

最後雙方的一場戰爭發生在鄱陽湖,陳友諒不小心中了一支流失。史書上面的記載是射中眼睛,穿過後腦勺,死的可謂是悽慘無比。既然漢王都死了,朱元璋打得就輕鬆了。



陳友諒兒子陳理怎麼回事?為何到了高麗?

陳理其實是陳友諒的二兒子,上面還有一個哥哥陳善兒。但是在這次戰爭當中,哥哥陳善兒被朱元璋俘虜。當時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趁著天黑,帶著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連夜逃回到了武昌。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張定邊扶持陳理登基。但是朱元璋這邊準備趕盡殺絕,在同年的冬天便大軍壓境。為了解決圍城之困,丞相張必先前來救援。

但是才到半路上,就被常遇春活捉。張必先活著的消息傳回武昌之後,整個武昌城混亂不堪,大量人員準備投降於朱元璋。人心都已經不在了,陳理也沒有堅持的必要。

因此他將城門打開,跪在路上迎接朱元璋的到來。朱元璋看到他的身影之後,立刻把她從地上扶了起來,還拍著他的肩膀說道:“你年齡還這麼小,我不會把你怎麼著的”。

朱元璋把武昌的國庫搬空之後,就帶著陳理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不僅給他封了侯,陳友諒的幾個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賞。但是陳理整天悶悶不樂,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陳理,也有點口無遮攔,經常說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話。這樣的事情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讓他很是不舒服,於是把陳理找來:

我先前念你年紀比較小,所以不打算懲罰你。但是你不能仗著我對你的恩惠,如此的肆無忌憚。既然你如此不知感恩,你就到高麗住著吧。”

其實朱元璋還是比較好心的,他給當時的高麗王一大筆賞賜,讓他必要的時候接濟一下陳理。到了高麗之後的陳理,生活狀況直轉而下,要不是高麗王時不時的接濟,估計最後都餓死了。

陳友諒的後人在哪?九姓漁民怎麼回事?

有關於陳友諒的後人,網上主流媒體的說法是“九姓漁民”。原來當年陳友諒兵敗之後,朱元璋把他手下大將後人發配到各個地區。

他們的後人被要求必須住在漁船上,世世代代都不能登岸,這種情況一直在清朝才出現改變。

其實這部分並不是陳友諒的直系後人,只能算作是一部分。陳友諒戰敗之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逃散到了全國各地。

比如說他的大兒子,再後來改為了謝姓,來到了四川白帝城居住。一直過了6代人,才改回了陳姓。他們這一代人,後來分佈到了四川、貴州、重慶等地。


重慶南川陳、湖南張家界陳、湖南靖州廣西融水陳張、山西洪洞、河廣東龍川河源陳煙殷鍾、北泊頭、河南偃師密縣登封陳夏、湖南澧縣岳家湖花園臺陳、湖南臨澧陳劉等等。都有陳友諒後人。

史之策


朱元璋和陳友諒這兩位農民起義領袖,本來是一個戰壕的同志。起初,他們為了推翻元朝暴政,都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紅巾軍。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陳友諒則選擇了徐壽輝。兩位豪傑原本相安無事,起義軍聲勢日增,元廷的殘垣斷壁也竟相倒塌,朱元璋與陳友諒也逐漸成長為義軍的領袖。


朱元璋靠的是行仁義之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軍紀嚴明,加之戰略指揮得當,朱元璋克州覆縣,佔據了安徽、江蘇大部,還有江西部分地域。而陳友諒靠得卻是心狠手辣,陳友諒殺了直接領導倪文俊,架空了徐壽輝。後來則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幹掉了徐壽輝,陳友諒坐上了頭把交椅,成為了義軍領袖。陳友諒自封漢王,野心極大的他,佔據湖廣大片土地後,屢屢騷擾朱元璋地盤。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必定有一位要退出歷史舞臺。

1363年,因上次陳友諒在龍灣、採石磯被朱元璋打得大敗而歸。陳友諒心裡一萬個不服。不服那就繼續打唄。陳友諒舉六十萬大軍,修高樓大船,殺奔朱元璋而來。朱元璋也並不虛,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結果,陳友諒仍舊大敗,陳友諒突圍之中"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一代梟雄陳友諒就這樣領盒飯了,歷史舞臺也便沒有他的戲份了。

接下來要登場的,是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陳理隨同父親陳友諒出征,眼見父親慘死,自然悲痛無比。但也無可奈何,誰叫他們吃了敗仗呢。陳理與大將張定邊帶著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不久,陳理繼位稱帝。

大漢精銳盡失,幼主陳理新立,朱元璋此時不會錯失良機,他決定痛打落水狗。朱元璋兩次親征,漢軍死的死,傷的傷,更多的則是投降了。在陳友諒舊臣羅復仁的遊說下,陳理也最終獻城投降。

年僅14歲的陳理,被朱元璋帶回南京。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對陳氏一族大加封賞。陳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著。這一閒吧,陳理就喜歡嘮叨,對朱元璋怨言頗多。朱元璋聞知後,也並不生氣,只是決定讓陳理離開南京,以免受人盅惑,生出事端。

最後,陳理迎來他啼笑皆非的結局。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將陳理移居到了高麗。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朱元璋又授意高麗王好好款待陳理。我們知道,泡菜一直是朝鮮人愛吃的食物,也是相當美味的。從此,陳理也過上了天天吃泡菜的日子,是喜是憂,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我看來,朱元璋之所以不殺陳理。一方面是因為大局已定,陳理又是少年一枚,對朱元璋已經構不成威脅了。另一方面,朱元璋與陳友諒,可以說以前是一個戰壕的同志,都為反元而生,朱元璋善待陳理及陳氏一族,這裡面有對陳友諒惺惺相惜的味道,畢竟陳友諒也是泥腿子出身,雖然當過縣吏,也是窮苦百姓,陳友諒靠自己的奮鬥成為漢王,也是一位英豪。最後,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是殘暴的蒙元統治者,對於陳友諒,他並不是那麼憎恨,善待陳理,留陳友諒之子一命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雪夢不逝


