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丕到曹叡,僅兩代皇帝,曹魏政權為何日漸衰敗?

小陸解史


從曹丕到曹叡,僅兩代皇帝,曹魏政權為何日漸衰敗?

在三國之中,曹魏政權為何日漸衰敗,其一司馬懿掌權,造成司馬家族掌權,其二從曹丕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其三大將日漸減少,造成無人可用。

司馬懿劇照<strong>


司馬懿掌權,造成司馬家族掌權

曹操死後,曹丕的最大敵人就是諸葛亮,然能對付諸葛亮之人,乃只有司馬懿,故而曹丕重新啟用司馬懿,造成司馬懿掌權。

說起司馬懿,我們會想起曹操臨死之前,將曹丕叫到跟前,試探他是否殺死曹衝,最後曹丕抵死沒有承認。就這一點,曹操把曹魏交給了曹丕,並且給曹丕講司馬懿是個人才,一定要用他,但是要時時刻刻的防著他。這是曹操臨終的給曹丕的交待,這些話曹丕一直記在心上,直到快死都沒有忘記。

曹丕為了統一天下,封司馬懿為大都督,統領三軍,專門對付諸葛亮。經過大小很多戰役,諸葛亮幾乎快把司馬懿逼死了,可是到最後還是讓司馬懿逃掉了,把諸葛亮氣的吐血。諸葛亮善於攻,而司馬懿善於守。直到曹丕去世也沒有統一天下,也沒有把諸葛亮打敗,但是司馬懿的軍權在日漸的增大,司馬家族也開始日漸的壯大軍事權力。

曹丕去世曹叡繼位,曹叡拜司馬懿為相父,這時的司馬懿,並非昔日的司馬懿,曹魏的大小朝政基本都開始過問了。曹叡非常相信司馬懿,一天有大臣向曹叡進諫,說司馬懿獨攬權力,可是曹叡到直接問司馬懿,司馬懿回答說沒有,曹叡也回答說我相信相父沒有獨攬權力。善於偽裝的司馬懿逃過了一次殺頭的危急。

曹叡劇照<strong>


從曹丕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都知道,曹操在軍事才能上,那是非常厲害的,也是他最拿手的。再從善仁用人上,曹操也是非常厲害的,通過從一個官宦子弟到一方霸主的蛻變,通過對眾多將軍,謀士的運用,都能看出曹操此人的能力。從謀略上來講,曹操的謀略出其不意,並且狠毒,讓對手無法有還手的餘地。曹操能從一個人的所做所謂,看出一個人的野心,一個人的忠誠,一個人的才能,眼光極其獨到。

曹丕從害死曹衝,可以看出,此人心機之深,心狠手辣。他幾乎很少出徵帶兵,對用兵之道,那就沒有辦法和曹操相比了。再從用人方面說,曹丕聽從了曹操意見,用司馬懿來對付諸葛亮,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是對於其他人,他就瞭解的比較少了。在謀略上面,從對司馬懿對視的狀況來看,就體現的很明顯了。可惜曹丕命不長,自己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就撒手而去了。

到曹叡這一代,從軍事上,謀略上,用人方面,都大大折扣。所有的事務基本都得依靠司馬懿來完成,並且拜司馬懿為相父。沒有像曹操,曹丕那樣能力來約束司馬懿,更不知道怎麼去放著司馬懿。

曹丕劇照

從歷史上,我們能清晰看到,曹魏從曹操到曹叡,一代不如一代,這也是造成日漸衰敗的原因之一。

大將日漸減少,造成無人可用

自從曹操去世以後,曹丕稱帝,劉備也開始稱帝,孫權稱王。劉孫這兩股勢力,始終是曹丕的眼中釘肉中刺,狠不得立馬消滅他們。然而相對這兩股勢力來說,每股勢力的人才都是很豐富,尤其是劉備這方,有諸葛亮坐鎮,而孫權也有魯肅,呂蒙等謀士、大將。然而曹丕這方,則有司馬懿坐鎮,還其子司馬昭,以及老臣。

