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过是打下南京城,为何就能够顺利继承大明皇帝位?

踏雪寻梅wsy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朱棣打下的南京城不是小小的县城,也不是偏远地区的城市,而是当时大明朝的首都,大明天子朱允炆就在南京城中。首都已经沦陷了,岂有不亡之理?而朱棣攻下南京后并不是继承皇位,而是造反篡位!虽然他自己一直强调他是继承老爸朱元璋的皇位,但在周围人看来,他就是篡位。

靖难之战——朱棣的篡位过程

说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真是一位可怜又可悲的皇帝,父亲朱标英年早逝,自己虽然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而坐上皇帝之位,但也把他送入了皇权斗争的旋涡之中,生性善良且柔弱的朱允炆根本没有斗争的天分。他登基的时候,他的藩王叔叔们个个英勇彪悍,特别是燕王朱棣拥兵十万,这种强大的压力一直从燕京漫延到了南京。

明朝藩王的强大其实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他当初给儿子们分封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一问题,因此他规定藩王之间不得碰面,哪怕是回京也不能一起回来,必须一王离开后另一王才能进京。甚至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还留下遗诏,要求所有藩王不许回来参加追悼会,当时燕王朱棣想回来也被这一诏书制止。由此可见朱元璋是知道藩王的风险,毕竟汉朝的“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但朱元璋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一问题,才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根。

科学界有一个定律叫“墨菲定律”,就是说一件事情如果会变坏,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但它始终会发生。朱元璋担心藩王造反,虽然已经尽量去改善这一切,但始终还是发生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听取大臣建议进行削藩,结果适得其反,这一削藩政策就像是竹竿捅进了黄蜂窝,不但没收到效果,反而引起藩王的强烈不满。燕王朱棣也因此而起兵造反,高举“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杀向南京城,要求杀掉建议削藩的大臣齐泰和黄子澄。

朱棣的造反在历史上被称为“靖难之役”,整个过程共持续了四年,从建文元年开始至建文四年结束。

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大军把皇宫团团围住,但朱棣并没有进宫,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进去杀了侄子会引来历史骂名,因此他希望侄子能够识趣的下诏书让位。然而朱棣没有等来让位诏书,却等来了皇宫的一场大火!建文帝朱允炆把宫殿点着了,大火之中朱允炆不知去向,成为历史之谜。

朱棣在当年登基称帝,建年号为永乐。

朱棣能够顺利成为皇帝,主要还是朱允炆的柔弱。

历史上因为削藩引起战争的例子有不少,最有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朱棣的“靖难之役”,而两者不同的地方就是汉景帝刘启比建文帝朱允炆要强硬果断。

  • 七国之乱其实就是刘启想削藩,大臣晁错只是一个引子,但当藩王举着“诛晁错,清君侧”造反的时候,刘启马上就把晁错给杀了!虽然杀晁错没有止住藩王军队的脚步,不过可以看出刘启果断强硬的性格;

  • 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也是举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但朱允炆始终没有对这二人采取措施,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罢免他们的官职,实际两人还是继续留在他身边出谋划策,后来还恢复了两人的职位,最后齐泰和黄子澄是被朱棣清除的。

  • 朱允炆的柔弱不止表现在对待齐黄二人身上,在对抗朱棣大军的时候,他还下令士兵不可以杀死叔叔朱棣,结果在一场战役中,士兵完全可以射杀朱棣,但因为朱允炆的这条禁令导致士兵都不敢放箭。(《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记载:“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结束语

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创建了永乐盛世,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如果朱棣当初没有造反,大明朝在朱允炆的带领下能否走向盛世呢?可惜世上没有如果,时光的车轮只会滚滚向前,不停息也不后退。


水煮汗青


明成祖朱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宗室亲王谋逆成功的案例!朱棣不过就是打下了南京城,为何就能顺利成为明王朝的皇帝?难道没有什么阻力吗?有!明惠帝朱允炆的铁杆便是最大的阻力。但是,这些人都是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在燕军进入南京城之后,他们只能束手就擒、引颈就戮,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夷灭十族的方孝孺便是属于这一类人。那么,其他人不反对吗?还真没什么人反对!



