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過是打下南京城,為何就能夠順利繼承大明皇帝位?

踏雪尋梅wsy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朱棣打下的南京城不是小小的縣城,也不是偏遠地區的城市,而是當時大明朝的首都,大明天子朱允炆就在南京城中。首都已經淪陷了,豈有不亡之理?而朱棣攻下南京後並不是繼承皇位,而是造反篡位!雖然他自己一直強調他是繼承老爸朱元璋的皇位,但在周圍人看來,他就是篡位。

靖難之戰——朱棣的篡位過程

說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真是一位可憐又可悲的皇帝,父親朱標英年早逝,自己雖然深受爺爺朱元璋的喜愛而坐上皇帝之位,但也把他送入了皇權鬥爭的旋渦之中,生性善良且柔弱的朱允炆根本沒有鬥爭的天分。他登基的時候,他的藩王叔叔們個個英勇彪悍,特別是燕王朱棣擁兵十萬,這種強大的壓力一直從燕京漫延到了南京。

明朝藩王的強大其實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他當初給兒子們分封的時候也考慮到這一問題,因此他規定藩王之間不得碰面,哪怕是回京也不能一起回來,必須一王離開後另一王才能進京。甚至在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還留下遺詔,要求所有藩王不許回來參加追悼會,當時燕王朱棣想回來也被這一詔書制止。由此可見朱元璋是知道藩王的風險,畢竟漢朝的“七王之亂”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但朱元璋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一問題,才給子孫後代留下禍根。

科學界有一個定律叫“墨菲定律”,就是說一件事情如果會變壞,哪怕只有一點點可能,但它始終會發生。朱元璋擔心藩王造反,雖然已經儘量去改善這一切,但始終還是發生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聽取大臣建議進行削藩,結果適得其反,這一削藩政策就像是竹竿捅進了黃蜂窩,不但沒收到效果,反而引起藩王的強烈不滿。燕王朱棣也因此而起兵造反,高舉“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殺向南京城,要求殺掉建議削藩的大臣齊泰和黃子澄。

朱棣的造反在歷史上被稱為“靖難之役”,整個過程共持續了四年,從建文元年開始至建文四年結束。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大軍把皇宮團團圍住,但朱棣並沒有進宮,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進去殺了侄子會引來歷史罵名,因此他希望侄子能夠識趣的下詔書讓位。然而朱棣沒有等來讓位詔書,卻等來了皇宮的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把宮殿點著了,大火之中朱允炆不知去向,成為歷史之謎。

朱棣在當年登基稱帝,建年號為永樂。

朱棣能夠順利成為皇帝,主要還是朱允炆的柔弱。

歷史上因為削藩引起戰爭的例子有不少,最有名的就是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朱棣的“靖難之役”,而兩者不同的地方就是漢景帝劉啟比建文帝朱允炆要強硬果斷。

  • 七國之亂其實就是劉啟想削藩,大臣晁錯只是一個引子,但當藩王舉著“誅晁錯,清君側”造反的時候,劉啟馬上就把晁錯給殺了!雖然殺晁錯沒有止住藩王軍隊的腳步,不過可以看出劉啟果斷強硬的性格;

  •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也是舉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但朱允炆始終沒有對這二人採取措施,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罷免他們的官職,實際兩人還是繼續留在他身邊出謀劃策,後來還恢復了兩人的職位,最後齊泰和黃子澄是被朱棣清除的。

  • 朱允炆的柔弱不止表現在對待齊黃二人身上,在對抗朱棣大軍的時候,他還下令士兵不可以殺死叔叔朱棣,結果在一場戰役中,士兵完全可以射殺朱棣,但因為朱允炆的這條禁令導致士兵都不敢放箭。(《明史·本紀第五·成祖一》記載:“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結束語

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創建了永樂盛世,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如果朱棣當初沒有造反,大明朝在朱允炆的帶領下能否走向盛世呢?可惜世上沒有如果,時光的車輪只會滾滾向前,不停息也不後退。


水煮汗青


明成祖朱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宗室親王謀逆成功的案例!朱棣不過就是打下了南京城,為何就能順利成為明王朝的皇帝?難道沒有什麼阻力嗎?有!明惠帝朱允炆的鐵桿便是最大的阻力。但是,這些人都是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根本翻不起什麼大浪,在燕軍進入南京城之後,他們只能束手就擒、引頸就戮,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夷滅十族的方孝孺便是屬於這一類人。那麼,其他人不反對嗎?還真沒什麼人反對!