曹劉兩方對陣來看,司馬懿沒有諸葛亮善於用計謀,然而司馬懿比較沉穩,善於防守。司馬懿在於諸葛亮對陣之計,有很多時候都中了諸葛亮的計謀,進而造成大將的損失。從而導致大將日漸的減少,軍隊勢力慢慢減弱,司馬懿親自出徵。然而蜀國這方,則有年輕一代人的出現,比如關平,張苞等。

通過長時間的受吳國、蜀國,兩個不停的夾擊,曹魏的軍事實力,也就慢慢的開始減弱,從而又導致軍中的人才慢慢減少,可用之人,慢慢減少,進而讓曹魏政權日漸衰敗。

綜上所述:從曹丕到曹叡,歷經兩代皇帝,通過司馬懿掌權,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軍中大將日益減少,從而導致曹魏日漸衰敗。

圖:來源網絡


長城品史


魏明帝曹叡時期,曹魏政權的實力非但沒有日漸衰敗,反而是處於上升期,實力在不斷增強。曹叡在位期間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了鮮卑,在政治、軍事方面還是頗有建樹的!雖然曹叡無法與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相提並論,但是作為一位守成之君,曹叡還是相當合格的。曹魏政權逐漸衰落是在曹叡去世之後,與曹叡有關,但不完全是曹叡的責任。



曹魏政權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司馬氏的崛起,逐漸架空了曹魏政權。但是,衰落的僅僅是曹魏政權,而司馬氏主導下的魏國,實力並沒有衰弱,依然是三分天下中最強的一家。否則,也就沒有後來的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了。而司馬氏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魏文帝曹丕父子的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僅僅七年便去世了,年不滿四十歲。魏明帝曹叡也僅僅在位十三年,三十五歲便英年早逝了,而且連一個兒子都沒有活下來,全部夭折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曹丕一脈很可能存在一些家族性的遺傳疾病,以至於父子二人身體都不是很好,四十不到便去世了。歲月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到底是什麼病,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曹丕父子都不長壽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事實上,早在魏武帝曹操活著時,曹操、曹丕父子便已經意識到了司馬懿的能力有可能會對自身產生威脅。但是,彼時的司馬懿並沒有表現出野心、甚至反心,而且能力也的確相當出眾。因此,曹操父子對司馬懿採取了且用且防呢策論,用、甚至重用司馬懿,但卻始終不允許其染指軍隊事務、培植私人勢力。因此,直到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馬懿一直在文官圈子裡打轉轉,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魏明帝曹叡即位時,因為魏武帝曹操時期的戰將逐漸老去,元戎凋零、新人又青黃不接,但是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的對峙卻絲毫沒有鬆動,三方摩擦仍在繼續。可是,對外作戰就必須有將可用,而且必須是能夠可以統領三軍的指揮型人才,光能征戰沙場的一介武夫肯定不行!因此,頗有些戰略眼光和軍事指揮才能得司馬懿進入了曹叡的視野。此後,曹叡開始對司馬懿委以兵權,使得司馬懿能夠染指軍隊、開始在軍中培植私人勢力。潘多拉盒子自此打開,曹叡此舉為後來的高平陵政變埋下了伏筆!



彼時的司馬懿雖然掌握了部分兵權,但是曹叡對他也並不信任,還是處於一個且用且防的階段。同時,因為司馬懿剛剛掌握兵權,也不敢過於放肆,總體上還是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現的。而且,曹叡的帝王權術頗得祖父與父親的真傳,那是玩得爐火純青!如果曹叡沒有三十五歲英年早逝,司馬懿短期內想要做大,還是有相當難度的。但是,偏偏天不假年,曹叡年紀輕輕便一病不起了,過繼的嗣子曹芳(曹丕胞弟曹彰的孫子)才七歲,根本無法扛起曹魏的江山社稷。於是,曹叡只能選擇輔政大臣“託孤”,而這個輔政大臣的最佳人選自然是文武雙全的司馬懿!但是,曹叡對司馬懿是真心不放心,怎麼辦?最終,曹叡採取了老辦法,且用且防,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但是,在司馬懿之上又設置了另一位輔政大臣,那就是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在曹叡看來,曹爽的父親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堂侄兼養子,小宗之後的身份註定了曹爽無法“合法”成為皇帝,同時曹姓又使得曹爽對曹魏政權有著自家人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會死心塌地維護曹魏政權。對於司馬懿而言,曹爽是曹魏宗室,地位本就在其之上,加之曹爽位居大將軍,對於司馬懿的確是個不小的牽制。如果一直維持這種權力平衡,倒不失為一個維護皇權的好辦法。