首先说老朱家的藩王们。这帮人是最可能反对,也是最有资格和实力反对的。但是,并没有。朱允炆即位之后,在齐泰、黄子澄等几个儒生撺掇之下,开始了粗暴撤藩的进程,对叔叔们废的废、抓的抓,搞得朱元璋的儿子们人人自危!朱棣之所以铤而走险、发动“靖难之役”,这里面或多或少也有被朱允炆逼到墙角、狗急跳墙的原因。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藩王们早就对朱允炆寒心了,在整个“靖难”期间,有野心的藩王纷纷加入了朱棣阵营,宁王朱权算一个,和李景隆一起打开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勉强也算一个!至于其他没有野心的藩王,大多作壁上观,根本没有谁出来给朱允炆站台!从朱棣当初允诺朱权“平分天下”来看,相信不少藩王私下里都得到过“四哥”大小不等的许诺。从维护自身利益而言,他们不会站在朱允炆一边反对朱棣。毕竟,朱允炆削藩是事实,但朱棣削藩却是后来的事情,彼时还不是事实。



再说朝臣。除了朱允炆的铁杆,朝臣和像李景隆一样的爵二代们更关心的不是谁来当皇帝,而是自身的利益。朱棣虽然是“造反”,但他是如假包换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儿子,在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和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去世之后,朱棣是朱元璋彼时年纪最长的儿子,他来当皇帝,并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对于朝臣而言,投靠朱棣算不上是变节。既然面子上已经可以过得去了,大家更关注的自然是里子。朱允炆已经在大火中不知所终,现在朱棣成了皇帝,如果反对,只能步方孝孺的后尘。但是,如果表示拥护,依然不失高官厚禄,如何选择?不言而喻。而对于忠于朱元璋的残存老臣们而言,无论朱标还是朱棣,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谁来当这个皇帝,区别并不大!他们都对得起朱元璋,自然也不会激烈反对。



那么,各地的驻军呢?自古当兵吃粮,丘八们从来不管谁来当皇帝,谁给他们发饷他们就听谁的。从宋王朝重文抑武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刻意压制武将势力,基层武将只能冲锋陷阵,朝廷的权利斗争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认皇帝,至于皇帝是谁,不重要!只有姓朱、给发饷钱就行。而彼时朝中的武将,除了参与进抵抗“靖难”的那几位,几乎被朱元璋杀了个精光,即便侥幸逃脱的,也基本上年事已高、退休在家了。经历了洪武朝的血腥屠戮,他们这些人自顾尚且无暇,谁还敢轻易卷入这些是是非非?只要皇帝还姓朱,你们爱谁当谁当!



至于士子阶层和普通百姓,士子阶层想要通过科举跻身官场,最不能得罪的就是皇帝。既然朱棣名分已定,自己的未来掌握在朱棣手中,反对朱棣等于是自毁前程,没有谁会愿意拿自己的前程博取虚名!普通百姓则更加无所谓谁是皇帝,中国古代的所谓盛世,也不过就是百姓勉强可以填饱肚子而已,只要能填饱肚子,百姓们根本不会去管这些是是非非!



说到底,朱棣之所以攻下南京之后没有遭到太大阻力便轻轻松松成为了皇帝,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姓朱,是朱元璋的亲儿子!“靖难”和中国历史上庶出皇子拱掉皇太子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宗室内斗。这一点注定了,除了少数敌对方,它不会损害到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既然不会损害到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有为什么要反对呢?而异姓造反改朝换代就不同了,除了“造反者”一系,其他方方面面都会被重新洗牌,损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些人自然要激烈反对!看看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初,还有多少元王朝的宗室、贵族和文臣、武将活跃在明王朝的政治舞台?再对此一下“靖难”之后的朝堂,又有多少不是原来洪武朝的宗室、贵族和文臣、武将?这就是原因!一切皆为利来、亦为利往。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这个问题,不说那些明朝的法统、制度等比较难理解的方面,仅从一点来看,就非常清楚了。

因为朱允炆死了啊!

从当时明朝的形势来看,朱允炆一死,还有谁比朱棣更有资格继承帝位?

根本就没有了嘛,几个大的强藩,之前就被朱允炆给削了,有点实力的宁王,早就被朱棣裹挟,剩下都是一些弱小的藩王,还有谁敢跟强悍的四哥掰手腕?那是自寻死路好不好。

难道没有忠于朱允炆的文臣武将了?

那当然有啊,不过主子都不在了,他们再忠心,又有什么用呢?失去效忠对象了啊。

也有誓死不肯屈膝的,比如方孝孺,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有几个人,愿意以被灭族的风险去对抗一个强势的君主?

朱棣起兵之初,朱允炆手握强大的兵力,举全国之力对付一个没多少人马的地方藩王,打得怎么样?大家也都看到了。

还有谁敢不服?