首先說老朱家的藩王們。這幫人是最可能反對,也是最有資格和實力反對的。但是,並沒有。朱允炆即位之後,在齊泰、黃子澄等幾個儒生攛掇之下,開始了粗暴撤藩的進程,對叔叔們廢的廢、抓的抓,搞得朱元璋的兒子們人人自危!朱棣之所以鋌而走險、發動“靖難之役”,這裡面或多或少也有被朱允炆逼到牆角、狗急跳牆的原因。正因為這樣的原因,藩王們早就對朱允炆寒心了,在整個“靖難”期間,有野心的藩王紛紛加入了朱棣陣營,寧王朱權算一個,和李景隆一起打開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勉強也算一個!至於其他沒有野心的藩王,大多作壁上觀,根本沒有誰出來給朱允炆站臺!從朱棣當初允諾朱權“平分天下”來看,相信不少藩王私下裡都得到過“四哥”大小不等的許諾。從維護自身利益而言,他們不會站在朱允炆一邊反對朱棣。畢竟,朱允炆削藩是事實,但朱棣削藩卻是後來的事情,彼時還不是事實。



再說朝臣。除了朱允炆的鐵桿,朝臣和像李景隆一樣的爵二代們更關心的不是誰來當皇帝,而是自身的利益。朱棣雖然是“造反”,但他是如假包換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兒子,在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和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去世之後,朱棣是朱元璋彼時年紀最長的兒子,他來當皇帝,並不違背“嫡長子繼承製”的大原則。對於朝臣而言,投靠朱棣算不上是變節。既然面子上已經可以過得去了,大家更關注的自然是裡子。朱允炆已經在大火中不知所終,現在朱棣成了皇帝,如果反對,只能步方孝孺的後塵。但是,如果表示擁護,依然不失高官厚祿,如何選擇?不言而喻。而對於忠於朱元璋的殘存老臣們而言,無論朱標還是朱棣,都是朱元璋的兒子,誰來當這個皇帝,區別並不大!他們都對得起朱元璋,自然也不會激烈反對。



那麼,各地的駐軍呢?自古當兵吃糧,丘八們從來不管誰來當皇帝,誰給他們發餉他們就聽誰的。從宋王朝重文抑武開始,歷朝歷代都在刻意壓制武將勢力,基層武將只能衝鋒陷陣,朝廷的權利鬥爭與他們無關,他們只認皇帝,至於皇帝是誰,不重要!只有姓朱、給發餉錢就行。而彼時朝中的武將,除了參與進抵抗“靖難”的那幾位,幾乎被朱元璋殺了個精光,即便僥倖逃脫的,也基本上年事已高、退休在家了。經歷了洪武朝的血腥屠戮,他們這些人自顧尚且無暇,誰還敢輕易捲入這些是是非非?只要皇帝還姓朱,你們愛誰當誰當!



至於士子階層和普通百姓,士子階層想要通過科舉躋身官場,最不能得罪的就是皇帝。既然朱棣名分已定,自己的未來掌握在朱棣手中,反對朱棣等於是自毀前程,沒有誰會願意拿自己的前程博取虛名!普通百姓則更加無所謂誰是皇帝,中國古代的所謂盛世,也不過就是百姓勉強可以填飽肚子而已,只要能填飽肚子,百姓們根本不會去管這些是是非非!