但是,曹爽掌權伊始,為了能夠抓權、專政,不僅軟禁了郭太后,而且開始始極力排擠司馬懿。最終,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把戲,企圖架空司馬懿。但是,經過魏明帝曹叡一朝十三年以及與曹爽同受顧命的這幾年的發展,司馬懿在軍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勢力,雖然被明升暗降,但是司馬懿在軍中的勢力已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了。就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十年之後,司馬懿利用曹爽隨時任皇帝曹芳祭祀曹叡高平陵之機發動了著名的“高平陵政變”,率軍控制了整個京師,並借郭太后之名廢黜了曹爽兄弟,之後又夷滅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馬氏掌握了曹魏實權,架空了曹芳,曹魏政權正式衰落,曹氏成了當年魏武帝曹操手中的漢獻帝!



雖然曹氏成為了傀儡,司馬師廢曹芳改立曹髦,後來司馬昭又殺了曹髦改立曹奐。但是,司馬氏掌握下的魏國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景元四年,司馬昭滅蜀,蜀漢政權正式投降。鹹熙二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受魏禪,建立了晉王朝,是為晉武帝。晉咸寧五年,司馬炎滅吳,三國歸於一統。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曹丕至曹叡兩代皇帝中曹魏政權沒有衰敗,國勢反而日益興盛。

當時吳國丞相陸遜就說曹叡執政:“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並不是指曹叡才能在比曹操、曹丕更高,而是隨著國家發展,魏國內部的人心、經濟得到持續的良性發展,曹叡只需要維持穩定就足以使魏國對吳、蜀的威脅還要大於曹操時期。

在曹操時代一次戰敗,足以使中原震動,北方叛亂不休。而在曹叡時期哪怕經歷司馬懿、曹真伐蜀挫敗,曹休大敗於石亭,都沒能損耗魏國根基,故可以看出曹叡時比曹操、曹丕時強盛得更多。

曹叡也算是一時明君,年紀輕輕就上臺,雖然曹丕給他任命了輔政大臣,然曹叡卻能夠維持高度集權,沒有被權臣牽制的跡象,故曹丕到曹叡時完全說不上逐漸衰敗,相反還很強盛。

期間諸葛亮病逝、一統鮮卑的軻比能被刺殺、遼東公孫氏覆滅、倭國使者來朝,曹叡在世時的大患基本已經清除,如果他不是早逝,完全可以藉著這個形勢大有一番作為。

事實上自曹魏到西晉這個階段也沒有所謂衰敗趨勢,衰弱的是曹魏皇權,由於曹叡託孤不善,任用庸才曹爽執掌大權,在曹爽一眾少壯派與司馬懿一眾老臣較量中,曹爽最終落敗,司馬懿也終於從曹魏之忠臣變為篡國之奸臣。

當然,事情發生到這種地步曹丕是有責任的,從東漢建國開始皇室的藩王就沒有實權,這是為了提防顯然分裂內戰的措施。曹丕在東漢帝國的基礎上進一步禁錮曹魏宗室藩王,讓他們雖名為國王,實為囚犯,受到監國嚴密監控,不能擅自離開封國活動,為此曹植因為再也不能跟弟弟曹彪見面悲痛不已。


這就造成司馬氏篡權期間,曹魏諸王根本無兵無權去幹預。有趣的是司馬炎掌權後反解除對曹魏諸王的禁錮,曹植之子曹志跟司馬炎還是天天通宵聊天的好朋友,也許在曹魏諸王心理,他們憎恨曹丕還多過司馬炎。

