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橫掃江東諸郡,為何還要派大臣去許都進獻?

胡軒境Elvis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自剿滅黃巾軍和剷除董卓後,各路諸侯就擁兵自重相互討伐完全不受朝廷控制。曹操趁機控制了漢獻帝劉協,雖然對外聲稱“匡扶漢室”,但實際把皇帝的權利牢牢抓在手裡向天下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非常聰明的一點,掌握了制高點就等於掌控了主動權,雖然各路諸侯不服,紛紛罵曹操是“國賊”,但無濟於事,因為曹操沒有稱帝,誰也拿他沒辦法。

雖然各路諸侯擁兵自重,但誰也不敢公開反對漢朝,畢竟他們都是漢朝的臣子,雖然早已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但君畢竟是君,臣畢竟是臣。所以各路諸侯得到了哪塊地盤,都會上表給皇帝,讓皇帝下詔承認這塊地的歸屬權,這樣不但合法而且還名正言順。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孫策橫掃江東諸郡為什麼還要到許都進獻了。但孫策是向漢獻帝進獻,而不是向曹操進獻,對外他們還是稱曹操為“漢賊”。

雖然皇帝權利盡失,但皇帝畢竟是天下共主,既然諸侯們都表明了自己的行為是“匡扶漢室”,就要在各路諸侯面前把戲做足,以免給人以“不臣之心”為口實被群而攻之。霸佔一方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諸侯都把矛頭指向你,你當作攻擊的目標,讓你成為眾矢之的。在當時還確實有這樣的一個例子,那就是袁術。

袁術得到傳國玉璽後就傻乎乎的以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公然稱帝。他這一稱帝就等於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諸侯面前,成為諸侯攻擊的目標。因為這時候稱帝誰都不服你,人一旦不服你不承認你,就會想辦法把你拉下馬,你也理所當然成為大家攻擊的目標。大家不承認你,你缺乏公信力和“合法性”,所以袁術死的很慘,也算是罪有應得。

所以在各路諸侯實力都非常強大的時候只能鬥智鬥勇相互伐戈。當劉備稱帝的時候已經三分天下,但曹操聽說劉備稱帝還是拍案大怒,要興兵討伐。那麼劉備為什麼就敢稱帝呢?因為此時三國實力旗鼓相當,已經沒有誰能滅的了誰了,再說劉備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實力,眼看著自己兩鬢漸白,如果再不過一下皇帝癮,恐怕以後就沒機會了。

雖然最後曹丕也稱帝,但畢竟漢獻帝還在,為了能夠讓自己名正言順,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戲,才登上皇位。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擊關注,謝謝!






笑談趣史五千年


很簡單,孫策要保住江東的基業,就必須得到朝廷的認可,否則不足以安定六郡人心。東漢末年,雖然是軍閥林立互相攻擊,但是大部分的軍閥,哪一個沒有得到朝廷的封任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被任命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都得聽曹操的。袁紹先前被任命為渤海太守,後來曹操緩和矛盾,讓朝廷封袁紹大將軍,都督四州。袁術早在董卓時代就是左將軍了。公孫瓚是奮武將軍,後來自封部下為冀州牧,青州牧,不久敗亡。劉表,劉焉都是宗室,朝廷正兒八經的一郡刺史,後升的州牧。就連孫策的父親孫堅,也被袁術表為豫州刺史。



那孫策呢?早年馬日磾持節關東,來到壽春以禮封孫策為懷義校尉,算是入仕了,但是官位不高。而孫策又是有進取之心的梟雄之人,原本袁術承諾孫策讓他擔任九江太守,結果食言了,又承諾孫策拿下廬江讓他擔任太守,結果又一次食言,孫策才想著南下攻劉繇。袁術同意了,但是孫策官位太低,袁術表孫策為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孫策攻略六郡,這才名正言順。孫策是江東猛虎,果然很快在江東創下一片基業,武功軍事是沒有問題了,卻有三個嚴重的,並且息息相關的隱患。



第一,孫策的前主公袁術,是個野心極大,早晚稱帝的人。不過,這好辦,直接脫離袁術,歸附朝廷就是。第二,孫策年紀太輕,平定六郡,袁術稱帝孫策脫離,此時孫策也才二十二歲。所以,就算孫策打仗再勇猛,在很多江東士人的內心裡,不過是一介武夫而已,不肯歸附。比如,日後協守廣陵的陳矯,徐宣,孫策要招納過,還有王朗等等。所以,孫策在方面沒有信心,甚至日後對孫權說,舉賢任能,保守江東,我不如你。第三,孫策雖然盡有江東,但是官職一直很小,名不正則言不順,這讓孫策不得不加強和朝廷的聯繫,後來甚至萌生偷襲許都,奪取漢獻帝的念頭。



孫策脫離袁術,歸附了朝廷,《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只是簡單的記載了,曹操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其實,這個過程一點都不簡單,根源就是上文說到的,孫策年紀太輕,資歷太淺,官職過低,根據《江表傳》記載,孫策雖然有名位,山民卻稱之為“孫郎”,但是,孫策還是以嚴明的軍紀服眾了。又記載,朝廷派王誧宣詔孫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和安東將軍陳瑀討伐袁術。顯然,以校尉領郡守,有些不倫不類,孫策便派人給王誧做工作,這才代理明漢將領。到了建安三年,孫策對朝廷的貢獻加倍於往年,這才被任命討逆將軍。所以,孫策不供奉朝廷能行嗎?