說到底,朱棣之所以攻下南京之後沒有遭到太大阻力便輕輕鬆鬆成為了皇帝,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姓朱,是朱元璋的親兒子!“靖難”和中國歷史上庶出皇子拱掉皇太子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僅僅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宗室內鬥。這一點註定了,除了少數敵對方,它不會損害到大多數人的既得利益,既然不會損害到大多數人的既得利益,這些人有為什麼要反對呢?而異姓造反改朝換代就不同了,除了“造反者”一系,其他方方面面都會被重新洗牌,損害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些人自然要激烈反對!看看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初,還有多少元王朝的宗室、貴族和文臣、武將活躍在明王朝的政治舞臺?再對此一下“靖難”之後的朝堂,又有多少不是原來洪武朝的宗室、貴族和文臣、武將?這就是原因!一切皆為利來、亦為利往。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這個問題,不說那些明朝的法統、制度等比較難理解的方面,僅從一點來看,就非常清楚了。

因為朱允炆死了啊!

從當時明朝的形勢來看,朱允炆一死,還有誰比朱棣更有資格繼承帝位?

根本就沒有了嘛,幾個大的強藩,之前就被朱允炆給削了,有點實力的寧王,早就被朱棣裹挾,剩下都是一些弱小的藩王,還有誰敢跟強悍的四哥掰手腕?那是自尋死路好不好。

難道沒有忠於朱允炆的文臣武將了?

那當然有啊,不過主子都不在了,他們再忠心,又有什麼用呢?失去效忠對象了啊。

也有誓死不肯屈膝的,比如方孝孺,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有幾個人,願意以被滅族的風險去對抗一個強勢的君主?

朱棣起兵之初,朱允炆手握強大的兵力,舉全國之力對付一個沒多少人馬的地方藩王,打得怎麼樣?大家也都看到了。

還有誰敢不服?

絕對的實力就是話語權,沒有實力,談再多的制度,談再多的法統,也是空的,朱棣會理你?

槍桿子才是硬道理嘛,自古如此。

何況,朱棣本身能力相當強,在朱棣統治下,除了對建文帝一些舊臣比較殘酷,其他人過得又不差,永樂朝就是明朝的巔峰期了,換了其他人來幹,能幹得比他更好嗎?

當然,至於朱允炆到底死沒死,在朱棣登基後,已經無關緊要了。就算城破之時他沒死,朱棣也會想方設法恁死他,就算他跑出去,朱棣也會追捕他到天涯海角,讓他消失。

所以,即使他真的沒死,逃出了南京,也只敢隱姓埋名,忍辱偷生了。

當然,不管朱允炆到底死沒死,在朱棣主導的官方記錄中,也是要把他記錄成死亡的。


小院之觀


如果是李自成打下南京,他當然不可能繼承大明皇位,因為他不是老朱家的後代呀。

第一,朱棣“靖亂”是皇室內部矛盾,皇位朱棣也有份。只要是跟朱元璋有血緣關係的朱姓子孫都有權利繼承大明皇位,也包括他的侄子靖江王,人家卡梅倫也還在英國王位繼承人上掛著名呢。至於老百姓對於誰做皇帝來說都無關緊要,怎麼都是大明的天下。

第二,朱棣造反的時候他已經升級成老大了。在此之前,老大朱標在洪武25年去世,老二朱樉在洪武28年去世, 老三朱棡在洪武31年去世,這老四就是朱棣了。不知道朱元璋留給孩子們的陰影太大還是冥冥之中與皇位無緣,朱棣由老四熬成了老大,這使得他在登位的宗法關係和政治阻礙上都有了很大的空間。

第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會是領導者。因為在政治活動發起的時候他引領了輿論並確立了各自分工,而由於慣性這種領導力是一直存在的。比如那位倒黴的寧王,最開始他是想到中央跟建文帝“坦白從寬”的,因為朱棣的反覆爭取和威逼利誘直到被裹挾其中而被迫造反。雖然最後成功了,但試問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領導者呢?

第四,軍事實力決定一切。這就好比拳擊比賽,要想多得拳王金腰帶必須擊敗眼前的拳王,而其他人沒有這個實力和智謀,更沒有這個膽量。於是,局面只能維持現狀了,而等待他們的將是朱棣進行的“慢刀子割肉”式的削藩,而朱棣只有一個。


金鑼山


朱棣的靖難之役打了近四年,以朱允炆失敗而告終。這裡有個很有趣的問題,朱棣既使打下了南京,朱允炆還擁有南京以外的天下,為什麼朱棣能順利登基做皇帝。並且其當皇帝后全國很平靜,基本上沒有反抗,基本上天下歸心,這裡有什麼玄機?