有因必有果,司馬炎恐懼權臣擅權,所以讓司馬諸王掌握實權,分封於天下,結果造就了八王之亂,這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蘇沉船


曹魏的政權衰敗,我覺得有一下四點原因。



  1. 首先在曹叡統治期間,魏國開國功臣漸漸隕落殆盡,如陳群董昭等。夏侯氏也漸漸式微,功勳曹氏也因為曹真曹休曹仁等人的死亡而一落千丈。魏國中央不得不更加倚重外姓,致使權力分散。

  2. 曹叡在位期間,魏國國力沒有明顯上升,反而還年年遭受著戰爭的侵害。其中比較著名的大型戰爭就有諸葛亮五次北伐,關中涼州一帶不堪其擾。還有曹休大敗虧輸的石亭之戰,新城之戰,平定遼東之戰。還有北方遊牧民族,時時寇邊叛亂。還有月月都有的成千上百的小型戰爭,都對魏國國力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3. 曹叡雖然為人果決明智,但他也有很多的弊症。首先是生活奢侈,修建的洛陽宮殿極其豪華精美,耗費無算。曹叡還喜歡好玩的物件和好看的裝飾,花錢還沒有節制,經常隨意賞賜財富給臣下,甚至導致曹家的小金庫都快要折騰空了。

  4. 曹叡還會做出一些很昏庸的事,他強迫一些已經嫁為人婦的女人重新改嫁給別人,自己還如遊戲一般親自許配。看到面容姣好的就自己留著,充入宮中以備寵幸。導致民心一落千丈。


除了上面四點,還有曹叡識人不明,明知道曹魏宗室到了後期,全都是酒囊飯袋。還是找親戚託付後事。最後也只能矮子裡拔將軍,選擇了曹爽,埋下了大權旁落的伏筆。

《裴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曹叡不去施捨恩德也不倡導忠誠的風氣,更不去培養忠於魏國的基石,最後導致大權旁落,國家走向衰亡,簡直就是一個悲劇。

這句話就是對這個提問最好的回答!


淮上大先生


我覺得吧,剛剛結束紛爭,好不容易大一統的王朝都難長久。

秦王掃六合,國只傳二代,隋統一中原,也僅傳二代。而此後的漢、唐,都國祚綿延。

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局面呢?私以為剛剛結束紛爭的王朝,往往明面統一了,但內部很不穩固,剛從紛爭中走過來的群雄,都經歷了刀兵戰火,壯心猶存。而此時的君主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一有縫隙,群雄並起,江山重新洗牌。

經過這一輪洗牌後,一般各方勢力利益重新得到分配,形成穩固平衡,局勢較為平靜了。

曹魏政權也是如此,三國鼎立之勢結束後,朝局並未牢固抓在曹氏之手,經曹叡勉力維持後,終難免江山易主。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非正經論史,有異見歡迎交流。


錢多多讀文史


宗族、戰爭都是表象,根本原因是老曹家基因不好!

曹丕生辰是187-226年,從220年曹老大去世自己繼承王位迫不及待進行禪讓當皇帝,到226年年中去世,曹丕一共活了不到四十,當皇帝不到十年。留給曹睿的班底有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曹睿生年不詳,主流說法出生於204年,死於239年年初,同樣三十多歲去世,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留下來了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同時我們看一下曹操的兒子,這些曹二代們,劇《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昂、相殤王鑠,環夫人生鄧哀王衝、彭城王據、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玹、陳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矩,王昭儀生趙王幹,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乘、郿戴公子整、靈殤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劉姬生廣宗殤公子棘,宋姬生東平靈王徽,趙姬生樂陵王茂。

曹昂197年戰死,胞弟曹鑠早死,封相殤王;曹丕死的時候四十歲,胞弟曹彰三十五歲暴斃,胞弟曹植四十一歲憂鬱病逝,胞弟曹熊早死,封蕭懷王;曹衝十三歲便早死,胞弟曹據和曹宇活的比較長,都活到了三國末期甚至西晉建立。剩下的根本沒什麼名氣,各位看到帶“殤”的也不少,他們也全是曹操早死的兒子。

由此可以推斷,曹操的子孫很容易就夭折,甚至很多孩子連當時的平均年齡都活不到。

這就造成了皇權動盪,皇權不穩外有戰爭,曹家怎麼能長久統治呢?



