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横扫江东诸郡,为何还要派大臣去许都进献?

胡轩境Elvis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自剿灭黄巾军和铲除董卓后,各路诸侯就拥兵自重相互讨伐完全不受朝廷控制。曹操趁机控制了汉献帝刘协,虽然对外声称“匡扶汉室”,但实际把皇帝的权利牢牢抓在手里向天下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非常聪明的一点,掌握了制高点就等于掌控了主动权,虽然各路诸侯不服,纷纷骂曹操是“国贼”,但无济于事,因为曹操没有称帝,谁也拿他没办法。

虽然各路诸侯拥兵自重,但谁也不敢公开反对汉朝,毕竟他们都是汉朝的臣子,虽然早已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但君毕竟是君,臣毕竟是臣。所以各路诸侯得到了哪块地盘,都会上表给皇帝,让皇帝下诏承认这块地的归属权,这样不但合法而且还名正言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孙策横扫江东诸郡为什么还要到许都进献了。但孙策是向汉献帝进献,而不是向曹操进献,对外他们还是称曹操为“汉贼”。

虽然皇帝权利尽失,但皇帝毕竟是天下共主,既然诸侯们都表明了自己的行为是“匡扶汉室”,就要在各路诸侯面前把戏做足,以免给人以“不臣之心”为口实被群而攻之。霸占一方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诸侯都把矛头指向你,你当作攻击的目标,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在当时还确实有这样的一个例子,那就是袁术。

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就傻乎乎的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公然称帝。他这一称帝就等于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诸侯面前,成为诸侯攻击的目标。因为这时候称帝谁都不服你,人一旦不服你不承认你,就会想办法把你拉下马,你也理所当然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大家不承认你,你缺乏公信力和“合法性”,所以袁术死的很惨,也算是罪有应得。

所以在各路诸侯实力都非常强大的时候只能斗智斗勇相互伐戈。当刘备称帝的时候已经三分天下,但曹操听说刘备称帝还是拍案大怒,要兴兵讨伐。那么刘备为什么就敢称帝呢?因为此时三国实力旗鼓相当,已经没有谁能灭的了谁了,再说刘备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实力,眼看着自己两鬓渐白,如果再不过一下皇帝瘾,恐怕以后就没机会了。

虽然最后曹丕也称帝,但毕竟汉献帝还在,为了能够让自己名正言顺,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戏,才登上皇位。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击关注,谢谢!






笑谈趣史五千年


很简单,孙策要保住江东的基业,就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否则不足以安定六郡人心。东汉末年,虽然是军阀林立互相攻击,但是大部分的军阀,哪一个没有得到朝廷的封任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任命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都得听曹操的。袁绍先前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后来曹操缓和矛盾,让朝廷封袁绍大将军,都督四州。袁术早在董卓时代就是左将军了。公孙瓒是奋武将军,后来自封部下为冀州牧,青州牧,不久败亡。刘表,刘焉都是宗室,朝廷正儿八经的一郡刺史,后升的州牧。就连孙策的父亲孙坚,也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



那孙策呢?早年马日磾持节关东,来到寿春以礼封孙策为怀义校尉,算是入仕了,但是官位不高。而孙策又是有进取之心的枭雄之人,原本袁术承诺孙策让他担任九江太守,结果食言了,又承诺孙策拿下庐江让他担任太守,结果又一次食言,孙策才想着南下攻刘繇。袁术同意了,但是孙策官位太低,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孙策攻略六郡,这才名正言顺。孙策是江东猛虎,果然很快在江东创下一片基业,武功军事是没有问题了,却有三个严重的,并且息息相关的隐患。



第一,孙策的前主公袁术,是个野心极大,早晚称帝的人。不过,这好办,直接脱离袁术,归附朝廷就是。第二,孙策年纪太轻,平定六郡,袁术称帝孙策脱离,此时孙策也才二十二岁。所以,就算孙策打仗再勇猛,在很多江东士人的内心里,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不肯归附。比如,日后协守广陵的陈矫,徐宣,孙策要招纳过,还有王朗等等。所以,孙策在方面没有信心,甚至日后对孙权说,举贤任能,保守江东,我不如你。第三,孙策虽然尽有江东,但是官职一直很小,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让孙策不得不加强和朝廷的联系,后来甚至萌生偷袭许都,夺取汉献帝的念头。



孙策脱离袁术,归附了朝廷,《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只是简单的记载了,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其实,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简单,根源就是上文说到的,孙策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官职过低,根据《江表传》记载,孙策虽然有名位,山民却称之为“孙郎”,但是,孙策还是以严明的军纪服众了。又记载,朝廷派王誧宣诏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和安东将军陈瑀讨伐袁术。显然,以校尉领郡守,有些不伦不类,孙策便派人给王誧做工作,这才代理明汉将领。到了建安三年,孙策对朝廷的贡献加倍于往年,这才被任命讨逆将军。所以,孙策不供奉朝廷能行吗?