一、朱棣的大部分靖難戰役基本上是失敗的。朱棣靖難先後被阻於德州、濟南、徐州,可以說頭三年基本上是失敗的。最給朱棣面子的說法是與南軍打成了平手。朱允炆太仁慈,已與朱棣刀兵相見了,還在說:千萬勿傷朕的四叔。幾次讓朱棣從死亡中逃脫,給全國人的感覺好象朱允炆理虧,而且虧的很嚴重。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的轉機為第四年,聽取了黑衣宰相姚廣孝的建議,丟開一切罈罈罐罐,不顧後方,兵鋒直指南京,拿下京城當皇帝。這個底氣和自信從何而來,來源於天下已歸心於朱棣。

二、朱允炆與朱棣之爭是家務事。在四年的靖難戰爭中,軍隊打仗就象過家家。更有趣的是,朱棣打到南京,看到滿城牆是老爸朱元璋的畫相不敢忤逆攻城。在無計可施,在城外等待時,發小、當年南軍的統帥李景隆開城門獻城,朱棣不廢一槍一彈進了京城。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大將,代表軍心已歸向朱棣。可見涉及皇家家務事有的官員漠視,有的選邊站、有的投靠,誰有能耐靠誰,這方面朱棣比朱允炆佔優勢。

三、朱棣登基並非非法。朱棣雖為皇四子,庶出,但一直由嫡母馬皇后哺養,可以視為嫡出。太子朱標病斃,朱棣按才華加上又是馬皇后養子,應該輪上他了。朱元璋立皇太孫的做法不靠譜,人們對其正當性,合法性存疑。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一年三百六十天,白天黑夜的鼓動朱棣造反。當時朱棣還在南京,姚廣孝便投靠朱棣,承諾讓朱棣戴上白帽子,王戴白為皇,這個姚廣孝絕對先知先覺。

四、朱允炆生死不明,國家不可一日無主。朱棣打進內城,皇宮火起,朱允炆不見了蹤跡。朱棣想不登基都不行,因為天下歸心朱棣。以解縉為例,當朝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在南京城破前,在一起討論前途。結束後榜眼眼看朱允炆沒了指望回家上吊殉國,但解縉等人在南京城未破時,便投奔了朱棣。由此看朱棣在所謂的正統的文人中佔有相當的優勢。後來朱棣不顧姚廣孝的一再囑咐,殺方孝孺,還滅其十族。這固然是朱棣很殘暴,從另一面可看到朱棣的底氣。殺方孝孺並沒有出現姚廣孝預測的天下知識分子離心離德的現象,至少沒那麼嚴重。

四、縱觀朱元璋的子孫,朱棣最有當皇帝的水平。朱允炆年輕幼稚,被方孝孺等忽悠,皇位沒捂熱就削藩,弄的明皇室人心惶惶。雖然朱允炆人很仁慈,但皇帝的仁慈只能在表面,無毒不丈夫,朱允炆就缺這個。

朱允炆可能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朱棣不完全是好人,但絕對是好皇帝。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朱棣是好皇帝!


書華36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搞清楚,對於誰來做皇帝這件事情,朱允炆和朱棣分別是什麼看法。


從朱棣角度:太子朱標死後,皇儲就空缺了。按照慣例,這個時候應該從已故太子的兄弟中再選擇一位立為皇儲,而且當時朱元璋仍然在世,哪有從孫子輩選擇皇儲的道理。而縱觀當時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只有朱棣最優資格和威望成為新的皇儲。


從朱允炆角度:爺爺已經分過家了,自己的父親朱標得到了最大的一份家產。既然已經分家了,不論爺爺是否在世,父親的這份家產自然由孫子來繼承,這是理所當然的。叔叔朱棣有什麼資格來搶奪自己的家產。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朱允炆上臺,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儒臣,變革部分朱元璋的制度,同時開始著手削藩。一直心有不甘的朱棣決定起兵,打著“靖難”的口號反叛了。