绝对的实力就是话语权,没有实力,谈再多的制度,谈再多的法统,也是空的,朱棣会理你?

枪杆子才是硬道理嘛,自古如此。

何况,朱棣本身能力相当强,在朱棣统治下,除了对建文帝一些旧臣比较残酷,其他人过得又不差,永乐朝就是明朝的巅峰期了,换了其他人来干,能干得比他更好吗?

当然,至于朱允炆到底死没死,在朱棣登基后,已经无关紧要了。就算城破之时他没死,朱棣也会想方设法恁死他,就算他跑出去,朱棣也会追捕他到天涯海角,让他消失。

所以,即使他真的没死,逃出了南京,也只敢隐姓埋名,忍辱偷生了。

当然,不管朱允炆到底死没死,在朱棣主导的官方记录中,也是要把他记录成死亡的。


小院之观


如果是李自成打下南京,他当然不可能继承大明皇位,因为他不是老朱家的后代呀。

第一,朱棣“靖乱”是皇室内部矛盾,皇位朱棣也有份。只要是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朱姓子孙都有权利继承大明皇位,也包括他的侄子靖江王,人家卡梅伦也还在英国王位继承人上挂着名呢。至于老百姓对于谁做皇帝来说都无关紧要,怎么都是大明的天下。

第二,朱棣造反的时候他已经升级成老大了。在此之前,老大朱标在洪武25年去世,老二朱樉在洪武28年去世, 老三朱㭎在洪武31年去世,这老四就是朱棣了。不知道朱元璋留给孩子们的阴影太大还是冥冥之中与皇位无缘,朱棣由老四熬成了老大,这使得他在登位的宗法关系和政治阻碍上都有了很大的空间。

第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是领导者。因为在政治活动发起的时候他引领了舆论并确立了各自分工,而由于惯性这种领导力是一直存在的。比如那位倒霉的宁王,最开始他是想到中央跟建文帝“坦白从宽”的,因为朱棣的反复争取和威逼利诱直到被裹挟其中而被迫造反。虽然最后成功了,但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领导者呢?

第四,军事实力决定一切。这就好比拳击比赛,要想多得拳王金腰带必须击败眼前的拳王,而其他人没有这个实力和智谋,更没有这个胆量。于是,局面只能维持现状了,而等待他们的将是朱棣进行的“慢刀子割肉”式的削藩,而朱棣只有一个。


金锣山


朱棣的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以朱允炆失败而告终。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朱棣既使打下了南京,朱允炆还拥有南京以外的天下,为什么朱棣能顺利登基做皇帝。并且其当皇帝后全国很平静,基本上没有反抗,基本上天下归心,这里有什么玄机?

一、朱棣的大部分靖难战役基本上是失败的。朱棣靖难先后被阻于德州、济南、徐州,可以说头三年基本上是失败的。最给朱棣面子的说法是与南军打成了平手。朱允炆太仁慈,已与朱棣刀兵相见了,还在说:千万勿伤朕的四叔。几次让朱棣从死亡中逃脱,给全国人的感觉好象朱允炆理亏,而且亏的很严重。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转机为第四年,听取了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建议,丢开一切坛坛罐罐,不顾后方,兵锋直指南京,拿下京城当皇帝。这个底气和自信从何而来,来源于天下已归心于朱棣。

二、朱允炆与朱棣之争是家务事。在四年的靖难战争中,军队打仗就象过家家。更有趣的是,朱棣打到南京,看到满城墙是老爸朱元璋的画相不敢忤逆攻城。在无计可施,在城外等待时,发小、当年南军的统帅李景隆开城门献城,朱棣不废一枪一弹进了京城。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大将,代表军心已归向朱棣。可见涉及皇家家务事有的官员漠视,有的选边站、有的投靠,谁有能耐靠谁,这方面朱棣比朱允炆占优势。

三、朱棣登基并非非法。朱棣虽为皇四子,庶出,但一直由嫡母马皇后哺养,可以视为嫡出。太子朱标病毙,朱棣按才华加上又是马皇后养子,应该轮上他了。朱元璋立皇太孙的做法不靠谱,人们对其正当性,合法性存疑。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年三百六十天,白天黑夜的鼓动朱棣造反。当时朱棣还在南京,姚广孝便投靠朱棣,承诺让朱棣戴上白帽子,王戴白为皇,这个姚广孝绝对先知先觉。

