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时光荏苒,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1969年4月,200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辞别故乡和父母,乘火车、汽车、马车,辗转多地、颠簸七十八个小时,最终来到云南省罗平县的牛街和板桥下乡插队,这一呆,就是两三年或七八年不等。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罗平的红土地,种下了深厚的友情,抒写了人生最感人的篇章,刻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罗平县级领导亲切接见老知青一行。

2019年4月下旬,罗平迎来了春耕最忙的时节,同时也迎来了50余名上海籍知青携手回“家”寻“根”的感人时刻。50年过去了,他们依然热爱这片土地、情系罗平的父老乡亲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以前这里水电不通,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一出门泥水淹过膝盖,晴天满嘴的风沙,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宽阔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知青们一行走进罗平县九龙街道曾插队过的各村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先后来到当年居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走访乡亲,寻找当年的影子,与乡亲们聊家常,回味往日同甘共苦的插队往事,再叙知青情谊,感受第二故乡的变化。

知青们一路攀谈、一路回忆、一路惊喜、一路感叹,被岁月深“吻”过的脸颊也渐渐舒展开来。

走访过后,老知青们纷纷表示,在下乡插队的日子里,大家得到了当地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份情意将铭记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多回第二故乡走走,把这份感情延续下去,同时也要为第二故乡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为第二故乡植一棵树。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第二故乡的绿水青山,永远在老知青们的记忆里。

知青们一行还来到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亲手栽下了数株象征友谊、亲情的树木,他们挥锹铲土、挖坑放树、掩土浇水……每一铲土、每一滴水都包含了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浓浓深情。

植树现场,张亦明老知青每一锹每一铲都很用心、用情,他似乎又回到了下乡插队时的火热生活里。据他介绍,1969年,他离别家乡上海,来到了罗平县腊庄生产队插队劳动,一呆就是两年半的时间,期间与当地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之后,被当时的云南煤矿机械厂招工后离开罗平,1986年又调到福建漳平工作,直至退休,现定居上海。

“那时,我刚到罗平就感觉这个地方太偏僻了,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不好、穿不暖,幸好有老乡们的热情帮助,要不然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张亦明说,离开罗平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再回过罗平,这次回到第二故乡感到特别亲切、特别高兴,终于圆了数十年的“故乡”梦。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老知青与当年一起生活的老乡们在一起。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受到当地老乡的热情接待。

其实,这次来的很多知青跟张亦明老人一样,都是第一次回罗平探访。在他们的眼里,罗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怎么改变,他们对罗平这份浓浓的故乡情永远不会改变。

在回访第二故乡的这段时间里,老知青们游览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观看了2.5亿年前的鱼龙化石,感受到了罗平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劲势头;参观了罗平的房地产项目,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纷纷点赞;召开了座谈会,回顾了下乡插队时的火热生活……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参观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一别五十载 知青聚罗平

相聚虽短,友谊长存。

老知青浦锦敏说:“这次我们回到第二故乡罗平,发现罗平的变化非常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此,我们大家感到非常高兴,同时预祝罗平越来越好,我们也将在有生之年多回‘家’走走。”

浮云一别后,流水五十年。追忆历史,五十年的时间已化为永恒的记忆,老知青们表示,将时刻铭记在罗平下乡插队的点滴生活,时时关注罗平的发展变化,关心第二故乡的亲人和这里的一草 一木!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刘景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