起兵後,朱棣其實是敗多勝少,哪怕當時李景隆被朱棣打敗,丟了六十餘萬南軍,當時的人們依舊不看好朱棣。也難怪,朱棣以一隅而抗全國,說他螳臂當車都不為過。面對征途上的一次次挫折和失敗,朱棣也動搖過。最後,在姚廣孝的建議下,繞開濟南等軍事重鎮,直取安慶,最後攻入南京。


拿下南京,朱棣之所以能順利繼承皇位,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允炆不是被俘,也不是被朱棣殺了,而是失蹤了。

不管怎麼說,朱棣都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一次次強調自己是聽從朱元璋生前的囑託,才起兵的。如果朱允炆被自己殺了,那朱棣起兵時強調的原則就被自己打臉了,就真的是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勢必影響朱棣戰後的收攏人心。因為輿論戰就輸了。但是朱允炆是失蹤了,而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上位就顯得那麼順其自然了。


第二,絕大多數的文官集團,都把朱棣起兵看做是老朱家的內部矛盾。

一個是朱元璋的孫子,一個是朱元璋的兒子,老朱家子孫自己爭皇位,但對文官集團來說,都是大明王朝。人心思定是主旋律。既然朱棣已經成功拿下南京,宣佈稱帝,那麼不如水順推舟,朱元璋哪個子孫當皇帝也輪不到自己不是。


第三,登基後的朱棣竭力籠絡舊文官集團,保證其利益。

拿下南京後的朱棣,對建文帝的舊臣就一個原則,順者昌逆者亡。除了朱允炆身邊幾個核心大臣,對於其他文官舊臣,只要願意承認朱棣的皇權,朱棣一概既往不咎,甚至可以加官進爵。這一手,一下就瓦解了建文舊臣的人心。


第四,打著朱元璋的旗號,以示正統。

朱棣上臺後,修改實錄,以各種小說筆法去渲染朱元璋對朱棣的好感。認馬皇后為生母。廢除建文帝的變革舉措,一切以父親朱元璋的成法為準則,是為祖宗之法不可變。修書,改組錦衣衛等,統一意識形態。


第五,朱棣還是存在一定的群眾基礎。

作為朱元璋能征慣戰的兒子,且常年在北方守衛邊疆,在朝中和坊間還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威名不可謂不盛。而朱允炆做太子時年幼,又常年站在朱元璋身後服侍老朱,雖有仁厚之名,但不見得有多少群眾基礎。


以上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朝史暮想


明朝可以說是第一最多的(褒貶都有),第一個開國皇帝是農民(也是乞丐也是和尚),統一方式也是第一個由南往北的,甚至連藩王造反成功也是唯一的。這藩王就是朱棣。

朱棣的成功可以說是僥倖。在靖難早期,軍事上雖有成功,但戰略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而且勢力也一直被壓縮在燕京、山東一帶。雖然得到了蒙古朵顏三衛甚至其他藩王的支持,但始終處於劣勢。後來聽從幕僚的建議,繞過那些難纏的城市,直取南京,直至稱帝。其過程就三個字:穩、準、狠。

那為何南京陷落後,沒有引起其他藩王甚至地方勢力的反對,而讓朱棣能夠順利的當上皇帝呢。

明初的天下的權利有四分,一分皇帝為最大,二分藩王在地方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作威作福,三分勳貴武將鎮守四方邊關,四分文臣安民收稅養天下。所以朱棣的成功與這四分權利息息相關。

第一點是因為鎮守四方的勳貴武將沒那個心思,甚至更願意看到朱棣當皇帝。明朝在朱元璋的構想中,是他的兒子們鎮守各藩鎮重地維護中央統治,勳貴武將們回家養老,由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管理國家。這個構想中的國度,勳貴武將是最吃虧也是損失最大的。所以在朱允炆削藩之中,出工不出力,導致朱棣在靖難之中越來越強大。相對於文弱的朱允炆,那些被朱元璋殺怕的勳貴武將更願意看到朱棣當皇帝。