四、朱允炆生死不明,国家不可一日无主。朱棣打进内城,皇宫火起,朱允炆不见了踪迹。朱棣想不登基都不行,因为天下归心朱棣。以解缙为例,当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在南京城破前,在一起讨论前途。结束后榜眼眼看朱允炆没了指望回家上吊殉国,但解缙等人在南京城未破时,便投奔了朱棣。由此看朱棣在所谓的正统的文人中占有相当的优势。后来朱棣不顾姚广孝的一再嘱咐,杀方孝孺,还灭其十族。这固然是朱棣很残暴,从另一面可看到朱棣的底气。杀方孝孺并没有出现姚广孝预测的天下知识分子离心离德的现象,至少没那么严重。

四、纵观朱元璋的子孙,朱棣最有当皇帝的水平。朱允炆年轻幼稚,被方孝孺等忽悠,皇位没捂热就削藩,弄的明皇室人心惶惶。虽然朱允炆人很仁慈,但皇帝的仁慈只能在表面,无毒不丈夫,朱允炆就缺这个。

朱允炆可能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朱棣不完全是好人,但绝对是好皇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棣是好皇帝!


书华36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清楚,对于谁来做皇帝这件事情,朱允炆和朱棣分别是什么看法。


从朱棣角度:太子朱标死后,皇储就空缺了。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应该从已故太子的兄弟中再选择一位立为皇储,而且当时朱元璋仍然在世,哪有从孙子辈选择皇储的道理。而纵观当时朱元璋其他几个儿子,只有朱棣最优资格和威望成为新的皇储。


从朱允炆角度:爷爷已经分过家了,自己的父亲朱标得到了最大的一份家产。既然已经分家了,不论爷爷是否在世,父亲的这份家产自然由孙子来继承,这是理所当然的。叔叔朱棣有什么资格来抢夺自己的家产。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朱允炆上台,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儒臣,变革部分朱元璋的制度,同时开始着手削藩。一直心有不甘的朱棣决定起兵,打着“靖难”的口号反叛了。


起兵后,朱棣其实是败多胜少,哪怕当时李景隆被朱棣打败,丢了六十余万南军,当时的人们依旧不看好朱棣。也难怪,朱棣以一隅而抗全国,说他螳臂当车都不为过。面对征途上的一次次挫折和失败,朱棣也动摇过。最后,在姚广孝的建议下,绕开济南等军事重镇,直取安庆,最后攻入南京。


拿下南京,朱棣之所以能顺利继承皇位,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允炆不是被俘,也不是被朱棣杀了,而是失踪了。

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次次强调自己是听从朱元璋生前的嘱托,才起兵的。如果朱允炆被自己杀了,那朱棣起兵时强调的原则就被自己打脸了,就真的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势必影响朱棣战后的收拢人心。因为舆论战就输了。但是朱允炆是失踪了,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上位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了。


第二,绝大多数的文官集团,都把朱棣起兵看做是老朱家的内部矛盾。

一个是朱元璋的孙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儿子,老朱家子孙自己争皇位,但对文官集团来说,都是大明王朝。人心思定是主旋律。既然朱棣已经成功拿下南京,宣布称帝,那么不如水顺推舟,朱元璋哪个子孙当皇帝也轮不到自己不是。


第三,登基后的朱棣竭力笼络旧文官集团,保证其利益。

拿下南京后的朱棣,对建文帝的旧臣就一个原则,顺者昌逆者亡。除了朱允炆身边几个核心大臣,对于其他文官旧臣,只要愿意承认朱棣的皇权,朱棣一概既往不咎,甚至可以加官进爵。这一手,一下就瓦解了建文旧臣的人心。


第四,打着朱元璋的旗号,以示正统。

朱棣上台后,修改实录,以各种小说笔法去渲染朱元璋对朱棣的好感。认马皇后为生母。废除建文帝的变革举措,一切以父亲朱元璋的成法为准则,是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修书,改组锦衣卫等,统一意识形态。


第五,朱棣还是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作为朱元璋能征惯战的儿子,且常年在北方守卫边疆,在朝中和坊间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威名不可谓不盛。而朱允炆做太子时年幼,又常年站在朱元璋身后服侍老朱,虽有仁厚之名,但不见得有多少群众基础。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朝史暮想