孙策创业不易,虽然脱离称帝的袁术,但是在朝廷并无根基,官位又低,甚至讨袁术盟军,安东将军陈瑀都想着偷袭孙策,并其军。当然,结果陈瑀反被孙策所败,不过也和广陵太守,陈瑀的侄子陈登结下梁子,后来孙权攻广陵被陈登所败,这是后话。只是,好不容易才得到讨逆将军的孙策,那是对曹操代表的朝廷憋着了一口气,本来想趁着官渡之战夺走汉献帝,可惜还未成行,就被刺杀了。


大飞熊骑士



名正言顺!!任何时候都必须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未亡;天下依然是他老刘家的;正统皇帝只有一个——汉献帝刘协;其他的各路诸侯,都是汉朝的臣子;虽然他们都拥有私人武装,实际上也早已经割据一方了,但表面上却不敢反,谁公然反抗朝廷,那么,众枪口就会对准谁;枪打出头鸟,倒霉的始终是第一个,比如袁术;


当时的各大诸侯,要么学会“俯首称臣”,要么背上反贼的名头,或者学袁术称帝;只有这三条路可以走;袁术选择登基称帝,当着众诸侯的面登基称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给各路诸侯以“扶汉除贼”的口号,给这些人剿灭他找了一个最好的理由;众叛亲离,群起而攻之,安能不败?

曹操就聪明多了,只图实不图虚,表面上辅助刘协继续做皇帝,实际上独掌实权,幕后操控;一道圣旨下去,各路诸侯谁敢不应诏,虽然只是表面功夫,却也有很多实际作用;曹操当初,区区几千兵马,实力还不如一个普通的郡守;如果他手中没有这个“皇帝”,很难去实现统一北方大业;



所以,奉诏、进献的并不只有孙策,其他的比如,袁绍、刘备、吕布等等,包括登基前的袁术,他们都奉诏了;甚至在十几年之后,刘备、孙权,依然还承认汉献帝,比如他们要提领哪个州郡,必须征得汉献帝(曹操)的同意,要“朝廷”给他们封官,因为此时,还是只有一个皇帝,天下还是汉朝的,他们都在为献帝打江山!!


当然,刘备、孙权承认的只是献帝,并不是曹操;他们对外宣称的是“剿除国贼曹操,匡扶汉室江山!”,他们也都有自己“名正言顺”的理由!!——他们进献的不是曹操,奉的也不是曹操的诏,而是“汉献帝”,是对汉献帝的尊重;如果连最起码的尊敬都没有,还说什么“扶汉”呢?曹操都承认汉献帝,其他诸侯没有理由不承认;

事实如此,所有人都必须承认献帝,董卓不例外,王允、李莈、郭汜不例外,曹操不例外,各路诸侯也不会例外;


爱尚文史


孙策,孙坚之子,孙权的哥,有江东小霸王之称,其脱离袁术后带领部将横扫江东诸郡,那为何还要派大臣去许都进献?

先来看当时的局势,其中最关键的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于淮南称帝,成为各诸侯的攻击目标,也就是众矢之的。而他所得到的传国玉玺是有孙策所上交的,可以说袁术的称帝跟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刚刚横扫江东诸郡,局势还没有完全掌控,难保不会有人用这件事来制造舆论压力,从而使自身统治的江东诸郡变得不安定。而要改变这种情况,那么就要反对袁术僭越之举,就像当年其父亲孙坚讨伐董卓一样。

所以孙策向许都进献的原因就明确了

吴录载策上表谢曰:“臣以固陋,孤持边陲。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仰荣顾宠,所不克堪。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虽辄捐废,犹用悚悸。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佐命。臣初领兵,年未弱冠,虽驽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术狂惑,为恶深重。臣凭威灵,奉辞罚罪,庶必献捷,以报所授。”

向朝廷证明自己反对袁术称帝,并将这一消息公诸于众,能有效的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明自己并不是反贼中的一员。这样做能有效的减小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能让江东诸郡的百姓明白,我所占领的江东是有朝廷的允许的,我是为解放大家而来的。从而转变百姓的仇恨情绪。


南柯梦说


获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因为此时汉献帝被曹操所奉迎到许昌,汉献帝依然作为天下的共主,类似于周天子,孙策虽然占据江东地区,但未获得汉献帝的承认,为了获得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必须得到汉献帝的承认,才是名正言顺,也是为了防止其他军阀跟他抢江东地区,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的需要。


我觉得我认为


一是追求政治上的合法性,二是和曹操献好,毕竟人家是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