第二點,當然是那些朱元璋的藩王兒子們已經沒有那個實力了。朱允炆削藩的第一對象不是朱棣,而是另有其人。當朱棣起兵時,朱允炆雖不會對邊關的藩王使用過激的手段,但對於內地特別是富饒之地肯定是嚴防死守。當靖難四年後,想想那些藩王還有多少實力能夠與朱棣一較長短,顯然是不能的。

所以說,朱棣的成功是一種僥倖,無法複製,當然跟他的個人能力也有關係。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來噴~~~


言午野記


1402年,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在南京登基稱帝,定年號“永樂”,後1421年遷都北京。實際上,朱棣打下南京時,仍然有許多反對勢力,尤其是原來建文朝舊臣。建文帝在全國其他地區以外同樣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因此在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的不知所終,讓朱棣寢食難安。除了私派“特工力量”全國民間搜尋之外,就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尋找建文帝。那為什麼朱棣登基後,依然渡過了不穩固的時期,坐穩了皇帝寶座呢?

第一,朱棣自身的素質很強,本身就有較強的威望。朱棣從小就隨父經歷了很多,有著堅毅能忍、殺伐果決的性格,對於治軍打仗、治國建設、政治權謀都有很強的能力。有能力者得天下,朱棣也讓很多人信服。無論是造反前還是造反後,朱棣都有一定的威望(畢竟自身有能力,也是隨父開國,又是靖難之役的勝利之威)。

第二,朱棣的軍隊戰鬥力是比較強大的。通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的力量變得更強,其他的藩王勢力則被削弱了,這也是為什麼削藩大業在朱棣手中完成的原因之一。而且朱棣的軍隊因為鎮守邊關,經常與境外敵人廝殺,因此本身的戰鬥力是非常可觀的,非一般的地方軍隊可比。

第三,明朝對於文官集團比較苛刻。明朝官員工資低,待遇相對較差,工作量又大(源於精力十足的朱元璋),到了建文帝時期也沒有多大的改變,因此部分官員對於皇帝的向心力較低。說白了,皇帝隨便換,我還是個官,接著幹就行。

第四,反對朱棣的勢力缺少一個振臂一呼的皇室領袖。影響力最大的又是最正統合法的建文帝不知所終或者已經死亡,其他的藩王無心或者無力叫板朱棣。

第五,朱棣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棄生母而認馬皇后,又恢復祖制,還篡改文獻進行洗腦,使得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不斷強化。又大肆屠殺建文朝舊臣,威懾反對勢力。同時,勵精圖治給天下人樹立一個好皇帝的形象,贏得人心。

第六,建文帝和永樂帝之爭,始終是皇室內部問題,屬於家務事。不論誰贏,都有皇室血脈,都有自己的正統合法性(建文帝因為哥哥早夭所以是嫡長孫,燕王朱棣因為太子、秦王、晉王早已經死了,也是輩分最大的一個二代皇子)。

第七,建文帝時期的一些改革措施,得罪了部分的地主階級,尤其是宗教地主階級。在靖難之役時期,朱棣得到了以道衍為首的僧侶地主階級的支持。

第八,反對朱棣的勢力缺乏人才。朱元璋的大量屠殺,已經把能文能武的人才,屠戮一空,從建文帝的智囊團和派出去的將領就可以發現人才的缺少。


學識淺薄,若有不對,煩請指正!


燕月閣


為什麼朱棣能輕而易舉奪取皇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

朱棣在明朝立國後有非常重要作用,朱棣生於元末至正二十年,既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為朱元璋第四子,青少年時期,朱棣接受的是朱元璋正統封建教育,到了洪武三年,即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九年,即1376年朱元璋準備讓他的兒子們到封地當藩王,這一年朱棣已是十七歲,他和他的兄弟一起去了安徽風陽老家,在這幾年裡,瞭解了民間疾苦,對他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

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朱棣就藩北京,在這之後多次受命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影響力!