中國歷史小事


這事,往大了說,是士族的崛起,搶奪了皇族的政權;往小了說 ,就是曹家的後代一代不如一代,而且還子孫單薄。

曹丕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除了逼漢獻帝的禪讓,肯定要得到當時的滿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於是雙方在默契的妥協下,曹丕認了九品中正制,換取滿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稱帝。



九品中正制其實只是一個人才選拔制度,而這個人才選拔制度的標準就是出身,只有出身好才能當大官,這樣滿朝文武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員,全是出身士族的人,或者全是士族的門生故吏,這些人就結成大大小小的士族團體,這個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了士族的經濟利益和世代為官的政治利益,但是這個“九品中正制”是一把雙刃劍,在保證曹丕即位的同時,慢慢的蠶食大魏的政權。

眾所周知,士族世代為官後,為了保證自已的利益,不同的士族之間又相互勾結,相互推薦,結成一個龐大的士族集團,這個集團的首要任務是保住自已的利益,因而與國家和皇帝的利益不斷的產生衝突,在決定國家政策時,這些士族出身的官員,難免會犧牲國家利益而優先保證自已的利益。



這樣一來,皇權就衰弱了。如果皇帝能力強,能夠強力控制朝政和擺平百官,那麼皇權還能延續,如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一旦皇帝能力平庸,或者年紀尚小,如曹芳,不能理政的時候,政權就會旁落,如果政權落到別有用心的人手中,如司馬懿,那麼大魏的江山就會不保。

到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集團與以曹爽為代表的皇族集團爭權時,滿朝文武官員都站在了司馬懿的身後,而對抗曹爽,曹爽失敗,皇族衰弱,自此沒落。



這也就是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之後,政權就開始衰弱的根本原因。

另外曹丕、曹睿二位君主的壽命較短,且後代子孫稀少也有一定的原因。

曹操在世時,可有20多個兒子,人丁興旺,且人才輩出,到了曹丕這一代,就開始子孫單薄,曹丕共有10個兒子,第2子和第3子很早就去世了,有6個兒子在壯年去世,也就是22歲之前就死了,有些甚至沒有留下後代就去世了,除了長子曹睿活了34歲外,只有東海定王曹霖活到了高平陵政變的那一年。



而曹睿雖然活到了34歲,可是連個親生兒子也沒有,就連繼承皇位的也只是找來的養子,曹睿一脈絕後。

皇帝壯年去世,繼位的皇帝肯定是年齡更小,根本無法掌握政權,也為權臣奪權提供了條件,這也是曹魏政權衰弱的原因之一。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覺得從三個方面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分別是君主個人壽命和能力,制度文化建設和政權實力。

1、君主個人壽命方面曹丕和曹叡都不長壽,個人壽數在當時都僅僅是一般的狀態,許多需要做的工作並不能做到完全。舉例來講曹丕上臺後立即宣佈征討吳國,時機已逝,敗局早定。雖然有個人急功近利的原因,卻也不是沒有他個人對自己壽命不久的預料。曹叡是個聰敏的皇帝,馭下有術。不過因為壽數已到,只能在宗室中選擇曹爽這樣的庸才作為顧命大臣制衡司馬懿,也是無奈之舉。

2、制度文化建設方面,漢朝的璀璨奪目已過巔峰,到了曹魏時期已經進入了文化的衰落期,這一時期舊的文化已逝而新的文化尚在孕育之中,內朝官與外朝官之間的制衡早已打破,政治生態長期處於動盪的狀態之中,君主實力一旦衰弱權臣必定當道,所以曹叡駕崩之後必然是曹爽執政或者司馬懿執政,曹芳這個幼帝必然成為另一個漢獻帝。