明朝可以说是第一最多的(褒贬都有),第一个开国皇帝是农民(也是乞丐也是和尚),统一方式也是第一个由南往北的,甚至连藩王造反成功也是唯一的。这藩王就是朱棣。

朱棣的成功可以说是侥幸。在靖难早期,军事上虽有成功,但战略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势力也一直被压缩在燕京、山东一带。虽然得到了蒙古朵颜三卫甚至其他藩王的支持,但始终处于劣势。后来听从幕僚的建议,绕过那些难缠的城市,直取南京,直至称帝。其过程就三个字:稳、准、狠。

那为何南京陷落后,没有引起其他藩王甚至地方势力的反对,而让朱棣能够顺利的当上皇帝呢。

明初的天下的权利有四分,一分皇帝为最大,二分藩王在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作威作福,三分勋贵武将镇守四方边关,四分文臣安民收税养天下。所以朱棣的成功与这四分权利息息相关。

第一点是因为镇守四方的勋贵武将没那个心思,甚至更愿意看到朱棣当皇帝。明朝在朱元璋的构想中,是他的儿子们镇守各藩镇重地维护中央统治,勋贵武将们回家养老,由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管理国家。这个构想中的国度,勋贵武将是最吃亏也是损失最大的。所以在朱允炆削藩之中,出工不出力,导致朱棣在靖难之中越来越强大。相对于文弱的朱允炆,那些被朱元璋杀怕的勋贵武将更愿意看到朱棣当皇帝。

第二点,当然是那些朱元璋的藩王儿子们已经没有那个实力了。朱允炆削藩的第一对象不是朱棣,而是另有其人。当朱棣起兵时,朱允炆虽不会对边关的藩王使用过激的手段,但对于内地特别是富饶之地肯定是严防死守。当靖难四年后,想想那些藩王还有多少实力能够与朱棣一较长短,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说,朱棣的成功是一种侥幸,无法复制,当然跟他的个人能力也有关系。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来喷~~~


言午野记


1402年,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在南京登基称帝,定年号“永乐”,后1421年迁都北京。实际上,朱棣打下南京时,仍然有许多反对势力,尤其是原来建文朝旧臣。建文帝在全国其他地区以外同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的不知所终,让朱棣寝食难安。除了私派“特工力量”全国民间搜寻之外,就连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寻找建文帝。那为什么朱棣登基后,依然渡过了不稳固的时期,坐稳了皇帝宝座呢?

第一,朱棣自身的素质很强,本身就有较强的威望。朱棣从小就随父经历了很多,有着坚毅能忍、杀伐果决的性格,对于治军打仗、治国建设、政治权谋都有很强的能力。有能力者得天下,朱棣也让很多人信服。无论是造反前还是造反后,朱棣都有一定的威望(毕竟自身有能力,也是随父开国,又是靖难之役的胜利之威)。

第二,朱棣的军队战斗力是比较强大的。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的力量变得更强,其他的藩王势力则被削弱了,这也是为什么削藩大业在朱棣手中完成的原因之一。而且朱棣的军队因为镇守边关,经常与境外敌人厮杀,因此本身的战斗力是非常可观的,非一般的地方军队可比。

第三,明朝对于文官集团比较苛刻。明朝官员工资低,待遇相对较差,工作量又大(源于精力十足的朱元璋),到了建文帝时期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部分官员对于皇帝的向心力较低。说白了,皇帝随便换,我还是个官,接着干就行。

第四,反对朱棣的势力缺少一个振臂一呼的皇室领袖。影响力最大的又是最正统合法的建文帝不知所终或者已经死亡,其他的藩王无心或者无力叫板朱棣。

第五,朱棣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弃生母而认马皇后,又恢复祖制,还篡改文献进行洗脑,使得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不断强化。又大肆屠杀建文朝旧臣,威慑反对势力。同时,励精图治给天下人树立一个好皇帝的形象,赢得人心。

第六,建文帝和永乐帝之争,始终是皇室内部问题,属于家务事。不论谁赢,都有皇室血脉,都有自己的正统合法性(建文帝因为哥哥早夭所以是嫡长孙,燕王朱棣因为太子、秦王、晋王早已经死了,也是辈分最大的一个二代皇子)。

第七,建文帝时期的一些改革措施,得罪了部分的地主阶级,尤其是宗教地主阶级。在靖难之役时期,朱棣得到了以道衍为首的僧侣地主阶级的支持。

第八,反对朱棣的势力缺乏人才。朱元璋的大量屠杀,已经把能文能武的人才,屠戮一空,从建文帝的智囊团和派出去的将领就可以发现人才的缺少。


学识浅薄,若有不对,烦请指正!