到了洪武末期,朱元璋的長子,次子,三子先後去世,朱棣成為諸王裡最有影響力的皇子。

第二:

不得不說到朱元璋所建立的藩王制度。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借籤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建立個明代藩王制度,三次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及一個從孫為王,藩王有極太的實權,特別是兵權,僅王府擴衛就有三千到一萬不等。每位藩王有一整套公署,官署配備,官藩王多封於北方,以防範北元,鎮守北境,但同時也可監視異姓功臣及監視地方,但也造成藩王尾大不掉,更為重要的的是使得朱棣取得了軍事基礎,從寧王處迅速奪取朵顏三衛,起事後能很順利平定北方。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第三:

朱棣不僅在軍事上,在政治上十分老道,起事後以恢復朱元章祖製為藉口,奪取南京後,封賞功臣,安撫諸王,除幾十人首惡外,其餘人官復原職,取得了政治上的支持,這是建文所沒有做好的。





夜立半山寒


其實對於朱允炆來講,他登上這個皇位也挺坑爹的,為什麼?因為自己的爺爺給自己留下了一群如狼似虎的叔叔,每一次朱允炆看到這些叔叔也都感覺腦子特別的疼。

你要是說其他的人那直接給他安上一個背叛國家的罪名,直接就是凌遲處死,情況嚴重一點兒的,就像蘭玉那樣情況不嚴重的,那直接斬首就行了,你說其他人敢反叛吧?不敢為什麼朱元璋手底下的子孫,那才是正宗的皇家子弟,其他的人那算什麼?

可是問題就出在了,這次反叛朱允炆的是他的親叔叔朱棣,這件事情無論怎麼說,也都是你們朱家自己內部的事情,跟其他人無關,當然,明成祖朱棣也是一個腦子十分清楚的人,他也不會幹那種亂放地圖炮,最後把其他人都給牽扯進來的這樣一種蠢事兒,所以他也採取了分化打擊,他明確的告訴全天下,這是我們叔侄兩個的事情,你們其他人別參與進來。

在這之前,朱允炆是率先動手的那個怎麼樣?沒想到吧,看似文弱的朱允炆竟然是先下手之人,而朱棣只不過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這之前,朱允炆的二叔三叔都已經在削藩之中被削的不成人樣了,所以大家也對這個少年皇帝十分忌憚,你說你對付你自己人都能這麼狠,你接下來對付我們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手段呢?你也不想想,朱允炆是承接的誰的皇位。朱元璋。朱元璋殺人的,殺人如麻,不僅殺敵人下狠手,殺自己人,那也是痛下殺手。

所以朱允炆率先露出獠牙,讓其他人感覺不安,覺得朱元璋的那些毛病全讓朱允炆給繼承過去了,除此以外,朱元璋為了能夠擁護朱允炆登上皇位,把手底下能夠用的大臣,有權威的大臣,全部清理的乾乾淨淨,以至於把朱棣的時候沒有什麼事用得順手的大臣了!

沒有人在朝堂上面,或者在其他的屬地制肘朱棣,這是朱元璋留下了這一副棋局的最大的敗筆,大家仔細想想,如果藍玉還在那朱棣敢反嗎?我覺得朱元璋這一生,(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要說他做的最錯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雞蛋全部放在了一個籃子裡面,他給自己的大兒子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資源,以至於自己的大兒子死了,他除了投資他孫子以外,他們沒其他的選擇,雖然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不給你的計劃留下任何的後路,這一點是可怕的,以最後你慌手慌腳之下,很有可能鑄成大錯。

朱元璋後面爛殺功臣,以至於自己的親孫子,最後被自己的兒子給逆襲了,這一點上來講,朱元璋得負全責。

當然最後一點,明成祖朱棣能夠在北方以幾萬的兵力逆襲全國幾十萬的大軍,這一點本身已經不是什話可以來形容的了,雖然也有朱允炆自身比較給力,狂送大禮包,但是朱棣的能力還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誰不希望自己的投資能力比較強一點的,跟了一個比較懦弱的人,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總結下來,第一,朱棣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這點無可爭議,第二,朱元璋殺了太多的人沒有人去掣肘朱棣這一點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第三,朱棣這個人做事能力太強,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