3、政權實力方面,經過漢末諸侯爭霸,中原殘破不堪,魏國實力與吳蜀聯盟勢力均衡,三足鼎立的狀態下,就保證了大量軍隊駐紮在與吳對峙的東線和與蜀對峙的西線,大量的軍隊在前方,就導致了內部必須保持穩定否則一定滅亡,因為一旦發生內亂中原幾乎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平叛行動。事實也證明除了曹爽個人錯誤的選擇之外還有就是主力部隊無法及時勤王也導致政權易手。雖然淮南三叛給司馬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也無法改變改朝換代的事實了。

實際上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處在了兩個盛世的中間,是漢唐之間的聯繫,正是處在一個文化衰落和另一個文化崛起之間,這中間的變亂都是衰落和生成之間,就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曹魏政權衰落不過是這黑暗中一瞬間,有它的必然性。


驚懼的小麻雀


曹魏政權衰落的原因主要就是宗室勢力太弱,士族勢力太強。

自從曹丕繼承魏王位開始,曹魏政權就就走上了打壓宗室依靠士族的道路之上。

曹丕打壓宗室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為了坐穩王位,不遺餘力的把曹植曹彰有競爭力的對手打壓到永無翻身之地,對於其他兄弟也採取赴地監視的策略,使得曹丕曹睿時期宗室幾乎毫無勢力可言,更要命的是宗室實力弱就算了,皇帝君主身體也弱,曹丕40歲去世,曹睿36歲去世,並且曹睿無子嗣,新任皇帝曹芳年幼勢弱,直系親屬曹宇曹據又懼怕因此明哲保身不願出山,宗室將領曹休曹真夏侯尚又非皇室直系並且也是早亡,曹爽夏侯霸夏侯玄能力又不足, 直接導致司馬懿政變之後,曹魏宗室幾乎無人出來抵抗,只一個曹彪想反抗一下,只可惜無權無勢,畏懼自殺。

而士族勢力,自西漢建立直至隋朝,士族大家一直是能與皇權相抗衡的一大重要勢力,尤其在魏晉南北時期為鼎盛,簡單的講,就是沒有士族的支持,皇帝想執行政策很難落實,就講三國,劉備初期依靠糜氏,後期依靠益州士族,東吳孫氏本來就是士族,而曹操卻非士族,因此很多人都瞧不起曹操,曹丕難道傻嗎?曹操的唯賢是舉曹丕能不知道優弊嗎?但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期,再唯賢是舉可能曹氏政權就要崩塌了,因此曹丕必須要依靠士族,發明了九品制度,這一制度極大的使士族僅僅的圍繞著曹魏的政權,但是也威脅則曹魏的政權,只要宗室以衰敗,那政權就完蛋的事。

曹丕曹睿為強君,能牢牢的把握政權,壓制士族,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並非長壽,曹睿在病逝前也預料到了這一結果,因此顧命大臣原本設置了5人之多,其中4人為宗室,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變成了2個,可能是病糊塗了。

曹魏政權的衰敗是歷史的必然,前無案例,後無預測,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因此就算司馬懿不政變,還會有其他的情況發生,而後晉朝建立,又重用宗室,依然衰敗,各個王朝不斷的積累經驗,最終在中國封建的結尾,清朝總結了各個朝代滅亡的經驗,形成了封建統治的頂峰。


曹小翔xixi


1.曹魏本身得國不正,根子上有問題。

三國演義玩什麼?

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你曹丕沒有忠誠,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就厚黑,別怪下屬了。

2.曹魏的制度不行,走錯了路。

曹魏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

什麼意思呢,當官的,都要大戶人家推舉,這樣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中央控制不了地方。

可憐的曹操,一輩子要掃平諸侯,任用寒門子弟,到了曹丕,弄出一大堆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

3.人丁單薄,素質不行。

曹丕之後,子弟疏於教育,曹家一代不如一代,很正常,沒有鍛鍊環境。

缺乏雄才略的君主一般都難以駕馭實力雄厚的各地諸侯。內戰不止,國家打爛,是必然的,這個結局拖到了西晉八王之亂而已。


所有曹魏的衰敗即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