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七旬老人突发冠心病命悬一线 术后连送四面锦旗点赞好医护

“从制订诊疗方案到全员会诊,从CCU到手术室到ICU,CCU再到普通病房……你们用责任和爱心,为我们撑起了希望,给予了妈妈第二次生命。”近日,73岁的陈婆婆及家人将四面锦旗,两封感谢信送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三院)心血管疾病中心,感谢全体医护人员在103天中,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重庆七旬老人突发冠心病命悬一线 术后连送四面锦旗点赞好医护


陈婆婆及家人送给医护人员四面锦旗

老人突发冠心病入院

其实,陈婆婆的名字对于重医附三院心血管疾病中心所有医护人员来说,并不陌生。去年10月,这位因冠心病入院的老人心脏血管多处堵塞,主血管开口堵塞达到90%以上,钙化严重,扭曲明显,且伴有冠状动脉瘤形成。

“老人病情复杂且病变严重,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等待外科搭桥阶段,老人又突发心梗、心衰,转入CCU抢救。”回忆起陈婆婆当初的病情,主管医生王维维至今历历在目。“患者心脏病变严重,还合并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王维维说,当时陈婆婆血压、呼吸依赖药物和呼吸机维持,感染、发烧、水肿、贫血等并发症相继出现,命悬一线。

通过微创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成为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手术当天,造影显示陈婆婆的心脏血管病变较前又有明显加重,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战役”就此打响。

病情牵动所有医护人员的心

导丝通过次全闭塞、扭曲、钙化的心脏血管,旋磨头一点点磨开钙化病变,球囊一步步扩开狭窄处,到最终成功植入支架….. 直到患者血管开通、血流恢复正常的那一刻,做手术的仝识非教授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病房外的家属事前便知道手术的风险,在听见医生告知手术成功的消息后,仍抑制不住激动。有一个细节,陈婆婆的女儿刘女士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仝教授在手术成功完成后,脱下了防护的铅衣。我看到他里面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全部浸湿。”刘女士说,作为家属,她已无法用言语形容心情,只好一遍一遍地对医生说着感谢。

术后,陈婆婆因病情重,并发症多,长时间处于意识模糊和瘫痪状态,接下来的治疗也困难重重。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反复,大大小小的手术不断,经历8次大抢救,2次介入手术,12次床旁胸腔穿刺术等床旁治疗术,危急值报告19次。

这些数字为何能记得这么清楚?护士长岳佳表示,因为陈婆婆的病情随时牵动着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看到陈婆婆的儿女非常孝顺,倾尽全家之力为母亲治病。治疗方案向来都是全力支持和配合。” 在岳佳看来,家属这一份信任同样很打动她们,更加坚定了要尽力治好病人的念头。切开气管后的口腔感染,长期卧床后压力性损伤无法行走。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抗感染、排痰、康复训练、营养治疗等治疗方法被制订了出来,取得了很好的后期恢复效果。


重庆七旬老人突发冠心病命悬一线 术后连送四面锦旗点赞好医护


王维维医生手机里和陈婆婆女儿的聊天记录

病人说一面锦旗不够

陈婆婆如今病体康复了大半,她表示,一面锦旗无法道尽她的感谢,所以才嘱咐儿女,一定要多送几面!

陈婆婆回忆,她在住院期间口腔没有真菌、没有长褥疮,多亏了护士们的敬业和细心。“我当时不愿意进行康复训练,觉得太累。也是医生护士齐上阵,耐心地给我说明情况,讲解原因,最后让我能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行走!”

这一点,陈婆婆的女儿也感同身受,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看在眼里。——“王医生,你看,我妈妈好厉害,现在都可以开始自己做饭了!”——“厉害厉害!真为她高兴。” 出院后,这样的聊天仍频繁出现在陈婆婆的女儿和医生王维维的微信聊天中。家属仔细地记录陈婆婆每天的心率和生命体征,医生耐心回复,根据病情变化做出用药调整。

“无微不至精心护理,亲切温暖情似家人”“德医双馨,医者楷模”,重医附三院心血管疾病中心的医生在收到写着这样话语的锦旗后,笑着表示,“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台手术,本就是医生的责任。”

103天,无影灯下与病魔的赛跑,心血管疾病中心和病人一起跑赢了。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荞 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