燕月阁


为什么朱棣能轻而易举夺取皇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

朱棣在明朝立国后有非常重要作用,朱棣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既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为朱元璋第四子,青少年时期,朱棣接受的是朱元璋正统封建教育,到了洪武三年,即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九年,即1376年朱元璋准备让他的儿子们到封地当藩王,这一年朱棣已是十七岁,他和他的兄弟一起去了安徽风阳老家,在这几年里,了解了民间疾苦,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朱棣就藩北京,在这之后多次受命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影响力!

到了洪武末期,朱元璋的长子,次子,三子先后去世,朱棣成为诸王里最有影响力的皇子。

第二:

不得不说到朱元璋所建立的藩王制度。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借签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个明代藩王制度,三次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及一个从孙为王,藩王有极太的实权,特别是兵权,仅王府扩卫就有三千到一万不等。每位藩王有一整套公署,官署配备,官藩王多封于北方,以防范北元,镇守北境,但同时也可监视异姓功臣及监视地方,但也造成藩王尾大不掉,更为重要的的是使得朱棣取得了军事基础,从宁王处迅速夺取朵颜三卫,起事后能很顺利平定北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第三:

朱棣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上十分老道,起事后以恢复朱元章祖制为借口,夺取南京后,封赏功臣,安抚诸王,除几十人首恶外,其余人官复原职,取得了政治上的支持,这是建文所没有做好的。





夜立半山寒


其实对于朱允炆来讲,他登上这个皇位也挺坑爹的,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爷爷给自己留下了一群如狼似虎的叔叔,每一次朱允炆看到这些叔叔也都感觉脑子特别的疼。

你要是说其他的人那直接给他安上一个背叛国家的罪名,直接就是凌迟处死,情况严重一点儿的,就像兰玉那样情况不严重的,那直接斩首就行了,你说其他人敢反叛吧?不敢为什么朱元璋手底下的子孙,那才是正宗的皇家子弟,其他的人那算什么?

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这次反叛朱允炆的是他的亲叔叔朱棣,这件事情无论怎么说,也都是你们朱家自己内部的事情,跟其他人无关,当然,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个脑子十分清楚的人,他也不会干那种乱放地图炮,最后把其他人都给牵扯进来的这样一种蠢事儿,所以他也采取了分化打击,他明确的告诉全天下,这是我们叔侄两个的事情,你们其他人别参与进来。

在这之前,朱允炆是率先动手的那个怎么样?没想到吧,看似文弱的朱允炆竟然是先下手之人,而朱棣只不过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人,在这之前,朱允炆的二叔三叔都已经在削藩之中被削的不成人样了,所以大家也对这个少年皇帝十分忌惮,你说你对付你自己人都能这么狠,你接下来对付我们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手段呢?你也不想想,朱允炆是承接的谁的皇位。朱元璋。朱元璋杀人的,杀人如麻,不仅杀敌人下狠手,杀自己人,那也是痛下杀手。

所以朱允炆率先露出獠牙,让其他人感觉不安,觉得朱元璋的那些毛病全让朱允炆给继承过去了,除此以外,朱元璋为了能够拥护朱允炆登上皇位,把手底下能够用的大臣,有权威的大臣,全部清理的干干净净,以至于把朱棣的时候没有什么事用得顺手的大臣了!

没有人在朝堂上面,或者在其他的属地制肘朱棣,这是朱元璋留下了这一副棋局的最大的败笔,大家仔细想想,如果蓝玉还在那朱棣敢反吗?我觉得朱元璋这一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要说他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鸡蛋全部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面,他给自己的大儿子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资源,以至于自己的大儿子死了,他除了投资他孙子以外,他们没其他的选择,虽然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不给你的计划留下任何的后路,这一点是可怕的,以最后你慌手慌脚之下,很有可能铸成大错。

朱元璋后面烂杀功臣,以至于自己的亲孙子,最后被自己的儿子给逆袭了,这一点上来讲,朱元璋得负全责。

当然最后一点,明成祖朱棣能够在北方以几万的兵力逆袭全国几十万的大军,这一点本身已经不是什话可以来形容的了,虽然也有朱允炆自身比较给力,狂送大礼包,但是朱棣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不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力比较强一点的,跟了一个比较懦弱的人,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总结下来,第一,朱棣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这点无可争议,第二,朱元璋杀了太多的人没有人去掣肘朱棣这一点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第三,朱棣这个人做事能力太强,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