朱元璋不但沒有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陳理(1351―1408),也沒有殺明玉珍之子明升(1356―1393),之所以沒有殺陳理,其實還和明升有關。

明初將領楊璟曾經寫信給明升勸降,其中如此說:

大意是說:陳友諒的兒子(也就是陳理)竄歸江夏(武昌),我們明軍前往討伐,陳友諒的兒子走投無路投降了。主上(朱元璋)寬恕其罪過,並封給他爵位,恩榮的盛大,天下都知道。您沒有他那樣的過錯,如果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封爵土地,保住先人祭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又好又明智嗎?

由此可見,對投降的陳理的待遇,從博弈角度有給天下尚未平定之時其他割據勢力做榜樣的作用,之前的方國珍雖然反覆無常,朱元璋也並沒有殺他,大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要說也確實蠻作死,陳理和明升後來居然還經常會面發牢騷,不過朱元璋卻認為他們畢竟年幼,是受人蠱惑,所以就把他們都送去了高麗。

這一年是洪武五年(1372),陳理22歲,他活到了永樂六年(1408),去世之年58歲,作為一個實際上的囚徒,也不算短壽了。

朱元璋沒有必要殺已經成為死老虎的陳理和明升等人,他們本身和朱元璋清除的功臣其人物屬性和功能作用不同。


談古論金


“成王敗寇”,這是歷史的客觀規律,朱元璋和陳友諒就是一個例子。那麼為何朱元璋沒有殺了陳友諒之子呢?不殺也就算了,為何不放在身邊監視,卻要送到韓國去?是韓國的泡菜好吃嗎?

不可否認,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歷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卻拋棄了後者。陳友諒被殺,其子陳理卻能夠活了下來,這是朱元璋的動了惻隱之心?還是朱元璋不懂“斬草要除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的道理?我們來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記載這段歷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陳理的父親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亂箭射死,陳理被手下一干人挾持回武昌後稱帝。第二年,朱元璋親征武昌,大敗陳理,陳理投降。陳理進入朱元璋的軍營中,跪地害怕的發抖不敢抬頭,朱元璋見陳理年幼弱小,就過去扶起陳理,握著他的手說,我不會治你罪的。金銀財寶任由陳理選取,然後讓他返回南京。

這陳理住在京城,一直猶豫寡歡,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狂言,言語要替父報仇之類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知道後,說: 這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和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就這樣陳理被送到高麗(今韓國和朝鮮)。韓國是我附屬國,當時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數時候靠我天朝的救濟和吃著泡菜過日子,既然到了陳理到了韓國,那韓國泡菜自然是吃過的(這麼說是為了順應提問者吃泡菜一說)。

之所以朱元璋沒有斬草除根,殺了陳友諒之子陳理,我認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殺這個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籠絡人心,陳友諒雖然被殺,但是陳友諒還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統治思想還影響著被其統治過的地區,如果善待陳友諒之子,何愁沒有更多的人來投奔?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為了日後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譽。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朱元璋一生之中碰到的第一位強大的對手,就是漁民陳友諒,這位來自湖北的梟雄,憑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在徐壽輝的隊伍中成長壯大,並最終廢了徐壽輝,取而代之,成為割據政權漢國的最高領導人,軍政一把抓,尤其善於水戰,其所打造的戰船可以說放在任何封建時代都是頂尖的存在。



然而佔據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卻在鄱陽湖中大敗,於亂軍之中中流矢而亡,其手下部將張定邊火速回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繼漢王大位。

當時陳理剛剛十二歲,尚在懵懂年級。

攜勝利之餘威的朱元璋進軍武昌,陳理眼見大勢已去,主動出城投降,朱元璋很高興,封陳理做了歸德候,緊接著護送陳理在南京定居,如此過了六年,朱元璋大業已定,遂將陳理等人送到高麗定居,從此這位命運多舛的陳友諒之子,在高麗過著窘迫的日子,吃著泡菜,直到死亡!

其後世子孫仍舊在韓國繁衍,成為韓國的一份子!

一代梟雄朱元璋,怎麼就沒有殺陳理,反而送他去了韓國呢?



一,朱元璋還處在創業階段,對於投降的敵人,如果沒有善待之,那麼天下就沒有敢歸降之人,自己為自己增加了難度,所以他必須把戲唱好,給天下人一個明示,更是給陳友諒舊部一個明示,我朱元璋,優待俘虜!

二,等天下大勢已定,內外憂患已然在掌控之中,那就得到了該算總賬的時候,怎麼算?按輕重緩急,威脅重者必殺之,但是陳理還算規矩,且陳友諒部眾早已被打散,重要人物都已離世,諒陳理翻不出什麼浪,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一個流放,而且還是國際流放,直接流放到韓國,你一個處在異國他鄉之人,只能是客死他鄉了,這也算是一種恩賜,讓你苟活,就不錯了!

三,當時的高麗,現在的韓國,就是跟在朱元璋後面的小弟,是明帝國的藩屬國,其國王不準稱帝,而且其繼承王位者需要明帝國冊封,那時候的高麗以及其後的李氏朝鮮忠誠的充當了獄卒,將陳理永久的禁錮在韓國這片土地上,但凡有任何異動,必殺之!



話說回來,朱元璋對陳理算是照顧有佳了,畢竟留了活命,而高麗以及後來的李氏朝鮮也對其給予一點物質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