孫策創業不易,雖然脫離稱帝的袁術,但是在朝廷並無根基,官位又低,甚至討袁術盟軍,安東將軍陳瑀都想著偷襲孫策,並其軍。當然,結果陳瑀反被孫策所敗,不過也和廣陵太守,陳瑀的侄子陳登結下樑子,後來孫權攻廣陵被陳登所敗,這是後話。只是,好不容易才得到討逆將軍的孫策,那是對曹操代表的朝廷憋著了一口氣,本來想趁著官渡之戰奪走漢獻帝,可惜還未成行,就被刺殺了。


大飛熊騎士



名正言順!!任何時候都必須講究一個名正言順!!

漢朝雖然“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未亡;天下依然是他老劉家的;正統皇帝只有一個——漢獻帝劉協;其他的各路諸侯,都是漢朝的臣子;雖然他們都擁有私人武裝,實際上也早已經割據一方了,但表面上卻不敢反,誰公然反抗朝廷,那麼,眾槍口就會對準誰;槍打出頭鳥,倒黴的始終是第一個,比如袁術;


當時的各大諸侯,要麼學會“俯首稱臣”,要麼背上反賊的名頭,或者學袁術稱帝;只有這三條路可以走;袁術選擇登基稱帝,當著眾諸侯的面登基稱帝,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好給各路諸侯以“扶漢除賊”的口號,給這些人剿滅他找了一個最好的理由;眾叛親離,群起而攻之,安能不敗?

曹操就聰明多了,只圖實不圖虛,表面上輔助劉協繼續做皇帝,實際上獨掌實權,幕後操控;一道聖旨下去,各路諸侯誰敢不應詔,雖然只是表面功夫,卻也有很多實際作用;曹操當初,區區幾千兵馬,實力還不如一個普通的郡守;如果他手中沒有這個“皇帝”,很難去實現統一北方大業;



所以,奉詔、進獻的並不只有孫策,其他的比如,袁紹、劉備、呂布等等,包括登基前的袁術,他們都奉詔了;甚至在十幾年之後,劉備、孫權,依然還承認漢獻帝,比如他們要提領哪個州郡,必須徵得漢獻帝(曹操)的同意,要“朝廷”給他們封官,因為此時,還是隻有一個皇帝,天下還是漢朝的,他們都在為獻帝打江山!!


當然,劉備、孫權承認的只是獻帝,並不是曹操;他們對外宣稱的是“剿除國賊曹操,匡扶漢室江山!”,他們也都有自己“名正言順”的理由!!——他們進獻的不是曹操,奉的也不是曹操的詔,而是“漢獻帝”,是對漢獻帝的尊重;如果連最起碼的尊敬都沒有,還說什麼“扶漢”呢?曹操都承認漢獻帝,其他諸侯沒有理由不承認;

事實如此,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獻帝,董卓不例外,王允、李莈、郭汜不例外,曹操不例外,各路諸侯也不會例外;


愛尚文史


孫策,孫堅之子,孫權的哥,有江東小霸王之稱,其脫離袁術後帶領部將橫掃江東諸郡,那為何還要派大臣去許都進獻?

先來看當時的局勢,其中最關鍵的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並於淮南稱帝,成為各諸侯的攻擊目標,也就是眾矢之的。而他所得到的傳國玉璽是有孫策所上交的,可以說袁術的稱帝跟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今剛剛橫掃江東諸郡,局勢還沒有完全掌控,難保不會有人用這件事來製造輿論壓力,從而使自身統治的江東諸郡變得不安定。而要改變這種情況,那麼就要反對袁術僭越之舉,就像當年其父親孫堅討伐董卓一樣。

所以孫策向許都進獻的原因就明確了

吳錄載策上表謝曰:“臣以固陋,孤持邊陲。陛下廣播高澤,不遺細節,以臣襲爵,兼典名郡。仰榮顧寵,所不克堪。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將軍;至被詔書,乃知詐擅。雖輒捐廢,猶用悚悸。臣年十七,喪失所怙,懼有不任堂構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誠無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將弱冠佐命。臣初領兵,年未弱冠,雖駑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術狂惑,為惡深重。臣憑威靈,奉辭罰罪,庶必獻捷,以報所授。”

向朝廷證明自己反對袁術稱帝,並將這一消息公諸於眾,能有效的表明自己的立場,說明自己並不是反賊中的一員。這樣做能有效的減小輿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並且能讓江東諸郡的百姓明白,我所佔領的江東是有朝廷的允許的,我是為解放大家而來的。從而轉變百姓的仇恨情緒。


南柯夢說


獲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因為此時漢獻帝被曹操所奉迎到許昌,漢獻帝依然作為天下的共主,類似於周天子,孫策雖然佔據江東地區,但未獲得漢獻帝的承認,為了獲得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必須得到漢獻帝的承認,才是名正言順,也是為了防止其他軍閥跟他搶江東地區,鞏固自己在江東的統治的需要。


我覺得我認為


一是追求政治上的合法性,二是和曹操獻好,畢竟人家是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